二战时期日军战俘心怀不轨,为何苏联同意当地女性与战俘结婚?

用户61402406


事实上,对于苏联而言,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损失了2000多万人口。其中男性更是比战前损失了三分之二,到了1945年的时候,男女比例更是达到了1比2.7。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女性根本没有机会得到丈夫的关爱,而且也不得不像男人那样从事高强度劳动。

而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竟然俘获了60万的日本关东军战俘。这对苏联而言,那绝对是稀缺的男性劳动力,所以绝大部分被押送到了西伯利亚开发矿产去了;也有一小部分被押送到哈萨克地区以及顿河流域的坦波夫州等地去恢复生产去了。

总之被俘虏的日本关东军在战后,成为了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主要免费劳动力之一。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矿井工作危险,繁重,实际上日本战俘的折损率是非常高的。被押解过去的时候是60多万。但是从1947年开始苏联开始遣返战俘,到1950年3月,苏联共计遣返了51万战俘,也就是说,按照苏联的数据,至少有近10万名俘虏葬身西伯利亚了。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并没有得到日本的认可,日本普遍认为只遣返了37万人,这中间又存在4万人的差额。

但是很多日本俘虏最后竟然还真在西伯利亚的艰苦劳改中,干出了感情。而这里有苏联的女看守们很大的功劳。

和我们对待日本人的感情态度不一样,苏联人对日本人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仇恨。因为苏联和日本的很多战争基本上没有发生在苏联本土。所以对待日本俘虏,和对待德、意、匈等国俘虏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日本俘虏即便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之下,仍然色心不改,经常找去贿赂苏联小孩,给自己和苏联农村姑娘的“国际友谊”创造条件。

而单纯的苏联妹子们,由于长期缺乏男性的关爱,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之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和这些体格小、脾气暴躁的日本小个子们“谈恋爱”。

然而当苏联当局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立刻禁止了此类行为,也曾经“双开过很多案例,但是一旦蔓延开,逐步开始刹不住车了,所以大多情况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后只有极少部分的日本战俘可以通过重重审查之后,才有资格加入苏联国籍,和苏联大妈结婚,这个比例在万分之一。而更多的是都是隐性婚姻,最终由于战俘遣返,而造成了大量的悲剧。比如蜂谷弥三郎和克拉夫季娅·诺维科娃的相爱却不能相伴的爱情悲剧,最终甚至都被写成了一本书。

不过几乎在同时期,苏联有个小伙子叫勃日涅科夫的,在这个问题上成功地掰回了一局。

同样也是1945年押解日本关东军战俘去西伯利亚,勃日涅科夫“偷走了9个日本女战俘躲进深山里,过起了“幸福生活”,这一过就是19年,9个日本媳妇给他生了73个孩子。一直到1964年,因为人实在太多,导致了勃日涅科夫为了吃顿饱饭,主动下山向警察局投案自首。结果勃日涅科夫被判入狱12年,而他的日本老婆孩子们,都被遣返回了日本。


炒米视角


二战时期在苏联做苦工的日本战俘,大概有两种和苏联女人发生亲密关系的机会:一种是被动讨好苏联大妈,另一种就是苏联姑娘主动,他们谈起了恋爱。


日本战俘和苏联寡妇

日军战俘到达西伯利亚的第一年日子非常痛苦。每天都要从事着各种繁重的体力活,而过得却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

西伯利亚的天气非常冷,一般晚上都有零下二三十度,简陋的窝棚根本挡不住寒风,有好多战俘第二天一早被冻成了冰人。

生活艰苦不说,战俘营的生活也非常枯燥、烦闷,每天就是吃饭、干活、睡觉。唯一的乐趣就是能看到挺着大胸、踢着正步的苏联寡妇。

战俘们就是靠着各种想入非非,打发着无聊的日子。当然寡妇们也很热情,因为当时苏联实在太缺男人。


二战让苏联的男女比例失调至1:2.7,这就意味着3个女人中有近2个女人一生都得独守空房,饥渴在所难免。

但战俘营的女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年纪大、结过婚的,所以资源匮乏的苏联小伙子,她们一般都没有机会了,于是她们盯上了这些年轻力壮的日本战俘。

但并不是所有战俘都那么幸运,每个月的体检大妈们会留意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一旦有独处的机会,那面包、保暖的衣服就都有了,“病假”也会多起来。不过有个前提条件是,你得有招架大妈们的能力,苏联大妈的身材和体力可不是盖的。


战俘和苏联姑娘的爱情

如果在战俘营表现很好,战俘们就会被送到劳改营。所谓劳改营大多是和当地村民一起干活,生活待遇也好了很多。

能到劳改营的都是勤奋、政治觉悟高的,有些后来还加入了苏共。这些战俘也有工钱,所以颇受单身的苏联姑娘青睐。

2005年俄罗斯上演了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戏剧,故事女主人翁伊达在村里幼儿园做厨师,她刚被丈夫抛弃,心情糟透了。

不久幼儿园来了一名送水工人,是一个叫二木的日本战俘。二木很勤劳,为人热情,最重要的是对女性很体贴。

伊达不知不觉爱上了他,并主动开始追求二木,一对干柴烈火很快就同居了,后来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不过他们的幸福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苏联和日本关系改善后,日本战俘们都要被遣送回国。二木不舍得离开妻子和女儿,于是申请加入苏联国籍。

当时苏联确实有允许战俘申请居留权的规定,到条件非常苛刻。首先要经过长期审查,还要征求劳改营管理层及附近村民的意见。

其次,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提交过加入苏共的申请,或已经是苏共成员。而二木并不符合这一条件,所以只能接受被遣送回国。

总的来说,二战时期日本战俘和苏联姑娘发生爱情的例子很多,但真正能留在苏联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像伊达一样独自带着孩子在苏联过着被歧视的生活。



花木童说史


二战,苏联损失了2700万人口,战前全国约五六千万的成年男子,战后只剩下不到2千万身体健全的,苏联男女比例达到了1:2.7。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女性较少的西伯利亚地区,在政府主导的集体农庄里,一个四肢健全的苏联小伙子被几个苏联姑娘追求是很正常的事情,若在欧洲本部,年轻的男性更受广大女性青睐。

从这个角度也不难理解苏联对德国以及德军战俘的报复为什么那么狠,俄罗斯民族这几百年,可没吃过这么大的亏,自然得把德三(第三帝国)往死里整。

同样,战后急需经济的恢复和国家的重建,国内男丁不足,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战俘正好过来“帮忙”下。

日军战俘主要来源于1945年8月对日宣战后收拾的关东军战俘,二战后,被苏军押送到西伯利亚等地的日军战俘保守估计在60万以上。

西伯利亚是真正的“苦寒之地”,天寒地冻、物资不足,但是生产建设的强度很高,至少有一半的日军战俘都死在了西伯利亚,能最终顺利回国的日军战俘不过20多万,他们从1948年到1956年期间陆续被苏联遣返回国。

当然,这些日军战俘毕竟是男人,里面也有不少身材健硕、素质较好、比较符合苏联姑娘审美观的人,比如一些日本军官,就比较讨苏联姑娘欢心,慢慢地不少苏联姑娘就和一些日军战俘扯上了关系。

而为了获得更多的面包、更好的待遇,不少日军战俘也不顾一切地追求能接近的一切苏联女性,包括看守他们的苏联女兵等等。

一段时间后,苏军上层发现,一些苏联姑娘居然和日军战俘搞在了一起,简直无法无天。

苏军先严令禁止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甚至开除了一些苏联人的党籍和工作,但是欲望这事儿是根本控制不住的,苏联官方又造不住更多的男人来满足苏联女性的要求,一度只能干瞪眼。

最后,苏联官方索性开放了禁令,对于那些已经“皈依”苏联信仰的“新日本人”,苏联认为他们是可靠的“革命同志”,允许他们可以和交往的苏联女性结婚,其中一部分在以后甚至被允许定居在苏联,成为日裔苏联人。

总之,最终能成为“幸运儿”的日军战俘其实寥寥无几,在偌大的哈萨克地区,也只有19名日军战俘经过重重考察后,才被批准和苏联女性结婚并获准加入苏联国籍。

当然,这个待遇德军战俘是不可能获得的,毕竟,他们在苏联人眼里都是恶魔,是造成苏联灾难的罪魁祸首。例如德军战俘马克西,他后来被打发回民主德国,不过在苏联时期他和一名苏联女性好上了,于是,回到德国的他不甘寂寞,他给苏联官方写信,要求加入苏联国籍,并和那个女子结婚,结果,他马上被苏联通知东德政府抓了起来,那个苏联姑娘也被监视起来。

相对那些长眠西伯利亚的同胞,这些日军战俘还是很幸运了。


云中史记


主要原因是苏联和日本没有深仇大恨。

二战期间苏联和日本只打了两仗,都不是在苏联本土打的,而且苏联人都打赢了。

所以苏联人最多看不起日本,但是不会仇视日本。

苏联对于德军战俘就完全是另一种态度了,还想和当地女性结婚?做梦去吧。


次要原因是在二战中苏联人口损失过多。

苏联军民为了抵御德军入侵,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苏德战争爆发那年正好18岁,有8成在战争中死去。

惨烈的战争几乎打光了苏联一整代年轻人,在战后苏联人口结构出现了很大问题,中青年断层,且女多男少。

为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所以苏联把几十万日本战俘带到西伯利亚充苦力。

日本战俘和苏联女性结婚,一来有助于恢复人口,二来可以安抚一部分饥渴的女性,对经济、对社会都是有好处的。


不过能赢取苏联美女,走上人生巅峰的日本战俘终究还是少数。毕竟满足生理需求是一回事,结婚生子是另一回事。他们的形象很难符合苏联女性的审美,再加上要得到苏联政府的认可还要通过一系列考核。所以大多数日本战俘的结局还是客死他乡,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剑起红休


趣谈答案: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苏联同意当地女性和战俘结婚,但是苏联对这方面不太在意。

日本的零抵抗,抵消了苏联的忧虑

当然我们说日本零抵抗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日本也抵抗了很长一段时间,只不过相对于苏联来说,日本的抵抗几乎为零。

因为日本就如同一个小犀牛一样,怎样的都没有打过这只大象,大象一个劲把他往地下按,日本也就投降了。

从这方面看,日本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并没有给苏联带来较大的损失,所以苏联对于日本也一直处于爱答不理的状态,只是把他们的战俘统统押送到了苏联境内。

在押送战俘的时候,对于日本的战俘并没有出现过多虐待,也没有对他们进行非人道的摧残。

而这一切主要源于日本实在是提不起苏联的兴趣,也提不高苏联的警惕,毕竟日本和苏联的战役过程中日本失败的太快了。

苏联的大纠结

其实苏联对于日本战俘一直处在一个模棱两可的状态,他们上哪去怎么去和苏联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苏联对待日本战俘也是比较暧昧。

但是这样的一个暧昧,在一个时间端口到彻底告一段落,因为苏联出现了内部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如果讲的话会有很多的课讲的,如果我们用一个最为恰当的例子来说,那就是苏联他们自身的粮食已经养不起苏联的所有百姓了。

这个时候如果指望着苏联依旧照顾日本战俘,每个月给他们发放固定的钱财,哪怕让自己的子民填不饱肚子,也要让日本战俘填饱肚子,实在是不太现实。

所以苏联灵机一动,反正他们都是战俘了,既然战俘那就得听从指挥,统一调度,干脆把他们安排在西伯利亚,让他们努力劳动去吧。

就这样苏联直接把日本战俘统统赶到了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大寒冷大极端天气之下,日本战俘死伤总人数超过了5万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消息和新闻,慢慢的演变出苏联霍霍日本战俘或者说虐待日本战俘,其实苏联也是出于无奈,毕竟自己连饭都吃不起了,总不能把饭省下来给你们吃吧。

最终的结果

战俘在苏联饱受摧残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让自己活下去,然后再通过日本和苏联方面的多方交涉,最终战俘全都回到了家。

而战俘回到家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拖家带口情况,所以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苏联女子和日本男俘虏进行联姻的情况少之又少。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出发,那就是苏联并没有限制日本政府和当地女子搞某种暧昧关系,但是西伯利亚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100公里之内也不一定能出现一个人。

所以日本战俘即便想和苏联姑娘搞某些暧昧关系也搞不了,毕竟地广人稀,就已经限制住了这个板块。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军民死亡人数约2660万,其中军人死亡人数就接近900万,这900万人中大多数青年,中年的男性,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据统计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的男女比例达到了1:2.7,也就是说如果所有苏联男人都能找到老婆,苏联仍然会有三分之二的女人嫁不出去。

1945年8月9日,150万苏联军队进入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进攻,我国军民也一同对日军发起了反击,十天之后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开始和盟军谈判投降,9万多日军被击毙,60多万日军被苏联俘虏,这些日军战俘最后被苏联押往西伯利亚,成了苏联远东建设的免费劳动力。

苏联人就没有把战俘当人看过,这些日本战俘需要从事非常繁重的工作,并且待遇很不好,各种补给都难以按时供应,就更不要说质量了,西伯利亚天气严寒,日本战俘在这里冻死,饿死,累死的很多,在这些战俘中,表现得比较好的一些,就能和当地的苏联人民一起劳作。

苏联在二战之后是非常缺乏劳动力的,而这些日本战俘正好就能填补这个空缺,他们自然也就会和当地苏联女性接触,如果对比苏联人和日本战俘,苏联姑娘们肯定还是乐意选择苏联人,但是苏联男女比例失衡很严重,而日本战俘也是男人,其中有很多人身体素质也不错,自然就会得到苏联女性的欢心,时间久了也就搞到一起了。

这种算是互相有好感的,而前面说到日本战俘的待遇很差,所以就有一些日本战俘,为了得到更好的待遇,有意的去勾搭苏联女性的。虽然不说生活水平能得到多大的提高,至少不太容易被饿死,冻死了。

当苏联政府知道一些日本战俘和苏联姑娘们好上了,最开始的反应是拒绝的,但是又没有办法填补那些嫁不出去的苏联姑娘们的空虚,所以也只能放宽了一些政策,就比如要日本战犯政治觉悟好,没有犯过什么错,加入苏共,管理战俘的这些苏联同志没有意见,在经过漫长的审核才能和苏联姑娘们结婚。

后来日本政府和苏联多次谈判,到了1956年最后一批日本战俘被遣返回国,60多万的日本战俘,活着回到日本的只有45万,15万日本战俘死在了苏联,所以那些能和苏联女性结婚的日本战俘是非常幸运的。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大家都知道二战是有史以来参战和参加人数最多的战役,据统计参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1个。二战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当时作为军队主力的男性大量死亡,导致了世界上的男女比例一度失调。


前苏联是二战最主要参与国之一,二战期间前苏联的参战兵力一度达到了2200万人,这其中男性军人占了95%以上,因此也导致了在战争结束后,苏联战死男兵数量多达880万。男兵大量的战死使得苏联的有效劳动力大量缺失,战后的恢复极为缓慢。据说当时苏联国内女性的人口是男性的3倍,再扣掉年老的和年幼的男性,可以说一半以上的女性都是寂寞孤单人!

于是乎,很多苏联女性把目光投向了战俘。日本作为二战的主要战败国,投降之时有几十万的战俘被拉往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做苦力。由于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对苏联的侵略才刚刚开始不久,并没有对苏联有过大规模的杀戮,苏联女性对于日本战俘也没有太深的仇恨。很自然的,深陷牢笼的日本战俘和苏联寂寞女性就有了发展跨国友谊的动机,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前苏联政府是严禁苏联女性和战俘有亲密关系的,但是法律再大,也大不过人性,最后越来越多的苏联妇女冒着丢掉工作的危险,与战俘进行同居。无奈之下苏联当局只好放开政策,允许一小部分苏联女性与日本战俘结婚。可以说苏联女性与日本战俘之间是因为需求关系才慢慢产生了爱情。

战争的残酷让苏联女性们饱受孤独的折磨,而这些日本男俘虏则是她们的一道曙光,不仅温暖了她们的生活,也为苏联的战后重建提供不小的帮助。这是极为人道和互惠互利的好政策,为双方都解决了的问题。


弹指千年


这个跟苏联当时所处国内环境有巨大的关系,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损失大量的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在二战中苏联损失近3000w多军人,苏联国内可谓是劳动力短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国内大量经济都是妇女、老人在维持,苏联未来需要大量劳动力维持苏联日后经济发展。当然还有其他历史因素决定,就算是在二战时期日军战俘心怀不轨,苏联也同意当地女性与战俘结婚。小姐姐下面给大家盘点下。


让我们视野回归到1941年到1945年的苏德战场,在苏德战争时期,苏联总人口不到2亿,在德军攻入苏联境内,苏联由于没有做备战准备,苏联在战争前几周损失大量军人,4年的苏德战争,苏联被俘虏军人将近500多万,在战争中伤亡的人口2600多万,苏德之间许多次会战都是超过百万士兵。

由于战争残酷,大量军人阵亡,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斯克战役、莫斯科战役结果都是双方士兵超过百万伤亡。当时苏联国内的农业、工业都是由妇女、儿童、老年人在支撑。成年男性劳动力基本参军服役。苏德战争消耗了苏联巨量成年男性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苏联为了弥补本国劳动力短缺,不得不征用战俘,同意战俘与苏联当地女性结婚促进人口恢复,当然,无论是前苏联,还是如今俄罗斯,想要与苏联当地女性结婚,必须加入前苏联国籍,成为苏联人口,敷衍后代小孩也必须是苏联国籍。

另外一方面,由于苏联地大物博,苏联国土面积达到2200多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苏联人口当时在二战中不到2亿人口,人口密度平均12人,可谓是地广人稀,尤其是苏联远东地区基本常年属于原始地区。

在苏德战争时期,苏联在欧洲国土沦陷,苏联大量工厂搬迁到西比利亚地区,需要劳动力进行开发。找一组典型历史证据,战后,苏联俘获60多万日本关东军,苏联把这批战俘全部押往西伯利亚进行开发建设,投降德国俘虏也全部押往苏联远东地区进行建设开发。

在苏德战争期间,苏联远东还有百万日本关东军虎视眈眈远东,这无疑加剧苏军在远东军队防守,苏联国内劳动力本来就不足,在特殊战争时期,苏联当局不得不同意苏联当地女性与日本战俘结婚来此增加劳动力。


特殊历史时期,造就苏联不得不同意本国当地女性跟日军战俘结婚。


小姐姐讲史


首先说一下苏军俘虏的日本战俘:

1945年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第二天150万苏军挺进我国东北。二周后59.7万日本关东军投降。不久苏联把这些战俘送到了西伯利亚劳改营作为免费的义务劳力:修铁路、建工厂、开矿山,筑路等等。

苏联之所以同意女兵或当地女性与日本战俘结婚,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二战的苏联虽为战胜国,但是这场战役让苏联损失成千上万青壮年男子,战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1945年甚至达到为1:2.7。

第二,同居原因复杂:

苏联女兵或当地女性之所以愿意跟日本战俘同居,原因较多。或因为纯洁爱情,或因为生理方面的需要,或因为精神上的孤寂等等,但无论如何本国男人少是最大的问题。

第三,日军色性不改:

大家一定记得二战期间日本强征韩国、中国、以及本国女性作为慰安妇。日军战俘虽然身陷桎梏,失去自由,每天进行泥煤开采的劳动,然而日军战俘色性不改,常常勾搭看守营中的苏联女看守员。口中经挂的话就是:ロシアの娘を探しに行く(去找俄罗斯的姑娘)。

第三,苏联当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一些女兵或当地女性与日本战俘产生了真情,她们不仅要冒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风险,还要冒着如堕胎健康受损的风险。她们的行为既不为组织纪律所答应,也不为社会舆论所支持,尽管如此,女兵跟日本战俘有保有亲密关系之事始终屡禁不止。最终,苏联当局不得不面对现实,同意了一些守纪律、服从管理、吃苦耐的日本战俘与苏联女子结婚并定居苏联的请求。不过,获得这种优待的日本战俘毕竟少之又少,很多都成了过眼的烟云。

希望我的回答能满足大家。如喜欢可添加关注,我们一起交流与日本有关的问题


浩瀚北斗星


先说下,第一日军战俘心怀不轨,显然在西伯利亚这个“活死人之地”是为了活下去,第二苏联根本没有同意当地女性与战俘结婚。


让我们回到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没想到所谓的关东军都是纸老虎,结果20天时间,苏联就俘虏了59.4万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这些稀缺的男性劳动力,绝大部分被押送到了西伯利亚开矿去了;剩下一小部分被押送到哈萨克地区以及顿河流域的坦波夫州等地干苦力。

不过日本人的天性决定了他的服从,据苏联的书籍记载,日本的战俘十分顺从,在战俘营中除了自杀之外,基本不会出乱子,平时干活很卖命,也从不逃跑。到1947年苏联开始遣返战俘,1950年3月,苏联共计遣返了37万战俘,也就是说这些人活了下来。

而同为战俘的德国人却没有这样的待遇,苏联二战期间俘虏了大概310万德国战俘,到1955年统计,只有90万人活下来。


而当时苏联的现状是,战争的残酷造成了苏联的男集体农庄的男女比例达到1:2.7,大量的已婚女性变成了寡妇,女性也变成了看管这些战俘的主要力量。而在西伯利亚,苏联看守的乐观男女比例是3比7。

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苏联大妈们和战俘走到了一起,苏联当局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立刻禁止了此类行为,苏联内务部屡次发布命令,禁止与日本战俘交往,一旦被发现会被开除党籍或者解除工作,并且“双开”过很多案例,但是根本刹不住车了,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不管了。

其中还有极少数日本战俘通过重重审查之后,加入了苏联国籍,和苏联大妈结婚,这个比例在万分之一。例如蜂谷弥三郎和克拉夫季娅·诺维科娃的悲剧,还写成了《为战争而哭泣的两个老婆》一书。

其中还有个真实的故事,苏联的勃日涅科夫带走了9个日本女战俘躲进深山里,过起幸福生活,19年间9个日本媳妇给他生了73个孩子。一直到1964年,因为人实在太多,吃不饱饭了,才主动下山向警察局投案自首。


所以,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只有痛苦,和平真的无比可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