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不是靠爷爷才当上皇帝的?

我是中国水


朱允炆是不是靠朱元璋才当上皇帝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朱元璋称帝之后,嫡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乃是顺理成章,可惜朱标早逝,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朱元璋必须要从皇孙之中挑选一个储君,然而朱允炆却并非第一继承人,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将其扶上的储君之位,并最终使其顺利登上皇帝宝座。

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朱允炆并非第一顺位继承人

对于明朝皇位的传承顺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训》(成书于洪武六年)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即皇位传承不得“弃嫡立庶”。

△太子朱标

作为国之储君的太子朱标,其先后纳有两位太子妃,共生有五子,其中正室常氏生有嫡长子朱雄英和嫡次子朱允熥,而侧室吕氏则生有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

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之后,因嫡长子朱雄英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初一便夭折,此时的皇位储君第一顺位继承人应该是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嫡次子朱允熥,而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不过是庶长子罢了

△庶长子朱允炆并非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便是朱标的正妃在生朱允熥时难产而死,而侧室吕氏则被扶正成为太子妃(扶正时间不得而知),如此一来,朱允炆便拥有了半个嫡子的身份。然而,储君乃是国家大事,这“半个嫡子”的身份仍然不足以使其与朱允熥公平竞争。

朱元璋为何最终选定了朱允炆,朱允炆的母亲应该起了大作用

虽然《皇明祖训》成为了朱允炆成为储君的最大障碍,但“祖训”却是朱元璋本人所立,再加上朱元璋本人乃是一位极为强势的帝王,在立储这件事上,他毫无疑问拥有着“一票否决权”,而大臣们却不敢对此说三道四。

那么,朱元璋为何在朱允炆和朱允熥之间选择了朱允炆呢?我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朱允炆“颍慧好学,性至孝”。朱允炆之所以赢得最终的胜利,他的性格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其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伺候,昼夜不离一步,而持续时间更是长达两年。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允炆又因哀伤而消瘦,朱元璋见状,甚至亲自劝说道,“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此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的朱允炆,在性格方面与朱标也极为相似,同样的温文尔雅。这些,不仅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而且令其极为满意。与朱允炆不同的是,自幼丧母的朱允熥根本毫无露脸机会,久而久之,朱元璋自然不敢将大名江山交给这个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皇孙手中。而这一点,朱允炆的母亲毫无疑问起到了关键作用。

2、朱允熥的外戚太过强大。朱标作为储君,朱元璋对他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不仅为其配备了极为豪华的东宫辅臣,在婚配上也是极为重视。朱标的正室,即朱允熥的母亲常氏,乃是常遇春的长女,虽然外公常遇春和大舅常茂均已去世,但二舅常升、三舅常森却仍然在世。朱元璋在朱标去世之后,常常担心后世子孙压制不住这些开国功臣,甚至为此不惜大肆屠戮,对于外戚势力极为庞大的嫡孙朱允熥,他自然极不放心,而朱允炆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母亲吕氏乃是太常寺卿吕本的独生女儿,外戚实力并不强大。

自古便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作为国家的未来皇帝,储君之事不得不慎重,可惜朱元璋最终还是看走了眼,朱允炆虽然是个好孩子,可惜不是个好皇帝。而且,从其对藩王下手的时间来看,我嫉妒怀疑他的“性至孝”可能是在母亲授意下装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可是上了大当了


香茗史馆


答案是肯定的

洪武年间,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在朱元璋驾崩后,朱标会顺利继位。就在事情看似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25年,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太子朱标画像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按理说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呢?那要不要换人呢,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儿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呀!

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棣多少是有些服气的。唉,谁让自己不是长子呢,长兄为父,他当皇帝就让他当吧,毕竟自己说了也不算。但是朱标死了,朱棣还是有着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的什么呀?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还能比得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除了我还有谁?

皇太孙朱允炆

但是朱元璋依然执意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下朱元璋的儿子们真是白干了。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承者,到时不管自己是不是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既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这个结局却无法改变。

朱棣是有万般的不服气,奈何慑于朱元璋的威势,也不敢表现出来。直到朱允炆即位,想要削藩时,才让他产生了争夺皇位的念头。

燕王朱棣


知行合一2020


朱允文接过爷爷朱元璋的班,坐上皇帝宝座,看似朱元璋一手安排的结果,实则是不得已的选择。

按照封建礼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亡,则长幼有序,以此类推,在皇子中再选一位年长的作为皇太子,也可以选嫡长子的儿子为太子(其实是太孙)。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历史给他出了个“二选一”的选择题,既朱棣和朱允炆都是合法继承人,选择他们两个其中任何一个都合法。

如何选择?原本朱元璋特别喜欢朱标,一方面,朱标是马皇后所生 ;另一方面,他亲手培养了这么多年,还为朱标铺好了帝王之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只能把这份爱转嫁给孙子朱允文。加之,朱棣非马皇后所生,砝码自然轻了许多。

越过儿子,册立孙子,也是朱元璋的无奈之举。朱元璋26个儿子,大多不成器,让朱元璋很是失望,秦王荒诞,晋王残暴,鲁王仙丹吃瞎了双眼。还有的是杀人犯,有的是酒鬼,有的好色成性。只有朱棣像自己,又非嫡出,不合理法,只好选择并不放心的孙儿朱允文。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选定皇位继承人最终拍板人是皇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朱允炆确实是靠着爷爷才当上皇帝的。但是一开始,朱元璋中意的并不是朱允炆。

纠结的朱元璋

洪武二十五年,培养多年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痛失爱子的同时,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问题。最开始,朱元璋中意的是朱棣,他曾在东角门召集群臣商量,说道:“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朱元璋说出这一番话,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朱棣贤明、仁厚,和朱元璋有很多共同点,能力突出,是继承皇位的好人选;另一方面老二秦王草菅人命、做事荒唐,老三晋王也是个不成大器的角。诸王和武臣跋扈的局面在洪武晚期已经形成,只有年长老道的朱棣能够驾驭。朱元璋倾向的是立贤!

刘三吾的建议

刘三吾是使朱元璋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人物,刘三吾说:“君言是也。惟秦、晋二王如何?”皇上您这样说,把秦王和晋王放在哪里?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哇哇大哭!其后,刘三吾又说:“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刘三吾这个人,为人坦诚,自号“坦坦翁”,一下子就说到关键点上了。朱元璋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欲立万世之法,在继承人的选择方式上自然不得马虎,尽管朱棣很优秀,但是他前面还有两位哥哥。朱棣的亲生母亲只是一个不受宠的妃子,作为一个庶出的儿子,朱棣根本就没有机会。所以,皇位继承人只能从太子朱标这一脉中选择。

朱允炆的优势

朱允炆虽然不是嫡长子,而且不是皇后所生。但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朱英雄八岁就死了,次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朱元璋不选择朱允熥是有顾忌的,因为朱允熥的母亲是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是蓝玉的姐夫。朱元璋担心传位给了朱允熥,到时候主少国疑,常、蓝两个外戚集团会架空朱允熥,很容易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从而动摇老朱家的统治。朱允炆年长,自然就是皇长孙!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身上有老年人朱元璋最看重的品格——孝顺!朱标生病后,朱允炆在身边照顾了两年,昼夜不暂离。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份上,相当不错了。朱标死后,朱允炆更是“居丧毁瘠”。朱元璋看着心疼,说道:“你这么孝顺,可怎么替我想想啊!”老年丧子,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孝顺的孙子给了朱元璋一定的心理安慰。

除此以外,朱元璋早年间治理国家用重典、下猛药,晚年他也意识到了这并非长治久安之策,想要改变治国策略。等朱元璋把一切障碍扫除了,宽厚仁爱的朱允炆做一个守成之君最合适不过了!

一言以蔽之,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有运气,有朱元璋的喜爱,也有贵人帮助,更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小高读史


毫无疑问,建文帝朱允炆确实是靠其祖父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的。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阶草根起家,经过十几年披荆斩棘,扫平群雄,把蒙古人赶出中国,建立了大明。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洪武初年就已立为太子,本来皇权继承不成问题,无奈天不遂人愿,太子朱标身体欠佳,竟于洪武二十五年一病不起,走在了其父之前。白发人送黑发人,凄凉的老皇帝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难题。本来他还有十几个儿子,而其中不乏精明干练如燕王朱棣这样的,但是这次老皇帝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父死子继”被他自己做了过度的解读:既然太子朱标病故,他本人又没有任何过失,就理当由他的嫡长子朱允炆继任“太子”。就这样,“皇太孙”这个自秦始皇帝开创帝制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葩”诡异的出现了!朱允炆靠着其祖父的一意孤行登基了,但是等待他的,不是风平浪静的太平盛世,而是一群虎视眈眈的王爷叔父,他们割据在边疆重镇,手握重兵,等着看这个侄子皇帝的好戏呢。


听雨者丰一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问题,那叫个开水煮白菜,太扯了。就朱允炆小胳膊小腿的,他能当上皇帝,可不就是朱元璋力挺的结果,没朱元璋,轮也轮不到他呀。所以这问题应该换一下,这么问:朱允炆不是嫡孙,朱元璋为嘛要立他为皇太孙?

哎!这就顺气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掰扯了:“不是嫡孙,你快拉倒吧!逗乐呢?是吧!”

您别着急,俺既然这么说了,肯定有道理,不会跟你瞎扯。

原因

话说朱标这人他也不是好那口的人,就俩老婆,一个是常氏,这人可大有来头,是常遇春的女儿。

理所当然的了,这才是朱标正儿八经的大老婆。

另一个是吕氏,这位分有点低,毕竟她的父亲就是个太常寺卿,还是这家里边的独女。

那么常氏生了朱标的大儿子叫朱雄英,这孩子早夭,活到八岁就死了,这才是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嫡子嫡孙。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话了:“这说的,你难道不知道,过去这死了的不算数?”

这俺知道,咱再往下瞅。

这老二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允炆,他的母亲正好就是这吕氏。

所以说道根子上朱允炆是庶长子。

咱再往下瞅,这老三叫朱允熥,这是常氏所生。

所以这朱允熥虽然不是长孙,但人家才是正儿八经的嫡孙。

后边的咱就不用排了。

那么按照朱元璋老朱自己在《皇明祖训》当中说的,这皇位必须得是嫡母所生,这庶母生,你就是岁数再大,这都不够格,他的核心意思说道根子上就是不能弃嫡立庶。

可老朱自己个骚操作,这妥妥的打脸的节奏。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快拉到吧!人家吕氏在常氏死了之后就被扶正了!关键还是常氏比朱标死的还早!”

咋说呢?这中间他就有个毛病,吕氏被扶正他是在生了朱允炆之后的事,这就有点尴尬,所以很多人认为朱允炆只能算半拉嫡孙,那么问题纠结就纠结在这里了。

礼法问题吗?这其实就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如果从这里分叉的话,那么符合嫡孙要求的一个是朱允炆,一个是朱允熥,这俩人谁都合适。

这事咋整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既然俩人都合适,老朱为嘛不选朱允熥呢?毕竟朱允熥可是有强大的外戚——常遇春他们家?”

是!您这话要是说给老朱听,老朱没听完,就得和你翻脸。

强大的外戚?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这个,为嘛他规定老百姓的女儿他也能成为皇后呢?这其实就是在避免外戚专权,你还跑这里和他提外戚?这就有点作死的嫌疑。

当然这时间点上常遇春已经死了,但请你记住他几个舅舅还是在的。

所以外戚的强大,这是老朱最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为嘛要选朱允炆呢?

按照书上所说,朱允炆这人“颍慧好学,性至孝”,也就是说,聪明好学,还特别的孝顺。

当年朱标生病了,那是朱允炆小心翼翼的搁身边伺候的,而且是昼夜不离啊,这一伺候可就是两年啊!

而朱标死了之后,这朱允炆是日渐消瘦。

这都被朱元璋瞅到了眼里,而且朱允炆很多地方和朱标还是很像的,毕竟总是跟着朱标在一块。

在加上他这外戚不显,没那么强大。当年朱允炆的姥爷因为看护功臣庙不力,导致有点损毁,还被朱元璋踢到功臣庙里边做了一段时间伇工。

最为重要的一点,这朱允炆比老三朱允熥要大九岁啊!

那会朱元璋已经老了,他可不能再等九年了。所以在老朱的眼里这朱允炆就很合适。

那么朱元璋都发话了,太子就是朱允炆。老朱那是说一不二的主,二选一,他就这么选了,大臣们还能有啥话说?不能啊!所以就这么定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引言: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朱允炆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好的就像天降五百万彩票一样。

朱允炆是嫡长子吗?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朱标去世后,朱标仍然是有三个儿子的。太子妃常氏,有二子,嫡长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朱雄英未满十岁就夭折,所以他当然没有机会。侧妃吕氏,庶长子朱允炆。朱允炆和朱允熥相差一岁,为什么朱元璋要违背自己创建的《皇明祖训》呢?既然朱标有嫡次子在,为什么要立庶子朱允炆呢?

明朝的第一次政治危机

为了让朱标坐稳大统,朱元璋封常遇春的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为太子太保,目的就是为朱标组建一支一流的武将集团,让朱标有能力镇压造反的塞王并且还能扫除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还为太子朱标培养了一批政治班底,例如太子为弟弟们求情、为侄子李文忠求情,朱元璋都会酌情减罚。

可是太子朱标突然病死?朱元璋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立朱允熥为吴王。朱元璋在害怕什么呢?当然是外戚干政。

朱允炆在很大程度是靠着朱元璋继位的。


普通的历史爱好者


明惠帝朱允炆是不是靠爷爷才当上皇帝的?这不是废话嘛!如果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了明王朝的江山,朱允炆再牛,恐怕也只能在凤阳种地了。他爹懿文太子朱标能不能被制造出来恐怕还是个未知之数呢,更别说是当皇帝了……所以说,提问者的这种说法无论怎么说都对!那么,朱允炆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靠的仅仅是祖父朱元璋吗?恐怕不能这样说。

朱允炆的生世

朱允炆,朱标次子、原侧室吕氏所生。换言之,朱允炆出生时是庶出,他的生母吕氏只是朱标的小妾。朱标的原配是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的女儿,为朱标生下了儿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朱雄英夭折不计,但朱允炆出生之后,常氏还为朱标生下了儿子朱允熥。不久之后,常氏去世,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扶正、成了朱标的继室,之后又朱标生下了几个儿子。这就非常尴尬了,无论哥哥还是弟弟,出生时都是嫡子,唯有朱允炆出生时是庶出!那么,为何最后成为朱元璋接班人的却是这位嫡得不那么“根正苗红”的朱允炆呢?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选择朱允炆

原本由谁来接朱标的班无须朱元璋操心,那是朱标即位以后得事情。可偏偏朱标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距离朱元璋去世还有差不多六年时间。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该由谁来接班?这是晚年的朱元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按照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朱标死后,第一顺位继承人是秦愍王朱樉,其次是晋恭王朱棡。朱樉一直不招父亲朱元璋待见,朱元璋甚至一度想将他幽禁在南京,幸得朱标力保才得以返回西安封地。朱元璋对朱棡虽然不反感、甚至还有些喜欢,但仅限于父亲对儿子,朱元璋从来没有认为朱棡有能力当皇帝!彼时朱元璋倒是还有选择,那就是燕王朱棣(明成祖),可两个剩下的嫡子还活着,立庶出的儿子为储,显然是后患无穷的。即便朱棣真如他自己所说是嫡出,可上面还有两个嫡出的哥哥,同样轮不上他!

虽说秦、晋二藩都死在朱元璋之前,但朱棡只比朱元璋早死小几个月而已,洪武二十五年时,朱元璋不可能料到自己会不断白发人送黑发人。更何况,彼时朱元璋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他根本等不起、不可能让储位长期虚悬!最终,朱元璋选择了立孙子为储,可问题远没有解决。

如果按照嫡庶之别,朱标原配常氏所生嫡子朱允熥理所当然是最佳人选。可问题是,朱允熥的背景太深厚了,他的外祖父是常遇春、舅祖父是蓝玉,背后有强大的常蓝家族。朱标在世时,为了给他留下几个“撑场子”的人,朱元璋对蓝玉大加重用。朱标当了二十五年皇太子,驭人之术早已炉火纯青,朱元璋也从不担心。可问题是,朱标死了,朱允熥将来还镇得住常蓝家族和蓝玉吗?像后来那样提前除害?可谁又能保证没有有心之人借机将祸水引向朱允熥?再者说,一旦册立朱允熥为皇太孙,再对蓝玉下手,常蓝家族会不会铤而走险,撺掇朱允熥来一出“逼宫”?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

权衡利弊之后,朱元璋抛弃了朱允熥,选择了背景相对单纯的朱允炆。朱允炆与常蓝家族没有任何关系,朱元璋收拾起来也没有太多顾忌。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事件,朱元璋还成功解决了一个困扰历代王朝的大问题,继后扶正前所生之子的地位问题。继后扶正前所生年长庶子与原配所生嫡子历来都是一对矛盾,为此大打出手、刀兵相接的也不在少数。商周时期视为庶出,问题是解决了,但过于“变态”了,都是一个妈生的,微子启算庶出、商纣王帝辛算嫡出,而且同样会引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朱元璋来了一个简单粗暴:“我不管你是原配生的还是继室生的,只要你妈是正室,你就是嫡子,我只论齿序!”如此一来,朱允炆反成了事实嫡长子,而这正是朱允炆成为皇太孙的法理依据。说到底,朱元璋是想借这个机会为后世树立一个典范,那就是继室扶正前所生的儿子同样算嫡子,只论齿序,尽量降低将来祸起萧墙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朱允炆当皇帝靠的是不是爷爷?必须是、当然是!但是,也不完全是。因为如果没有常蓝家族背景和蓝玉的尾大不掉,很可能皇太孙就是朱允熥的了,朱允炆同样成不了皇帝。再就是精准投胎了,朱允炆如果没有投胎在朱标家,而是投到了朱元璋其他儿子家,虽然也是孙子,恐怕也就没他什么事儿了!当然,朱棣家除外。


农民工歪说历史


朱允炆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薨了以后,朱元璋觉得对不起太子朱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费劲心血培养的接班人。按理应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继承法,以至于四皇子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征讨朱允炆!所以也算是靠爷爷上位的!也算名正言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