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在位时,慈禧为何斗不过慈安?

白船


咸丰二年,慈安和慈禧两人一同被选入了咸丰的后宫,两个人同为秀女,境遇却天差地别。慈安二月入宫,四月就封为贞嫔、五月晋升贵妃,六月拟为皇后。到了十月的时候,正式册立为皇后,由嫔连升四级成为皇后,她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简直就是有清一代,晋封皇后的最快纪录。

而这个时候的慈禧,还是一个在皇宫之中某个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小秀女,如果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可能慈禧有生之年都没有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了。

慈安是如何在短短8个月内成为后宫之主的呢?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那些诸如电视剧里宫斗的戏码,而是言简意赅地讲明了,慈安是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由此才一飞冲天的。

或许,咸丰是真的喜欢慈安,他们之间真的存在爱情,两个人性格相似,所以比较合拍,又或许慈安本身的性格就是一个适合作为皇后的人。总而言之,没有宫斗,慈安很容易很顺利地成为了皇后,赢得了咸丰的喜爱以及敬重,一直持续到咸丰生命的最后尽头。

在慈安成为皇后之后的第三个年头,十九岁的慈禧因缘际会得到了咸丰的临幸,终于在宫里有了自己的位置,晋封为懿嫔,两年之后,也就是咸丰六年,她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由此而得以晋封懿妃。

从两个人的在咸丰时期的境遇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她们之间的地位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笔者甚至怀疑,是否如流传之中咸丰被慈禧迷惑,或者两个人之间有爱情。因为从慈禧的后宫攻略之路来看,并没有得到咸丰多少的看中呀。

慈禧成为懿嫔,估计与咸丰睡了一觉的原因,毕竟作为天下最尊贵的男人,睡了后宫里的女人,怎么着也要表示一下。但在慈禧成为懿嫔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她仍然是懿嫔,相比慈安坐火箭般的晋升速度,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咸丰真的喜爱慈禧喜爱得不得了,没道理就让她一直就只是一个嫔,连妃位都不是,是慈禧的宫斗水平太差劲,还是咸丰并没有投入多少注意力到她身上?

但不管怎么说,慈禧这段时间在后宫里的位置,其实并不高,只是咸丰众多妃嫔中的一个,咸丰陛下体弱多病,而且又比较急色,像慈禧这样的妹子很多,或许是帝国后嗣继承人的压力,咸丰只能广撒网,由此看来,慈禧在咸丰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相反,慈安却不同,她是皇后,举止大方得体,与咸丰之间也琴瑟和谐,他们之间的感情应该很好,哪怕后来慈禧为咸丰诞下了唯一的子嗣,也从没有撼动过慈安的地位。为了奖赏慈禧生儿子的功劳,也不过是用妃位来酬,而非贵妃。

直到咸丰七年,情况才发生了转变,慈禧成为了贵妃,这种关系递进,一则是母凭子贵,这相当于将慈安以下的那些妖艳贱货给比下去了,相比没生儿子之前,多了很多机会跟咸丰相处,二则是慈禧相比较其他妹子而言,写得一手好字,咸丰体弱多病,有时候就会以口授的方式让她批阅奏章,并且一定程度上让他对政事发表意见。

很多野史中记载,就是咸丰晚年的这种行为,滋生了慈禧的野心,无口否认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但实际上,咸丰对慈禧的信任其实还是没有慈安高,这从他快要挂的时候安排身后事上就能发现。

咸丰临终之间,对帝国做出的安排,是给同治安排了顾命八大臣,同时赐予了慈安“同道堂”和“御赏”两枚印章,这是代表皇权的印章,“御赏”代表皇后,“同道堂”代表同治,但同治还是个小朋友,所以严格意义上是交由慈安保管用用印的。

在整个托孤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提及到对慈禧的安排,慈禧仅仅得到的只是按照惯例成为了圣母皇太后而已。而慈禧真正掌握政权,是后来慈安将“御赏”赐予了慈禧,跟她联合战线,拉拢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这才走上权力之路。

综上所述,在咸丰时期,慈禧和慈安之间,并不存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以慈安的性格,也不可能因为慈禧生了咸丰唯一的儿子就要迫害人家,慈安实际上是一个极有大局观的皇后,而慈禧也不可能凭借这一点就想要跟慈安掰手腕,咸丰是一个拎得清的皇帝,不会愚蠢到让两个人女人斗。


江畔初见月


不仅是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斗不过慈安,哪怕是咸丰驾崩后,慈禧权倾朝野,把一众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她依然压不倒慈安。

历史上的慈禧和慈安两人,一般人都认为慈安的作用不明显,就是个打酱油的。而慈禧太后是强势的一方,全面压制慈安。但实际上,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宫,她才是咸丰皇帝驾崩后,整个清朝地位最尊贵的人。在名分上,慈禧要排在她之后。虽然说慈禧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独揽大权,但是在她与慈安太后的关系上,她始终是弱势一方。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慈禧太后并不是天生自带威严光环,她后来能够权倾朝野,实际上也是有一个闯关升级的过程的。



公元1861年,在位十一年的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他死前遗诏,让自己独子,仅六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为了避免皇权旁落,咸丰生前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让以载垣和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授予他们“赞襄一切政务”的权力;二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给她母仪天下的权力。在当时,慈禧太后还排不上号。

咸丰皇帝的意思,是考虑到载淳年幼可能会大权旁落为权臣所控制,因此让两宫太后拥有批红的权力、八大臣拥有草拟权力。即所谓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大家互相之间制衡,不至于一家独大。

但这样一来,两宫太后的权力就很大了,因为她们拥有最终批准权。当时身为慈安副手的慈禧很清楚,她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论声望、资历、影响力,她都远远逊于慈安。所以慈安不是她的敌人,而是应该极力拉拢的对象。否则罢免辅政八大臣,夺权和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

咸丰死后没多久,八大臣和太后就开始暗中较劲。肃顺和载垣计划,准备成立一个八大臣辅政制度,想慢慢架空慈安。拥有最终决策权的慈安当然不同意了。便干脆所有的奏折、计划她都不批准。四天以后,各地的未批奏折堆积如山,朝廷政务陷入停滞,想逼迫八大臣跟她认怂。然而这时候八大臣在外朝呼风唤雨,慈安这个最高决策人却不能接见外臣,只能接受八大臣审阅过的东西。所以八大臣实际上架空了慈安。

慈禧看见慈安不是八大臣的对手,便用她的巧舌如簧拉拢慈安。制定了两人的攻守同盟,决定扳倒八大臣。首先慈禧出招,她暗示山东一个叫董元春的监察御史上书,说出一番让皇太后“

暂时权理朝政,等候皇上长大,而左右不得干预,于亲王中挑选一二人,同心辅佐”的言论,要求太后临朝,让辅政八大臣滚粗。

面对慈禧的出招,肃顺等人立刻进宫,公开宣布自己是皇帝的臣子,不能服侍太后,让太后有批准权力已经是给足面子,随后肃顺以皇帝名义发了个痛批董元春的谕旨,但慈禧留中不批准,因此发不出去。肃顺便不再问政,天天在家里遛鸟玩,朝廷再次陷入停滞,慈禧被迫就范,将谕旨发下去。

这一胜一败,看似不分胜负,其实慈禧已经占了先机。因为她是皇帝的妈妈,肃顺跟她的对抗,吵的越激烈,八大臣的罪过就越大。毕竟外臣对抗太后,有臣子抢夺皇权的嫌疑。慈禧便借机开始包装自己,带着小皇帝四处祭祀巡视时都对着臣子们哭泣,称肃顺欺君罔上,欺负她孤儿寡母,到处装可怜。



当时一些不掌权的宗室成员,比如恭亲王奕訢之流,还有急于往上爬的汉人官僚和满蒙低级贵族都看准了这个巴结慈禧的机会,顺利的和慈禧搞在了一起。这些人里面除了奕訢外,还有兵部侍郎胜保和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醇亲王奕譞(光绪的爹)、大学士周祖培等。他们密谋策动,发动祺祥政变,指责肃顺专权,并以此为借口将肃顺等人弄死。此事变之后,慈禧和慈安公开垂帘听政,成为大清权力的实际拥有者。

慈禧的这一次成功夺权,除了利用舆论的力量之外,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咸丰给了慈安披红的权力,而慈安也有揽权的想法。如果慈安旗帜鲜明的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的支持并站在肃顺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所以慈禧在夺权后,她对慈安是恭恭敬敬的,一副二把手的模样。毕竟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经大老婆,她只是小老婆而已。



祺祥政变之后,奕訢、僧格林沁这些投靠在慈禧身边的人,与慈禧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批红权仍然在太后手中,而肃顺等人的票拟权则交给了奕訢等人。等于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一批人。因此慈禧与慈安再次达成攻守同盟,一起搞倒奕訢。

不久后,由于奕訢主张实用主义,倾向于办洋务,外交方面颇能保持对外平等,导致被朝廷的保守派批评为软弱、离经叛道。慈禧此时则与慈安始终与保守站在一边,她们高举皇权和理学大旗,与保守派一拍即合,将权势迅速扩大的恭亲王奕䜣打倒下台。成功的控制了票拟权,为后来慈禧权倾朝野,只手遮天打下了根基。

搞倒奕訢之后,慈禧找到了诀窍。就是始终拉一路打一路。重用一批人,再提拔一批人,让大臣们斗,她最后再出来收拾残局,始终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比如她重用李鸿章,同时又提拔左宗棠,让李、左二人打的不亦乐乎。左宗棠死后,她又提拔张之洞,继续让臣子之间内讧,她稳坐钓鱼台。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慈禧她在朝廷上如何权倾天下,她在宫里对慈安还是很恭顺的。比如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同治登基后,哪怕是在两宫垂帘后,同治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而不是慈禧。这一方面是祖制,二方面是慈禧对慈安的敬畏。后来光绪皇帝登基后,他在慈安生前也是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因此可以说,慈安在皇帝的抚养和教育上从没失去过最高权力,不存在同治和光绪与慈安不亲的问题。她会容忍慈禧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两人一个有名分,一个有才干。苦活累活得罪人的事都让慈禧去干,她直接享受慈禧的工作成果就可以了。

但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慈安这个人还是有分寸的。比如说诛杀安德海,虽然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办的,但最后拍板的是慈安,否则丁宝桢也不敢杀。慈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自己忍着。再比如

同治皇帝选皇后,慈安看中了阿鲁特氏(慈安是阿鲁特氏的表姨),慈禧看中富察氏,结果同治没听亲娘的意见,而是选了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为皇后。仅从这几点就能看出,慈安本身权力欲不强,处理国事的水平也确实不如慈禧,因此才会允许慈禧在朝廷呼风唤雨,但她身为正宫太后,具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只要她不死,她的话就天然具有分量。

备注:后来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之死,很多人认为是被慈禧逼死的,这一点不否认,毕竟阿鲁特氏因为一直不受慈禧待见,存在自杀的可能性。但是慈安其实也不喜欢她,因为阿鲁特氏曾说过负气的说过一句话:“我是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暗指自己说根正苗红的皇后。此话大部分人认为是针对慈禧的,因为慈禧没当过皇后。但是这话对慈安来说也很不友好,因为慈安也不是咸丰的原配皇后。所以慈安进宫时走的也不是大清门。由此可以判断,慈安可能后期对阿鲁特氏也不待见。慈禧要逼死阿鲁特氏,慈安应该没意见。


同治皇帝十八岁时,本来太后应该还政。但是由于同治突然死了,于是慈禧又被请出山,寻找继承人。她当时与醇亲王奕譞等人一同再次打压了恭亲王,拥立了仅有三岁的光绪登基。

关于光绪登基,肯定是慈禧的意思,这一点没异议。因为慈禧要揽权,肯定要从要从咸丰平辈兄弟的儿子们中过继一个给咸丰才行,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太后地位。至于过继谁的儿子嘛,奕訢的儿子肯定想都别想,毕竟两人的过节不小。而奕譞的儿子,也就是光绪,他的生母是慈禧的妹妹,是咸丰的侄子里面跟慈禧最亲的一个,所以他的入选毫无悬念。(慈禧既是光绪皇帝的伯母,又是他的姨母)

从结果来看,这个选择对慈禧最有利。但实际上对慈安来说,她也不吃亏。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慈安如果不同意,慈禧不可能把这种好事往自己身上揽。她们两人有共同利益,就是维持自己太后的身份。之前打压恭亲王,两人早已经是穿一条裤子的盟友了。眼下能够联合的只有醇亲王一派,这属于没有选择的选择。并且光绪登基后,慈安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抚养权和教育权。

之后两宫再次垂帘听政,一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去世,慈禧才正式开始独掌大权。



慈安死后,慈禧一个人垂帘听政。在这个单独听政期间,慈禧大力提拔醇王奕譞的地位,并联合奕譞继续打压奕訢一派,在权力相争中逐渐占了上风。

光绪十年,慈安死后三年。慈禧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发动“甲申易枢”,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全班成员统予罢斥,逐出权力中枢,用毫无执政能力醇党集团取而代之。醇亲王奕譞没有恭亲王奕訢的水平,只能事事都请示慈禧明断。至此,慈禧太后才终于使自己拥有了不受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从咸丰驾崩后到甲申易枢的这二十三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慈禧并不是一开始就大权独揽。她最早只是慈安的副手,凭借同治生母的身份才捞到一个皇太后身份。后来他她联合奕訢打压八大臣集团,才确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新体制。等到她羽翼未丰后,她又小试锋芒,褫夺了奕訢“议政王”的封号,使之权力顿减,地位下降。再后来她提拔醇王一党,彻底打倒奕訢后,才真正的大权独揽。

在这个期间,虽然慈安的存在感不强。但是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慈禧作为一个身份不高的旗人之女来说,她如果没有慈安支持,凭什么把一众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如果慈安不支持她,完全可以拉拢奕訢与慈禧对着干。哪能容忍慈禧一个人呼风唤雨?

因此在中国人心目中对慈禧主政半个世纪的印象,其实是不对的。她真正独立主导权力,是在慈安死后和甲申易枢废了恭亲王之后。在同治刚登基的时候,大清的一切最高决策都烙着两宫和议政王三人的印记,包括两宫斗恭亲王其实也是不那么容易的,毕竟在辛酉政变时候这三人都出了力,都有能力和资格瓜分同治初年的最高权力。

至于说慈禧为什么要让着慈安,这个道理很简单。慈安是正宫皇后,她有天然的话语权。慈禧只不过是皇帝的生母而已,在法统上是远不如慈安的。如果慈安跟慈禧硬刚,慈禧占不到半点便宜。只不过因为慈禧把自己的利益和慈安绑在了一起,两人没必要内斗而已。并且慈禧在外面扮黑脸,她在宫里扮白脸。这对她来说,并无伤害。当时甚至有老百姓赞道:“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这种不干活,还能领工资的好事,去哪找?



最后说说慈安的暴毙。我觉得,慈禧毒死慈安说法太不靠谱了,比现在古装剧还不靠谱。第一,如果是毒死的,那一定是当朝一号高度机密,坊间怎么可能知道,还传的有模有样有细节;第二,太后的食物审查制度很严格,慈禧毒死光绪,连溥仪都不知道。还是后来用现代科技才检测出来的。并且慈禧毒死光绪,还是在光绪被软禁的前提下干的。慈安当时的人身自由没问题,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毒死?

第三,重中之重。慈禧根本犯着这么大的风险毒死慈安。两个人合作了二十多年,连册立光绪这种重大决策都没有分歧,怎么会在光绪七年这个没有任何事件的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毒杀慈安呢?一旦被人发现,慈禧的老命必然不保啊。她何苦呢?


Mer86


咸丰在世时,慈安入宫六个月的时间就坐上了皇后的位置,由此可见慈安也绝非等闲之辈。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将慈安太后刻画成为了敦厚老实,处处受制于慈禧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慈安真的并非如此。

慈安太后的心智和手段并不在慈禧之下,并且他的各方面的条件也都要好于慈禧,而这也更多的得益于慈安优越的家庭出身条件。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出身于满洲镶黄旗,三等承恩公穆扬阿。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慈安太后,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获得了家族的重视和培养,更重要的是,背后还有家族力量的扶持和依靠,这也就会使得咸丰皇帝对于会另眼相看。

而慈安太后1852年入宫,当年四月,封为贞嫔;五月,晋封为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十月,被正式册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岁。从首次册封为嫔,到被册立为皇后,前后只用了六个月时间,堪称火箭般的速度,当年顺治的宠妃董鄂妃都对这样的晋封速度是是望尘莫及的。

当然,想要如此快速的晋封,除了年轻貌美和家族实力外,还是慈安太后自身的修为和能力能够足够吸引咸丰皇帝,这才有了如此快速的册封,而这也就证明了慈安在能力和心智上,并不输给慈禧。

反观这一时期的慈禧太后,出身于下五旗的镶蓝旗,地位上本就比不上镶黄旗出身的慈安,再加上他的父亲惠征仅仅是个道员,慈禧入宫一年之后就去世了,家族根基薄弱。再加上其自身的条件也都不如慈安,也就使得慈安已经被册封为皇后的时候,慈禧仅仅是个贵人,直到1856年,慈禧为咸丰皇帝诞育了唯一的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载淳,慈禧才刚刚被封为妃,次年被封为贵妃,但是距离皇后慈安还差着两个级别。

所以,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慈禧斗不过慈安是非常正常的,一方面,慈安的级别的地位远超慈禧;另一方面,慈安本人在后宫的能力等方面,也并不逊于慈禧。而慈禧能够得势,完全是依靠着为咸丰皇帝诞育了皇子,如果真的慈禧没有生下同治,不是为咸丰皇帝诞育了委以的皇子,那么慈禧很有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妃子,根本没有办法在日后同慈安太后同坐共治。

实际上,不仅仅是咸丰皇帝在世的时候,慈安压慈禧一头,就在咸丰皇帝去世,慈安、慈禧位列两宫太后期间,也是慈安从各方面压制的慈禧。

首先是位置和礼法上。

身为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坐在东边,而作为圣母皇太后慈禧太后坐在西边,慈安太后住在紫禁城东侧的钟粹宫,而慈禧太后则住在紫禁城西侧的储秀宫。

日出东而落于西,东边为大,西边为次,从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慈安太后位尊,慈禧太后位卑。

其次就是重大事务的决定权。

朝政事务的执行,是要经过两宫太后同意的,而这也是要先经过慈禧盖印,再到慈安盖印,因而慈安太后掌握着朝政大事的最终决定权。

而不仅仅是朝政大事,日常具体事务也是慈安主政。比如,同治皇帝大婚时,最终的正宫皇后的人选就是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即便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否定,只得顺从,由此可以看出慈安太后的权力是在慈禧太后至上的。

再次,就是在某些具体事情上,慈禧太后还是受到了慈安太后的压制,慈安太后的影响力远超慈禧。

当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了慈禧最为宠爱的太监安德海,慈禧太后有意偏袒安德海,希望保全其性命,但是慈安太后却不留情面直接下令处死安德海,慈禧太后对此也不敢有所异议。而在晚年的慈禧太后也曾亲口对她的御前女官德龄提起之前她经常受到慈安太后的欺负,这就体现了慈安太后的地位还是要高于慈禧的。

所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前二十年,因为慈安太后的存在,慈禧太后一直是被压制的,而真正等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慈禧太后这才开始大权独揽。

如果更加开明且更愿意接受西方理念的慈安太后能够一直长寿的活下去,大清王朝的历史走势也将被会被改写吧。


雍亲王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并不是都不过慈安,是慈禧很聪明,当时还没有到斗得时候。

为什么?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慈禧和慈安当时并没有直接矛盾。


慈安是后宫的领袖,这个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但慈禧是咸丰皇帝唯一儿子同治的母亲,这个地位同样是不可动摇的。

如果慈安自己也有儿子,两人有可能会斗得你死我活。

但慈安没有儿子,也就在这方面不能对慈禧构成威胁。

换句话说,慈禧一定是未来皇帝的母亲,而慈安一定会是未来的太后。

在咸丰在世的时候,双方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相安无事。

甚至,慈禧还要巴结慈安。因为,即便同治是咸丰唯一的儿子,皇帝死后也要太后支持同治才能上位。

根据满清礼法,如果太后认为同治不适合做皇帝,也可以从亲贵中挑选其他人继承,只要满清权贵统一即可。

所以,慈禧在慈安面前还是很老实的,不时拍拍马屁。

第二,慈安的地位不可动摇。

满清时期,正宫皇后如果没有重大过错,是不可能被废的。

而其他的妃子哪怕再被宠爱,正宫皇后也是毫无疑问的后宫领袖,有很大的权力。

慈安是满洲镶黄旗人,是上三旗之一。她的父亲钮祜禄·穆扬阿,有2品世袭头衔,也算不小。

更厉害的是她的母亲,为多罗克勤郡王庆恒的孙女。而多罗克勤郡王是满清血统最为纯正、地位最高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他们先祖为代善的次子岳托!

谁都知道,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和皇帝本来就是一家人。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通婚算是近亲结婚,不可取。但当时满清非常讲究皇室血统,慈安因为这点就永远压在慈禧头上。

慈禧不过是下五旗的满洲镶蓝旗,父亲叶赫那拉·惠征常年担任八品文官这种低级官员。死前他好不容易做上了正四品官员,又因太平军杀来时弃官逃亡,被免职。其实,如果不是他的女儿是皇帝妃子,这个罪名早就咔嚓杀头了。

慈禧的母亲富察氏,地位还不如丈夫。

这样的出身,慈禧是没有办法和慈安比高低的。

实际上直到慈安死了,慈禧始终是屈居她之下的,基本慈禧能够掌握实际权力。

第三,慈安是咸丰指定的政治最终决策人。

大家注意,咸丰任命了八个顾命大臣以后,并不是把御赏大印交给了慈禧和慈安,而是交给了慈安一个人。


而同道堂的大印,也不是赐给慈禧的,而是赐给儿子同治。

严格意义上说,慈禧没有资格使用同道堂,只有慈安可以代表自己和同治,同时使用两个印章,作为最后的决策者。

但慈安认为自己政治能力有限,主动让慈禧一起出谋划策,后者这才上位。

所以,慈禧是万万不能在掌握所有权力之前,随便对付慈安的。

因为原则上,慈安同顾命大臣联手,搞掉慈禧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慈禧在咸丰时期,是不敢和慈安作对,还要利用慈安。

即便干掉了顾命大臣,慈禧也不敢擅自对付慈安,只是暗中揽权而已。


萨沙


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烈的人,可是,在慈安活着的时候,她为什么不选择把慈安打压下去,早早地实现唯我独尊。而一直到慈安去世后,她才独自掌权呢?

(慈禧和慈安剧照)

在如今一些影视作品中,慈安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个唯唯诺诺,事事都依赖慈禧的无能角色。这实际上是错误的。

说起来,慈安与慈禧都是在1852年入宫的,不过两人的发展轨迹,却大不相同。

慈安是钮祜禄氏,满洲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出身,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地位尊贵。自从1852年2月入宫之后,慈安在四月被诏封贞嫔,五月晋升贵妃,六月就已经拟定为皇后人选,十月正式被立为皇后。从嫔到皇后的晋升的之路,她仅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

而叶赫那拉氏的慈禧,就没有那么好命了。慈禧是下五旗的镶蓝旗出身,在宫中混了近五年后,因为诞下皇子爱新觉罗·载淳,才被晋升为懿妃。一直到咸丰死后,慈禧的儿子载淳即位,慈禧才抬旗入镶黄旗,成为了圣母皇太后。

可以说,慈禧是典型的“母凭子贵”。而尽管这样,她从嫔到太后这段过程,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

慈安的火箭晋升,或许和她的出身有关。不过这不是全部,慈安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性格,是她得到咸丰宠爱的最主要原因。

(咸丰剧照)

咸丰在位时,民间起义不断,列强纷纷入侵。这使得咸丰每天烦躁异常,总感觉什么倒霉事都被自己碰上了。面对喜怒无常的咸丰,慈安却总是能以温柔给予他宽慰。

当时的慈禧身份,与慈安天差地别。对于慈禧来说,只能选择与慈安搞好关系,以求后宫的地位更加稳固。

后来咸丰死后,慈禧因为儿子的关系,一跃成为了皇太后。

这个时候的慈禧,并没有膨胀。在同为太后的慈安面前,慈禧选择的是,依然向慈安示好,并且始终以低姿态的副手身份,站在慈安的身边。

那么,明明已经成为皇太后,而且还有儿子当皇帝,慈禧为什么还要选择向慈安示好呢?

原来,咸丰帝在去世前,曾留下了几道遗命。除了立载淳为皇太子之外,咸丰还任命了八人担任辅政大臣,要他们共同辅佐小皇帝。不过,咸丰担心这八人手握大权后,会搞出事情。于是,又专门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代表了母仪天下的权力,让她和八大臣互相制衡。也就是说,八大臣商议出的任何方案,都要经过慈安点头,才能够得以实施。

(垂帘听政)

这个时候,同样作为太后的慈禧,在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后,也开始生出了掌权的野心。不过她很清楚,无论是身份、影响、名望,她都远远不及慈安,必须要依靠慈安。

她知道,慈安如果独自对抗野心勃勃的八大臣,肯定十分辛苦。如果这时候站到慈安身边,这样除了能赢得慈安的好感,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之外,还能够慢慢开始参与到权力争夺中。

在慈禧的努力下,两位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打倒了八大臣。从此,两位太后也开始垂帘听政,慈禧也开始在朝中独揽政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慈禧从此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实际上,慈安只是性格较为超脱,对权力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很多事情,她愿意放给慈禧去处理,自己乐得清闲。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自身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权力。但凡遇到大事,慈禧都会询问慈安的意见,绝不敢自作主张。

一直到慈安死后,慈禧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掌控了整个朝廷。也就是说,慈禧其实并不是一生都压不住慈安,而是她没有想过要压她,而是选择和慈安合作而已。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宫遗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慈禧和慈安实际上权力争斗并不激烈,双方是互相依靠的关系。

慈安在历史上名气是远远不及慈禧的,但是实际上慈安才是咸丰真正的皇后。慈安家境不错,出身于侯门,并且她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慈安16岁就入宫成为嫔,之后地位是急剧升高,4个多月就成了皇后。可见慈安是非常受咸丰皇帝宠幸的,毕竟清朝历史上后宫中这么快成为皇后的还是非常少见的。

在咸丰皇帝的一生中,慈安始终都是非常受咸丰宠幸的。不过慈安作为皇后,没有儿子,这使得慈禧没有必要跟慈安发生冲突。毕竟古代母凭子贵,只要慈禧的儿子做了皇帝,慈禧自然地位就高了。

从这一点来看,慈禧是需要拉拢慈安的,根本没有必要和她斗。毕竟慈安是皇后,如果她支持慈禧的儿子,对双方都有好处。

咸丰帝还是一个有点理想的皇帝,不过现实太残酷了。

英法联军打入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作为万民之主的大清国皇帝咸丰毫无办法,只能逃入热河的避暑山庄。

这个时候的他是非常郁闷的,常常纵情声色,这样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

咸丰临死的时候,召见的人实际上是慈安,并且还特意给了她一封密旨,给予她皇后“御赏”大印。当时的慈安是她能够处置慈禧的。可见咸丰真的是信任慈安。

同时,咸丰也给皇长子载淳慈禧“同道堂”的印章,不过由他的生母慈禧保管。

咸丰的布局是这样的,八个顾命大臣的政令需要慈安和慈禧的印章才有效。

不过这八个顾命大臣比较傲慢,所以慈安和慈禧便联合起来了。

她们最终斗倒了这八个顾命大臣,这为慈禧后来掌握大权铺平了道路。

不过,慈安在的时候,她们两个人是权力共享的。

当时慈安主动邀请和慈禧共同居住在养心殿,一起抚养6岁的同治皇帝。

不得不说慈安是非常聪明的,毕竟只有慈安和慈禧天天在一起,双方完全信任,别人才不会从中挑拨关系。

后来慈禧和光绪出问题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两个人没有及时沟通,互相不信任,手底下的人为了利益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不得不佩服慈安,虽然同治皇帝是慈禧的亲儿子,但是同治皇帝和慈安关系更好。

比如为同治皇帝选皇后,慈安喜欢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上了富察氏。结果同治皇帝选择了阿鲁特氏,为此慈禧也没有办法。

不过后来慈安突然死亡了,这一点引发了很多争议。

不得不说,如果慈安在的话,慈禧还是会收敛很多的。

对权力的掌控上,慈禧是强于慈安的。

不过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还是儿子同治皇帝,明显更愿意和慈安在一起。


历史是什么


咸丰在位时,慈禧为何斗不过慈安?现在就告诉你,原因并不难猜!慈安是正宫皇后,慈安的地位在那里呢,慈禧再厉害也不能动慈安呀。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是后宫。慈禧不过就是一个贵妃而已,皇后可是后宫的最高领导。整个后宫都归慈安管的。而且咸丰还在位,皇帝最大,咸丰虽然不咋的,但是也不傻,慈禧背后搞小动作,咸丰会不知道?而且慈禧进宫比慈安晚一些,宫里面的关系,势力自然要比慈禧好。再说一点,皇后的地位高就算是搞关系肯定找皇后,而不是找懿贵妃。而且谁愿意得罪皇后。



提起慈安,人们总觉得她过于忠厚老实,没有主见,以至于事事都要靠慈禧决断,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真正的慈安太后从小生长在上流社会,对于官场的倾轧和各种算计见过不要太多,在她成为中宫皇后的十年之中,她的地位始终牢不可破,除了凭借本身出色的容貌和人品之外,更和她本身的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10荣宠不衰,就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即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慈安太后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由于本身性格的原因,慈安太后一向不喜欢争权,所以日常朝政都交给了喜欢出风头的慈禧,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

如果非要找出原因,那么我觉得以下四点才是根本原因:

第一:慈安是皇后,正宫娘娘。皇帝唯一的妻子。紫禁城的女主人。实权高高在上。

第二:慈安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而慈禧的父亲担任笔贴式之职。

第三:慈安是满洲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慈禧只是镶蓝旗,是下五旗。

第四:慈安钮钴禄氏,满洲八大姓之一,为女真族直系后裔。而慈禧叶赫那拉氏虽也是八大姓之一但却是那拉氏旁支。所以,慈禧无论是在地位还是家室上都无法越过慈安。



而且慈禧虽然美貌,又会揣摩皇上心思,还能代替皇上批阅奏章,足以让人觉得她十分受宠,但是宠是一回事,那是个人情感,国家大事,咸丰也不敢马虎,特别是大清朝又岌岌可危,内忧外患不止,慈禧的性格他知道,所以远近亲疏他还是分的清的,虽然宠爱慈禧(生了儿子很重要)但是却并未对慈安怎么样,仍然视为发妻,是无可替代的中宫皇后。 再来慈安优于德,对权力不感兴趣,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女性。在咸丰去世后,她把日常朝政多让给慈禧来处理。而慈禧遇到朝政大事时,摄于嫡庶之分,不敢自作主张,仍然会征求慈安的意见。由此可以见,慈安太后在掌握权利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慈安进宫半年就被封了皇后,是六宫之主,慈禧入宫五年后生了咸丰唯一的儿子才母凭子贵被封了贵妃。咸丰虽然好色,可并不糊涂,对后宫情况如何他看得很清楚,他最相信的是没有权力欲的慈安,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慈禧,所以死了后还留一到圣旨压制慈禧。这样的情况下,慈禧怎么去斗慈安。


缘分追逐


慈安太后家室优于慈禧

 慈安太后出身名门之后,慈安太后名为钮祜禄氏,是满州镶黄旗人,父亲是三等承恩公穆扬阿,嫡母是皇室宗亲,生母是姜氏,因抬旗也称姜佳氏。慈禧的父亲是叶赫那拉·惠征,出身监生,史书记载慈禧的父亲曾长期担任笔贴式之职,慈禧的母亲史书上都没有记载。慈禧的家庭背景和兹安相比之下,很显然没有慈安的显赫。

慈安的出身也优于慈禧

慈安一入宫就被咸丰封为贞嫔,一个月不到晋升为贞贵妃,又过了不到一个月晋升为皇后,慈禧初入宫赐号兰贵人,第二年才晋升为懿嫔,生皇长子载淳才晋升为懿妃,第二年升为懿贵妃。由此可见慈禧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一大截。

咸丰临死之前还给慈安留下密诏,必要时干掉慈禧,从这可以看出咸丰对慈安的宠爱以及对慈禧的排斥。这就不难辨出为什么咸丰在位时慈禧斗不过慈安了。



评古说今


我觉得有以下四点:

第一:慈安是皇后,正宫娘娘。皇帝唯一的妻子。紫禁城的女主人。实权高高在上。

第二:慈安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而慈禧的父亲担任笔贴式之职。

第三:慈安是满洲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慈禧只是镶蓝旗,是下五旗。

第四:慈安钮钴禄氏,满洲八大姓之一,为女真族直系后裔。而慈禧叶赫那拉氏虽也是八大姓之一但却是那拉氏旁支。所以,慈禧无论是在地位还是家室上都无法越过慈安。

而且慈禧虽然美貌,又会揣摩皇上心思,还能代替皇上批阅奏章,足以让人觉得她十分受宠,但是宠是一回事,那是个人情感,国家大事,咸丰也不敢马虎,特别是大清朝又岌岌可危,内忧外患不止,慈禧的性格他知道,所以远近亲疏他还是分的清的,虽然宠爱慈禧(生了儿子很重要)但是却并未对慈安怎么样,仍然视为发妻,是无可替代的中宫皇后。


小玥历史


慈禧叱咤风云、权倾天下那是慈安去世的以后的事了。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不要说斗就是巴结也来不及,悬殊差别太大了。也就是说咸丰在位时,慈禧根本就不敢斗慈安。两人同时入宫,慈安四个月都当皇后了,慈禧十年没也当上皇后。要不是因为有个儿子,她这辈子也就停留在懿嫔的级别上了。

福垊看大家说得都是咸丰去世后,慈安依然高高在上,慈禧低眉顺目的场景。就连自己的心腹安德海被慈安宰了,慈禧都不敢说话。就连自己的皇帝儿子娶老婆,都得听慈安的,慈禧说不上话。咸丰在位时,他俩都没资格干政,那福垊就说说咸丰时为什么慈安一步登天,慈禧十年难磨剑(当皇后)吧!

慈安说:出身比你高贵

慈禧是满洲镶蓝旗出身,这可是下五旗。如果是正蓝旗还曾经辉煌过呢!皇太极入关前,统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是为上三旗。而福临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将自己的正白旗并入替了豪格的正蓝旗。而慈安正是出身了镶黄旗,镶黄旗从努尔哈齐开始就一直是上三旗。

慈安是钮钴禄氏,跟和珅一个姓氏,钮钴禄氏在清朝入宫为皇后的有六位,成为嫔妃的有九位,而叶赫那拉氏成为皇后的只有一位。

慈安的嫡母乃是铁帽子王克勤郡王岳托(其父代善)的后裔,也就是克勤郡王庆恒(岳托的玄孙)的孙女。生母为姜氏。而慈禧的生母、嫡母就微不足道了。甚至还有种说法说慈禧是汉族人。

慈安说:比你年轻娇美

1852年慈安、慈禧同时进宫。时年(虚岁)慈安乃二八佳人,而慈禧多慈安大两岁,年仅十八岁。虽然从年龄上,慈安占得优势不大,但颜值上慈禧就逊色一些了。从上面两人真实的画像上来看,慈安的确比慈禧更美一些。慈安的脸型和身材非常符合咸丰的审美观。慈安的一步登天的升职,跟你长相关系非常大。

慈安说:比你温柔贤惠

慈禧像个女汉子,为人做事有一些霸气和谋略,咸丰并不太喜欢。而慈安却是真女人,不禁能很好地服侍咸丰,而且清朝那时,洋人打开国门,咸丰总得心情不好,不是打人及就是堕落。正是慈安的温柔和体贴,激励着咸丰。而且慈安为国为民,敢于而且善于对咸丰劝谏,咸丰也乐意听他的。慈安总能把后宫管理的i井井有条。她开朗的性格和宽仁的情怀,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同。

慈安说:皇后舍我其谁

慈安的家事、性格、聪慧、人缘好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一国不能三公,一国更不能三后,虽然杨坚的外孙曾经立五个皇后,但历来基本都是i一个皇后。尽管慈禧一直在升迁,但皇后的位子离他遥遥无期。故而慈禧无论多么优秀,也始终都得生活在慈安的阴影之下。如果慈安有儿子的华,一定不会选慈禧的儿子当皇帝的。载淳是咸丰唯一存活的皇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