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聂:步幅1.4米,步频180步

今天文章的题目,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全马技术数据。虽然我很早就把这个目标说出去了,但我心里依然忐忑,有点怀疑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达到,并且怀疑我的训练方向是否合理。

所幸,在第32届大连马拉松的前10公里,我跑出了我想要的动作感觉,非常舒服自然,虽然因为体能因素维持时间仅仅是全程的四分之一,但也足以让我欣喜若狂。

小聂:步幅1.4米,步频180步/分,触地时间190毫秒

这次大马,赛前目标是跑258,计划前半程以405-408配速,后半程保持415-420配速。但在出发后两公里,身体感觉大大超出了我的评估,第一公里配速358,第二公里在没有任何下坡的状况下跑出了249配速,而身体感觉,特别是下肢小腿拉起感觉非常轻松。思考了一百米,临时决定按359的均配速跑,看自己能维持到什么距离。

途中心理上有个小插曲,在接近三公里处我跟上彪哥、茂玉大哥、东哥和大海他们的时候,我纠结了30秒要不要超过他们。他们可是我初入跑圈的时候的偶像,膜拜的大神级人物。当时我在想:哇塞,我现在竟然能紧贴着他们在跑动。心里嘚瑟了一小会。但为了我的测试目标,我还是保持配速,超了过去。


小聂:步幅1.4米,步频180步/分,触地时间190毫秒

我一直都不认同以提高步频,压制步幅的方式来加速。在我的理解当中,保持合理的步频,譬如180-185步/分这个目前科研理论公认的,符合人体骨骼转动频率的最佳步频来跑,通过合理地增加步幅来提高跑动速度才是最合理、效率最高的跑步技术。因此,我一直都在按这个方向来研究、练习和教学。

但想法总归是想法,我们在落实理论知识的时候,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赛后和简宁交流的时候,他说如果我要测试动作,怎么不去操场刷圈来测试呢?我的回复是这样的:比赛氛围,后程表现才是整个动作运用是否合理的体现。如果仅仅是跑个10公里的数据,以我的37分多的PB成绩,当然会比全马的数据更好,在某个阶段参考是可以的。但在全程42公里的赛道上,维持能力才是测试的重点。(我总不能跑了10公里就弃赛吧)

小聂:步幅1.4米,步频180步/分,触地时间190毫秒

动作感觉保持到13公里后开始出现反应,主要是心率过高,体感开始吃力了,体能开始支撑不住动作的发挥了。在接近15公里处,开发区张利华同学跟上来了,问了一句:聂老师,准备跑多少呀?我说:我跑完了。他莫名其妙的瞪了我一眼:你不跑啦?我赶紧补了一句:258,破三就好了。然后他就悄然而去(他跑了255)。

在跑动中,我一直按体感和动作来跑,具体数据并没有多想,一直到跑完以后,翻看了技术数据,回顾和对比跑动中的感觉。发现我的练习方向和训练方式绝对是非常完美的。尤其是触地时间的表现,虽然后程降速和走了一小段,但总体的触地时间平均值还能保持在208毫秒,完美。

小聂:步幅1.4米,步频180步/分,触地时间190毫秒

体能和力量基础一直是我薄弱环节,我属于比较懒的人,例如长距离慢跑和无氧训练。通过这次的动作感觉,技术训练已经落实成型了,那么,体能训练将是我后面训练的重点。和更多的人在意纯粹的成绩相比,我的练习方向和成绩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我更在意的是动作数据的目标,而不是运动成绩的目标。

这和我一直提倡的:先练好技术,再提高体能的原则有关。我的理解是:动作合理了,就能有效地提高跑动效率和杜绝伤病的发生,而体能的提高,则是我们坚持跑步积累的结果。

小聂:步幅1.4米,步频180步/分,触地时间190毫秒

去年大马我跑了309,感觉非常郁闷,朋友圈都没发。。。而今年最后跑了314,感觉非常高兴,见人就说。。。人类真奇怪哈,对自己的期望值不一样,幸福感就不一样,这点挺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