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勾结列强来镇压义和团运动?

骑蜗牛走高速


我也问你一句,你有什么证据说慈禧太后勾结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你把历史档案拿出来让大家看看,不然你就是满嘴跑火车,无中生有,搅乱是非!


无法回避的历史


这问题表述是有误的!

应该说慈禧本来就想利用义和团来打击帝国主义,奈何这些会变“戏法”的义和团不给力,纷纷败在洋人的火枪火炮下,为求自保,老佛爷只能“壮士断腕”。反过来利用列强来镇压义和团,毁尸灭迹。


其实从义和团运动可以看出,宫廷内外以汉人为首的“改革派”,及与满人为代表的“顽固派”的较量。

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本处于权利外围的满人“顽固派”,又开始重新掌权。其中以载漪、载勋、刚毅为首,合成“三丑”。

令慈禧十分不爽洋人的原因:除洋鬼子从她手里既拿地又抢钱外,还有就是窝藏朝廷要犯,让乱党康有为等人得以逃脱。


加之身边“顽固派”的煽风点火,让慈禧更加有恃无恐,这情绪在1899年11月底达到高峰,她训斥各省当局,不要对帝国主义抱任何媾和的幻想。

一个巴掌也不拍不响,义和团爆发。离不开1900年,席卷华北大地的旱灾,受灾的农民,不满西方“天猪叫”的乡绅,以及面对西方商品倾销,小贩、手工艺者遭到毁灭似打击,要知道当时洋布的价格只有中国土布的三分之一,这些失落人群终于聚在共举复仇大业。

发现拳民可供利用,最早是李秉衡。李在因在山东大力支持义和团,谁知道“引火上身”,将两个德国传教士杀害,朝廷迫于列强压力,将李“明降暗升”,调他为“四川总督”。接替他衣钵的毓贤,则将支持拳民活动公开化,比如赐名拳民组织“义和团”,并他们书写组织纲领“扶清灭洋”。

到1900年5月初,朝廷甚至还幻想将义和团编入正规军。

为啥?

先是身边“顽固派”的推波助澜,其次是因为在1900年元旦,有件事让慈禧很恼火。

年初,慈禧本打算废除光绪,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新皇帝。奈何帝国主义不认可,另立新君的想法只得作罢。

一上一下,终于一拍即合。慈禧在1900年6月21日对列强宣战。以汉人为首的“改革派”,虽没有在中央占据首要位置,但他们将地方的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就在慈禧发布宣战书的当天,东南各省要员,纷纷拒绝执行慈禧的懿旨,称它为“乱命”,是未经授权的非法诰命。

接下来的情况,就是慈禧弃車保帅的戏码:载垣被赐死,载漪发配新疆并判终身监禁,毓贤被处决,董福祥被革职,刚毅、徐桐还没领到朝廷的惩罚,就已经死在京城...


本草百晓生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义和团的兴起应该说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影响。晚清时期,从太平天国开始,民众结社成为常态,无论是反对清王朝的天理教、拜上帝教、捻匪等最早都是以这种形式聚集在了一起。

义和团主要最早是练拳习武的民间组织,当中也夹杂了一些白莲教、大刀会的早期架构。应该说是一种聚合体,它最早并不具备政治性,而是一种乡会民社。

真正使它发生变化的是愈演愈烈的民教冲突。众所周知,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成为了有特权的阶级,基本上不受到中国法律的约束,所以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刁民恶棍开始狐假虎威欺凌普通民众。尤其在山东地区,民教冲突非常剧烈。比如同治元年的教案事件,负责调查的名臣曾国藩提出:

“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领事亦不问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屈,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必发,则聚众而群思一逞。”

所以,在这一时期国家对于民众结社自保是默许状态,因为他们不敢直接针对教士和教民,但是又怜悯平民。默许也就是无言的支持。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清风说史


义和团是晚清时期由山东一带发展起来的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民间组织。义和团最初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后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与列强的矛盾超越了中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随着义和团势力的不断发展,各地义和团不断冲击西方教会的教堂,一些传教士和进行教民在冲突中被杀,事件被称为“教案”。清政府也命令地方政府或派员进行镇压 ,但义和团势力仍不断壮大,并发展到河北、直隶一带。

而此时,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捕杀维新人士,再度垂帘听政。西方国家纷纷对慈禧的政变提出批评并向慈禧施加压力,这令慈禧非常生气。为对抗西方列强,慈禧决定利用义和团。

清政府宣布义和团为合法组织,使义和团迅速发展到北京、天津等地并控制部分城区。随后,慈禧命令清军和义和团一起进攻北京的列强使馆。引发列强组织了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很快击败了清军和义和团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仓皇西逃。慈禧西逃过程中发布上谕,将列强侵华的战争责任推到义和团头上,命令各地清军予以剿杀义和团。

义和团最终在清军和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义和团运动有反帝的性质,但义和团也有破坏铁路、电线设施等行为,是盲目排外的表现。义和团运动以封建迷信来团结会众相信刀枪不入,也表现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


林城布衣10001


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意义,对于如今的社会也有一定的现实性。其实义和团和清政府的关系是在动态变化的。笔者总结首先是默许阶段,其次是纵容阶段,再次是扶植阶段,最后是镇压阶段。每一步,实际上主动权都在清政府手中,而义和团则是清政府与慈禧太后手中的棋子,随时可以丢弃。义和团可以说是晚清的一次大规模排外性质的民粹运动,也因此在学术界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笔者不揣鄙陋,试做此文以飨读者。

默许阶段

义和团的兴起应该说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影响。晚清时期,从太平天国开始,民众结社成为常态,无论是反对清王朝的天理教、拜上帝教、捻匪等最早都是以这种形式聚集在了一起。义和团主要最早是练拳习武的民间组织,当中也夹杂了一些白莲教、大刀会的早期架构。应该说是一种聚合体,它最早并不具备政治性,而是一种乡会民社。真正使它发生变化的是愈演愈烈的民教冲突。众所周知,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成为了有特权的阶级,基本上不受到中国法律的约束,所以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刁民恶棍开始狐假虎威欺凌普通民众。尤其在山东地区,民教冲突非常剧烈。比如同治元年的教案事件,负责调查的名臣曾国藩提出:

“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领事亦不问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屈,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必发,则聚众而群思一逞。”

所以,在这一时期国家对于民众结社自保是默许状态,因为他们不敢直接针对教士和教民,但是又怜悯平民。默许也就是无言的支持。

纵容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这一阶段主要是因为民众对于国家的信心大受打击,所以这种被压抑的怒火就被发泄到了外来势力的身上。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朝廷,认为义和拳本属乡团,建议“改拳勇为民团”。并明确说义和拳就是“义和团”,在清朝官员中首次提出了“义和团”的概念。由此开始,朝廷的态度就开始纵容义和拳的发展,义和拳变成义和团实际上也是政府纵容的结果。在此期间赵三多等人在冠县飞地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的旗帜,清政府的部分中高级官员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镇压,但是两者在根本问题上已经几乎没有实质矛盾。比如平原县县令蒋凯就配合袁世凯的部众打击镇压义和团,此举遭到了时任山东巡抚毓贤的不满。他仇视外国侵略者,对民众反基督教情绪比较同情。他罢免了蒋楷、袁世敦等,对义和拳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措施。虽然后来迫于列强的压力毓贤被革职,但是他依然凭借自己八旗子弟的身份,将这种借义和团打击洋人的主张扩散传播了出去。

扶植阶段

在这一时期,慈禧太后等中央核心决策层开始走到了前台。由于当时西方列强支持光绪皇帝,反对慈禧垂帘。从根本上就伤害到了慈禧的核心利益,所以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慈禧企图另立皇帝的主张也被西方势力否决。这就使得慈禧萌发了借义和团这股民粹势力打击西方势力的念头。当时义和团的拥趸毓贤已经是山西巡抚,也在积极鼓动义和团。直到后来德国公使被杀,义和团接受了慈禧太后的诏命,两方正式合作,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期。义和团大量进入北京。在初期,义和团与北京的外国人关系紧张,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6月12日“今晨探报,东华门外教堂起火,不少教民牵而北去。是为义和团入京第一次肇祸也”。这也是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据慈禧太后事后回忆:

“依我想起来,还算是有主意的,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但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由此可见双方之间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不存在更深层次的信任。

围剿阶段

事实上,在义和团发展早期清政府一直也有一定程度的围剿,只是没有能够完全扑灭。随着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国家上层的的态度才有了大转折。慈禧在出走时发布上谕,将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头上,并命令各地清军予以剿杀。义和团随即土崩瓦解,这也宣告义和团的失败。

事实上,义和团是由于民间对于西方势力的不满而自发形成的。原本不应该涉及政治,只要习武练拳,强身健体即可。可是,后来逐渐沦为了政治上的棋子和打手,在对于国内政策、国外形势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地进行过激行动。可以说只能是宣泄内心的愤怒,实际上于国于民都有所不利。最后更是成为了慈禧太后的替罪羊,背上了一世的骂名,也让后辈唏嘘感慨不已。


经典守望者


反对维新的慈禧虽然获胜,但比她年轻得多的光绪皇帝的存在,对她和支持她的守旧大臣是潜在的巨大威胁,因此,只有废之而后安。但由于列强明确反对废帝,最后,慈禧相信义和团具有刀枪不入的神功,利用义和团反对列强。

最终,败于"八国联军"。一九OO年八月十五日清晨,北京城被功破,慈禧携光绪等仓皇出逃西安,好不狼狈。面对灭顶之灾,慈禧不能不对自己基本的执政方针作重大调整。

九月七日,停留太原的朝廷在奕劻,李鸿章等与列强议和的上谕中,将责任完全推给义和团并下令剿杀义和团,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拨本赛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直隶地方,义和团蔓延尤甚,李鸿章未到任以前,廷雍责无旁贷,即著该护督饬地方文武,严行查办,务净根株。傥仍有结党横行,目无官长,甚至抗拒官兵者,即责成带兵官实力剿办,以清乱源而安氓庶。

清廷政策从此前向只是"保护教民“的转变进一步急转为镇压义和团。不久前还称义和团为"义民“,此时则成必须剿杀的"肇祸之由"。理由何在,并未解释,慈禧急于求和,政策只能急转弯,顾不得更多了。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请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徐国华


慈禧太后听闻洋人欲逼其还政于光绪,故借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之手教训洋人,但是没有想到事情闹大了,八国联军以此为借口派兵进京保护侨民,慈禧被迫对十一国宣战。

宣战后,京师失守,慈禧西狩西安。在亡国的危机下,慈禧默认东南互保,并将责任推卸给义和团,同时命令清军剿杀义和团。于是,义和团在八国联军与清军的剿杀下灭亡。

然后就是李鸿章北上善后背锅。

因此,慈禧镇压义和团是有,但是说她勾结列强,这个真没有!当然,义和团也都是些祸国殃民之辈。




当代曹植


历史上,凡是当权者,大多是极其英明的“超智商”人士,近来读史,发现历史上此类人物颇值得玩味,“老佛爷”慈禧太后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堪称当权者中“英明”的代言人。光绪皇帝主持的“维新变法”遭到慈禧的镇压后,朝中的守旧派大臣对用来维新改良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西学”表现出极大的反感,甚至是痛恨,加之洋人的入侵,清政府很想将其痛击,但由于当时国力衰弱,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了,那就是义和团的兴起。因为义和团兴起源于“反洋教”,其口号是“扶清灭洋”。在慈禧太后看来,这正是大清的“民心所在”。但是义和团毕竟是农民运动的一种形式,到底是扶持还是剿灭,朝中大臣各持己见,对于这种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国运的决策,慈禧太后自然也不好独断。

慈禧太后的主意不定,地方政府采取的态度自然也不一,有的支持,有的反对。1900年,义和团逼近京、津地区,对于眼下的迫在眉睫的形势,慈禧太后必须尽快决断,拿出明确的意见来。

于是,慈禧太后便让军机大臣赵舒翘调查,看看义和团到底是否为我所用。赵舒翘是个“明白人”,领导让你去查,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当不得真。 当时,朝中的实力派大臣刚毅、载漪等人与慈禧主张利用义和团来对抗洋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赵舒翘想到这里,便顺着领导的意思,不顾事实,得出了“义和团神功可靠,可为我用”的结论。

慈禧太后顺理成章,提出用义和团来对抗拥有现代先进武器的洋人的主张。为了得到群臣的支持,慈禧太后还决定作一回秀,她特地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 大会上,慈禧太后和颜悦色地说:“事关国家前途大事,诸位有何意见,不妨陈奏。

”在她的启发下,一些聪明的大臣便大力称赞慈禧决定之英明,洞察时势之深邃,分析问题之深刻,令慈禧太后龙颜大悦。这时,一向正直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朱祖谋反对道:“普天之下,哪有什么神功,所谓神功,根本不可信啊!”内阁学士联元则也说道:“如果开战,到时候洋人攻入京城,如何是好呢?”当时,表示反对的还有光绪皇帝、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等人。

这些逆耳之言,无疑是“大不吉利之言”,实在大煞风景。慈禧大怒,一番怒斥后,继续按照自己“英明”的原计划执行,宣布对“万国”开战,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慈禧太后开战后,便将先前表示反对的许景澄等人处斩。

然而天不遂人愿,义和团节节败退,刚开战不久,洋人便攻破北京城,慈禧太后见大势不妙,赶紧携带光绪皇帝,仓皇西逃。 随后,洋人洗劫北京,残杀国民,慈禧太后不得不赶紧派人议和。

谈判中,洋人提出要“查办祸首”,慈禧为了自保,给洋人一个交代,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她由先前力主开战的坚决执行者,变成了斥责开战祸端的“发言人”,她说道:“这次招致的灾祸,究其原因,实在不是朝廷的本意,一切都源于那些王公大臣,他们不顾事实,胡乱调查。

应该根据情节轻重,将他们加以惩处。”随后,慈禧下令,对先前支持她开战的大臣下达处罚决定:刚毅等多人被判斩立决。赵舒翘、礼亲王载勋等多人被赐自尽。载漪等多人被发配新疆……一切“祸首”惩办后,慈禧太后叹道:“刚毅等人误国,死有余辜!”我猛然发现,慈禧太后果然英明、果然深邃:朱祖谋、许景澄等人直言相谏,却惹怒领导,被认为是妨碍领导既定的方针、大局,从而招致杀身之祸,而刚毅、赵舒翘曲意逢迎,却要承担领导错误决策招致的后果,同样难以摆脱杀身之祸。




清水隐士


义和团的问题我们应该首先先了解下义和团的兴起原因。

义和团的起事是因在“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大肆瓜分中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侵略,使广大中国百姓深受其害。这成为了义和团兴起的主要原因。

义和团的最初口号是“反清复明”,因为当时清廷的一些列做法,使得当时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由山东和直隶一带的民间社团和一些习武练拳的组织共同成立了“义和团”。

义和团的成立直接对当时清廷构成了威胁,同时义和团大肆杀害洋人、传教士,烧毁教堂。虽然慈禧太后命袁世凯等一干大臣前去镇压,但是义和团的依旧以洪水之势迅猛发展。

义和团的发展让西方列强大为不满,在督促清廷围剿不利的前提下。于1900年5月28日西方列强提出要派“使馆卫队”进去北京,开始清廷拒绝了,后被迫在31日同意了。但是列强违背了“每使馆二三十人为率”的要求。陆续派进400多人进京,后又以西摩尔为首进驻2000余人。这一举动对于清朝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清廷一面要派兵镇压义和团,又调以董福祥领导的武后卫军(甘军)进入北京以防不测。

列强的强行进军和义和团的抵御外国军队的行为,让当时的清廷对于义和团的态度有了改变,最终决定要招抚义和团,让义和团去对付洋人,以保住清廷的利益。

*义和团士兵

得到朝廷支持的义和团发展更为迅速壮大,并改变“反清复明”的口号,换做“扶清灭洋”。朝廷这是也因为西方列强的一再过分行为决定以武力阻止并开始对外宣战。

对于同西方列强的战斗中也取得几次胜利比如“廊坊大捷”。可是最终还是因为武器装备同西方军队的悬殊较大,开始了败退。最终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慈禧太后带领了皇帝皇后逃往了西安。北京的失守意味着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而且在慈禧太后西逃时将战争的原因推卸到了义和团的头上。并命清兵继续围剿。好给西方列强一个交代,最终又签订了《辛丑条约》,才平息了这场战争。

义和团在得到清廷支持后发展迅速,但在清廷的态度改变后加上西方列强的打击下,各地区力量迅速的消亡。最终整个义和团运动彻底失败!

究其原因义和团的失败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清廷要保护自己得利益,不管是招抚还是围剿,都是为了减少自己得利益损失。而义和团在得到招抚后一直排外,丧失了对清廷的警惕。使清廷在为了保护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消灭了整个义和团运动!


小房谈史


总体上看,慈禧太后没有勾结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相反,慈禧太后还赞赏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并允许义和团与清军并肩作战,以合法的身份抗击八国联军。当然,战败后慈禧太后在列强的逼迫下开始压制义和团发展,但是她也并没有像对待太平天国运动那样以最极端的手段对待义和团运动。如同任何一个人都是立体的,我们也无需把慈禧太后全盘否定,在晚清的最后数十年中,也只有慈禧太后能够有手段通过跟列强的斗而不破、和而有度从而维持国祚的“死而不僵”,换做当时的别的满族统治者比如唯满族化的奕欣、软弱无能的光绪皇帝等或汉族统治者比如鼓吹“东南自保”的李鸿章、“全盘西化”的维新派等,未必强于慈禧太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