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对《废都》中的"庄之蝶"是同情的还是鄙视的?你怎么看?

用户55156599764


贾平凹的《废都》刚一出版,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抢购风,并成为了当时街谈巷议的话题,成为了国人茶余饭后的热议,甚至在澡堂里都可以听到对《废都》的谈论。一时洛阳纸贵,当时出版《废都》的北京出版社,大发一笔,有的出版社因为没有拿到出版权,还与北京出版社签定了补充出版合约,一次印十万册。我当时也买了一部《废都》,认真地读过,也和作家圈里的朋友议论过。

仅仅三个月之后(或许还不到三个月),《废都》就被禁了,直到十六年后的2017年才开放再版。

热议和抢购以及被查禁都是因为其中过分的性描写,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那些“此处删去XX字”的小方框。很多人到现在都还在质疑,贾平凹到底有没有写那些被删除的“XX字",小方框里是真有,还是出版社和贾平凹故弄玄虚?或者是以此为噱头,吸引眼球?

其实,贾平凹的原著确实是写了,后来在大陆查禁之后,港台出版的一些版本中,都保留了原著的本来面目,属于无删减版本,这些后来很多读者朋友可能都看到过,我也看过那些没有删减全本。

当时出版社为什么要特意标注“此处删去XX字”呢?不是像有些读者怀疑的那样故弄玄虚,也不是当噱头来吸引眼球的。是因为贾平凹做为著名作家,出版社为了尊重作者的原著,又不至于因为那些过分的性描写给读者带来不适,能通过出版机构的审查,才不得已用这样的方式来出版该书。没有想到这样做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反应,导致这本部小说最终被查禁。

这部小说虽然在16年后被开禁,但再次出版时却很低调,没有做什么宣传,并且把原著里的性描写再次做了大量的删减,删减的地方取消了小方框,改用了省略号。所以再版后的《废都》既没有引起之前的热炒,也没有引起社会上更多的非议,比较平稳地度过了出版期,但依然很畅销。

性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历来就是个禁忌的话题,一直被视为“淫秽”之物,被视为洪水猛兽,是不适合在大庭公众之下公开谈论的。古代的几本有关性描写的书,比如《金瓶梅》《肉蒲团》《飞燕外传》等都一直是做为禁书,普通读者难以见到。《金瓶梅》因为除了泛滥的性描写之外,还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所以建国后一直只有高级干部(十二级以上)和教授、学者才有资格借阅。一直到近年来《金瓶梅》才被开禁,一般读者都可以借阅和购买,但大多也只能读到洁本,读不到全本。在这么个背景下,贾平凹的《废都》许多性描写接近《金瓶梅》,或者类似《金瓶梅》,肯定是犯了大忌。被查禁和被读者非议,是理所当然的。

可以看出,贾平凹这部小说是有模仿金瓶梅这部小说的痕迹,比如对社会世相的描写,对男女性描写等等。其实,性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孔老夫子都说了“食色性也”,性与人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性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对人性的揭示与对性格的刻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适度的性描写,不仅可以增加阅读快感,而且可以对人性有更深层的揭示。但是,“适度”二字就非常重要了,过度了就有泛滥的嫌疑,而且会让读者感觉到不适,对未成年读者造成身心不良影响。

《废都》这部小说其实是一部不错的小说,语言描写典雅精致,简洁流畅,有古典文学的风格,其描写出了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阶层,以及整个社会迷茫、颓废、信仰迷失的精神面貌,对时代的弊病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揭露及批判功能,有一定的历史认知价值。但就是因为性描写的过度过滥,使其丧失了审美上的美学价值,让读者和社会无法接受,遭致非议的批评。


作家鬼谭


笔者初次接触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是在一九九三年北京大型文学刊物《十月》杂志的第四期上。后来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后,又读了一遍,觉得通篇都看不出来作者对于主人公"庄之蝶"有絲毫的鄙视或同情之处,相反,作者从头至尾都是采取"直描"的手法,很自然的,毫无虚构痕迹的,平铺直叙庄之蝶的一言一行,甚止流露出得意,欣赏之意。

为什么长篇小说《废都》在初版几个月后,即被国家出版署指示,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图书管理处以"格调低下,夾杂色情描写"的名义而"查禁"呢?为什么在国内查禁后于一九九七年反而在法国获得了《费米娜》文学奖呢?为什么有些读者直言《废都》就是当代的《金瓶梅》,贾平凹因之而名誉一落千丈呢?笔者认为《废都》的最大败笔之处,即是贾平凹没有絲亳批判,鄙视主人公庄之蝶超之常人的"性行为",反而过多的,露骨的描述,喧染其过程。其次贾平凹安排主人公庄之蝶身份为作家,也是极为不妥的。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作家,而作家一般都是写自已最熟悉的事,百分百的读者从庄之蝶身上看到了贾平凹的"影子",难怪很多读者直呼:那是在写他自已……。这就是贾平凹自从出版《废都》后,名誉一落千丈的主要原因。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浅显看法,错误之处还望诸位文友在评论区留言批评。



秦一农夫


贾平凹的《废都》应该是九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颗重磅炸弹,而且它的爆炸威力和震慑力,过去了几十年依然还在空气中回响。看这个题目就能知道,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在热议贾平凹与庄之蝶的关系。当年《废都》引发的争议,让贾平凹成为了当时最具话题性的人物。他自己后来做个痛心疾首的总结说,在《废都》之前,他是文坛最干净的人,《废都》出版后,他成为了文坛最肮脏的人。这大概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据说,也是因为《废都》出版,家庭破裂,妻子离婚,就是因为贾平凹在小说中写到了庄之蝶与众多女人之间的关系,性成为了贾平凹摆脱不了的原罪。

贾平凹对“庄之蝶”到底是同情还是鄙视呢?这个问题其实意义不大,因为这个问题设计到小说理论中,作者与创造的虚构人物之间的关系,就算很多小说带有很大的自传性,哪怕写成了自传,我们也不可能把作者与传记中角色混为一谈,毕竟自传也涉及到人物的回忆、资料、历史的重构与再创作。更别说是小说了,虚构是小说的基本特征,但读者也会认为,小说最重要的资源是来自现实,这就免不了让人猜测,小说中多多少少跟现实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废都》出版后,很多人都往贾平凹上泼脏水,认为贾平凹是庄之蝶本人,还信誓旦旦找各种证据,比如西京是西安,庄之蝶是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是西安的大作家,四大名人之一,这些资历,这都能对上号,自然庄之蝶与众多女性的风流韵事都能有案可查了。贾平凹说《废都》之后,他是文坛最脏的人就是这意思。

但是对小说家来说,庄之蝶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作者对小说的主人公都抱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认同的部分当然有,同情的部分,着迷,入魔,厌恶,冷漠等等,应该兼而有之。庄之蝶这个人物之所以经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让人讨论,就在于,贾平凹抓住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界中国文坛的普遍化境遇,庄之蝶身上其实是一代中国作家的巨大幻灭感。在《废都》中,庄之蝶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中国作家,你在小说中看不到他有什么作品,或者说他已经不写作品了,他依靠他过往的名望来生活,卷入权力斗争、获取生存资本、透支威望诱惑女性等等,他是刚刚步入市场经济浪潮中,中国作家堕落形象的一个概念范本,理想主义的陨落,市场经济的崛起,让中国作家享受了威望、权力、金钱等带他的巨大诱惑,庄之蝶的堕落其实一代中国作家的真实写照。在庄之蝶之后,中国作家想要靠写作达到这种巨大的社会地位,已经不太可能,除非像莫言一样活得诺奖。所以说,贾平凹在庄之蝶身上寄托了一种知识分子和中国作家的巨大幻灭感,但是这种幻灭最后激发的火花,还是让作家本人很是恋恋不舍。因为,庄之蝶的死代表了大众对中国作家身上寄托的那种神圣的光环的最后破灭,在庄之蝶之后,中国作家只不过最普通的一种职业写手,跟其他职业没有任何区别。这才是让中国作家最舍不得的东西。


说书人思郁


作家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一般都有倾向性的。贾平凹的《废都》可以说是毁誉交加,尤其是其中的主人公庄之蝶,让学界内外认为他几乎是作家本人了。个人觉得贾平凹在这部作品中,对庄子蝶应该是同情的。这恐怕也是他招致口诛笔伐的主因。

“在一个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面对《废都》,我想到了海德格尔这句意味深长的追问:我们时代的特殊景观、贾平凹以及他笔下的庄之蝶确实也为这句追问提供了一个颇为形象的答案。

贾平凹既是“乡里人”,又是城市人。写这部作品时,他进城二十余年,此前他一直在精心经营着他的“商州系列”和“土匪系列”。似乎对城市不感兴趣,离城越来越远。

其实,中国现当代作家不少都表现出对代表现代文明的城市的拒斥,比如沈从文、师陀、废名、张炜、张承志。《废都》之前的贾平凹,对城市也是一种逃避心理。他一面过着城里生活,一面又在追忆乡村。而由城入乡,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一个人走向主流、走向成功的标志。

他之前的创作拒绝城市,这种拒绝越长久,内心的压抑可能越大。表面上是超脱,实际上是痛苦。他必须直面自己的痛苦和困惑,《废都》就是这种正视的产物。

如果我们追求文学的正确答案,基本很难得。这部作品被视为黄色读物,各种盗版数不胜数。同是陕西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贾平凹的《废都》应该是九十年代以来销量最大的读物了。

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是从伤痕、反思走来,一直到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他作品的基调是孙犁式的清新淡雅,乡村的风俗人情、道德风尚,流于笔端。《废都》基本上是他最接近西方现代主义主题的作品,它探索的是人的存在问题。

庄之蝶是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现代人,还是我们这个贫乏的时代的抒情诗人。他又是贾平凹进城意识具体的实践者和圆满的收获者。小说中,他完成了对城的征服,成了西京四大名人中档次高、成就大、声播最远的名人,同时还拥有一个档次不低的老婆。他不但真正进了城,而且还成了正在进城的人 (如周敏) 的榜样和偶像。小说中有大量不堪入目的性描写,很有《金瓶梅》遗风。

生存是形而下的,存在则是形而上的。前者是对生命状态的混沌感悟,后者是对生命状态的理性探究。无论怎样写城,都意味着贾平凹(或庄之蝶)在向自己浑茫而无奈、痛苦又清醒的体验中心掘进。

然而,思考这个在中国人看来还有点超前在西方人眼中已经滞后的存在问题显然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努力似乎都在使存在变得干瘪,走向沉没。个体的存在简化成了活着(如余华、池莉的小说标题所言) ,痛苦没有了份量。我们因此进入了海德格尔所言的那个贫乏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贾平凹和他笔下的庄之蝶所面对的时代,西京这座城市则是装载这个时代的一个具体容器。城之所以变成了一座“废都”,关键是游荡于这座城的生灵变成了一群“废人”。

贾平凹将那种进城与还乡的形而上的困惑衍化为了庄之蝶在存在的轻与重之中的浮沉,贫乏的时代又把这种浮沉简化成 了灵与肉的形而下的挣扎,作品揭示了文人自我拯救和宿命和最终沉沦乃至堕落的悲剧性。

贾平凹对庄之蝶的态度是犹疑与暧昧。他的感情十分复杂,在庄之蝶身上,既有某种人性的弱点,又有良善的人性之光;既有文人的无奈,又有名人的风光;既有围城般的困窘,又有纵情乡野般的快适;既得意又失意,既洒脱又忧郁。我们找不到作者对庄之蝶的谴责,相反他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观赏性的画面。

这个和自身粘连太紧的人物,作者没有剥离的能力和办法。所以,尽管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人物身上有着一些人性的弱点乃至卑琐与丑陋,但从感情上来说,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庄之蝶接受谴责的拷问。

作家只负责客观地描摹时代,不提供答案。在作品中,温情脉脉最终化解和取代了不动声色,作者以温柔的目光打量着他的主人公,又以玩味、欣赏、同情、感伤、悲凉等等感情抚摸着主人公的痛苦、尴尬、无奈、性之沉醉与爱之飘渺,如同为自己重创的同类舔舐口,人物因此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把握了。


又是乌鸦的炸酱面


《废都》是贾平凹最好的小说,也标志着他的最高文学造诣,以及深度。其中塑造的当代古都人物群像个个都栩栩如生,十分真实。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织成了当代古都的生活画卷。作者对庄之蝶是既有欣赏也有批判,他拼命想挽留庄之蝶灵魂深处的某些即将远去的东西,又哀叹于庄之蝶的不得不随波逐流,以至于有了“蝶梦相疑”的幻觉。而那些所谓的色情描写其实最能直指人心。至于读者从中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不过反映了读者的思想境界而已。在主题上,我以为,这个“都”既是西安古都,也是中华古国。但妙在一个“废”字!旧的东西在崩塌,在废弃,而新的东西尚未建立起来。贾平凹的《废都》是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部能够百读不厌且每有感悟的优秀作品,能与之媲美的只有陈忠实的《白鹿原》。


云梦143488905


怜悯更多


微型诗钞


看过一遍,但真不记得这个主人公名字叫庄之蝶了,因为这《废都》而脱粉贾先生,现在想起来都觉当年意气!!可能是因为当年已看过金瓶梅,觉得简直就山寨《金瓶梅》得不伦不类。《金瓶梅》是真正的市井泼皮,真得没羞没臊,但当我看完后觉得那种地狱的浑沌,五浊恶世真实的图世绘,觉得西门庆那‘慰安夫’可悲可鄙,真如禽兽般的人生,可怖极。再后来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更是品味即现高下。

而贾先生的文字里我只看到一个萎缩的当下文化人可怜的瞻瞻自喜,高人一等的优渥,男性体面下的恶劣,虚伪!对女性的践踏与玩弄!或者庄之蝶从老子那盗了个中国文化人的梦,此梦非彼梦。


子衿1248525179


应该是同情和鄙视兼而有之,我个人认为鄙视大于同情。


三李一杜


作为人的自然性,他是同情的;而作为人的社会性,他是鄙视的,这也是庄之蝶这个人物的双重性。


用户51258068968


贾平凹《废都》的书没看过,我搞个〝唯心论〞噢,顾名思义〝废都〞好象是涉故都咸阳长安古都,陝西是中国人最能引以为骄傲的,自古来伟大的中原腹地,孕育了中华民族诞生和发展,是世界有历史国家望尘末及的,贾平凹用加重语气的反意词,使人们不要忘却历史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