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并非忘恩负义之人,柴进曾养了他一年多,为何武松却不领情?

海天



关于武松为什么感觉不领柴荣的情,不是武松忘恩负义,也不是柴荣怠慢武松,真正原因是柴进和武松彼此对彼此关系认知的错位。

用今天大白话说,武松拿柴进当兄弟,柴进拿武松当下属。这种关系错位,自然造成两人关系的淡漠。

柴进是什么人?《水浒传》里说他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系子孙,家里藏着宋太祖赐予柴家的丹书铁券,说白了,按照小说里的家世,柴荣身份比高俅、蔡京都要高贵。史书上说柴家子孙在北宋,世袭郑国公爵位。虽然历史上柴荣嫡系血脉二代而终,但是既然《水浒传》里说柴进是柴荣嫡系子孙,那么就以小说为准。

小说里柴荣就算不是世袭郑国公,至少也是世袭郑国公的侄子,世袭贵族子弟,可不是比高俅这种浪荡子和蔡京这种普通地主家庭出身高贵?

而且看《水浒传》原文,柴进和沧州知州以及沧州官场关系非常好,沧州上下都要卖柴进面子,柴进任意收留逃犯,有司都不敢到柴进庄园里抓人,可以说柴进是《水浒传》里出身最高贵,势力最大的“好汉”。

而柴进收留逃犯,并不是想和这些江湖人士交朋友,而是效仿历史上的孟尝君、信陵君行事。说白了,柴进这个贵族子弟吃饱了无聊自己在家Cosplayer孟尝君、信陵君,对于投奔他的逃犯,柴进认为他们是自己的“门客”,柴进则是他们的“恩主”。


这也是为什么柴进接济过的江湖好汉比宋江多好几倍,可江湖人提到柴进只称呼他为“柴大官人”,而称呼宋江为“哥哥”的原因。宋江是真的和江湖好汉以“兄弟朋友”相处,柴进则把这些好汉当“门客”。

话又说回来,江湖好汉称呼柴进为“柴哥哥”,说不定柴进心里还不乐意,觉得你们这群贩夫走卒,有什么资格和我这个周世宗嫡系称兄道弟?

武松最开始投奔柴进,是以为投奔一个类似宋江一样的江湖大佬,原著说的好:

柴进因何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武松以为自己和柴进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兄弟关系,所以觉得大哥家的仆人怠慢了自己,脾气上来了帮大哥管教管教仆人。

可是在柴进心目中,武松和他庄子里的庄客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他的“门客”,是下属,武松对柴进庄客大骂在柴进看来就是武松不懂规矩,搞不清楚自己的位置。

其实如果不是武松对柴进产生认知错误,武松其实是能和柴进好好相处的,《水浒传》后面的章节可以证明的。


武松打虎后被阳谷县知县看重,知县想要提拔武松做一个都头,武松马上就跪下磕头了:

武松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阳谷县知县论权势,论地位自然是远远不如柴进的,可为什么武松对阳谷县知县如此恭谨?还跪下磕头?

原因就是武松从没有想过要和阳谷县县令做“兄弟”,他把自己位置摆的很正,自己就是民,县令就是官,县令要给他一份公务员工作,他当然感谢万分。

其实这个道理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说的很清楚:

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兰台


这里我有个故事要讲,人心险似山溪水,月到天心叫一声。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江南打工,混的还可以,起码衣食无虞。有一年,我一个朋友,不知道从那儿听说我在江南,于是前来投靠,那时候也没有电话啥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我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好吃好喝招待,刚开始其乐融融,过了大概十几天,他还没有走的意思,我问他有啥打算,他也不说,但是明显脸色就不好看了,又过了十几天,我们其实就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每天见了也很尴尬,他于是问我借了五百块钱回家了,那时候的五百块钱可是我一个月的工资。



走了就走吧,聚散离合本是人生难免,后来听我们共同的朋友跟我说,他在朋友圈中大肆宣扬,说我薄情寡义,见了朋友冷若冰霜,等等,我听了很伤心。

后来我跟我老板说起这事,他说你不懂人性。如果他来了你不要收留那么长时间,而是请他吃喝玩乐两三天,然后给点路费打发走,他会感激你一辈子,逢人就说你好。现在你收留他一个月,钱没少花,但是并不会受到他的感激,相反得到的就是诋毁,因为你们的关系没有达到细水长流的程度。



武松跟柴进就是这种情况。如果武松投奔柴进,柴进好吃好喝一顿招待,然后给了他几锭大银把他打发了,那么武松会感激一辈子,宋江就是这么招揽江湖好汉的,不能时间长了。阎婆惜跟了宋江不到半年,就被宋江一刀子捅了。

萍水相逢,你却给我那么多,这才会让人刻骨铭记。如果大家要交让对方感激你的朋友,切记,要不不要招惹,要不一下在短时间内花好多钱打发走,绝对不要扯长摸细。


唐风宋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所谓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也就是说,你帮助一个人要有度,不能让别人认为你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形成接受帮助的习惯。

不然,一旦你减少或者停止帮助,被帮助人的人可能不会感激你,甚至会仇恨你。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一个老板七八年时间资助了上百个山区的贫困学生,给学费和生活费,让他们完成高中和大学的学业。

然而,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几乎没有人写信或者当面感激他。

然而,一年因为商业上被人诈骗,老板的公司破产被查封,自己只剩下一套居住的房子,几乎身无分文。

这种情况下,他不得已停止了对几十个学生的资助。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大部分学生或者他们的家长,竟然打电话来质问他甚至骂他为什么不给钱了。有人直接骂他是骗子,还有人让他卖掉唯一的房子,把钱用来资助。

这个老板感到很震惊。

因为他对于这些学生的资助是不公开的,不存在借助学生沽名钓誉;而对于学生的资助也没有什么回报可言,完全是单方面付出。

不要说老板因为破产无法资助,就算有钱就是不愿意继续资助,也是他的自由。

然而,这些学生家长竟然上门骂人,丝毫没有一点感激的心理。

其中一些学生已经上了大学,其实通过学校的贫困补助贷款之内,也可以完成学业,不存在辍学的可能,为什么要骂人呢?

这就和武松一样!

柴进冒着被连坐坐牢的危险,收留武松一样,白养了他一年,算得上是非常讲义气了。

然而,就是因为养了武松这么长时间,让武松觉得柴进的优待是应该的。相反,柴进的仆人稍微有些怠慢,武松就感到怒不可遏,拔拳打人。

要知道,你是个走投无路来投靠柴进的逃犯,人家肯收留你就是天大的面子,武松根本就没有要求生活条件的资格。

但最终武松还是和柴进闹翻,之后也没有什么交情。

反而,宋江就聪明的多。

宋江除了甜言蜜语拍武松马匹以外,就是一次赠送10两银子这种小钱,瞬间就收买了武松的心。

而武松离开的时候,柴进也给了他一些金银,武松却不当回事了。

说来说去,柴进不会做人。


萨沙


武松与本处机密争执,失手将人打晕,误以为被打之人已死,便逃到柴进庄上避难。柴进虽然收留了武松,养了他一年多。书中交代,并非武松不领情,而是柴进不待见武松,柴大官人庄上所有人都不喜欢武二郎。

自从武松离开柴进家,前往清河县看望哥哥武大郎之后,柴进武松再也没有谋面,直到“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之后,武松才得以再见柴进。在梁山之上,武松确实没有与柴进交过言、共过事,施耐庵也没有再着笔墨,描述他们之间再叙旧情。这并不能作为武松不领柴进之情,有忘恩负义的嫌疑。其实,武松很领柴进收留之情,看官们不要屈杀了武二爷。

武松曾对柴进心存怨气

宋江到了柴进庄上,遇到了正在廊下烤火取暖的武松。这时的武二郎显得很狼狈,同是前来投奔的客人,宋江喝酒喝到发晕,武松害了疟疾,无人看顾,孤身一人围着火塘驱寒。喝高了的宋江脚底发飘,踩到了火钳柄,撩起了火灰,泼了武松一脸。武松气不打一处来,立即跳了起来揪住宋江大骂。庄客见了,喝住武松,告诉他这是柴大官人最相待的客官。武松一听,口里埋怨道:

“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此时的武松确实不领柴进的情,因为初到之时,柴大官人很厚待他,后来,却渐渐的冷遇了武二。那么,柴进为何不待见武松,让这条大汉心生不满呢?

书中交代,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后来,只要喝醉了酒,便爆发性气刚烈的秉性,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庄客不满武松,自然要去柴进面前告状,柴进左右难办,干脆逐渐冷落了武松。

这本是武松的不对,在清河县的时候,游手好闲,专门酗酒闹事,与人打架。武大郎说:“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便是怨你处。

自家亲兄弟都怨恨武松,也难怪柴大官人了。武松因柴大官人的慢待而心生怨气,其实是他自己做得不好。那么,武松会不会因此而不领情柴进一年来的收留情谊呢?

武松对柴大官人的怨气一笔勾销

却说武松埋怨完毕,挥拳就要打宋江,柴进及时赶到了。柴大官人说出了宋江的名字,武松跪地便拜。宋江也很会来事,说江湖上早就听说武二爷大名,真是幸会。柴进一见二人一见如故,便一同邀请喝酒,自此也同等看待武松。

宋江非常喜欢武松,柴进也因此对武松厚爱有加。柴进与宋江对待武松的不同态度,只能说明柴进没有宋江的眼光,只知接待江湖好汉,而无辨识天下英雄的慧眼。因此,武松喝酒闹事,柴进便不待见,底下的人也看柴大官人的脸色,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喜欢武松。

这也难怪,假如宋江也住上一年,未必就能得到柴大官人一如既往的盛情相待。俗话说,久住令人厌,所以,宋江很快便离开柴进,去孔明孔亮家里了。在孔家庄没待多久,又去清风寨去叨扰花荣。

武松来到柴大官人家,已经一年多,性情各异,受点委屈在所难免。因而,当武松辞别柴进时,柴进取出些金银,送与武松,武松谢道:“实是多多相扰了大官人。

武松结实宋江后一改前非,“前病都不发了”。所以,在辞别柴进时,武松感到自己愧对柴大官人,说是这一年来确实给柴大官人添麻烦了。武松是个很爽快的人,只因年轻气盛,脾气暴躁,在柴大官人庄上得罪了很多人才不受待见而心生怨气。临别之时,感觉柴进待他不错,受到怠慢,原本是自己的不是。书写到此,武松心底的怨气也一笔勾销,对柴进的收留心存感激。

武松绝不是斤斤计较的小人

以武松的素质衡量林冲,人品的高下便判若泾渭了。林教头也曾来过柴进庄上,后来在梁山聚义,同样没有跟柴进有跟多的交往。林冲当时的境遇比武松糟糕十倍,所犯之罪连柴大官人都无法周全。但是,柴大官人依然出手相助,冒着风险带林冲混出沧州城,举荐林冲上梁山。

王伦最终还是收留了林冲,但林冲却恩将仇报,杀了王伦而让晁盖做了寨主。王伦也是从柴进庄上出去的梁山好汉,而且一直有来往,林冲杀王伦时,想到过这一层没有?

林冲是小人,武松却是君子。林冲杀王伦时,决然没有顾忌到柴大官人的面子,底是一枚忘恩负义的小人。林冲才是不领任何人情之人,武松绝对不是,列位看官别看走眼了。

武松对谁的情谊都放在心上。十字坡差点遭遇孙二娘的毒手,张青几句话就让武松心软,与这对黑道上的夫妻结为生死之交。倘若武松下狠手,孙二娘早就没命了。或者,武松计较孙二娘试图还他性命这一节,恐怕就没有后来的行者了。

施恩只是格外看待了一位囚徒,武松却能为之卖命。难道武松不清楚施恩是个什么样的货色?绿野老道前一篇回答中就讲得很清楚了,施恩比蒋门神更坏。武二爷却不计较施恩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只记住了施恩对他的好。因为帮施恩出气,醉打蒋门神而遭遇张都监陷害入了死囚牢,武松一句怨言都没有。武二爷如此性情,能不感激柴进的收留之情而死记柴进对他的冷遇吗?

投奔柴进庄上,是因为自己伤了别人的性命,能够活命已经是极大的恩惠了,救命之恩武松岂能如林冲那样转身便忘?

武松绝没有不领情柴进的收留,虽然也曾对柴进有点怨气,但事到临了却记住了柴大官人的好处,忘却了诸多的不愉快。与人交往就得这样,多记他人的好处,忘掉彼此之间曾经的不痛快。如此,天地才更加宽阔。


绿野萍踪01


“养”也有三六九等之分,虽然都是给口饭吃,但给饭之人的态度往往也决定了自身的涵养和素质。

孟子说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说明了有口饭吃是多么重要的,可同时也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普通人尚且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是武松这样的豪杰好汉。

我们常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做好事的同时还能照顾到受恩者的感受。很明显,施恩者柴进就没有顾及到受恩者武松的感受,所以虽然武松是知恩图报之人,可他也不待见柴进,巴不得逃离柴进那安全却又毫无人情味的地方。


关于武松和柴进的恩怨,双方各有各的解释

武松的解释是:刚开始时也是相待的厚,可柴进听了庄客口舌,便疏慢了他。

柴进(实际上是作者施耐庵)的解释是:刚来时也是好酒好肉相待,可武松好酒,喝醉了就打人,庄客们都去告状,柴进也就怠慢了武松了。

双方证词各有各的道理,乍一听这事都是武松的错,毕竟武松在烤火时也想打宋江来着,有犯罪倾向,而武松的证词却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反倒是柴进的证词,有理有据,前因后果都有,武松是咎由自取,完全怪不到柴进头上去。可这事细究起来就不是表面那样简单了。

柴进说他对待武松是“相待的厚”,这一点武松也同意了,可具体情况没说,以武松当时一个白身的身份,来到柴进庄上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这一点我们就需要从第一号证人林冲的待遇来看了。

林冲被高衙内陷害刺配沧州时,路经小旋风柴进的家,看看柴进的庄客拿了什么出来:一盘肉,一盘饼,温一壶酒,又一个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都一发将出来。柴进当时虽然是大声呵斥了庄客“不知高下”,然后整治果盘、杀羊款待了林冲。这就可以看出:普通人来到柴进庄里后所能得到的待遇,梁山上的王伦、杜迁和石勇等人想必也是一样的待遇。



对于白身又犯了罪的武松来说,这点米粮也算得上是“相待的厚”,所以武松一开始并没有闹事。依着第二号证人:柴进府里的洪教头证词来看,普通人来到柴进庄里是“诱些钱粮米酒”,有点本事的还能做个枪棒教头(洪教头实际上就是个保安而已)。拿人手短,洪教头甘心在柴进府里做事,自然也得供大官人取乐了。

林冲长途跋涉,原先在牢里已经被打了一顿,在野猪林时又因为董超、薛霸的虐待,双脚已经接近残废,身上还带着枷锁。一到柴进府里,吃了饭,衣服没换、伤势没看、枷锁没脱,柴进就怂恿他和洪教头来一场较量,更甚者还将银两扔在地上,说谁赢谁拿,林冲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对于这些也只好逆来顺受。

洪教头败给林冲后,柴进看都没看他一眼,只是一个劲地夸林冲好本事,庄客们也带着笑把洪教头扶走,羞得他“自投庄外去了”。对于一个还算是尽忠职守的保安队长,柴进众人都可以如此冷漠,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足可见地位尊贵的柴进是多么没有人情味。




虽然不敢说武松在柴进庄上是否也遇到过林冲一样的侮辱,可王伦、杜迁宁可落草为寇也不留在柴进家里,石勇只是为了一个缥缈的消息就离开好吃好住的柴进庄,去找宋江哥哥,就是因为柴进太不会做人了。

要不是武松得了疟疾,走不得路,我想他宁愿死在外边也不愿在柴进庄里受众人的鸟气,至于庄客搬口这事,想必也是众人要戏弄武松,而武松不像林冲那样好脾气,直接就把他们打了一顿而导致的

所以武松是被柴进养了一年,可那不是“供养”,而是“喂养”,想养匹马、养条狗差不多,柴进以“嗟来之食”喂养众人,好脾气的就像林冲、洪教头一样忍了,坏脾气的就像武松一样直接反抗,要不就是和王伦、石勇等人一样,拿了钱粮米酒,自谋出路去了。柴进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布施的富家子弟,他们对他只有欠债,没有欠情,债还了关系就断了,那有什么情义可言。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说武松在柴进家住了一年多,却不领情,这么说不准确。武松只是有点怨言,借着夸宋江有头有尾,来抱怨柴进有头无尾。除此之外,武松还是很感谢柴进的。辞别柴进回家时,武松谢道:“实是多多相扰了大官人!”

武松和柴进没有交情,只是慕名而来。

柴进和武松之间首先不是朋友关系,而是主客关系。武松投靠柴进,是因为柴进有养士的名声: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

武松自认为是好汉,慕名而来。柴进招揽好汉,自然应该待之以礼。当然,相应的,好汉也应该知恩图报。武松去投柴进,身无长物。靠的只是天生神力和武艺。可是,武松的特长,柴进没有用。换句话说,柴进招揽天下宾客,只是要个好客的名声。或许他是追慕古人,像孟尝君养士三千。

柴进的养士和战国贵族的养士还是有区别的。

战国的贵族养士模式是贵族提供衣食住行用,门客提供智慧或技能为贵族服务,贵族和国君关系很近,贵族利用门客的智慧和技能,门客利用贵族的平台展现自己的能力。属于相互依存相互受益的关系。

而柴进则不同。他没有战国贵族的权势和地位。

他不过是一个苟活在宋朝的前朝遗民。宋皇不可能给他实权,更不可能倚重他。留着他,只是当做遮自家丑事的一块布。所以,柴进的好客和养士就变得毫无用处,甚至还埋下了祸根。皇帝大费周章,搞个杯酒释兵权,你却私养好汉。意欲何为?从书中可以看出,柴进养的好汉,主要的作用是帮闲。因为柴进本身也是无事可干,更不可能给“好汉”谋个出身。所以,“好汉”的日常就是打猎、喝酒、陪柴进玩儿。这些“好汉”没个正事儿,对柴进家的仆人来说,还不如他们有用。所以“狗眼看人低”,武松自然就脾气不好。一来二去,武松和柴进之间就因为仆人的闲言碎语变的冷淡了。这就是武松口中的“有头无尾”。

但是,柴进毕竟是财大气粗的场面人,宋江来了以后,柴进对武松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武松回家,柴进还是取出些金银送与武松。武松是个明事理的人。在柴进家白吃白住一年多,自己又没什么可以回报的,也就只有说句“实是多多相扰了大官人!” 了。因为柴进家实在没有什么需要武松帮忙的。还不像后来柴皇城被打,需要人帮忙。话说回来,如果那时不是李逵,而是武松,柴进被抓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武松想报答柴进的收留之恩,但是没有机会。

战国时期贵族养士,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像侯嬴以死报答信陵君;像冯谖为孟尝君收薛地人心;像蔺相如为缪贤免祸;像毛遂自荐为平原君出头。这些人可以为主人施展自己的才华,报答主人的供养之恩。武松也想这样报答,毕竟管一年的食宿,对武松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而武松能回报的,就只有用拳头替柴进平事儿了。可是柴进现在没有这个需求。作为武松,能怎么办?也就只能说声谢谢。日后有机会再回报吧。

日后,柴进留下李逵在庄上,并不是想让李逵帮忙,而是为了让李逵和朱仝分开,要不然,朱仝死活不上山。没办法,宋江才弄了这么个权宜之计。如果说,当时柴进就需要帮忙,武松是不会袖手旁观的。至于后来叔叔柴皇城被打,李逵打死殷天锡,事发突然,武松当时还在二龙山,不知情,也不可能来帮忙。后来柴进上了梁山,武松等人也上了梁山,柴进也没有什么需要武松帮忙的地方。各个都听从宋江和吴用的安排,自然也就无需帮忙了。所以说,到了最后,武松都没有机会回报柴进的收留之恩。

可以用施恩参考一下。

武松到孟州,施恩照顾了几天,武松就替他解决了蒋门神,后来施恩父亲受牵连死后,孤身一人。武松上二龙山,施恩随后上山,坐了把交椅。照顾了几天的施恩,都给与回报,照顾的妥妥的。何况照顾了一年的柴进?不过是没有机会回报而已。并不是武松无情无义。

最后总结一下:柴进照顾武松一年多,武松并非不领情,不报恩,只是没有机会而已。

我是月淡风青,喜欢聊水浒。喜欢的朋友就点个赞关注一下。有宝贵意见,敬请在下方留言。非常感谢!


月淡风青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寄人篱下怎感恩

横海郡柴进庄园接待了天下无数英雄好汉,宋江、林冲、武松等是书中描述较详细者,相比于宋、林,武松的遭遇实在让人看到了柴进的另一面,是叶公好“名”而非龙啊。

这个柴进乃后周废帝之嫡后,宋太祖赐有免死铁券,世代富贵翁儿,学孟尝遗风,广待天下豪杰,资助流亡之士,江湖有大名声,实则是要建一个“群”自任“群主”,终极目的或许是复辟梦,当然该群要选有用之人,逃犯宋江大有名声,柴大官人拜于地,沐浴换衣连日大摆宴席;罪犯林冲来投,柴大官人外热内冷,棒打洪教头后热情有加;逃犯武松落魄成“大汉”,有病难医。嘿,群里也有三六九等啊。可笑这位前朝废帝子孙,空守丹书铁券,自视英雄豪杰,却徒负虚名,识不得高低,辨不得良莠,太把自己当根葱了!

武松呢,武松性情刚烈处人不恭,自幼父母双亡,侏儒长兄养大,社会底层,倍受冷眼凄苦,投奔柴进时并无江湖名望,空有一身功夫却无施展之处,在柴进处亦有病难医,类如乞丐。柴进不待见也是人之常情,说是庄客搬弄口舌恐怕也是托词。从宋江结交武松――“连说早知武二英雄(绝非实话),又携手相邀,由柴进让其“坐地”到宋江“连忙让他一同在上面坐”,连日同宿同宴,又做新衣,在归家途中长送不舍,宋自身逃难又送盘缠,武二哥久冷之心倍感温暖,堕泪拜义”的情节来看,武松最需要的是社会认可与尊重啊。

一颗急需赢得社会尊重的心,遭遇了柴进打发叫花子般的待遇,寄人篱下,有病难医,廊下生活,怎么会对这个柴大官人感恩戴德呢?较之宋江,柴进徒负盛名尔。





一哥于一


熟悉水浒的人都知道,武松其实也可以叫“武十回”,因为整本水浒中,作者花了大概十回的篇幅去描写武松,完全把武松写活了,写得名扬天下。篇幅之所以多,是因为武松事迹多,打虎景阳冈,醉打蒋门神,威震平安寨,结义十字坡,大闹飞云浦等等。

尤其是武松打虎,实在太精彩,以至于提及打虎英雄,人们都忘了之前的卞庄、子路、李存孝等人。即便后来李逵怒杀四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写典韦逐虎过涧,也取代不了武松。

但是,武松并非圣人,更不是完人,他也有让人诟病的问题。

武松曾经因为打死人(后来证实只是打晕),跑到柴进的庄子里躲避一年多。但是,当宋江到的时候,武松与宋江结义了,并且有点怨恨柴进,说他刚来的时候也是客官,受人尊敬,但后来却没人理他了。

于是有些人就说,武松忘恩负义,实在可耻;也有人说武松并非忘恩负义之人,但是他不感恩柴进,转头跟宋江结拜很奇怪等。实际上,从柴进和武松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

先从柴进的角度来说。

柴进是前朝皇族,虽说前朝的皇族不值钱,但是他有誓书铁券,身份地位是很高的,从柴进穿的龙纹袍,系着的玉带等都能看出来。也就是说,柴进地位相当高,而武松不过是普通人一个。

柴进仗义疏财,喜欢结交天下好汉,但是,武松那会人并没啥事迹,更没有多大的名头,所以,在柴进眼中,武松跟其他来投奔的人没啥区别。

正因如此,所以当武松经常喝酒打架,别人不断吐槽武松时,柴进也慢慢地对武松怠慢了。其实,这种怠慢也不算怠慢,只是以平常人对待而已,毕竟,柴进也不可能每天都大鱼大肉,好酒好菜地伺候着武松。

刚来的时候客气一点,但时间久了就要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这是很正常的事。

其实最后的时候,能看出来柴进对武松不错。他一直在帮武松打探家里的消息;他说“豪杰相聚”,拉着武松和宋江一起喝酒;他看宋江要给武松做衣服,于是就给两人都做了衣服;武松最后要走,柴进也要给他银两等。

再从武松的角度来说。

武松当时年纪还不算大,不过二十四五岁,还很年轻。因为年轻,所以血气方刚,快人快语,有不满的地方就会说出来。

于武松而言,初来之时,柴进很客气,但后面就没这么客气了,他受不了这种落差,所以才会不满,但问题其实出在他身上。即便他不喝酒打人,柴进也依然会慢慢“不客气”,像普通人一样对待他。

但武松也并不是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之人,实际上他还是很感恩柴进的。武松临走时,先是谢了柴进,然后说“多多相扰”,柴进给他钱他也没拒绝。如果武松忘恩负义,恐怕就会抱怨甚至怨恨柴进了了,但实际上并没有。

有人说,武松受柴进之恩,却跟宋江结义为兄弟,就是忘恩。

实际上,柴进当时身份高贵,不可能去跟武松结义,二者太过悬殊。武松与宋江身份差不多,宋江对他也不错,所以两人才会结义。但这并不等于武松忘恩,跟谁结拜,是武松的自由,总不能因为柴进对武松好,武松就不能跟别人结拜吧。

从作者角度来说,这一段是要表现宋江。

宋江本就是书中第一男主,倘若柴进对武松特别好,武松与他结义,两人之间情谊深厚,那哪里能显得出宋江仗义疏财,爱结交好汉呢?所以,作者安排武松出名前,宋江与之结拜,而不是出名后,这也是要表现宋江,否则又要有人说宋江看重武松的武艺,所以拉拢武松、利用武松了。


自说文史


武松没有得到重用是主要问题,其原因一是武松名声不显,做事能力确实一般,只是江湖上见不得光的亡命之徒;二是柴进不识人,也不会用人,搭救武松仅仅是少年天性而已,从其被捕入狱也看出其心性幼稚。



勤奋努力的小蚂蚁


武松并非忘恩负义之人,柴进曾养了他一年多,为何武松却不领情?


武松是水浒全书的书胆,题主说的这个事情在书中确实存在,原因我就我理解来说一下。


原书这样写:


说话的,柴进因何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 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 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 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 的前病都不发了。

这里面有个情节,现在比较少见了,那就是所谓的食客与主公。


从战国时期开始,这种风气最盛,有财有势的主公会养很多食客,这些食客各有才能,甚至是一些不太常用的才能,主公也不要他们从事生产,就单单养着他们,好吃好喝,年复一年。但是主公一旦有事,食客也绝不能袖手旁观,常常需要豁出命去,这就是曾经的食客。


柴进是皇亲国戚,有能力养一大群奇能异士。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食客太多他顾不过来,刚延请来的时候尚称尊重,久了就容易怠慢了,为什么?因为太平年景当红的都是些知书达理,功夫做在面上的人,和柴进清谈聊天,有见识有礼貌会得到柴进的赏识。


而武松是什么人?他是本书中第一条铁血汉子,需要的时候一夜杀几十号人不眨眼的那种,出身也和柴进这种官宦人家相差很远,让他去官面上送往迎来,和柴大官人吟哦相伴这是不可能的,武松有心只会表达在行动上。

所以柴进等于活生生错过了本书第一条义烈好汉!像武松这种人,手起刀落,劫牢反狱,但并不是不懂感恩,也不是不通人情,他是不拿嘴来回报,只用行动说话的那种人。


柴进慢待武松,没能重视武松,是他自己的问题,也和他出身有关。他不是像宋江那样出身稍低,上下都能理解的人,柴进皇亲国戚,对武松出身草莽的这种义烈好汉缺乏了解,非常可惜。

白白让宋江这个二五仔收买了人心,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