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南唐二陵,是哪兩個人的陵?

目以為廣


欽陵: 南唐烈祖李昪(biàn)和他的皇后宋氏的合葬墓;

欽陵


順陵: 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皇后鍾氏的合葬墓;

順陵


微觀歷史


南唐二陵分別是: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欽陵,以及南唐中主李璟的順陵。再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南唐的情況。

南唐是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中比較大的一個政權。享國三十九年,共有三位帝王。分別是烈祖李昪 、中主李璟和我們熟悉的後主李煜。南唐由李昪於公元937年建立,定都江寧(今南京)。其國土涉及今天的江蘇、安徽、福建等地。在群雄爭霸的五代時期,南唐不過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與陪襯。恐怕有很多朋友都沒聽說過這個小政權。但是,如果我提一段詩詞,相信大家一定會非常的熟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怎麼樣?這句是不是非常的熟悉?如果有人說:沒聽過!好,那咱們再來一段。“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南唐短短三十餘載,歷三世而亡。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過就是驚鴻一瞥,不足一道。它偏安江南,曾經富裕、強盛,花團錦簇、紅錦地衣。然而,也正是在這種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里,它的帝王嬉戲、沉迷,將無限的遐想與精力都安放在藝術創作的搖籃中。直到烽煙四起、民不聊生。直到國破家亡之時,教坊為他們的帝王奏響那離別的歌曲。想起曾經的煙花楊柳、雕欄玉砌,想起那鳳閣龍樓、玉樹瓊枝。面對曾經的美人垂淚不已。

首先是睡在欽陵裡面的李昪。

李昪,字正倫,小名彭奴,江蘇徐州人。從小,父母雙亡,都死在了戰火當中。所以李昪從小就是個孤兒。當時他才六歲,無依無靠,最後被寺廟收留,當了小和尚。那時在南唐地盤上的國家叫南吳,也同樣是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中的一員。那時,南吳的皇帝叫楊行密,在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時意外的獲得了這個一樣戰利品。他看小彭奴生的聰明可愛,於是不忍心對他手起刀落。只是把他送給了手下的大將徐溫做養子,改名徐知誥。由於徐知誥聰明伶俐,徐溫對他喜愛有加,於是重點培養。長大以後,他首先幫助養父奪得了南吳的軍政大權,累功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徐溫死後,又把徐溫的子孫排擠掉,最後身登大寶。改國號為“齊”,後來又說自己是李世民的直系子孫,因此定國號為“唐”,史稱“南唐”,為自己改名為:李昪。

每一位開國帝王的出生都有一段神奇而不同尋常的經歷。李昪的經歷是這樣的:相傳他家門外有顆梨樹,樹上有個果實比其他的要大出好幾倍,於是街坊鄰里準備共同把梨切開嚐鮮。切開一看,裡邊有一條赤紅色的蛇。蛇爬到李昪母親的床榻下,不久他母親就懷孕生下了李昪。也不知道這蛇爬到床下以後發生了啥?總之,一代英主李昪孕育而生。

由於徐溫對他的重點培養,因此李昪從小就勤學好問、崇文重教。並且,青年時期就以文藝自好,這也為後世的藝術帝王埋下了基因的種子。

李昪是一個比較仁義有德的君主。雖然把養父的子孫都排擠掉自己稱王,但對他們一直都恩賞有加,從不以殺戮清君側。在梟雄逐鹿的五代時期,當其他國家都處於爭權奪利、討伐、征戰,華夏大地到處哀鴻遍野、餓殍滿地之時,李昪卻堅持對外弭兵休戰、與民修養,對內輕徭薄賦、興利除弊。在治國上禮賢下士、虛心納諫。簡直就是天可汗李世民的翻版。有這樣一個例子,李昪稱帝后的升元六年,南唐的鄰國吳越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群臣建議乘機一舉將其殲滅。李昪卻堅持拒絕,認為戰事一開,所到之處生靈塗炭。並且國家現在還遠遠不夠強大,應該讓百姓休養生息,不應妄動殺伐。認為鄰國吳越和自己一樣是小國,因此不要兵戎相見,而應該加強合作。最後李昪派使者前往吳越慰問,並且給予了很多的幫助。因此,李昪在位時,南唐的經濟社會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李昪的生活很簡樸。史稱他在皇宮裡穿麻布衣衫、蒲履鞋,用鐵臉盆,宮廷從來沒有擴建過。

臨終時他告誡太子:用兵中原,周邊的小國必然不敢輕舉妄動。但如果你攻打周邊的小國,中原王朝必然會發兵南下。歷來都是北方討伐南方,南伐北困難重重。但也並不是沒有機會。現在北方的局勢越來越亂,我們需要韜光養晦、養兵蓄銳、以待戰機。為此,李昪為太子李璟留下了七百萬餘緡的財政庫存。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一輩子的積攢都沒這麼多。

如果五代十國的皇帝做一個排序,李昪至少可以排進前三。不過能力太強的人終會有些小瑕疵,甚至是致命的瑕疵。公元943年,李昪因為服用丹藥中毒而一命嗚呼。

其次,是躺在順陵裡的李璟。

李璟原名李景通,字伯玉,烈祖李昪的長子。 李昪過世前曾經告誡過李璟,不要輕易討伐周邊的四鄰,要韜光養晦、與民修養,以待時機成熟後一舉北伐。然而李璟即位以後根本就沒把他老爸的話當回事兒,雄心勃勃、意氣風發的接連滅了閩和南楚兩個小國。一時間軍容壯大、志得意滿。然而,打是打了,伐也伐了,南唐的疆域在這個時候達到了鼎盛。關鍵是打完以後的爛攤子還得有人去收拾吧?結果是閩、楚兩地隔三岔五就有反叛,一有反叛南唐這邊就得派人去鎮壓。於是弄得民怨沸騰、生靈塗炭,惡性循環、沒完沒了。

就在這個時候,李昪一直所期待的最佳時機出現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出兵攻陷了開封,後晉滅亡。但在回國的路上突然暴病而亡。這個時候中原無主,契丹國內又政權不穩,為爭皇位搞得頭破血流,完全無暇顧及中原的事情。李昪要是知道有這種機會出現,恐怕在棺材裡都該笑醒了! 但這時的南唐和契丹一樣,四個字:自顧不暇。就此,李璟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同時也為南唐的衰敗奠定了基礎。

從李璟開始,南唐變成了一個藝術的國度。因為皇帝陛下喜歡搞藝術創作,並且鼓勵全國都吟詩作曲。於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李璟在皇宮裡鶯歌燕舞、醉生夢死、奢侈無度。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被南唐人稱為“五鬼”的馮延巳、馮延魯、陳覺、魏岑和渣文徽每天就陪著李璟談天說地、飲宴賦詩。這五個人其實都是飽學之士,但浮有才華,無治世之能,更不通戰場之道。整天在李璟面前就知道溜鬚拍馬、誇誇其談。今天要滅了這個,明天要征服那個。好像偌大一個天下就憑他們那三寸不爛之舌就能夠搞定。不過,都是藝術家嘛,不讓人家天花亂墜的去想、去說,哪來的藝術創作呢?對吧。

一個春光明媚的清晨,暖風掠過湖面,清澈的湖水在春意中蕩起陣陣漣漪。滿園的春色對詩人來講就是最好的溫床。於是宰相大人脫口而出:“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李璟聽到以後覺得這兩句既好、又傳神,但畢竟他自己也是一個藝術家,他有點不太服氣。於是把宰相馮延巳叫到身旁問:“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的春水,與卿何干啦”?馮延巳這個馬屁精當然搞得懂李璟為什麼會這樣問他。於是趕緊說:那肯定是比不上陛下的“小樓吹徹玉笙寒”啦!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

聽到這樣惆悵的句子,怎能不讓人動心呢?於是,公元955年十月,後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一路勢如破竹、無所阻擋。當後周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勇冠三軍,力破長江天險,將南唐守軍一舉擊潰。李璟的夢終於醒了,他派使者向柴榮求和。結果是南唐割地賠款。李璟去帝號,改稱江南國主;去年號,只能使用後周的紀年。不過我們真的要感謝柴榮,如果他不是為了更大的目標契丹而放棄徹底征服南唐的話,後來真正的天才藝術家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為後世人類留下那些膾炙人口的作品。

此刻的李璟徹底的鬱悶、無助與惆悵。國還在,不過只是個附庸品;人還在,也只能在失魂落魄中了此殘生罷了。酒醉殘月下,他獨自一人喃喃吟誦:

一鉤初月臨妝鏡,蟬鬢鳳釵慵不整。重簾靜,層樓迥,惆悵落花風不定。

柳堤芳草徑,夢斷轆轤金井。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病。

公元961年六月,南唐中主李璟與世長辭。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南唐二陵即南唐先主李昪和皇后宋氏合葬的欽陵、中主李璟和皇后鍾氏合葬的順陵。1950年春,在南京南郊牛首山附近發生了大規模的盜墓事件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為阻止珍貴文物繼續流失,南京博物院和南京文物保管委員會組織相關人員對當地俗稱“太子墩”的地方展開科學發掘調查。至1951年初整理完畢,雖經過多次盜掘,二陵仍出土共640餘件文物。其陵寢建築與出土文物,代表了當時江南地區建築藝術、彩畫藝術、雕塑藝術、制玉工藝和制瓷工藝的最高成就。故南唐二陵又被稱為江南遺存的“地下宮殿”,是研究五代時期金陵文化的寶貴資料。

據史書記載,先主李昪崩於昇元七年(943)二月,同年十一月葬於欽陵,皇后宋氏逝於保大三年(945)冬十月,祔葬欽陵。中主李璟殂於建隆二年(961)六月,次年正月葬於順陵,皇后鍾氏逝於乾德三年(965)秋九月,祔葬順陵。

目前二陵之中僅知李昪欽陵的設計者與修建情況。據馬令《南唐書》記載,當時欽陵的主要設計者是江文蔚與韓熙載。據現有考古發掘來看,順陵是仿欽陵而建。因欽陵修建於南唐國力強盛之時,而順陵修建之時南唐國勢已由盛轉衰,故順陵的規模遠遜於欽陵,規格也大為貶損。


揚眼


南京景區導遊小歐為您解答。看完記得點【關注】哦。

南唐二陵作為陵墓景區有那麼幾分不為世人知的意思,至少來南京旅遊的遊客可能會更多的拜謁中山陵,哪怕葬於明代南京的浡泥國王墓的說頭都勝過它幾分。

即使這樣也不能掩蓋南唐二陵背後的歷史故事。



二陵分別指的是“欽陵”“順陵”,欽陵的主人是五代十國南唐的先主“李昪”,而順陵的主人是南唐中主“李璟”。世人只知南唐後主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卻鮮有人知南唐中主的“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其詩綺麗婉約倒真是有待世人的賞識了。


需要注意的是,“順陵”是北宋建陵二年才始建的,墓主卻又是南唐時期的國主。細細想來那驕奢淫逸《韓熙載夜宴圖》,那後主李煜悲慘的歷史結局,設身處地的站在那個風雲交匯歷史路口,這一幕幕浮現在眼前,不由的讓人遙想萬分,感慨不已。

南唐二陵是1950年才被發現的,1956年維修加固,1962年建排水道,1988年南唐二陵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到了現代,2012年左右有了專門的遊覽車可以開到南唐二陵廣場了,當然您也可以選擇乘坐地鐵十號線到“小行地鐵站”換乘155路祖堂山陵園步行前往景區。(由小歐說南京原創,首發悟空問答。)

如果要問南唐二陵給現代南京帶來了哪些文化影響的話,那可能只能說一說水西門廣場的那根孤零零的“望柱”了。恕小歐我學藝不精,這個“望柱”的具體考究的地方,待我好好學習一二再說給讀者朋友們聽吧。



文【小歐說南京】

網圖侵刪,請勿搬運文章。


南京小歐


南唐二陵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是李昪及其皇后的欽陵和李璟其皇后的順陵,這是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1950_1951年由南京博物院組織發掘,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