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美食地圖”之古早原味篇 回記:老糕點的舌尖記憶

記者李楠

櫃檯上四框椴木,鮮竹條鋪底,內裝淺黃綠色、方方正正回字紅印綠豆糕。取一綠色方紙,四角摺疊包裹好,再放一張紅紙籤,纏系紙繩提扣,雙手奉送給顧客,出門來便是古香古色的老屋子老胡同,幾十年來彷彿一切未變……


回記綠豆糕,就這樣飄散著半個多世紀的清香。山海關古城天心衚衕內,還是那家老店,還是那副“雅逸逸雅雅逸門,清真真清清真店”的老對聯,還是“清真回記糕點”的老字號、老牌匾,還是那油而不膩、鬆軟香甜、口味醇正的老味道。
其實,這是一家極簡的小店,沒有豪華的裝飾,沒有精美的櫃檯,樸素的店面,糕點擺放得整整齊齊,店內糕點誘人的香味迎面撲來,讓人忍不住直流口水。這家始創於1945年的糕點鋪子,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因初創人老先生是回民,又姓回而稱“回記”糕點。初創人叫回長忠,那時還住在古城東五條,在家做完糕點,推獨輪車去南門“甕圈”裡賣。後來家搬到南大街三條到四條中間,才掛出“清真回記糕點店”的布幌子。1958年公私合營,鼓樓清真糕點店幹了幾年。改革開放後,才在天心衚衕自家這個大院辦起糕點加工部,到1983年才有了這個門臉。
後傳至兒子回俊良,現由第三代回偉主抓生產銷售,第四代傳人也正在學習掌握技藝。回偉對兒時家裡做糕點的情景記憶猶新:“小時候見奶奶做爐果,吊爐在奶奶添柴、鼓風下跳躍著開出了火紅火紅的花,耀眼炙熱。我放學回家,一進院門,爐果的香氣加劇了我的飢餓感,抓了幾塊剛出爐的,顧不得燙牙燙舌狼吞虎嚥,奶奶笑著呵斥:‘著什麼急,慢點,這孩子。’”

美食傳承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一個家族的回憶。
問起回記如何得以堅守半個多世紀,回偉對記者說起“良心”二字。他們堅守著老字號的最傳統的選材、配方、工藝、方法。
回偉說,選材一定要精綠豆,煮好曬乾,磨粉篩粉,這都是前期要準備好的。“煮豆子得講究好火候,煮得時間不夠會有豆腥味兒;煮過頭了澱粉就跑了。”蒸制時,把篩好的麵粉撒在印模裡,再把頂粉和底粉按基本比例分別倒入印模裡,用勁壓緊刮平,倒入蒸屜蒸熟。然後攤涼、成品、包裝……每一步都不能馬虎。回偉說,綠豆糕軟硬口感的力道全在師傅們的手腕間,這可不是一日之功,靠的就是日積月累的經驗。如果用力過度會口感太硬,力道不夠就容易散。人人手勁不同,但回記綠豆糕的味道就是靠員工們口口相傳一點一滴傳承下來的。“要說秘方,那就是用最好的材料、沒有添加劑、費時費力的手工用心做了。”
這樣做出來的綠豆糕色澤或淺黃或嫩綠,口感細潤緊密,清香綿軟不粘牙,入口鬆軟易化,口感沙沙甜甜的,回味豆香滿滿,唇齒留香。
回記綠豆糕價格親民,這家藏身老胡同裡的老店鋪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消失,反而成為了外來遊客美食打卡的熱門地,也是本地市民常去光顧的地方,常常見到顧客排長隊購買。由於純手工製作,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使得回記綠豆糕保質期有限,沒法提早批量生產,所以常常一到旺季便供不應求。但回偉並不打算用機器生產來提高產量,在他看來,堅持純手工打造,才能保證口感,傳承品質。“都是吃了許多年的老顧客,味道稍有變化,老顧客就會吃出來的。”回偉說。還是一張紅紙,還是一根麻繩,依然是半個多世紀前的包裝方式。“若非要說有什麼變化,就是紙的質量更好些了吧。”回偉笑著說。

除了綠豆糕,回記還有30餘種清真糕點,江米條、蜜三刀、老月餅……都是記憶裡抹不去的味道。採訪中,正遇上剛出爐的棗糕,裡面大塊的棗肉清晰可見,口感清甜醇香。
回記糕點的老味道,不僅是老字號的招牌,更是人們對傳統美食的一份記憶,一份難捨的情懷。正因為對品質的堅持,才能得到顧客長久的信任,這一份迴歸與堅守,也因而顯得格外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