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历史上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怎么看都像在给自己挖坑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的南端,在历史上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之于它而言是宗主国。所以韩国的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韩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向中国学习的历史。

韩国历史上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怎么看都像在给自己挖坑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段文明的载体,在文化的传承中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作为汉文化圈的核心国之一,汉字在韩国的历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是在韩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三次去汉字化运动,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去汉字化运动对韩国的影响极其深远,在这场运动的背后到底埋藏着怎样的动机?

韩国历史上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怎么看都像在给自己挖坑

研究汉字在韩国的发展以及逐渐被废除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关注韩国历史上的一个时间段——公元15世纪。15世纪对于韩国的文化发展历史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15世纪以前的韩国是没有文字的,在古朝鲜时期,汉字的儒家文化就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它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教育往来更加积极和繁荣,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唐求学,在9世纪时达到高峰。而且还不是什么人都能到中国学习,必须是贵族的子弟才行。

韩国历史上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怎么看都像在给自己挖坑

到了15世纪,朝鲜王朝第四代大王世宗大王命令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1443年朝鲜公布了创制的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为“教百姓以正确字音”。但是这场去汉字化的运动,并没有取得上层贵族的支持,他们认为舍弃汉字就是舍弃中华文明,这样他们就又变成了蛮夷之邦。这是韩国的第一次去汉字化运动,虽然当时的理由是推行新文字,让百姓学字。但是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明王朝对于朝鲜半岛的控制力下降,国力大不如隋唐时期所至。

韩国历史上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怎么看都像在给自己挖坑

韩国的第二次去汉字化运动发生在二战之后,韩国经过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国家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在二战之后哦,朝鲜半岛爆发了朝鲜战争。战后韩国的领导人李承晚推行了废除汉字的政策,这次的去汉字化影响非常深远。韩国的官方文字全部由汉字变成了谚文。

到了韩国朴正熙时代,这位韩国历史上的独裁者开始从根源清除汉文化对于韩国的影响。他禁止中小学生学习汉字,这使得韩国现在的年轻人陷入了一种看不懂自己国家历史文集的尴尬之中。在这一轮的去汉字化运动中,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将韩国的首都汉城改名为首尔。

韩国历史上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怎么看都像在给自己挖坑

韩国历史上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中,以朴正熙推行的第三次运动影响最为深远。那么我们不禁要去想了,在韩国的去汉字化运动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20世纪80年代,韩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韩国出现了一大批的企业,韩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甚至后来还位列“亚洲四小龙”之中。面对曾经的宗主国,如今却没有自己有钱,我想韩国人的心中是充满着蔑视的。但是他们又是一个没有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他们仅有的一点文化却处处有着中国的影子。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韩国人总是喜欢说某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韩国了。

韩国历史上的三次“去汉字化运动”,怎么看都像在给自己挖坑

小编以为,韩国就像是一株墙头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它没有自己的根,但是又有着很强的民族意识,所以他们总是表现得很骄傲,甚至有些自负。在这看似让韩国人骄傲的去汉字化运动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韩国人那颗自卑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