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將羌族稱為“中國民族演化史中的活化石”?


羌族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與漢族,藏族等民族有著十分深厚的血緣關係。羌族被稱作“雲朵上的民族”,在民族學,歷史學上又有“民族演進活化石”之稱。

也就是說,羌族的存在,伴隨著,影響著中國歷史上眾多民族形成和發展的始末。


關於羌族,有“漢羌同源”一說,說明二者有相同的源流。如今的羌族主要分佈於四川西北部的岷山一帶,而歷史上,橫斷山區本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民族遷移走廊!

也就是說,歷史上經由橫斷山區遷移而形成的民族,都與羌族有關。當然了,這裡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概念,也就是古羌人。

如今的羌族是古羌人的直系後裔,也是唯一一支繼承了古羌人族稱和文化傳統的族群。歷史上,古羌人發源形成於青藏高原東部地區,隨著歷史發展,眾多古羌人族群分不同批次南下,因此形成了羌人,氐人,彝人,納西人等不同的族群。


也就是說,後來中國西南地區大部分民族,都是從古羌人中分化而形成。雖然他們自成一脈,但改變不了他們與羌族有深厚血緣關係的事實。

羌族是古羌人的直系後裔,他們繼承了古羌人的文化傳統,語言也好,服飾也好,生活習俗也好。

而如今西南地區許多民族,與羌族還有著或多或少文化習俗上的相似之處。可以說,羌族是一直見證著這些兄弟民族的成長。

而羌族也是古羌人後裔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支,因此才被稱作“民族演進活化石”。


Mr這史香


中國羌族——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又稱“雲朵上的民族”。 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青海、四川、重慶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今天的羌族。所以羌族是一個比華夏族更古老的生活在中華大地的民族。而古羌族也是形成華夏民族的一支主體,都是炎黃子孫。


關於羌族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羌族是古中原地區著名的民族共同體之一,當時別 稱“姜”、“羌”、“氐羌”。

據《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說的都是羌族的歷史源流。

羌族再歷史上除了炎帝后裔,部分形成華夏民族之外,其他羌族先後建立了一些政權,如漢時在西昌,雅安,樂山一代的犛牛、青衣羌國, 十六國時期的後秦等,但都曇花一現,沒有什麼影響。直到唐末,党項羌人拓跋思恭因受到吐蕃人的侵擾,內遷大唐,在陝西寧夏一代定居,並被賜姓國姓李。一個影響中國數百年曆史的國家,在隨後轟轟烈烈建立,卻又轟轟烈烈消亡,直到泯然於歷史長河,不見蹤跡。這就是西夏!



公元1038年,定難節度使,夏國公李元昊建立夏國,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西夏對內大興儒學,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國力漸強。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公元1227年亡於蒙古。



西夏創造了璀璨的文化。最有名的當屬自己創立的文字。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記錄西夏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屬表意體系,漢藏語系的羌語支。


西夏文字的創制借鑑了漢字的形制,在構成上可分為單純字和合體字兩大類。其筆畫多在十畫左右,撇、捺等斜筆較多,結構均勻,格局周正,有比較完整的構成體系和規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西夏滅亡後,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數黨項後裔還在使用。此後便被歷史所淹沒,變成了一種死亡的文字。

現在中國官方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等、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其它省市。現有人口約309,576人(2010年)。 羌族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

羌族主體祖祖輩輩一直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參與和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全部成長曆史並延續至今。所以羌族無愧於被稱為“中國民族演化史中的活化石”!

(本文部分文字數字引用自搜狗百科)

綜上!


君箋雅侃紅樓


這是因為羌族的歷史非常古老,處在漢族和藏族的文化交界之間。透過羌族,既可以觀察漢族的發展歷史,也可以捕捉藏族的形成軌跡。

羌族的祖先源於何處?

我們今天所說的羌族,是55個少數民族之一。羌族人主要分佈在汶川、甘孜和阿壩等羌藏自治州或自治縣內。這也就意味著:

羌族的生存空間位於漢族和藏族之間。羌族的歷史,既能聯繫著漢族,也能聯繫藏族。

根據范曄《後漢書·西羌傳》的記載: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在中原王朝的傳統史書中,羌族的祖先源於姜姓,換言之其實就是炎帝的後人,與作為黃帝后人的漢族是兄弟關係。

但是,在藏族的史書中,關於羌族的記載就與此存在很大差異了。

羌人最早居住於華夏民族的邊緣。

隨著華夏政權統治範圍的擴展,羌人的生活空間逐漸向西遷徙,最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來到了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

隨著唐代吐蕃的崛起,青藏高原逐漸成為漢、藏文明的交界,東側是漢人的儒家文化,而西側則是佛教文化的世界。羌人群體在幾百年來就生活在這個文明交匯的空間內。

因此,在藏族的歷史觀念中,羌族並不叫這個名字,藏族稱其為朵康人。換言之,羌族亦是藏族的邊緣。

這兩種不同的稱呼,不僅揭示出了羌族形成的過程,也反映出了漢族擴大、藏族演變的歷史軌跡。

因此,我們才會說羌族是“中國民族演化史中的活化石”。


HuiNanHistory


這個題目有點大,但我們可以來說說羌族的云云鞋

羌族“云云鞋”的傳說有多個版本,但多數圍繞在美麗的愛情故事身上,其中有一個傳說最為動人。據說天上有一位仙女愛慕凡間男子,便用天上的雲,湖畔上的杜鵑花為男子繡了一雙鞋,這便是羌族人世代追捧的“云云鞋”。【攝影:胡東進|來源:去驢行】

在羌族傳統習俗觀念裡,云云鞋代表著美麗的愛情,往前數十年云云鞋是定情信物的象徵。過去羌族女孩會親手縫製一雙云云鞋,待到心中喜愛的男子出現,便會送予對方當做定情信物。

如今年輕一代的羌族人,已經融入到現代社會生活中,已經很少有人親手縫製云云鞋。這種社會變遷,也催生出專制云云鞋的民間商販。

雖然有所變化,但婚嫁之時一雙云云鞋自是少不了。若是在家中,遇到喜慶節日時,也是會遵從長輩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穿上云云鞋慶賀。

今日的云云鞋已然成為羌族人文化代表,在羌族人所在的風景區,總能見到翹著腿認真做鞋的人。路過的遊客有時一時好奇,便會買幾雙當成紀念品。

見遊客識貨,羌族人也有一種文化被認可的喜悅。

製作云云鞋完全需要手工,從鞋底到鞋面,一針一線都是辛苦活,又因為年輕人多在外謀生,從事這一行的也多為羌族中老年人。

如今的云云鞋製作工藝也面臨著流失,多個民間藝人、文化學者不停奔走,希望通過羌族文化展出,以及規範化云云鞋產業,提高工藝技術實現民族文化產業經濟價值。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也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但如何保護併發揚光大,這不止需要時間,也需要整個社會去認可。或許云云鞋以及民間工藝產品,都需結合時代元素,把傳統文化演變為流行文化。或者寄生於旅遊產業,通過旅遊實現其第二次生命力。


去驢行


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對上古時期的歷史已經模糊不清,要分析遠古時代燕山以南到長江流域的民族分佈可以參考歐洲在公元前後的各個部落,比如南歐洲的羅馬人,西歐洲的日耳曼人,東歐的斯拉夫人。大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北至河套地區,西到湟水谷地,南達秦嶺,東界太行山的廣大地區,活躍著兩大部落群體,一個是炎帝神農氏部落,主要是在渭河流域由西向東發展,一個是黃帝有熊氏部落,主要活動在黃土高原的北部,有西向東發展,這兩大部落群體的生產方式是農耕兼畜牧業,炎黃部落均來自於古羌人,而古羌人是在人類第一次大分工之前的一個原始部落群體,後來由於生產力發展,分化出了幾大部落,向東部發展的以農耕生產為主,向西遷徙的以遊牧生產方式為主,主要活動區域在青海湖到岷江一帶。在西部的古羌人後來演變為羌族,藏族。與古羌人同時代的是在山東半島的東夷人,以漁獵生產方式為主,在先秦時期,對東夷人的記憶比較清晰,所謂華夷之分,而在長江中上游則廣泛分佈著古三苗人,以農耕生產和狩獵為主,周人稱之為南蠻子。在從太湖流域到福建兩廣的沿海地帶則是古代百越部落,所謂百越就是多的意思,並不一定是一個人種,而在大涼山到雲南,則是古彝人,史記中的西南夷。經過兩千多年的融合,到了戰國時期,這些民族主要是黃河中下游的華夏民族,膠東半島的東夷人被齊國征服了,黃河上游的羌族,長江中游的楚人,東南沿海地帶的百越人,西南的百僕人。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至明朝,燕山以南到南海的各個民族基本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漢族。


太興真人


11月18日,農曆十月初一,是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羌年。羌年要舉行盛大慶典。傳統服飾,民俗、宗教、舞蹈等多種文化將得到展現,

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民族族姓記入甲骨文的民族。羌族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築形式,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傳承。新石器時代遺留的如蠶叢和大禹的遺蹟等文化遺物和保留至今的白石崇拜習俗、羌笛、歌舞、服飾等民間習俗,以及對羌民族的羌歷年、祭山會、牛王會等著名節目,也得到了保護和發展,在中國少數民族發展史上,只有羌族,各種文化、宗教、習俗、建築、遺物等是保留、傳承和發展得最好最全的,所以,被譽為中華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