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作品最大的硬傷、缺陷是什麼?

樂活光陰


早在魯迅活著的時候,就有李長之出版過一本《魯迅批判》,對魯迅的作品進行品評。魯迅死後,聲望更甚,地位更顯,圍繞著魯迅思想及其文學成就的研究,更是從無間斷。影響之巨,形成了現代的兩大顯學系統之一——魯學。關於魯迅的評價及其作品的爭議(或者說非議)也從來沒有停過。網絡時代,更是說什麼的都有。從人品到學術到思想到地位到成就,魯迅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前前後後被扒了個頂朝天,而且來來回回這麼搞。讚賞者有之,辱罵者有之,挑刺者有之,閒觀者有之。

正如他的作品一向被視為偉大深邃,但總有人持不同看法。比如蘇雪林女士。終其一生,以罵魯迅為畢生的事業。著述最多(《我論魯迅》暢銷一時)、出力最大(前後至少30年)、措辭也最激烈,以至於連“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這類話都出來了。她認為魯迅的作品“一無足取”,雜文“含血噴人,無所不用其極”。不一而足。

北大民國時期的校長蔣夢麟表示:“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都只為了好玩,舞文弄墨,對舊禮教和社會現狀挖苦諷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革命文人成仿吾又覺得魯迅的作品是“魚目混珠”,其小說不成為小說。

王朔更直接:“我從來沒有覺得魯迅的小說寫的好,他的小說寫的過於沉悶。”

這些都是一些現當代作家的評論,頗有一些言及硬傷、缺陷的味道,至於是不是,認不認同,看你怎麼看了。


詩詞桃花源


提問題的人,居心叵測。

回答問題的人,掉進了陷阱。

否定魯迅的人,不是無腦就是壞。

魯迅是民族的脊樑,不容置疑。

沒有魯迅,多少中國人會得軟骨病!

沒有魯迅,多少中國人會喪失骨氣!

沒有魯迅,多少中國人繼續醉生夢死!

沒有魯迅,多少中國人會成為牧羊犬!

沒有魯迅,多少人會成為公知!

凡是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該對詆譭魯迅的人群起而攻之。凡是有骨氣的中國人,都應該對詆譭民族脊樑的人殺人誅心。

公知們,你們的美國爸爸不要你們了,看你們還能蹦噠幾天!


大鵬高考


根據這個問題裡的兩個關鍵詞:文學作品,硬傷和缺陷,這裡既不需要討論魯先生的眾多其他作品,也不需要討論其文學作品的優長,而是隻討論他的文學作品,即他的小說和詩歌;並集中精力討論其文學作品的缺陷。他還有一些改寫或翻譯或編譯的文學作品,按常規理解,應不屬於他個人的文學作品。



魯迅寫作的全部小說,收發在《吶喊》和《彷徨》兩個集子中,共142000+84000字。《吶喊》共有小說14篇,包括:《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髮的故事》《風波》《故鄉》《阿Q正傳》 《端午節》《白光》《貓和兔》《鴨的喜劇》《社戲》;

《彷徨》共有小說 11篇,包括:《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弟兄》《離婚》。

從小說作品的思想性來看,其文學主題的主要缺陷是,沒有正面人物,乃至沒有正常人物,至少在其重要小說中是如此。既沒有寫保家衛國而浴血奮戰的英雄兒女,沒有寫兢兢業業建設國家的中華脊樑,沒有寫善良勤勞的普通民眾,也沒寫外敵對無數善良中國民眾的兇殘獸行。他筆下的文學人物基本上沒有正面人物,而且各有各的醜陋或低賤:阿Q可惡,孔乙己可憐,華老栓愚昧,楊二嫂勢利,呂緯甫頹唐,九斤老太憤憤不平,阿長媽媽喜歡說人壞話... ...



幾乎所有的作品只寫中國的陰暗面,只寫中國人的矮窮醜。倒是他最早的“文學作品”,編譯的故事《斯巴達之魂》讓他深感慚愧的少年之作,還有那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惡魔風骨”。可惜在他“成熟”之後的本人創作中,這種“風骨”已經蕩然無存。

從小說作品的藝術性上看,最大缺陷不是沒有長篇作品,而是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故事,只有一個還算清晰的畫面或素描,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小說作品的根本特點首先在於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然後才是通過故事而慢慢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有些短篇小說甚至沒有很清晰的人物形象,而主要靠引人入勝或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而成為名篇,如莫泊桑、契科夫等短篇小說大師的作品。



在魯先生的46首詩歌中,倒是留下了一些耳熟能詳甚至影響深刻的句子,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遺憾的是這些名句之所以成名卻大多是因為被誤解成遠離原意萬里。如23歲在日本時寫的那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確很有一些氣魄。但如果你認真讀一讀前面的幾句,再瞭解一下當時魯的實際情況,就會覺得那樣解釋未必是他的原意。同類的著名詩句又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幾十年來多少國人讚歎這兩句詩,想象著魯先生的偉岸形象,但後面緊跟的兩句“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又的確無法與“民族脊樑”聯繫起來。

另一句常為國人引用的“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則是為日本友人西村真琴養的喪家之鳩死去,應徵而作的。大概唯一沒有被誤讀的就是那幾首悼詩,如著名的“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的確是為悼念友人而作。看來,我們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讀懂魯先生的詩作。

魯先生的其他多數詩作基本是些即興而發,而且許多都曾作為禮物抄錄送給日本友人。如: 頭兒誇大口,面子靠中堅。《學生和玉佛》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聲裡又新春。《二十二年元旦》 莫向遙天望歌舞,西遊演了是封神。《贈日本歌人》



唯一提到戰爭的詩歌是那首:一.二八戰後作 “戰雲暫斂殘春在,重炮清歌兩寂然。我亦無詩送歸棹,但從心底祝平安。” 而根據《魯迅日記》1932年7月11日:“午後為山本初枝女士書一箋,即此詩。這是魯留下的最後一首詩。

公開討論魯迅文學作品的硬傷和缺陷,這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進步。雖然只是在一個網絡平臺上,但能夠討論曾經的唯一“先生”文學的硬傷,並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撥開迷霧,看到了真實情況,實在是一個值得高興的巨大進步。


無中生有hz


魯迅是一面偉大的旗幟。他一生都在吶喊,為了喚醒民族,追求光明與進步,始終堅持不懈的與保守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作鬥爭。他不只是單槍匹馬,而旦還帶動了一大批左派文藝戰士,這難道是在敵後?不!是在思想前線。可惜他因病英年早逝!據說在他出殯時上海有上萬民眾自覺地趕去送行,可見他在人民心中的份量和重量。任何人想否定魯迅都是別有用心的,也是不得人心的。毛主席早就給魯迅高度評價。正如臧克家詩句定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死了,他還活著。魯迅就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一切小人、漢奸敢站魯迅像前,敢問心無愧地定神望著魯迅先生那敏銳的眼神嗎?


陳子882


……


這是上溯到“五.四”特殊歷史大背景深究,還是置頂當下吃穿不愁的環境玩味呢?!

或者其硬傷是有的,卻只有從當下“遊牧青年”(90後遊蕩或北漂者)眼裡可見“硬傷”很棘手!


……魯迅當年棄醫從文,聊剩以“春秋筆法”方可一洩那時憤青情懷的塊壘。也堪見證了——此刻從古文述文轉變到白話文寫作的過渡及其諸多苦悶。筆法語調,不免“摸著石頭過河”了!尤其魯迅先生主張翻譯“硬譯”,或許這硬譯的手法,不經意間帶進了寫作裡去了!

……即比如,讀蒲松齡的《聊齋》,自然較《紅樓夢》晦澀拗口七分!兩部鉅著裡,都充斥了美人佳麗多稜角的冷豔,而所留給讀者的美感居然迥異不已!森然間,“畫皮”是高冷的美,卻令書生感知到了無盡的溫情;魔幻裡,僅體察了“鏡中花,水中月”,由熱到冷黛玉有如殭屍還魂的悽美!



……從梁實秋款款不問時政,逸夫、宿儒般的閒適美文——“絢爛之極,趨於平淡”,到“怒向刀叢覓小詩”,以幽憤及慨當以慷而誄《為了忘卻的紀念》……!


我們不妨讀懂了“五.四”,再根究“硬傷”為何物……

聊表淺陋愚見,謹供茶餘飯後一樂矣!


九夏濤聲


  •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要根據提問者的兩個關鍵詞:“文學作品”、“硬傷和缺陷”。
  • 針對這兩個關鍵詞,就不需要去討論魯迅先生的眾多其他作品,也不需要討論其文學作品的優點特長。而是隻探索討論他的文學作品,即他的小說詩歌,討論其文學作品的缺陷。
  • 從魯迅寫作的全部作品看:巜吶喊》、《狂人曰記》、《孔乙己》、《藥》、《明天》、《風波》、巜故鄉》、巜阿Q正傳》、巜仿徨》、《孤獨者》等部份作品,從小說作品的思想性來看,其文學主題的主要缺陷是,沒有正面人物,乃至沒有正常人物,至少在其重要小說中是如此。作品中沒有保家衛國而浴血奮戰的英雄兒女,沒有寫兢兢業業建設國家的中華脊樑,沒有寫善良勤勞的普通民眾,也沒有寫外敵對無數善良中國民眾的兇殘獸行。
  • 魯迅筆下的文學人物可以看出沒有正面人物,而且都是各有各的醜陋和低賤;阿Q可惡,孔乙己可憐,華老栓愚昧,楊二嫂勢利,呂緯甫頹唐,九斤老太憤憤不平,阿長媽媽喜歡說人壞話等……。幾於作品只寫了中國的陰暗面,只寫中國人的矮窮醜。
  • 從魯迅先生作品的藝術性上看,最大缺陷不是沒有長篇作品,而是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營造故事,只有一個清晰的畫面或素描,例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小說作品的根本特點首先要在於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然後才通過故事而塑造出人物形象。
  • 以上只是回答提問者的提出的硬傷和缺陷,針對題主所提的問題來討論這也是一個重大進步。每一個人都有優缺點,並不能因為是魯迅的原因,就要認為他的作品是完美無瑕的。只有存在硬傷、缺陷的魯迅,才是直實偉大的魯迅。
  • 魯迅先生是一面偉大的旗幟,為了喚醒民眾,追求光明與進步,他一生都在吶喊,始終堅持不懈地與保守落後的腐朽的思想作鬥爭。他不只是單槍匹馬,而且還帶動了一大批左派文藝戰士,始終站在思想鬥爭的前沿,是一位偉大的精神鬥士!

冷雨似箭


魯迅文學作品最大的硬傷,最大的缺陷是什麼?

答:魯迅是中國文化的主將,中華民族的文化革命先驅,他一生光明磊落,旗幟鮮明,他的作品是投槍,是匕首,對反動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正視慘淡的人生。“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巜為了忘卻的紀念》、《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就是對進步學生和共產黨人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後,深切的懷念,沉痛的悼念。魯迅先生是面對白色恐怖,進行了頑強的鬥爭,為人民樹起的一面不朽的紅旗。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揭露對動搖者及兩面人的剖析,在那樣的特殊時期,是冒著槍林彈雨而書寫的篇章。

今天讀《阿Q正傳》、《孔乙己》等名篇,仍就閃耀著藝術的光華!

魯迅是最有民族氣節的英雄!


依稀57


你想呼籲天下,來揭魯迅作品的硬傷和缺陷?

在此之前,試問你的文學創作能力,能超越魯迅幾許?你如果自以為是,便可拿出自己的作品,並請全社會有識之士,將其與魯迅的作品進行全方位的比較。

你若得以勝出,方有資格如此說話。

但若事實證明,以你的功底和表現結果,不僅無法向魯迅的作品挑戰,甚至窮盡三生,尚且難以望其項背,你將如何謝天下!

姑且退一萬步,不比別的,而單單隻比口碑,僅比“民族魂”這三個字,有誰認同你麼?

懵懂間,天下已然驟變,以致不畏深淺者多矣。況無知便已無畏,而無恥之流又焉存忌憚。


清心-芳


魯迅是以編故事進行思想鬥爭的先鋒,他要鬥爭的對象都設置了故事形式與邏輯,最後都是批判傳統文化,直指儒家,儒家思想是教人使壞的麼?這種以編故事進行批判的形式轟轟烈烈搞了上百年了,這就是後來普遍的以電影電視劇文學作品進行批判與反思的宣傳與教育的靈魂。文賊怎麼玩成民族脊樑的,又有幾個意識到呢,他們開創了把文學作品當歷史的大潮流!這類文學作品是無法建立理性與思辨體系的,都變成了政治意識形態操控的工具。

所謂的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從編的故事裡面來吸取,它只培養大量的腦殘!根本就培養不了對社會歷史與文明文化更深入瞭解與進行建設與反思的人!

什麼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傳統社會中每一個人在他的家庭,親友,鄉鄰,族群中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道義觀,善惡觀與是非倫理道德評判並與之代代相繼與傳承的生命倫理道德價值觀!

這個善惡觀與是非觀,倫理道德價值觀,不以政治統治的變化而變化,不以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變化而變化,這就是道統!

而建立這個不以政治統治而變化的善惡觀與是非觀,倫理道德價值觀,這就是儒家思想文化所奠定與推廣而成的,魯迅把矛頭指向這個關係上面,這才是文化系統最大的漢奸!

一幫蠢豬都發現不了這個關係!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孔孟之道才是中華文明與道統的根基,所有被魯迅文章所吸引的,幾乎大多數人在對孔孟之道沒有了解下就產生了反感,這些人絕大多數都很自然的對儒家思想從心底上產生了排斥與惡棄,他們不那麼可能去思考儒家思想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中形成的倫理道德價值觀的意義與成果,一味的變成了因反對而反對的那類人,而這類人,恰恰就是典型的文革遺毒!

這種以編故事的形式進行以點打面的手段真的是太厲害了,在魯迅眼裡,原來許多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中華文明,這種根植於絕大多數傳統人們心中的道義觀,都變成了吃人的東西,這是掘斷中華文明的根基啊!

但是,魯迅本身的道德觀並不是來自在日本學習時得來的新學,它恰恰還是傳統的道德觀!魯迅本身的思辨邏輯體系,既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那套,也不是美國的獨立宣言與人權法案的那套,更不是基督教新教的那套善惡觀與是非辯證。他所說的好惡與不良,只要是傳統中人,都知道這個好惡與辯證關係,他的辯證體系其實還是傳統儒家教育所推行的善惡觀與是非辯證關係之內,但是,他用這些辯證關係去反傳統反儒家!他把社會與歷史環境過程產生的不良算到了儒家思想上面!

這是典型的掘祖墳!


楊宇林745


拋開聲望、地位、價值不談,單論魯迅作品本身,其實還是能找出一些比較明顯的缺陷的。

第一、成功作品體裁較為單一

近代以來,文學史研究的對象從詩文為主體變為了小說、詩歌、戲曲、散文等等文體並重的局面,各個領域都湧現出了大師級人物。魯迅是其中之一。

魯迅雖然也嘗試很多體裁的創作,詩歌、散文等等都有涉及,但這一部分作品與同時代作者相比並不是很出色。其散文集子當中也不是每一篇都像《三味書屋》等作品一樣成功,大部分還是質量較為普通的。

魯迅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說和雜文上,這與其生活經歷有關。

小說從《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這些成名作開始一發而不可收拾,魯迅真正地將小說這一遊戲文體抬高到了文壇正統地位。而雜文主的針砭時弊,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這與其生活貧寒以賺取稿費謀生有關。

至於像《野草》一樣的散文詩,其實質量一般,內涵雖然深刻,但依然不能掩蓋其形式上的混亂。

第二、情節較為無趣

魯迅的小說不以情節取勝,往往是用其內裡蘊含的犀利批判而備受矚目。但小說就是小說,這些優點都不能讓人忽視其情節趣味性的缺少。

魯迅曾經回家探望自己的母親,問她需不需要他為其帶回點什麼。有意思的是,他的母親讓他買幾本張恨水的小說回來。

魯迅自己就是寫小說的,但是他母親等人都不喜歡看他的小說。如此考察一下當時的歷史,魯迅的小說傳播範圍主要就是知識分子之間,對更底層一點的百姓來說,吸引力極低,遠不如張恨水等通俗小說大家。

這與其故事情節的無趣有很大關係,並不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第三、語言表達有失醇和

魯迅經常在文學作品當中“罵人”,不論是指名道姓還是指桑罵槐,魯迅的作品因為其揭露國民劣根性,抨擊時代弊病,所以戾氣很重,言辭較為激烈。這就導致了他的作品如匕首投槍,殺傷力大的同時也往往較為傷人。

喜歡魯迅的人認為是犀利,不喜歡這種風格的人歸之為粗俗。但客觀來講,魯迅的文字雖然價值極高,但確實沒有胡適等人的作品讀起來讓人感覺舒適。

但不論怎麼講,魯迅的行文風格就是如此,雖然犀利異常,但也有失醇和。

至於其他一些字詞運用上的爭論,多半是因為白話文肇始階段的不成熟導致,並不能算作魯迅作品的缺陷。

每一個作家都有優缺點,並不能因為是魯迅的原因,就要認為他的作品是完美無瑕的。只有存在硬傷、缺陷的魯迅,才是真實的魯迅,完美的評價是溢美之詞而已。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