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将祖母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足足37年不肯下葬?

侯挺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专注文史领域!


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死后停尸宫中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其下葬?

笔者粗陋分析,若有疏漏,还请补充,谢谢!


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辅佐了顺治以及康熙两位帝王,她一生无私,从来没有妄想夺权,甚至为了巩固自己儿子的地位,传言下嫁给多尔衮(当然,这有部分是野史,仅供参考)。


孝庄太后从科尔沁草原走出,身为一位女子,她却奠定了清朝的根基。身为蒙古最尊贵的女儿,孝庄太后这一生,却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她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政治方面,而她对于康熙的培养,鞠躬尽瘁,令人感动。康熙也十分孝顺自己的祖母,这段祖孙情,在残酷的皇家中,弥足可贵。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康熙这么孝顺,但是在孝庄太后去世后,为什么康熙迟迟没有将孝庄太后下葬,反而任凭她的尸体存放在宫中37年呢?这其中有什么隐情?



我们总结出了三点原因:


首先,孝庄太后不想惊扰皇太极的神灵。皇太极与孝庄太后的死亡时间相隔四十四年,孝庄太后在生前,便对自己死后与皇太极合葬的事情十分犹豫,因为如果二人死后要合葬,必须得重启昭陵,孝庄太后害怕惊扰到皇太极的神灵,所以迟迟未下决定。


其次,皇太极在生前并不怎么宠爱孝庄太后,相反,他对海兰珠一往情深。除此之外,孝庄太后的姑姑哲哲是皇太极的皇后,海兰珠与哲哲死后的尸体都与皇太极合葬。而孝庄太后早已经以平常心看待自己与皇太极的感情,换句话说,她并不想自己在死后,还得与人争宠。


最后,孝庄太后在生前,为了清王朝以及自己的儿子孙子操碎了心,这也有了日后的康熙盛世,换句话说,清王朝能有日后的那番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孝庄太后奠定了基础。


与其与皇太极合葬,她或许更挂念着自己的子孙。孝庄太后的心思在《清史稿》中也有所体现: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皇太极已经安息许久,不能够因为我与他合葬,而惊扰他的神灵。并且我内心牵挂你们父子两人,将我葬在我生前的居所,我的内心就没有遗憾了。因此,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便会找到答案。



所以在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皇帝遵照她的遗愿,没有将她的尸体与皇太极合葬。但是康熙皇帝也十分纠结,他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这种解决办法虽然遵照了祖母的遗愿,但是却有违祖制。


所以直到康熙皇帝去世,孝庄太后都没有下葬,这种现象持续了三十几年。


一更历史


康熙二十六年12月,也就是公元1688年1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去世,寿75岁。她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在丈夫皇太极突然去世,大清面临内乱之际,以其果敢、坚毅稳定了局势,同时辅佐了清初两个君王,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令人意外的是,孝庄太后去世整整37年,一直都没有下葬,这也引得外界对康熙皇帝的孝心产生了质疑。为什么要停尸这么多年?难道康熙皇帝真的有什么难言的苦衷吗?

还真的是,孝庄太后去世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特别是康熙皇帝对于祖母的去世更加难过。要知道,康熙幼年继位,如果不是孝庄太后在后面扶持,小小年纪的康熙如何能够斗得过像鳌拜这样手握重兵的权臣。

所以孝庄去世,无论如何也要风光大葬。但是据《清史稿》记载,关于自己的身后事,孝庄太后是有明确指示的,那就是就地安葬,不去盛京。原来她作为皇太极的侧福晋,死后按理是要把棺椁抬回盛京,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的。

但是当时从北京到盛京,路途遥远,孝庄不愿意让自己的身后事劳民伤财,此外,她也不想远离自己的儿孙,还想着和儿孙们永远在一起。这道遗愿一下,康熙没辙了,只能遵从祖母的遗愿,在北京给她找地安葬。

但是遵照清朝的相关典制,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应该把孝庄葬在哪里。康熙没有办法,只好采取变通的方式,把祖母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五大殿给拆掉,然后易地原样重新,地点就选在顺治陵墓的红墙以外。寓意孝庄永远看着自己的孩子,作为孙辈,康熙是每年都去重建的慈宁宫参拜。

这一拖就是整整37年,这其中康熙皇帝也想过要重新给祖母找地方,但是始终因为各种事情耽搁下来了。直到他去世,孝庄也还没有下葬,真正把这件事情圆满处理的是雍正皇帝。他一看时间都这么久了,干脆把停放了尸体37年之久的新慈宁宫改成陵墓,这样一来,既圆满达成了孝庄太后的意愿,同时也没有违背祖制。

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昭西陵,这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后陵,同时也是最高级别的皇后陵。

至于民间所传的孝庄是因为下嫁多尔衮,导致自己身份模糊而无法下葬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史传他们成亲的地点就是慈宁宫,可是孝庄入驻慈宁宫的时间是公元1653年,也就是顺治十年。

而多尔衮在三年以前就不幸去世了,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下嫁一说。真实情况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是孝庄自己的意愿,自古死者为大,更何况孝庄是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康熙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也不能违背祖母的意愿擅自行事,所以只能是长时间的停尸,直到他想出更好的处理办法来。可惜的是,这个办法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想出来。



小小嬴政


孝庄太后死后,康熙并没有将祖母即时下葬,而是停尸足足有37年之久。那么,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呢?

一些人推测:这是因为孝庄曾下嫁多尔衮,所以没办法与皇太极合葬,故而让康熙为难。

这种说法毫无依据。

  • 你必须先证明孝庄确实下嫁多尔衮,才能借此论证孝庄为何不与皇太极合葬。

  • 而不能以此为证据,证明孝庄下嫁多尔衮,再回过头来循环论证她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


事实上,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孝庄在临死前是曾对康熙有过交代的。这番话才是让康熙感到为难的原因。

在临终以前,孝庄把孙子康熙找过来,当面说道: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对死后安葬的要求有三:

1、不要惊动皇太极的陵寝;

2、不要另外寻找墓地安葬;

3、要葬在河北遵化,这样离顺治的孝陵很近。


按照定制,孝庄必须和皇太极合葬,但如果遵循祖制,就会违背祖母的心愿。在这种情况小,康熙决定先拖一拖,暂时不指定祖母的陵寝,另寻奉安之地。

事实上,孝庄并没有在宫中停尸。

她的尸身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移送到孝陵附近暂安,康熙还给她修了暂安奉殿。这就是日后孝庄昭西陵的所在地。


HuiNanHistory


孝庄太后为什么死后37年都不下葬呢?原因到底有何。

孝庄走了

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庄太后离开了人世,享年75岁。当时的康熙伤心的天崩地裂,因为奶奶是她人生中最最最重要的人,幼年染天花时,是奶奶派人精心照料;

顺治死后,在皇位的继承人上,也是奶奶极力支持。

初登帝位,奶奶也精心辅佐。

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的伟业。

奶奶死了,第一件事肯定是让老人家入土为安,尤其是根据清朝祖制,孝庄应该是和老公皇太极葬在一起,皇太极的陵墓在盛京,孝庄死在北京。

虽然当时交通工具不方便,但运个尸体到沈阳去还是不难,但为何康熙当时并未下葬孝庄,而是给她盖了个“停尸间”呢?

据记载,康熙将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然后到孝陵的红墙外,用这些材料建了一座宫殿,作为孝庄尸身的“暂安奉殿”。

大家可别小看这座宫殿,人家等级和太和殿一样,重檐庑殿顶,这是屋顶的最高等级。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于奶奶的爱。

那么,为什么康熙不直接把奶奶下葬呢?

原来,孝庄身前有遗嘱,她说:

一、皇太极早已入土为安了,他是皇帝,尊贵,我身份低,不要再去打扰他了。

二、如果再建陵墓,劳民伤财,不愿给皇帝和百姓增加负担。

三、我最留念的就是你爸爸顺治和你,所以死了能待在你们身边就行。

由于有这三点,康熙也只能从命,所以打破祖制,在顺治孝陵旁修了“停尸间”。

对于孝庄不愿回东北和老公葬一起这点,其实还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当年她姑姑哲哲死后也是从北京运到了皇太极的陵寝合葬的,所以再打开皇太极的陵寝并不是啥问题。

因此,孝庄的下葬之谜,至今仍未解,她到底在想什么呢?


宫殿君


孝庄皇太后活了75岁,历经三代帝王,培养了儿孙两代帝王,顺便栽培出了康熙这个千古一帝。顺治6岁登基,康熙8岁登基,那都是儿皇帝。如果没有孝庄太后在背后支撑着,他们父子俩压根就坐不稳这个皇位。

顺治皇帝的皇位,应该是孝庄用美色稳住的。

对于孝庄到底有多好看,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估摸了,不过应该很漂亮,否则也无法拥有皇太极、多尔衮、洪承畴这三个人的真心。

皇太极那就不用说了,是孝庄的丈夫,也是顺治的生父。自然是非常喜爱孝庄的,不过喜爱程度只能排行第三,前面还有她的姑姑和姐姐。

多尔衮对孝庄痴心一片,这虽然是野史,不过既然传播如此广泛,自然是有它的出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孝庄曾经是下嫁给多尔衮的,目的是为了儿子的皇位。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清史稿》

洪承畴跟孝庄的故事,那就更难以描述了。据路边社消息所说,洪承畴当年被俘虏以后,打死也不投降。于是皇太极出了个馊主意,让自己的女人孝庄去色诱洪承畴,结果洪承畴一下子就堕落了。

所以说大清的天下,孝庄也是很大功劳的。而她儿子顺治的皇位,那就更别提了,是孝庄牺牲自己的幸福得来的。

强势的多尔衮想要得到皇位,简直轻而易举。所以顺治想要坐稳皇位,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终其一生,多尔衮都没有篡位,主要就是因为他对孝庄是有情分的。

虽然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事情,并没有记载在《清史稿》中,但是流传的这些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件事是假的。

孝庄是康熙的领路人,帮助康熙成为千古一帝。

孝庄前半生的投资,可以说因为顺治的去世毁于一旦。不管顺治是出家了,还是去世了,孝庄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

不过孝庄并没有气馁,因为她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她的孙子康熙已经登基了。8岁的康熙登上皇位以后,基本上都是孝庄在指导他该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康熙登基以后,地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定。鳌拜专权,权力比皇帝还要大,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康熙九年,上奉太后谒孝陵。十年,谒福陵、昭陵。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馀,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清史稿》

但是康熙没本事跟鳌拜斗,所以孝庄就给康熙出了个主意,让他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为皇后。这么一来,索尼家族根康熙可就结成了联盟关系,那索尼自然是要出面压制鳌拜的了。

后来在平三藩的时候,康熙受不了吴三桂的欺骗,打算引咎辞职。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再次挺身而出,为康熙挡住了压力。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终于勇敢地渡过难关,消灭了叛乱。

最关键的是,孝庄太后本人压根对权力就不感兴趣,这是非常难得的。她只知道帮助儿孙,却从来不贪恋权力。

所以康熙在她的照料帮助下,很快成长了起来。而孝庄太后也功成身退,躲在后宫里享清福了,这一点,十万个慈禧太后也赶不上。

康熙能够成为那么伟大的帝王,真的离不开孝庄太后的栽培。所以康熙对孝庄是十分孝顺的,压根就不可能对她的丧葬不管不问。

孝庄的临终嘱托,让康熙左右为难。

孝庄太后对自己的身后事,有自己特别的安排。为此她对康熙做了这么几个要求,首先她不愿意跟自己的丈夫皇太极合葬在一起,因为她觉得自己配不上皇太极,皇太极生前也不是最宠爱她。

具体什么原因,我们心里其实很清楚,她或许也不爱皇太极罢了。其次她希望简单下葬,千万不要给她修什么陵墓,这有违她生前的愿望。

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命撤太后所居宫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号“暂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宫诣昌瑞山。自是,岁必诣谒。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清史稿》

最后她还希望能够跟儿孙呆在一起,这件事是比较难办的事情。因为既不能修筑陵墓,又不能跟儿孙分离,康熙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好办法。所以康熙就暂时将孝庄曾经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在了昌瑞山,改称为暂安奉殿。

康熙将孝庄的棺椁一直停放那里,一旦康熙想祖母的时候,他便会前去祭拜一番。但是对于下葬的事情,康熙一辈子没有想出好办法。

结果这一拖就是37年时间。当时康熙已经去世,雍正皇帝上台了,他一看这不对劲啊,不能让老祖宗一直干呆在地上吧?

所以雍正就将暂安奉殿改修成陵墓,扩大建筑规模,称之为昭西陵。时隔了37年时间,孝庄太后这才得意入土为安。

总结:孝庄对大清的贡献,是千古罕见的。

历史上辅佐幼主的太后,的确非常多,但是没有哪一位能够跟孝庄太后相提并论的。比如说西汉的吕后,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盈,结果自己贪恋上了权力。

西汉末年的王政君太后,辅佐儿子汉成帝,结果把王家外戚带强大,甚至将西汉王朝给搞灭亡了。

宋朝的几位太后则显得相当平庸,虽然没有夺权的野心,却也没有把皇帝教育得多出色。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那简直就是万历皇帝叛逆的帮凶。至于慈禧太后,我们都知道她是什么货色了。

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太后能够跟孝庄太后相比较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孝庄太后死后,康熙迟迟不敢下葬,那不是大不敬,而是压根就不知道该如何下葬才能表达自己对祖母的尊敬。

《清史稿》


江湖小晓生


在清朝,帝后的建陵工程和入葬仪式比较复杂。如果皇帝或者皇后死了,停尸几天甚至几个月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清初有一位皇后死了,却被停尸了37年!这位皇后就是清初初期的奠基者孝庄文皇后。

(晚清葬礼)


康熙皇帝为何将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梓宫停尸37年呢?

孝庄皇后的陵址,是康熙帝最头疼的问题。本来按照清室祖制,祖母孝庄皇后死后,直接安葬在皇太极的昭陵就是了。可是孝庄皇后死之前,跟孙子康熙帝立下了遗嘱: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意思就是:孝庄皇后思念后辈,不想被葬得太远,也不想劳民伤财。(孝庄文皇后)


此时的康熙帝就很为难了,如果将孝庄皇后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就违背了孝庄的遗愿;如果将祖母梓宫(专指皇后的棺材)就近葬在孝陵附近,这样有违背了清朝祖制。


于是康熙皇帝想到了一个权宜之计:将祖母的灵柩暂时停放在孝陵的附近,在孝陵附近暂时修建了一个安放地:暂安奉殿。日后想到好的办法,再迁移祖母的灵柩。


康熙皇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孙子,虽然“暂安奉殿”是给祖母暂时安放灵柩的,却也不可马虎大意,十分重视暂安奉殿的修建工程。康熙皇帝亲自挑选干练的官员,组建最好的工程队。(康熙王朝剧照)


在修建期间,康熙皇帝多次命令工程队官员不要损坏了物件,务必要要做到地基牢固。同时为了遵从祖母不要劳民伤财的遗愿,修建暂安奉殿的原料很多都是从祖母生前居住的寝宫拆下来的,这样就节约了相当数量的开支。


由于不用另找物料,再加上康熙帝的重视,暂安奉殿从康熙27年(1688年)正月动工,不到3个月就修建好了。当年的4月十九,孝庄皇后的梓宫才正式被安放在暂安奉殿。康熙帝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暂放竟然就是37年,直到雍正3年(1725年)十二月,孝庄皇后的梓宫才有雍正帝正式迁移到昭西陵。(清东陵全景,红圈是昭西陵)


孝庄皇后的梓宫可能并不是停放在地上,而是封存在地下的。

我们可以从安放从安放梓宫的日期进行推算。

孝庄皇后的梓宫是从康熙27年(1688年)四月将放在暂安奉殿的,然后工程队进行了封存,封存用的时间是4天。如果只是将棺材暂放在地上,根本不用这么久,所以,很大可能是:孝庄皇后的梓宫是被封存在地下的。(清东陵全景图,右下角昭西陵)


康熙帝没想到这一“暂放”,就是37年,而且还将祖母灵柩封存在了地下,可见,祖母灵柩安葬的陵址,确实是康熙最疼痛的问题。


文、图:搞史人

欢迎阅读、关注。


搞史人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孝庄这事牵扯的人可就多了,个顶个的都是大脑壳,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您如果有心掰着手指头算,她这件事牵扯了五个男人,两女人,算上她自己个这就是八个人的事,所以您要把这事掰扯清楚,这话可就长了。

话说满清这块成也女人败也女人,孝庄辅佐两位皇帝,这事放在大华夏历史上,她不是最出彩的,但也绝对是有嚼头的,这后边还有一个女人叫慈禧,话说这人她是欺负两代帝王,这相当于把满清拆吧拆吧塞炉灶里烧的个连渣渣都没剩下的主。

这俩女人算是绝配,一个开头,一个收尾,这配合的也默契。话说俺真真的不喜欢这满清,算了,俺知道自己的毛病,一扯开就没完了,咱就此打住,再扯下去,今天就收不了工了,咱把话头拉回来聊。

这事想要弄明白咱得从开头聊。

改变孝庄命运的人不用说,就是皇太极。要没这皇太极,孝庄这大玉儿也不会活的那么的出彩。

其实皇太极娶孝庄这也就是个政治联姻而已,您瞅那历史就可以看出来,这俩人要是轮感情,还真抬不上面。

而这皇太极有点子不要脸,你说你要和蒙古搞政治联姻,他也成,可他一股脑把孝庄的姑姑,姐姐三人全娶了回去。

咱说您娶就娶吧,咋也得一碗水端平不是。皇太极可不是,先把孝庄的姑姑捧上位,管理家里边的大小事。这操作让人能感觉的出来,皇太极对这姑姑除了联姻之外,还有一层看重的意思。

回头把孝庄的姐姐海兰珠捧在手心里,那叫个喜欢。所以这姐姐和皇太极的联姻是其次,人家是真爱啊!那能看出来呢?

当年海兰珠一家伙给皇太极整了个皇八子出来,皇太极高兴的立马就大赦天下,这得多大的份能让皇太极这么干,要知道前边七个可没啥仪式的。这还不算,后边直接就给了皇位继承人的差事丢给了这皇八子。

结果这皇八子福薄了点,承受不住这福气,还没满岁就挂了。这家伙把个海兰珠痛的,也要跟着走。

当时皇太极和洪承畴在松山大战,宫里边一说海兰珠病了,这家伙把个皇太极着急的,仗也不打了,让手下人干活,自己个往家里赶,一路那叫个快马加鞭啊!

这快到地了,都大晚上了应该休息了,结果接到海兰珠病势加重,这皇太极连夜拔营,也不休息了,这要是插个小翅膀就得飞回去了。

这一路连着三次告急海兰珠要走了,这皇太极紧赶慢赶还是慢了一步,没赶上趟,瞅见的只有海兰珠的尸体,把个皇太极哭的稀里哗啦。

这一点都不夸张哭的好几次昏了过去,把个下边的大臣吓的六神无主,一帮人劝都劝不住,那架势似乎要和海兰珠一起走。

这还不算,在海兰珠丧期之内,那是严禁作乐,有那不听话的官帽子拔了这都是小事,更有甚者抄家罚银,用鞭子抽,厉害的还贯了耳鼻。

从这您就知道这俩人那是真爱啊,也因为这一遭,把皇太极的身体给透支了,没撑多久积劳成疾也就走了。

尴尬的孝庄

您回头瞅这孝庄,被夹了中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这就挂了一个联姻的标签,不管咋说还有个顺治能伴随左右。

但就因为这顺治,她又被架到了火上烤。因为皇太极一死,那皇位就空了。大家伙也知道多尔衮和豪格这俩人因为这皇位快打起来了,最后俩人各退一步,把个顺治给扶了出来。

结果豪格棋差一招被多尔衮给玩死了,这满清一家伙就成了多尔衮一家独大的局面。

本来人家多尔衮对皇位就有野心,顺治也就是个幌子,到了好的时间点,指不定就被人家给踹下去了。

所以这孝庄委曲求全下嫁给了多尔衮给自己的儿子顺治铺路,所以顺治这皇帝虽然当的憋屈,但也安稳,全靠有这么个老妈孝庄给撑着。

咋说呢?要是按照多尔衮的剧本来,这慢慢的皇位也许就是他的了。但老天爷他老人家重来就不喜欢按照私人的剧本安排事,一家伙就把多尔衮给安排死了。

这一家伙把个顺治给捧上了天,这下没人对他顺治吆五喝六的了,结果顺治这小子和他爹皇太极一个德性,为了个女人皇位也不想要了,玩命的想要出家当和尚。

在这里俺插一句,孝庄的姑姑是死在顺治年间,死了之后,顺治又掘开了皇太极的坟头把这孝庄的姑姑给安排了进去。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后都是和皇帝合葬在一起的。好了咱接着往下聊。

这又一次的把这孝庄架到了火上烤,话说这孝庄真真的是欠了爱新觉罗家的债了,这一辈子光还债了。

孝庄埋地头的事

孝庄辛辛苦苦的把这康熙也辅佐出来个人模样。当康熙成长为一代君主之后,这孝庄也把自己熬到了头。

去世的时候,就对着康熙说,自己个啊就不给皇太极添乱了,得空就埋到儿孙边上就成,也就是顺治和康熙的身边就得了。

这事把个康熙一下给弄懵了,因为按照惯例,这皇后得和皇帝合葬才成,临了您这闹的是那出啊!

其实咱也不难理解孝庄的心思,这其一呢,她和皇太极谈不上啥感情,埋不埋到一起那就是个噱头,没啥实际意义。

这其二自己个已经下嫁给了多尔衮,您这又跑回去和皇太极合葬,这玩的又是那一出啊。

这其三未必不是孝庄对皇太极的报复,您有个海兰珠就好了吗?在拉俺一个这算啥,咱也不是没人要的主,女人嘛很多东西都能放的下,在感情这方面她一辈子都放不下。而多尔衮是有点窥视皇位的意思,但对她孝庄不是没有感情的。但多尔衮的坟头都让顺治给扒了,而且那脑瓜也让顺治给摘了。所以啊孝庄干干脆脆啥也别想了,自己个弄一地,好好待着就得了。

这事就算是孝庄没有挑明,康熙能不理解她的意思?这家伙把个康熙愁的,他既不想违规祖制,因为祖制中就没有说明,这老妈可以陪着儿子孙子葬到一起的事,而他也不想违逆孝庄的意思。

这事他是解决不了了,干干脆脆康熙就做了甩手掌柜,把孝庄居住的慈宁宫里边的东王殿给拆了。顺手把这五间房给整到了清东陵附近,还起了个名叫啥“暂安奉殿”,把孝庄的棺椁就停在了里边,没有下葬。

这做法即没有违反了祖制,还遂了孝庄的心愿。但这事也就是糊弄糊弄死了的人。

这到了雍正手里边,瞅着这事,感觉咋也得解决不是,不能这么干耗着。

于是就在那所谓的暂安奉殿就地挖坑起了个坟头,这就把孝庄给埋了里边。

他雍正也不能违背祖制不是,那咋就能圆了这谎呢?雍正就从名字上入手,你皇太极的陵墓不是叫昭陵吗?得,咱就给孝庄的陵墓起个昭西陵。

简单的说,孝庄这陵墓在昭陵的西边。可您要真掰扯这西字,这一家伙就西去了一千多里,路是有点远,这角度还不是正西,往南偏了不少。

当然您要和雍正掰扯这事,估计你那脑袋瓜是不想要了。打这起孝庄这事,才算有了个完美的结局!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祖母下葬? 因为是某些特殊事件的发生,直到康熙去世,孝庄太后的陵寝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以至于孝庄太后的灵柩在暂安奉殿停放了37年,而最终攻克这一难题的是继位康熙的雍正,并且处理得非常符合中国人向来固有的处世风格。

首先,还是来谈下清王朝皇室陵寝的大致情况,这有助于对孝庄太后陵寝的最终安排会有着很好的理解。

清朝从清太宗皇太极建清开始,总计延续了二百七十五年,在这过程中,清廷建立过三处皇家陵园,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包含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园寝十座。

关外三陵是指葬有努尔哈赤祖辈的清永陵,安葬努尔哈赤的清福陵以及葬了皇太极的清昭陵,另外还有一座清东京陵,安葬的是努尔哈赤的胞弟及其他子孙,虽然不属于关外三陵系列,但也是极其重要的。

清东陵在三大陵园中规模是最大的,建有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五座皇帝陵墓,清西陵建有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以及光绪帝的崇陵四座皇帝陵墓。从雍正帝开始,清朝各代皇帝间隔分葬在东、西两大陵墓中。

介绍完了清朝陵墓,那就来看下孝庄太后去世前所下达的那道遗嘱,即致使她的灵柩停放37年的那个源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因病去世,生前她曾特意嘱咐过康熙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说,太宗皇帝皇太极的灵柩已经安葬很久了,我自觉得卑微不足以再次劳动他,所以并不合适一起合葬。如果在别的地方再次建立陵墓,就有点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也不是很合适,违背了合葬的意义。我还是较为眷恋你们父子(顺治帝与康熙帝)的,也不想着远葬,就在遵化清东陵这个地方,给我找个地方安葬了,我心里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从孝庄太后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她是可以没有什么遗憾的,对于康熙帝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因为按照清朝早期的葬制,不管皇后死在皇帝前还是皇帝后,都是要跟皇帝合葬的,那么孝庄太后应该是被安葬在葬有皇太极的清昭陵,然而如果按照孝庄太后的意思来,显然就是要违背这个祖制的。

另外地,顺治皇帝死在孝庄太后前,他的陵墓是当时清东陵的最高规制,如果真是将孝庄太后葬入,规格上并不好安排,太高了没有先例,低了不合适,并且地,清王朝还没有出现过为皇太后单独建陵墓的例子。

康熙帝一向对孝庄太后很是孝顺,之于孝庄太后的嘱咐也是不敢轻易否决掉,之于祖宗法制也是不想轻易违背,最终只能是在东陵边大红门外东侧修建了暂安奉殿。当时孝庄太后的灵柩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用土掩埋后封闭起了殿门。 一直到康熙去世,孝庄太后的陵寝都没有解决,一拖就是37年。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皇太极与孝庄成亲100周年之际,雍正帝解决了孝庄太后的陵寝问题。他的方法很简单,就直接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将孝庄太后的灵柩葬入到地宫。

当时雍正帝给出的书面官方原因是,自从孝庄太后的灵柩安排在暂安奉殿后,给予清王朝带来了国运,以致使清王朝从此蒸蒸日上,因而地,暂安奉殿对清王朝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能够带来吉运,所以就直接建成为孝庄太后的陵寝。

这其实是一个十分讨巧的做法,符合中国人惯有的“中庸”思维。

昭西陵位于遵化昌瑞山一带,与清昭陵遥相呼应,取名为昭西陵,意为昭陵之西,更是有着纳入清昭陵体系的觉悟,毕竟也是没有葬在清东陵内,虽然算不上遵循祖制,与祖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也不算是违背得很离谱。

从地域上来讲,昭西陵还是属于清东陵范围之内的,那么也就算是没有违背孝庄太后的意愿,把她葬在了儿子和孙子旁边,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级别上来讲,昭西陵是清王朝所有皇后陵中级别最高的,皇后陵墓中也就只有昭西陵的大殿是古建筑中最尊贵、最高级的形式--庑殿顶的,昭西陵还是清代陵墓中唯一一座有内外两道围墙的陵寝 清代后世帝王每次谒陵,必然也是最先拜谒清东陵大东门外的昭西陵,这也突显出了孝庄太后的辈分尊贵,既然是在清东陵之外,所谓的规制也就不用去苛求了,也不用在乎孝庄太后与顺治皇帝陵寝规格的高低了。地理上来说,大红门是清东陵的正门,昭西陵又在大红门东侧,对于谒陵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极大的便利。


乌拉杂谈


孝庄太后去世后37年不下葬,涉及到清朝的一桩秘闻,这就是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谜团。其实从这桩事,可以说明一些记载中,孝庄与多尔衮“合宫同居”,很有可能真有其事。且听我分解:

孝庄太后作为祖母,一手将康熙抚养长大,康熙对孝庄有很深的感情,孝庄去世前留下遗嘱安排后事,对死后安葬事宜就这么几个意思:

  • 其一、不要跟皇太极合葬;

  • 其二、也不要葬在皇太极附近;

  • 其三、不想远离儿子顺治和孙子康熙。

孝庄不愿于皇太极合葬,这就有意思了。要知道,在古代皇家,皇后死了就要与皇帝合葬。假如是妃子们死了,能够与皇帝合葬,那是莫大的荣耀。

皇太极生前,孝庄只是个妃子,她的孝庄文皇后是追封。正常情况,她应该很希望能和皇太极合葬。可是孝庄不但不愿合葬,还不愿挨着皇太极陵墓。

这只能解释为,孝庄下嫁了多尔衮,她已经没有资格,也没脸面跟皇太极葬在一起。当然,只要她愿意,以康熙对她的孝顺,康熙绝对会顶着大臣非议,把她跟皇太极安葬在一起。

出于不让康熙为难,也出于有自知之明,孝庄提前作出安排。也就提前就避免了官员们,关于“孝庄有没有资格跟皇太极合葬在一起”的讨论。孝庄本意,就是不想旧事重提(毕竟不光彩),也是不想康熙为难。没成想,她的遗嘱反而让康熙更为难了。

沈阳的皇太极昭陵不能去——他不愿违背老人家的意思。北京的清东陵呢,也不好去——顺治的孝陵就在最高的位置,一来把母亲葬在比儿子低的位置不合适;二来把太后葬在儿子皇帝跟前,没有先例。于是乎,既不想违背祖制,也不希望违逆孝庄遗嘱,康熙就先把这件事搁置起来。康熙暂时起了个宫殿,把孝庄的棺椁停在那里,这一停就是37年。

等到雍正上台,雍正是个干实事的,没有那么多忌讳。他违背祖制的事也不是一件两件了,不差这一件。雍正在停放孝庄棺椁的宫殿跟前,就地建造陵墓,孝庄终于下葬,起名“昭西陵”。沈阳皇太极的陵叫做“昭陵”,其中意思都能体会。

雍正对祖制没那么多执念,所以利索的解决了这事,为啥说他不在乎祖制呢?你看他自己的陵墓,本来应该葬在康熙旁边。他却另起炉灶,建起了“清西陵”,成为“清西陵”第一任住户。


尔朱少帅


康旭幼年就失去双亲,八岁登基,孝庄真是带这个孙子比儿子还亲,呵护他度过一个快乐童年。孝庄不仅把所有爱都倾注在康旭身上,并且教会了他如何做一个好皇帝。据说,孝庄病重时,康熙亲试汤药,未曾废离,还带领文武百官在天坛为孝庄祈福,足见祖孙感情深厚。但让人费解的是:孝庄死后死后37年,康熙一直没把她下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皇太极驾崩后,清朝的政坛危机四伏,豪格、多尔衮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之所以最终选择年幼的福临为帝,孝庄是功不可没,甚至有传说,孝庄和多尔衮之间还有一脚。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清朝是个少数民族,有兄终弟及的传统,也就是说,哥哥死后,弟弟可以继承哥哥的财产,纳嫂子为妻。正是孝庄与多尔衮存在这种暧昧关系,让康熙难以释怀,因此,迟迟不肯把孝庄下葬。

二:康熙与孝庄感情深厚,在孝庄死后,康熙悲痛欲绝,思念日深。为了能天天“看见”祖母,康熙不顾入土为安的传统,不愿下葬孝庄。

三:据说孝庄临终前,嘱咐康熙不要惊动皇太极的安宁。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不愿到关外与皇太极合。康熙是个孝子,对祖母的话不敢违背,但他也不知道把孝庄葬在哪里合适,所以就一直拖下去,并把这个难题甩给自己的儿子雍正。直到雍正三年,才把孝庄下葬。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的推测,至于为啥不下葬孝庄,恐怕只有康熙最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