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莫言

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的小说以自己的老家(山东高密东北乡)为主要背景,记叙中国传统乡村里的人与事,加以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代表作品有《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红萝卜》

然而,莫言获诺奖已过去7年了,却从未见任何一本语文教材里选用他的作品。这其中原因究竟何在?

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莫言


大量使用粗俗语言,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他使用大量粗俗字眼、描写低俗情节,使小说丧失原本的批判意义。

虽然是写乡村,但莫言笔下的村落却几乎与美好毫无关联。他描写的全部都是社会最丑恶、最不堪的一面

如果说我们要讲究“审美”,那么莫言就是“审丑”

甚至有不少人说他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是因为外国人想看中国人的丑态。

这个理由听之荒谬,但实际上,莫言对中国人丑态的书写确实过了火。

有学者统计过这样一组数字——

仅在《丰乳肥臀》一部小说中,尿出现了50多次,屎近60次,屁更达约180次。

而其他的更是不必多说,在此不宜一一举例。

中小学生确实应该学会读写这些字、了解与莫言相关的文学知识,但他们也会因为接触到这种文学作品而剑走偏锋。

在还没有学会美之前,就看到了太多的丑,这不利于成长中的学生的身心塑造。

所以,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莫言都获得诺奖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却从来不选他的文章。

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丰乳肥臀》


批判与反思的初心值得重视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莫言的创作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其11部长篇小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他批判的起点是好的

比如,在《红高粱》中,反思战争、封建迷信带来的戕害。

《酒国》,一部1993年的作品,写出了“酒桌文化”、官场腐败、婴儿贩卖

再看《丰乳肥臀》,母亲上官鲁氏生了九个孩子,唯一的儿子上官金童在18岁时竟还要吃奶。莫言以此来反男权社会、重男轻女、“巨婴”

直到今天,这些批判的内容也是我们探讨的热点话题。

只是,如果过于专注于用“肮脏”的语言来揭露,几乎很难触及问题的根本

到底这个“丑恶”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对我们的社会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作家应当将自己的心态放平,比起以这些语言博人眼球,不如换一种别的手法。

否则不仅达不到他想要的效果,只能让他饱受争议、甚至被人当个笑话看。

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红高粱》


怎样的“批判”才能让人接受

实际上,书写丑态、批判恶劣国民性的作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从来不是少数,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鲁迅

但鲁迅就是公认的文豪,《孔乙己》《祝福》《药》《故乡》是语文书里多少年的经典篇目。

为什么鲁迅就能被读者尊崇呢?这是因为他的批评虽然严厉,但语气非常冷静、理性,有时还会保有一丝温情,你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刻的反思。

比如孔乙己,尽管他精神迂腐,但这不完全是他自己的错,他只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受害者之一,并保留了他

喜欢孩子的一面,鲁迅对他尚有同情。

尽管儿时可能不懂,但长大后会从中幡然醒悟,可以说越年长的人读起来越有滋味

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鲁迅

​再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同样是反思社会,同样存在露骨描写

,但又是另外一番风貌。

从最初的小说,到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多种形式的《白鹿原》,都非常受到读者欢迎。

剧中的人物都有两面性,这点与鲁迅颇有相似,相比起莫言更加真实。

白嘉轩做事光明磊落,但却极好面子,宁可全族人患瘟疫、也不肯在田小娥的坟上建庙,当然,这也是受封建迷信思想之害

甚至还设定了一个非常正气的人物,朱先生,他饱读诗书,淡泊名利,用自己所学帮乡民解决问题,白嘉轩也认为他是“白鹿原最好的一个先生”

不难看出,鲁迅和陈忠实都是对社会进行批判,但都存在一定的正面导向,而不是完全的黑暗、完全的丑态。

因此,二者都比莫言更易接受。

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陈忠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莫言的小说之所以不被语文课本收录,主要在于他选用的粗俗文字、场景太过火,失去了其应有的批判效果,反而会把中小学生带偏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认莫言的文学成就,他的小说在主题上非常深远。

鲁迅和陈忠实,则都是既有批判、又有正面导向。或许这样的作品,才更易被读者所接纳吧。

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