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粘杆處和明朝錦衣衛、東西廠有什麼不同?血滴子真實存在嗎?

如椽筆


合法與非法區別

明朝無論是錦衣衛還是東廠西廠,都是公開的正規合法單位,是隸屬於皇權的特務組織,俗稱廠衛,他們可行使監督、監察、緝私、捕盜、審判大權,擁有自己的詔獄,主要職責是監察百官。性質類似三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不過它集三司一體,僅對皇權負責

雍親王府的粘杆處,它僅是雍正未登基前,自己成立的為自己收集情報的私人辦事機構,以雍親王府為駐地,僅對雍正負責,並非公開合法單位,成員大部分是雍正自己家的包衣奴才。如果公開,估計康熙早就拿雍親王下獄了

等到雍正成功登基後,粘杆處併入了內務府,具體職權由內務府某部行使,而內務府,則是正規公開單位了

血滴子,隸屬於粘杆處,有兩個含義

其一為組織人員代稱,受雍正豢養,專門為雍正刺探情報排除異己,後來粘杆處併入內務府後,血滴子被雍正清洗。洗的很徹底,一半雍親王府被改成了寺廟,一半被改成行宮(目前粘杆處是否存在都無史料確認)

其二為武器名,類似套馬索,不過另外一頭不是圈圈而是鑲有利刃機關的囊,囊飛出套中人頭後,一拉伸索,就會啟動機關割掉人頭,並帶回來。按照目前機械水準推測,這種武器應該是臆造品,並不存在

血滴子執行任務時候攜帶血滴子,二者也就被混為一談。猜測武器血滴子為毒藥可能性比較大(雍正繼位後,曾經下旨在南疆尋找各種毒藥),完成暗殺任務後,再割掉頭顱,造成恐慌……


靈石蘊珠寶


清朝粘杆處和明朝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皇帝為了排除異己,加強皇權而設立的特務情報機構。

存在時間長短不同

粘杆處,本是雍正還是皇子時,因為喜歡安靜,而設立的專門捕蟬(知了)的一個機構,在九子奪嫡發展到白熱化階段後,雍正就用粘杆處為掩護來刺探競爭對手的信息。在雍正即位後,將粘杆處設置成正式機構,隸屬內務府,正式名稱叫尚虞備用處。總部位於雍正的潛邸雍和宮,分部位於御花園的御景亭。粘杆處一直延續到道光皇帝年間,道光繼位後清算和珅同黨,因為牽扯到了粘杆處,然後逐步將粘杆處取消。因為很多野史小說裡粘杆處成員都會使用一種武器叫血滴子,所以,粘杆處又被稱為血滴子

雍正在世時間1678年—1735年,道光皇帝在位時間(1782年—1850年),粗算一下,粘杆處存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

錦衣衛,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成錦衣衛。錦衣衛一直延續到1661年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時期,長達290年。清朝入關以後,也仿效了明朝制度,也設立了錦衣衛。到順治二年(1645年),才改稱鑾儀衛,所以錦衣衛不是明朝的專利,清朝也是存在過錦衣衛的,我們不能被電視劇小說誤導。

東廠,全名東緝事廠,成立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總部設置在東華門,一直存在到明朝滅亡1644年,前後歷時224年。

西廠,全名西緝事廠,設立於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總部位於靈濟宮前的舊灰廠。成立五個月因為內閣的強烈反對下,罷免西廠首領汪直,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一個月後,汪直復出,隨即憲宗又復置西廠,一直到成化十八年,汪直倒臺後,西廠被取締,明憲宗繼位後,西廠復開,正德五年與劉瑾設立的內行廠一同被取消,西廠前後存在不到十年。

職責範圍不同

粘杆處,起初是一個捕捉蟬(知了)的沒有太大實權的閒散機構,後期雍正為了奪嫡才逐步賦予他們刺探對手情報的權力,直到雍正繼位後,才將他們設置成正式的國家機構,表面上是負責皇帝日常出巡的儀仗隊,也負責皇帝休閒娛樂的後勤工作。這時候的粘杆處是有一定實權的,負責每天早晨到內奏事處接收百官交上來的奏摺,暗地裡負責稽查官員,如發現有形跡可疑,為官不正的官員,就命令尚虞備用處的侍衛緝拿。

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除了負責皇帝平時出行的儀仗和保護工作外,還負責偵察、逮捕、審問官員案件等。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犯人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除了偵緝官員之後,東廠還負責對當時的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等進行監視,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

西廠,西廠的權力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主要任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處死,西廠是一個既可以審判犯人又可以羈押犯人的機構,並且可以不用經過皇帝同意,隨意逮捕朝中大臣,西廠的權力超過了當時的錦衣衛和東廠,活動範圍從京師遍及全國各地。

機構設置不同

據《光緒會典》卷八記載:
粘杆處其管理大臣無定額,一般由宗室王公、蒙古王公、額駙及滿蒙大臣管理。管理大臣之下有協理事務頭等侍衛1人,粘竿長頭等侍衛1人、二等侍衛3人、三等侍衛21人、藍翎侍衛15人,並有筆帖式3人,掌章奏文移事務。另設粘竿拜唐阿40人、備網拜唐阿40人、魚鉤匠2人、庫拜唐阿10人。(拜唐阿,為滿語,是各衙門無品級的辦事人員)

錦衣衛隸屬於禁衛軍,最高首領為錦衣衛指揮使,下轄同知、指揮僉事、鎮撫使4二人,十四所千戶,副千戶、百戶、試百戶、總旗、小旗若干,按明朝軍隊編制,每一衛5000人。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西廠首領稱為提督,由太監擔任,下屬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

血滴子不存在,只是野史傳說

血滴子,正史上沒有相關記載,只是在野史傳說中有出現,傳說是粘杆處所使用的獨門暗器,專門遠距離取敵人首級;也有傳說其實是一種毒藥,服下去特別痛苦如滴血剜心般故有此之名;也有說“血滴子”是某種刑具;血滴子還是粘杆處的代號......

按評書裡的說法是像籠子......籠子?琢磨了一下,這會不會太大?太顯眼了?

而現代電影裡面也都傾向於為第一種傳說然後結合評書裡的說法,血滴子就成了一個像鳥籠子一樣的暗器。

到底存在與否,還是得等專家學者來揭秘了。


古曲古風


清朝皇權一至頂峰,專制封建社會發展到極限,明朝無法比擬,清朝養了文武百官都是哈巴狗,更何況清朝還有文字獄,對百姓思想控制空前強大,清朝的全國官員百姓能完全自保就算不錯了,相反明朝中後期還間接在東部沿海地區發展了早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思想上顧炎武等人還提出了民本思想,提倡君為客,民為主,君民共治,更有李時珍出版本草綱目中醫藥學世界鉅著,徐霞客出版徐霞客遊記,吳承恩西遊記,而清朝那有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廣泛深遠影響的東西嗎,清朝只是一個只知買國求榮割地賠款更出了一個聚中華之國力,皆與萬國開心的千古罪人慈禧,清朝血滴子確實存在至清乾隆時期才銷聲奇蹟,為清皇帝的私人保鏢,專屬於皇帝的個人刺客殺手,幫助皇帝剷除一切阻礙。


小白2625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和清朝的粘杆處都是特務組織,但是它們卻存在很多的不同之處。

明朝錦衣衛、東廠、西廠和清朝粘杆處有哪些不同?

一、錦衣衛、東廠、西廠的作用大。

明朝的特務體系都是明朝皇帝自己親自領導的,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輔助皇帝管理天下,是明朝皇帝的家奴,其目的是擴張皇帝的集權,制衡外朝的文官體系,是皇帝手中的利器和特務機關。

清朝的粘杆處的作用就小很多,主要是蒐集情報,服侍清朝的皇帝。只是錦衣衛、東廠、西廠作用的一小部分。雍正主要用來爭奪帝位,帝位得到後就用來監視朝臣。(明朝東緝事廠人員腰牌圖)

二、錦衣衛、東廠、西廠職能範圍大。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勢力遍佈全國,幾乎滲透到明朝官方生活的各個層面,甚至收取稅賦這樣的事情也參與,職能範圍廣泛。有自己的一套體系,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皇帝內部的一個小朝廷。在歷史的不同時期,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曾經登上權力的頂峰。

粘杆處的職責主要負責皇上的起居生活,收集官員的情報,收集奏摺,有時可以抓人。職能範圍主要限於京師地區,只有收集情報,奏請抓人的權力,職能範圍明顯非常之小。(錦衣衛旗尉腰牌圖)

三、錦衣衛、東廠、西廠的設置是官方正式特務設置,而粘杆處是臨時設置。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是明朝官方的正式設置,匹配的官職非常之多,和外朝的官僚等級體系是掛鉤的,是明朝的正式特務編制。

粘杆處對外的稱呼則是尚虞備用處,也即是皇帝起居生活等事務的人員,他們的身份都是隱藏的。借用了上虞備用處這塊牌子,特務和服侍皇帝是一體的,沒有正式的特務編制體系。(粘杆處隸屬於內務府,這是光緒年間的內務府腰牌圖,不一定是正品)

四、錦衣衛、東廠存在時間長,而粘杆處存在時間短。

明朝錦衣衛、東廠存在時間較長,錦衣衛貫穿了明朝的始末。東廠存在的時間也非常長,都是皇帝制衡外朝以及制衡內朝的產物。

粘杆處則是一個臨時特務機構,發端於雍正帝未即位之前,到乾隆年間就逐漸消失了。特務是需要隱秘不為外人所知,粘杆處已經喪失了隱秘性,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雍和宮圖,粘杆處的總部,乾隆將之建成了喇嘛廟)

血滴子真的存在嗎?

雍正皇帝建立的粘杆處,本來是為了雍正夏天需要安靜而設置的一個小部門,主要職責就是粘鳴叫的蟬。為了掩人耳目,雍正將這一小部門變成了自己特務小部門交流情報的場所,都是雍親王府的老人。

雍正即位之後,將粘杆處這幫大小特務都歸到尚虞備用處,具體負責皇帝的起居生活、收集奏摺、探查官員情報,分為內外兩大部分,一部分在紫禁城,而另外一部分留在雍親王府。

粘杆處屬於內務府系統,但是粘杆處的總部設置在雍親王府,負責收集各地情報,主要官員的情報。在紫禁城部分的粘杆處人員還有負責監控收奏摺的任務,發現有大臣或者其他人有不軌行為,粘杆處可以馬上派人捉拿,並不需要奏請侍衛和皇帝,事後予以彙報皇帝。

由於民間關於雍正皇帝的傳說非常多,野史著作、小說幾乎樣樣都有,從雍正即位直到現在一直推波助瀾,稱他建立的粘杆處為血滴子,這純屬子虛烏有。(血滴子武器形象之一,多為現代人杜撰)

血滴子在民間形成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指粘杆處的人,他們被稱作血滴子;第二層意思是指粘杆處的特務使用的武器,專門套住犯人的頭,將頭部粉碎而死,這大都是傳說而已。(影視劇中的血滴子劇照,多為野史流傳)

其實血滴子這種武器根本不存在的,而粘杆處特務們卻得到了血滴子的稱呼。

著名的權臣、大貪官和珅就是出自於粘杆處,是乾隆皇帝的近侍和服務人員。


穿越再現彼岸


粘杆處和錦衣衛以及東西兩廠,在性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特務機構,都是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置的。關於廠衛組織的影視劇很多,比如《錦衣衛》《繡春刀》等,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廠衛組織關注的更多,而粘杆處則很少有人聽過。

雖然都是特務機構,但是他們在職能上有些不同。

因為朱元璋是草莽出身,所以奪得天下後,對誰都不放心,為了確保統治,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錦衣衛名義上是皇帝的禁衛隊,但事實上,錦衣衛還負責監察百官言行。

東廠,則是朱棣設立的,東廠的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由皇帝親信宦官掌管。比如權傾一世的魏忠賢就是東廠的直接負責人。

西廠,是明中期明憲宗設立的,權力又在東廠之上,但是後來被廢除。

其實清朝入關之後也保留了錦衣衛,不過很快被廢除。康熙時期,還是皇子的雍正設立了粘杆處。粘杆處的頭子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他們官居高位,權勢很大。可監察百官。但是為了避免被其左右,雍正還設立了密摺制。這個密摺制意思就是給與官員秘密上奏的權力,上下級官員可以互相監督,下級部門直接向皇帝遞交奏摺,監督上級。所以粘杆處並沒有明朝廠衛那麼大的權利。

後來嘉慶繼位,取消了粘杆處,據說是因為大貪官和珅出自粘杆處,所以他對整個粘杆處都不再信任。因為粘杆處存在時間短,所以留下的史料不多,因此大眾也很少知道。

另外粘杆處還有一種特殊的武器,名叫血滴子,據說殺傷力極大,讓江湖人聞風喪膽,有興趣的可以查閱一下。





如椽筆


粘杆處和錦衣衛相同的地方在於他可以刺探上至王公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只對皇帝負責,不隸屬其它部門

不同點在於粘杆處是皇帝臨時建立機構,不屬於官府體系,是屬於派遣制臨時工,而錦衣衛屬於政府部門,屬於公務員。另外粘杆處只能暗查,如果被殺也只能當做蟊賊刑部處理,皇帝不承認身份,錦衣衛可以暗查也可以明辦,類似於肅反部門。最重要一點粘杆處只有查察權,沒有檢舉權和逮捕權,是皇帝耳目,錦衣衛可以調查後,先斬後奏,投入詔獄

血滴子在民間流傳三個版本:暗器說,毒藥說和秘密機構說。首先暗器說就是無稽之談,那種割人頭的暗器完全沒有存在必要,一弩解決的事不要那麼麻煩。毒藥說也不可信,殺人毒藥極多,秘密下毒一劑砒霜就行,還查無可查,專門配置毒藥沒有必要。秘密部門有可能,皇帝殺普通人一道口令即可,殺一些柱國大臣只能網羅罪證搬掉他,暗殺絕不可行,一個皇帝如果不能通過政治手段和軍事手段解決對手,而要使用暗殺這種下三濫手法時,皇位早已朝不保夕,權臣大勢已成,這時候即使暗殺成功也回天乏術,所以我認為血滴子是一個單純情報機構,不存在暗殺等情況


儘可言


粘杆處和血滴子實際都是一個組織,它的對外名稱為尚虞備用處。這個組織創立的目的是為當時還是皇子的雍正探查其餘諸皇子的情報,剷除異己所創立的。

錦衣衛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目的是為老朱監察百官,探查貪贓枉法之人所立。

東廠是由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所創。因為朱棣的皇位是從他的侄子手裡搶來的,當時有很多人對他做皇帝有很大的不滿,認為他的皇位來歷不正,想撥亂反正。所以朱棣就創立東廠來調查這些事。

西廠是由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當時民間發生了幾起神秘事件,朱見深就派身邊的太監汪直出宮調查,很快就有了結果。事後朱見深覺得以後再有這些事得有人為他繼續打探,而且發現錦衣衛和東廠的權利有點大了,得有個部門來鉗制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秦王刺荊卿


都是特務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