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粘杆处和明朝锦衣卫、东西厂有什么不同?血滴子真实存在吗?

如椽笔


合法与非法区别

明朝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西厂,都是公开的正规合法单位,是隶属于皇权的特务组织,俗称厂卫,他们可行使监督、监察、缉私、捕盗、审判大权,拥有自己的诏狱,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性质类似三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不过它集三司一体,仅对皇权负责

雍亲王府的粘杆处,它仅是雍正未登基前,自己成立的为自己收集情报的私人办事机构,以雍亲王府为驻地,仅对雍正负责,并非公开合法单位,成员大部分是雍正自己家的包衣奴才。如果公开,估计康熙早就拿雍亲王下狱了

等到雍正成功登基后,粘杆处并入了内务府,具体职权由内务府某部行使,而内务府,则是正规公开单位了

血滴子,隶属于粘杆处,有两个含义

其一为组织人员代称,受雍正豢养,专门为雍正刺探情报排除异己,后来粘杆处并入内务府后,血滴子被雍正清洗。洗的很彻底,一半雍亲王府被改成了寺庙,一半被改成行宫(目前粘杆处是否存在都无史料确认)

其二为武器名,类似套马索,不过另外一头不是圈圈而是镶有利刃机关的囊,囊飞出套中人头后,一拉伸索,就会启动机关割掉人头,并带回来。按照目前机械水准推测,这种武器应该是臆造品,并不存在

血滴子执行任务时候携带血滴子,二者也就被混为一谈。猜测武器血滴子为毒药可能性比较大(雍正继位后,曾经下旨在南疆寻找各种毒药),完成暗杀任务后,再割掉头颅,造成恐慌……


灵石蕴珠宝


清朝粘杆处和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皇帝为了排除异己,加强皇权而设立的特务情报机构。

存在时间长短不同

粘杆处,本是雍正还是皇子时,因为喜欢安静,而设立的专门捕蝉(知了)的一个机构,在九子夺嫡发展到白热化阶段后,雍正就用粘杆处为掩护来刺探竞争对手的信息。在雍正即位后,将粘杆处设置成正式机构,隶属内务府,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总部位于雍正的潜邸雍和宫,分部位于御花园的御景亭。粘杆处一直延续到道光皇帝年间,道光继位后清算和珅同党,因为牵扯到了粘杆处,然后逐步将粘杆处取消。因为很多野史小说里粘杆处成员都会使用一种武器叫血滴子,所以,粘杆处又被称为血滴子

雍正在世时间1678年—1735年,道光皇帝在位时间(1782年—1850年),粗算一下,粘杆处存在了不到200年的时间。

锦衣卫,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成锦衣卫。锦衣卫一直延续到1661年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时期,长达290年。清朝入关以后,也仿效了明朝制度,也设立了锦衣卫。到顺治二年(1645年),才改称銮仪卫,所以锦衣卫不是明朝的专利,清朝也是存在过锦衣卫的,我们不能被电视剧小说误导。

东厂,全名东缉事厂,成立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总部设置在东华门,一直存在到明朝灭亡1644年,前后历时224年。

西厂,全名西缉事厂,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总部位于灵济宫前的旧灰厂。成立五个月因为内阁的强烈反对下,罢免西厂首领汪直,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一个月后,汪直复出,随即宪宗又复置西厂,一直到成化十八年,汪直倒台后,西厂被取缔,明宪宗继位后,西厂复开,正德五年与刘瑾设立的内行厂一同被取消,西厂前后存在不到十年。

职责范围不同

粘杆处,起初是一个捕捉蝉(知了)的没有太大实权的闲散机构,后期雍正为了夺嫡才逐步赋予他们刺探对手情报的权力,直到雍正继位后,才将他们设置成正式的国家机构,表面上是负责皇帝日常出巡的仪仗队,也负责皇帝休闲娱乐的后勤工作。这时候的粘杆处是有一定实权的,负责每天早晨到内奏事处接收百官交上来的奏折,暗地里负责稽查官员,如发现有形迹可疑,为官不正的官员,就命令尚虞备用处的侍卫缉拿。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除了负责皇帝平时出行的仪仗和保护工作外,还负责侦察、逮捕、审问官员案件等。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犯人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除了侦缉官员之后,东厂还负责对当时的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等进行监视,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

西厂,西厂的权力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主要任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处死,西厂是一个既可以审判犯人又可以羁押犯人的机构,并且可以不用经过皇帝同意,随意逮捕朝中大臣,西厂的权力超过了当时的锦衣卫和东厂,活动范围从京师遍及全国各地。

机构设置不同

据《光绪会典》卷八记载:
粘杆处其管理大臣无定额,一般由宗室王公、蒙古王公、额驸及满蒙大臣管理。管理大臣之下有协理事务头等侍卫1人,粘竿长头等侍卫1人、二等侍卫3人、三等侍卫21人、蓝翎侍卫15人,并有笔帖式3人,掌章奏文移事务。另设粘竿拜唐阿40人、备网拜唐阿40人、鱼钩匠2人、库拜唐阿10人。(拜唐阿,为满语,是各衙门无品级的办事人员)

锦衣卫隶属于禁卫军,最高首领为锦衣卫指挥使,下辖同知、指挥佥事、镇抚使4二人,十四所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若干,按明朝军队编制,每一卫5000人。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西厂首领称为提督,由太监担任,下属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

血滴子不存在,只是野史传说

血滴子,正史上没有相关记载,只是在野史传说中有出现,传说是粘杆处所使用的独门暗器,专门远距离取敌人首级;也有传说其实是一种毒药,服下去特别痛苦如滴血剜心般故有此之名;也有说“血滴子”是某种刑具;血滴子还是粘杆处的代号......

按评书里的说法是像笼子......笼子?琢磨了一下,这会不会太大?太显眼了?

而现代电影里面也都倾向于为第一种传说然后结合评书里的说法,血滴子就成了一个像鸟笼子一样的暗器。

到底存在与否,还是得等专家学者来揭秘了。


古曲古风


清朝皇权一至顶峰,专制封建社会发展到极限,明朝无法比拟,清朝养了文武百官都是哈巴狗,更何况清朝还有文字狱,对百姓思想控制空前强大,清朝的全国官员百姓能完全自保就算不错了,相反明朝中后期还间接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上顾炎武等人还提出了民本思想,提倡君为客,民为主,君民共治,更有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中医药学世界巨著,徐霞客出版徐霞客游记,吴承恩西游记,而清朝那有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东西吗,清朝只是一个只知买国求荣割地赔款更出了一个聚中华之国力,皆与万国开心的千古罪人慈禧,清朝血滴子确实存在至清乾隆时期才销声奇迹,为清皇帝的私人保镖,专属于皇帝的个人刺客杀手,帮助皇帝铲除一切阻碍。


小白2625


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和清朝的粘杆处都是特务组织,但是它们却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

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和清朝粘杆处有哪些不同?

一、锦衣卫、东厂、西厂的作用大。

明朝的特务体系都是明朝皇帝自己亲自领导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辅助皇帝管理天下,是明朝皇帝的家奴,其目的是扩张皇帝的集权,制衡外朝的文官体系,是皇帝手中的利器和特务机关。

清朝的粘杆处的作用就小很多,主要是搜集情报,服侍清朝的皇帝。只是锦衣卫、东厂、西厂作用的一小部分。雍正主要用来争夺帝位,帝位得到后就用来监视朝臣。(明朝东缉事厂人员腰牌图)

二、锦衣卫、东厂、西厂职能范围大。

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势力遍布全国,几乎渗透到明朝官方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收取税赋这样的事情也参与,职能范围广泛。有自己的一套体系,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皇帝内部的一个小朝廷。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曾经登上权力的顶峰。

粘杆处的职责主要负责皇上的起居生活,收集官员的情报,收集奏折,有时可以抓人。职能范围主要限于京师地区,只有收集情报,奏请抓人的权力,职能范围明显非常之小。(锦衣卫旗尉腰牌图)

三、锦衣卫、东厂、西厂的设置是官方正式特务设置,而粘杆处是临时设置。

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是明朝官方的正式设置,匹配的官职非常之多,和外朝的官僚等级体系是挂钩的,是明朝的正式特务编制。

粘杆处对外的称呼则是尚虞备用处,也即是皇帝起居生活等事务的人员,他们的身份都是隐藏的。借用了上虞备用处这块牌子,特务和服侍皇帝是一体的,没有正式的特务编制体系。(粘杆处隶属于内务府,这是光绪年间的内务府腰牌图,不一定是正品)

四、锦衣卫、东厂存在时间长,而粘杆处存在时间短。

明朝锦衣卫、东厂存在时间较长,锦衣卫贯穿了明朝的始末。东厂存在的时间也非常长,都是皇帝制衡外朝以及制衡内朝的产物。

粘杆处则是一个临时特务机构,发端于雍正帝未即位之前,到乾隆年间就逐渐消失了。特务是需要隐秘不为外人所知,粘杆处已经丧失了隐秘性,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雍和宫图,粘杆处的总部,乾隆将之建成了喇嘛庙)

血滴子真的存在吗?

雍正皇帝建立的粘杆处,本来是为了雍正夏天需要安静而设置的一个小部门,主要职责就是粘鸣叫的蝉。为了掩人耳目,雍正将这一小部门变成了自己特务小部门交流情报的场所,都是雍亲王府的老人。

雍正即位之后,将粘杆处这帮大小特务都归到尚虞备用处,具体负责皇帝的起居生活、收集奏折、探查官员情报,分为内外两大部分,一部分在紫禁城,而另外一部分留在雍亲王府。

粘杆处属于内务府系统,但是粘杆处的总部设置在雍亲王府,负责收集各地情报,主要官员的情报。在紫禁城部分的粘杆处人员还有负责监控收奏折的任务,发现有大臣或者其他人有不轨行为,粘杆处可以马上派人捉拿,并不需要奏请侍卫和皇帝,事后予以汇报皇帝。

由于民间关于雍正皇帝的传说非常多,野史著作、小说几乎样样都有,从雍正即位直到现在一直推波助澜,称他建立的粘杆处为血滴子,这纯属子虚乌有。(血滴子武器形象之一,多为现代人杜撰)

血滴子在民间形成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指粘杆处的人,他们被称作血滴子;第二层意思是指粘杆处的特务使用的武器,专门套住犯人的头,将头部粉碎而死,这大都是传说而已。(影视剧中的血滴子剧照,多为野史流传)

其实血滴子这种武器根本不存在的,而粘杆处特务们却得到了血滴子的称呼。

著名的权臣、大贪官和珅就是出自于粘杆处,是乾隆皇帝的近侍和服务人员。


穿越再现彼岸


粘杆处和锦衣卫以及东西两厂,在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特务机构,都是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置的。关于厂卫组织的影视剧很多,比如《锦衣卫》《绣春刀》等,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厂卫组织关注的更多,而粘杆处则很少有人听过。

虽然都是特务机构,但是他们在职能上有些不同。

因为朱元璋是草莽出身,所以夺得天下后,对谁都不放心,为了确保统治,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锦衣卫名义上是皇帝的禁卫队,但事实上,锦衣卫还负责监察百官言行。

东厂,则是朱棣设立的,东厂的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信宦官掌管。比如权倾一世的魏忠贤就是东厂的直接负责人。

西厂,是明中期明宪宗设立的,权力又在东厂之上,但是后来被废除。

其实清朝入关之后也保留了锦衣卫,不过很快被废除。康熙时期,还是皇子的雍正设立了粘杆处。粘杆处的头子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他们官居高位,权势很大。可监察百官。但是为了避免被其左右,雍正还设立了密折制。这个密折制意思就是给与官员秘密上奏的权力,上下级官员可以互相监督,下级部门直接向皇帝递交奏折,监督上级。所以粘杆处并没有明朝厂卫那么大的权利。

后来嘉庆继位,取消了粘杆处,据说是因为大贪官和珅出自粘杆处,所以他对整个粘杆处都不再信任。因为粘杆处存在时间短,所以留下的史料不多,因此大众也很少知道。

另外粘杆处还有一种特殊的武器,名叫血滴子,据说杀伤力极大,让江湖人闻风丧胆,有兴趣的可以查阅一下。





如椽笔


粘杆处和锦衣卫相同的地方在于他可以刺探上至王公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只对皇帝负责,不隶属其它部门

不同点在于粘杆处是皇帝临时建立机构,不属于官府体系,是属于派遣制临时工,而锦衣卫属于政府部门,属于公务员。另外粘杆处只能暗查,如果被杀也只能当做蟊贼刑部处理,皇帝不承认身份,锦衣卫可以暗查也可以明办,类似于肃反部门。最重要一点粘杆处只有查察权,没有检举权和逮捕权,是皇帝耳目,锦衣卫可以调查后,先斩后奏,投入诏狱

血滴子在民间流传三个版本:暗器说,毒药说和秘密机构说。首先暗器说就是无稽之谈,那种割人头的暗器完全没有存在必要,一弩解决的事不要那么麻烦。毒药说也不可信,杀人毒药极多,秘密下毒一剂砒霜就行,还查无可查,专门配置毒药没有必要。秘密部门有可能,皇帝杀普通人一道口令即可,杀一些柱国大臣只能网罗罪证搬掉他,暗杀绝不可行,一个皇帝如果不能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解决对手,而要使用暗杀这种下三滥手法时,皇位早已朝不保夕,权臣大势已成,这时候即使暗杀成功也回天乏术,所以我认为血滴子是一个单纯情报机构,不存在暗杀等情况


尽可言


粘杆处和血滴子实际都是一个组织,它的对外名称为尚虞备用处。这个组织创立的目的是为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探查其余诸皇子的情报,铲除异己所创立的。

锦衣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目的是为老朱监察百官,探查贪赃枉法之人所立。

东厂是由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所创。因为朱棣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子手里抢来的,当时有很多人对他做皇帝有很大的不满,认为他的皇位来历不正,想拨乱反正。所以朱棣就创立东厂来调查这些事。

西厂是由明宪宗朱见深所立,当时民间发生了几起神秘事件,朱见深就派身边的太监汪直出宫调查,很快就有了结果。事后朱见深觉得以后再有这些事得有人为他继续打探,而且发现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利有点大了,得有个部门来钳制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秦王刺荆卿


都是特务机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