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水師收復臺灣後康熙為何不順勢將日本一鍋端了


前言

這件事的開始要從一封施琅上給康熙的奏章說起,《清史稿》有一段這樣的記載:“上閱密摺良久,大喜,御批千言”。意思是皇帝花了很長時間閱讀一篇機密奏摺,並且還批了上簽字的批示,要知道當時皇帝的奏摺基本上都是先有大學士做出批示意見,然後再由皇帝象徵性的看一下,評語也是能省則省,畢竟那麼多的奏摺即使一篇十個字也要些很多的字。這裡的皇帝就是康熙,能讓康熙這麼重視的奏摺可見奏摺內容多麼重要了。這篇奏摺正是施琅收服臺灣後上表給康熙的,說的事情就是要滅掉日本!這是怎麼回事?清廷為何又沒有對日本動手呢?

大清水師收復臺灣後康熙為何不順勢將日本一鍋端了

背景

說起日本,最早關於日本的起源就牽扯到秦漢時期,當時的中國和扶桑就開闢了山東蓬萊到大阪的通商道路,屬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當時中國的經濟比日本先進太多了,所以這條通商通道的開通就極大的方便了日本的發展,那時候的中日關係非常好。只不過在後來的幾百年,日本發展起來了,就膨脹了,就時不時的騷擾朝鮮半島,當時的朝鮮半島可同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就引發了中國這一宗主國和日本這個藩屬國的爭端,一直持續到唐初,在唐朝的絕對實力威脅下,日本才又乖乖成為了中國的學生。時間又到了元朝,當時蒙古鐵騎征戰天下,掠奪天下的財富為己用,日本也成了征戰的目標,只不過在馬背上所向披靡的蒙古人並不熟悉水戰,第一次就被颱風吹了回來,第二次也是天時不在元軍也以失敗告終,也是從這個時期日本開始了戰國時代,當時的領主為了在戰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就派大量的日本武士和浪人在我國東南沿海燒殺搶掠,這就是倭寇之亂的來源,一直持續到明朝,著名的將領戚繼光就是打擊倭寇可成名。

大清水師收復臺灣後康熙為何不順勢將日本一鍋端了


過程

康熙對這個隔海相望的鄰居並無好感,對他們的評價就是一幫反覆無常的小人,認為日本不知世間友誼,只能用武力才能讓其順從,康熙也從來不稱對方為日本,一直以“倭子國”相稱,可見康熙對這位鄰居的厭惡,施琅在奏章中說到,元朝兩次進攻日本都已失敗結束,所以日本肯定輕視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可以趁此機會一鼓作氣消滅日本消除海患。當時的清朝海軍軍艦都是仿照荷蘭皇家海軍所造,軍事力量還處於世界前沿,而當時的額日本已經幾十年沒有動過刀兵,軍備已經非常廢弛,所以施琅認為是進攻日本的最佳時期,只不過歷史事實在那裡放著,清朝還是沒動手,最終便宜了美國,只放了幾炮就征服了日本。

大清水師收復臺灣後康熙為何不順勢將日本一鍋端了

結果

其實在康熙批閱奏章後非常重視,立刻召集群臣展開了探討,只不過當時的大臣自我優越感非常高,認為即使打下了日本也沒有什麼直接利益,加上戰線太長勞民傷財,就是一句話:看不上日本,剛好當時的葛爾丹發起叛亂,蒙古當時是清朝主要的施政方向之一,所以清政府的精力就被迫轉移到了西北,施琅進攻日本的計劃也就被無限擱淺了。

後記

不過能當皇帝的康熙也不是那麼隨便就放過日本,在征討日本是康熙就是了解到對日貿易的好處,所以專門針對日本廢除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佔據絕對實力的中國展現了恐怖的控制力,在貿易中讓日本吃盡了苦頭,數年間,日本的白銀、銅錢等貴重金屬大量流失,一下子消耗了日本全國儲量的十之六七,也算是出了康熙的一口氣,日本也被迫頒佈了《貞享令》限制中國商家的貿易。之後《馬關條約》兩億兩白銀的賠償民間傳言就是康熙時期從日本掠奪的數字,當然這只是傳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