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水师收复台湾后康熙为何不顺势将日本一锅端了


前言

这件事的开始要从一封施琅上给康熙的奏章说起,《清史稿》有一段这样的记载:“上阅密折良久,大喜,御批千言”。意思是皇帝花了很长时间阅读一篇机密奏折,并且还批了上签字的批示,要知道当时皇帝的奏折基本上都是先有大学士做出批示意见,然后再由皇帝象征性的看一下,评语也是能省则省,毕竟那么多的奏折即使一篇十个字也要些很多的字。这里的皇帝就是康熙,能让康熙这么重视的奏折可见奏折内容多么重要了。这篇奏折正是施琅收服台湾后上表给康熙的,说的事情就是要灭掉日本!这是怎么回事?清廷为何又没有对日本动手呢?

大清水师收复台湾后康熙为何不顺势将日本一锅端了

背景

说起日本,最早关于日本的起源就牵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和扶桑就开辟了山东蓬莱到大阪的通商道路,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当时中国的经济比日本先进太多了,所以这条通商通道的开通就极大的方便了日本的发展,那时候的中日关系非常好。只不过在后来的几百年,日本发展起来了,就膨胀了,就时不时的骚扰朝鲜半岛,当时的朝鲜半岛可同是中国的藩属国,所以就引发了中国这一宗主国和日本这个藩属国的争端,一直持续到唐初,在唐朝的绝对实力威胁下,日本才又乖乖成为了中国的学生。时间又到了元朝,当时蒙古铁骑征战天下,掠夺天下的财富为己用,日本也成了征战的目标,只不过在马背上所向披靡的蒙古人并不熟悉水战,第一次就被台风吹了回来,第二次也是天时不在元军也以失败告终,也是从这个时期日本开始了战国时代,当时的领主为了在战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就派大量的日本武士和浪人在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这就是倭寇之乱的来源,一直持续到明朝,著名的将领戚继光就是打击倭寇可成名。

大清水师收复台湾后康熙为何不顺势将日本一锅端了


过程

康熙对这个隔海相望的邻居并无好感,对他们的评价就是一帮反复无常的小人,认为日本不知世间友谊,只能用武力才能让其顺从,康熙也从来不称对方为日本,一直以“倭子国”相称,可见康熙对这位邻居的厌恶,施琅在奏章中说到,元朝两次进攻日本都已失败结束,所以日本肯定轻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消灭日本消除海患。当时的清朝海军军舰都是仿照荷兰皇家海军所造,军事力量还处于世界前沿,而当时的额日本已经几十年没有动过刀兵,军备已经非常废弛,所以施琅认为是进攻日本的最佳时期,只不过历史事实在那里放着,清朝还是没动手,最终便宜了美国,只放了几炮就征服了日本。

大清水师收复台湾后康熙为何不顺势将日本一锅端了

结果

其实在康熙批阅奏章后非常重视,立刻召集群臣展开了探讨,只不过当时的大臣自我优越感非常高,认为即使打下了日本也没有什么直接利益,加上战线太长劳民伤财,就是一句话:看不上日本,刚好当时的葛尔丹发起叛乱,蒙古当时是清朝主要的施政方向之一,所以清政府的精力就被迫转移到了西北,施琅进攻日本的计划也就被无限搁浅了。

后记

不过能当皇帝的康熙也不是那么随便就放过日本,在征讨日本是康熙就是了解到对日贸易的好处,所以专门针对日本废除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占据绝对实力的中国展现了恐怖的控制力,在贸易中让日本吃尽了苦头,数年间,日本的白银、铜钱等贵重金属大量流失,一下子消耗了日本全国储量的十之六七,也算是出了康熙的一口气,日本也被迫颁布了《贞享令》限制中国商家的贸易。之后《马关条约》两亿两白银的赔偿民间传言就是康熙时期从日本掠夺的数字,当然这只是传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