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真正優秀的恐怖片會告訴你:比起虛擬出來的怪力亂神,那些隱藏在身邊的活生生的惡人更讓人毛骨悚然。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電影叫《危情十日》,一個關於瘋狂粉絲的故事,改編自斯蒂芬·金的作品,是一部心理電影。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或許你不知道斯蒂芬·金,但你肯定知道影迷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肖申克的救贖》,它也是改編自斯蒂芬·金的作品。《危情十日》是斯蒂芬·金最為著名的心理驚悚小說,曾用名《頭號書迷》。首次出版於1987年,進入1988年世界奇幻獎最佳小說決選名單。1990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使得女主人公安妮的飾演者凱西·貝茨,一舉封得奧斯卡、金球獎雙影后。

披著恐怖的外衣,實際上實在討論人性與世界——這是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連春上村樹都評價說:斯蒂芬·金的作品有實實在在地不停衝擊讀者感情的某些部分。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危情十日》給人的最大感悟就是如何擺清自己與偶像之間的距離,不要一邊利用這種情感來救贖自己的生活,又一邊又被這種狂熱綁架控制著。偶像的光輝在於讓人樹立一個激勵的形象,即使經受了生活的各種磨難也能保留對美好的想象。

01

由一場雪開始的危情

一個大雪紛飛的山間,著名作家保羅因為糟糕的路況翻下山崖,被護士安妮搭救。

安妮在保羅醒過來之後就表達了自己對他狂熱的喜愛,並自稱是他的頭號粉絲:八本書全部讀過,每一本都倒背如流!躺在病床上的保羅看著這個面容慈善的女人,以為自己遇上了樂於助人的天使。

後來安妮提出要看保羅提包裡的手稿,出於對救命恩人的感激,一向不喜歡給人看未發佈作品的他破天荒答應了。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但第二天,在和保羅討論自己關於新書的看法時,突然激動起來。她痛斥新書的低俗,聲稱保羅完全糟蹋了自己的才華,完全不是自己期待中的樣子。

安妮開始袒露自己真實的樣子,一旦自己心目中塑造起來的“天才作家”被損壞,她就產生背叛感,從而不滿、憤怒。

這種憤怒在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書中角色米瑟莉被保羅寫死後,到達了頂點。安妮狠狠地搖晃著床,絲毫不顧及保羅渾身的傷痕,甚至操起板凳狠狠砸向牆壁。最後作為懲罰,她將保羅扔在家裡幾天,沒有吃喝,也沒有止疼藥。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其實在電影的開頭就有細節展示了安妮的瘋狂,她坦白救下保羅並不是偶然,而是自己一直在跟蹤他。這個“私生飯”甚至在保羅落腳的賓館外等著,看著,想象這個欽佩的偶像此時此刻正在做什麼?

劇情開始因為安妮自說自話的描述變得詭異緊張起來,跟隨著這個氣氛,觀眾開始意識到這個女人不正常的思維,狹小的屋子裡,這個風光的男人的命運被這種瘋狂的愛扼制住了……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後來保羅為了得到藥品和食物不得不屈服於安妮,燒掉她覺得不滿的書稿,重新按照她的意願修改小說的劇情——這對一個作家來說,是莫大的侮辱。但是他沒有放棄尋找逃離的機會,利用安妮掉下的髮卡打開了門,可惜被發現了。房間裡做滿的記號、假的電話機、被精心收好的謀殺剪報、無人來往的小道,一切都預示著保羅的努力徒勞無功,更可怕的是前來解救的老警探被安妮一槍崩殺了,為了遏制這個心愛的“偶像”逃跑的想法,她冷血地舉起鐵錘,狠狠敲向保羅的腳……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愛你愛到殺死你”大概是史蒂芬金最想表達的思想,它的精粹是不用特效,不用音樂,單純依靠演員的表演和環環相扣的劇情來抓住人心。雖然最後保羅逃離了這個魔窟,但是估計和看過影片的觀眾一樣,久久地陷在那場大雪紛飛裡,脊背發涼。

02

畸形的偶像崇拜現象

在電影中,安妮告訴保羅,在丈夫毫無徵兆地離開自己時,日子特別難熬,有一段時間她感覺自己快要瘋了,只好夜以繼日地投入工作中以轉移注意力。在醫院值夜班的時候很孤獨,於是她看了很多書,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看到了保羅的《米瑟莉》系列。保羅的這個作品讓她忘卻了煩惱,忘卻了孤獨。

在心理學家嶽曉東在評析粉絲行為時,提到補償效應,指把通過敬仰和崇拜某個偶像來獲取自我感受和與人交往上的滿足。

安妮在遭受情感背叛後,經常處於獨自一人的狀態,因此將感情寄託在書籍閱讀上,也因此將喜愛之心投射到作者身上。

追星,把偶像臆想成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人,能夠讓人的親近感得到一定滿足。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奇葩說》第一季裡出現過一次這樣的辯題:催婚是愛還是變態?正反雙方的論點都十分驚豔,但是反方紀澤希人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催婚是愛,但是愛到了極致,就是變態。

(1)發達媒介和市場多樣化帶來的“私生”

現在因為發達的媒介,粉絲能從網絡上全方位地去了解、接觸偶像的生活。越瞭解就越想佔有,“私生飯”也由此衍生。

之前有一條令人不寒而慄的報道,一個男人的通過自己偶像的自拍照中瞳孔的建築倒影推斷出她平時常去的車站,然後連續幾天蹲點跟蹤,摸清了偶像的住處。再根據網絡照片中的陽光方向、窗簾角度等,確定具體房間位置。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對回到家的偶像實施的侵害。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現代“偶像”開始多樣化發展,有顏值偶像、歌曲偶像、影視偶像、綜藝偶像,甚至有某些特長的網紅也能成為偶像。粉絲的需求也隨著增長,單純地隔著屏幕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親密需求了,瞄準這個市場的人開拓出“粉絲見面會”、“現場直播”、“愛豆養成”等周邊產品,滿足廣大粉絲的“窺私慾”。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2)心照不宣的偶像契約

原本我們印象中偶像與粉絲的關係就僅限於產出和支付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偶像產出優質的作品(歌曲、影視作品等),而粉絲因為喜歡這些作品就付出金錢、時間去購買欣賞。再昇華一下境界,粉絲以偶像的才華與努力為學習榜樣,激勵自己成為一名三觀正確、積極進取的人。這種與偶像之間的互動,保持在可控的範圍內。

但偶像多樣化後,粉絲不再是單純的是消費者,他們已經把“喜歡”和“消費”二者融為一體,與偶像形成了共生關係。我愛上了你營銷出來的和我想象出來的樣子,併為此付出金錢與情感,一旦你與我想象中的樣子發生偏差,我就會生氣、憤怒,甚至毀掉你!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鹿晗和關曉彤宣佈戀情的時候,幾十萬粉絲“脫離粉籍”,擁有40萬粉絲的應援站也宣佈“脫飯”。這不僅僅是因為戀情,更因為粉絲與偶像之間的“契約”被破壞了。他的定位就是愛豆,賣的是男友人設,商業價值取決於粉絲的追隨,捨得為他花錢,為他造勢。這種“飯圈行為”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我為你買單,但你必須做我的想象男友/女友。

一旦打破這種契約,粉絲不再買單甚至有過激行為也在意料之中。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03

良好的粉絲關係建立在作品上

粉絲替偶像買單,其實就是在“消費自我”,是替自己心中所理解的作品和人買單。良好的偶像與粉絲關係,其實應該建立在第三方上,即作品或品格。

一向以作品說話的明星,比如周杰倫,大家對他最大的期待就是出好歌,很少會因為將他臆想成伴侶而支持他,消費的是作品,而不是“自我”,所以當他宣佈結婚的時候收穫的幾乎是全網的祝福,而不是“脫粉”警告。甚至在當初的超話爭奪戰裡,替他拿下第一名的粉絲直接喊話:這是最後一次了啊,你該發專輯發專輯,數據打榜這種事就別想了,我們只能參加演唱會。偶像的藝術作品站住腳了,粉絲對他這個人的佔有慾也就少了。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當然也沒有必要妖魔化追星這個行為,哪怕在八九十年代,誰家還不貼著一兩張鄧麗君、劉德華的海報呢?但重要的是理清楚自己與偶像的界線在哪裡。

據艾瑞發佈的《2015中國音樂粉絲白皮書》數據顯示,國內音樂粉絲中,90後佔了將近94%(其中包括近20%的00後),80.7%是學生。從艾瑞發佈的《2016年中國粉絲追星及生活方式白皮書》來看,中國娛樂明星的粉絲主要構成為學生,佔比超過30%。

他們是跟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人,對偶像的喜愛和以前的海報、CD文化不一樣,而是形成極具網絡個性的“飯圈文化”。但由於大部分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價值觀,所以在追逐偶像的時候難免會過分自我,就是“普塞克效應”所說的,把偶像過分理想化、浪漫化、絕對化,從而產生的極端行為表現。

豆瓣8.4《危情十日》:由瘋狂“頭號書迷”引發的粉絲文化思考

怎麼樣處理好和粉絲的關係?借用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浮誇表白,不要過度解讀,你我都努力生活。”偶像努力出好作品,粉絲在喜歡他們的基礎上不打擾任何人。原本就是屏幕前的萍水相逢,彼此都不需要自視甚高,或者放低身段,只需要在一生之中短暫陪伴一下彼此,然後各自為理想奮鬥。

一定要愛著點什麼,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業餘的,愛著。——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

回到《危情十日》這部電影,它告訴我們愛是非常主觀的一種情感,但它和慾望一樣需要剋制。感謝曾經在黑暗中給自己帶來溫暖的偶像,能讓人在黑暗中前行的時候,抬頭可以看見星辰。但當你用盡一切辦法靠近這顆星星的時候,會發現它也不過是一顆普通的隕石而已。追星不易,且看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