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司礼监执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利大?二者在历史上都有谁当过?

中国历史研究所


明朝司礼监是十二监之首,下设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司礼监的崛起,源自于明朝特有的票拟和批红制度,所谓秉笔太监主要负责代替皇帝行使批红,而掌印太监则负责“批红”后的审核盖印。从权力来讲,掌印太监的权利要大于秉笔太监。

司礼监太监的崛起,源于明朝特有的票拟和批红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职权归于六部,六部则直接向皇帝负责。如此虽然皇权得到高度集中,但皇帝的工作量却骤然加大,为了应对繁杂的政务,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内阁制度下,皇帝牢牢掌握着决策权,内阁则拥有议政权,六部则掌握着行政权。凡是朝廷的重要事务,均先由内阁拟定几条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便被称为票拟。皇帝则只需根据内阁提供的意见,进行最终的决策便可,如此便大大降低的皇帝的工作量,而最后拍板的仍然是皇帝的“朱批”。

明太祖朱元璋在汲取了前朝教训之后,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曾下令不许宦官识字。然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他为了使宦官帮助自己处理文件,并成为皇帝和内阁之间交流的桥梁,于宣德元年(1426年)在宫内设立“内书堂”,教授小太监入堂读书接受教育。

这一改变,使得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学有所成,甚至能够达到学识通晓古今,拟旨援笔立就。后来,朱瞻基又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协助自己处理公务,其中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行“批红”之权,而掌印太监则负责最终的审核盖印

从司礼监职权来讲,掌印太监的权力要大于秉笔太监

司礼监始设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最初的职权是掌管宫廷礼仪,之后又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对宦官机构进行调整,司礼监的职权又变为了掌管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票拟、批红制度出现之后,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应运而生。

虽然票拟、批红制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实证明批阅大量奏章是一个人难以办到的,尤其是长此以往,对皇帝来说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从明中期开始,皇帝便经常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折交给宦官来代批,而经过内书堂训练的宦官也就此开始成为皇帝重要的帮手,这使得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获得了一定决策权,开始迅速崛起。

从本职工作来讲,司礼监秉笔太监主要负责代替皇帝批红,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则负责最后的审核盖章,如果认为秉笔太监的意见不对,掌印太监还有权将奏折打回去重批。由此可见,掌印太监对秉笔太监其实有一定限制。

此外,随着司礼监权力的扩大,他们逐渐将宦官各衙门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了自己手中,凡镇守太监的吊牌,同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东厂、西厂等大权皆归属司礼太监。而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为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的官僚机构。

正如《明史》所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秉笔、随堂视众辅。各设私臣掌家、掌班、司房等员。提督西厂,不常设,惟汪直、谷大用置之。刘瑾又设西内厂。寻俱罢革。提督京营,提督太监,坐营太监,监枪、掌司、佥书俱无定员。”

从实际权力来讲,司礼监已经相当于在内廷形成了一个以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为首的另外一个内阁,其中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而秉笔太监可权视次辅。

至于明朝历史上都有哪些太监担任过这两个职位,实在无从统计,查了下《国朝献征录》,大约有以下这些人:覃昌、王振、曹吉祥、麦福、刘瑾、张永、黄锦、张宏、萧敬、冯宝、魏忠贤、王承恩等人。


香茗史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权势最受宠的王朝,也是太监权势最大的王朝,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组建内阁之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压制和监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间设立了太监衙门,到了洪武末期,司礼监成为了二十四监之首。


司礼监是明朝内庭中二十四监中专门掌管太监的机构,下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和提督太监,其中权势最大的当属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了,那么到底是谁权势更大呢?

明宣宗时期,为了压制内阁对于国家决策的权力,把国家大事决策权力分为了票拟和批红,票拟的意思是内阁大臣对于政事处理提出的意见,批红的意思是皇帝对于内阁大臣们的处理意见的批示,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批红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司礼监太监手上了。


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般是代替皇帝用红笔对内阁大臣的处理意见进行批示,行使批示权,权力可谓是极大,如魏忠贤就当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但是秉笔太监虽然进行批示了,但是并不是生效,还需要掌印太监进行审核盖章,掌印太监如果认为批红可以,就盖上大印,如果认为不行,就可以打回去重新批示。如刘瑾就当上了正德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当之无愧是司礼监第一号人物。

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有一个,如果兼任了东厂厂公,那更是集政事和批示于于一体,权势滔天。秉笔太监可以有两个或四个,从我们日常常识中也可以知道,正职一般一个,副职才有多个,所以可以看出掌印太监权势更大。

明朝的太监如王岳,刘瑾,冯保,魏忠贤等都是出自于司礼监,都做到了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他们的权势之所以压制文武百官是因为文武百官的奏折全部要经过司礼监审批,如果有人告他们,他们怎么可能进行批示,所以也就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称号。


绝尘的时光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明代的司礼监,实际相当于外廷的内阁,由掌印太监掌管,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差不多对应的是外廷的内阁首辅,而秉笔太监职位要低一些,和随堂太监都相当于外廷内阁的其他辅臣。

司礼监从“司礼”开始

司礼监从字面上理解,好像是掌管宫廷礼仪的。实际上,刚开始设立的时候,还真是如此。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口口声声说严禁宦官干政,但正是在他的统治期内,明代的宦官机构从吴元年(洪武建元前一年)开始设立内使监起,到洪武三十年增设都知监和银作局为止,建成了一个包括十二监、二司、七局的庞大宦官机构,基本完成了二十四个宦官衙门的建制。

司礼监是洪武十七年设置的,当时规定它的职能是“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纷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司礼监的职能改为: “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人等出门马牌等事, 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在原来掌管礼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职能。不过,仍然属于一般衙门,地位不突出。

在永乐、洪熙时期,宦官更加受到重用,权力更为扩张了。但这些掌握权力的宦官,有很多不是来自司礼监。比如,曾多次率船队出使“西洋”的郑和, 是内官监太监;朱棣病死榆木川时, 与杨荣同奉遗命驰讣仁宗的宦官海寿, 是御马监少监。也有来自司礼监的,永乐十八年(1420)特务机构东厂成立后,担任提督的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这时期,司礼监在宦官机构中的地位仍然不优越,各机构宦官能不能出任要职全凭皇帝宠眷,没有制度性安排。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司礼监的地位开始上升。变化是从宣德元年正式设立宦官学校——内书堂开始的。

其实,在永乐年间,由于宦官的地位越来越显要,明成祖朱棣已经开始对小宦官进行培养和训练。明代第一个专权的司礼太监王振,就是在永乐时被选拔培养的。《明英宗实录》记有英宗给王振的一道敕文:“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朱棣)时, 特以内臣选拔,侍我皇祖(朱高炽), 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朱瞻基), 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

王振发迹的一条路就是通过在内廷读书,得以伺候东宫,最后进入司礼监,成为宦官权要。这也成为明代中后期宦官不断升迁的正途,就类似于科举士子通过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最后成为内阁大学士的仕途。

掌印太监实为“内相”

宣德年间,直接影响司礼监地位变化的关键原因是内阁“票拟”制度的确立以及相对应的司礼监宦官代替皇帝掌握“批红”权力。

当时内外奏章,在送达皇帝前,先送到内阁,由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等一张小便条写出处理意见,贴在奏章上,谓之“条旨”,等着皇帝用朱笔批示,当然,不是每一件奏章皇帝都亲批,可能批个几件,其余大部分就让受过教育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批红”,司礼监太监开始成为皇帝处理机务最贴近、最可靠的助手,司礼监作为宦官机构第一署的地位得以确立。

明英宗当政后,司礼监作为宦官机构的第一署, 逐步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集中于司礼太监手中。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了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 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官僚机构。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其下有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八九员或四五员。职能是负责掌理内外奏章,照阁票批朱等,同时监督、管理皇城内的书籍、内书堂、仪礼、刑法、关防门禁。《明史》称:“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

司礼监掌印太监实质成了和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 而且他是能向皇帝面奏取旨的“内相”。

(冯保剧照)

这里举一个太监冯保的例子来说明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的权势。隆庆年间,高拱是内阁首辅,冯保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两人势同水火,司礼监掌印太监出缺的时候,无论是按惯例还是按资历,冯保都应该接任,但高拱力阻冯保上位,先是推荐陈洪当司礼监掌印太监,在陈洪被罢后,高拱竟然又推荐完全没有资格接任的尚膳监太监孟冲来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为此,冯保对高拱恨之入骨。

在隆庆皇帝去世、年幼的万历登基之时,冯保通过内攀皇后和万历生母李贵妃,外结内阁次辅张居正,夺得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位,把高拱驱逐下台。在隆庆皇帝的遗诏中,冯保甚至与高拱、张居正、高仪三名内阁辅臣并列为顾命大臣,足见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势之大。

(魏忠贤)

再说个魏忠贤的例子,魏忠贤本来是个大字不识的小混混,刚进宫时是个杂役太监,后来结识了司礼监太监王安手下的魏朝,通过魏朝接近了年幼的朱由校,勾搭上了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朱由校当上皇帝后,在客氏的推荐下,魏忠贤破格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提督。

为什么魏忠贤不直接上位掌印太监?还是不识字的缘故,无法成为皇帝“批红”的助手。之后,客、魏联手陷害本来要继续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安,推出内书堂出身的傀儡王体乾当掌印太监,王体乾也深感客、魏两人的栽培之恩,甘做他们跟前的一条狗,为虎作伥。



听三哥说历史


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宦官权势最重的朝代,

明朝后期一片腐败,跟宦官就有很大关系,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以及中书省,而后又采取内阁制,在当时,内阁应该是除了皇帝以外权势最大的了.

洪武年间,统治集团监督内部官员的需要,设立了太监衙门,而司礼监又是负责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宜的“十二监”之一,也是因此,宦官权力上升,司礼监也是成为了“十二监”之首,权力最大,之下又有执笔太监、掌印太监、提督太监以及随堂太监,其中,又以执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权力最重,那么,二者之间究竟谁的权力更大呢?下面进行分析:

首先来说说执笔太监与掌印太监二者的主要主管方面,执笔太监一般是统领臭名昭著的东厂,离朝廷近,方便太监进来禀奏各种大小事宜。而明朝时期,内政的处理程序一般是这样的方式:全国各地呈上来的奏折先是由皇帝进行批阅,然后由内阁大学士进行第二次过目,内阁成员可以给出一些一件,写在纸条上,然后贴上相应的奏折.

这在当时,称为“票拟”,然后皇帝再次进行批阅,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失误率,集思广益。皇帝二次批阅之后,再交给太监盖印下发给各地,而到了后来的宣德年间,也就是宣宗当政时期,皇帝开始懒于朝政,奏折的二次批阅都是交给了太监来处理,也就是执笔太监,然后交给掌印太监盖上大印进行下发。

所以,从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是要大于执笔太监的,毕竟掌印太监主管着最后的大印。

明朝时期最著名的执笔太监就是魏忠贤,魏忠贤于万历年间入宫,熹宗即位时,提拔他为司礼监执笔太监兼提督太监,而后掌管东厂,权倾天下,以至于一些攀附权贵的人直呼其为“九千岁”。后来思宗即位之后,就下令将他逮捕治罪了,没有落得好下场。

其次,明朝时期扰乱朝政最严重的宦官刘瑾也是司礼监太监,不过是掌印太监,孝宗当政时期,本来他是犯了死罪,但是皇帝赦免了他,侍奉太子,而后太子即位,他就理所当然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其后,刘瑾便开始操纵朝政,扰乱内政,给百姓带来无尽的苦难,后来,武宗判了他的死刑,恶人终究有恶报。


总而言之,明朝宦官的乱象主要是由于皇帝的懒政造成的,这也导致了明朝后期腐败不堪的状况。


历史红尘


  明朝初年,太监识字被严格禁止,但明宣宗设置了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于是凡皇帝口述命令,例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其实是为了让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利。但自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在内阁首辅之上。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十二监之首,二十四衙门之一。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朱元璋曾说:“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还说:“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并规定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然而,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至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擅。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  [司礼监位置图]  司礼监位置图  ,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树先生的鞋子


司礼监(官署名)——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物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明朝初年太监识字是被禁止的,后来明宣宗设置了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于是皇帝口述命令,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其实是为了让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自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司礼监遂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在内阁首辅之上。

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宫内负责皇帝及其家族私人生活的官宦机构)中最重要,其在明代历史上因为可以替皇帝誊写*朱批*而出尽风头。

你提出的执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谁的权力大,这些太监宦官互相勾结为了挣宠又

互相倾扎,如果遇到的是昏庸无能的皇帝,为了国库的金银财宝他们又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隐者康司马


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批红”,掌印太监职掌皇帝玉玺,当然掌印太监是老大了:“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当过秉笔太监的有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掌印太监有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怀恩,明世宗时期的陈矩等,明神宗时期的冯保。

司礼监是干什么的?

我们看到的影视剧,司礼监的太监都那么牛,有的被称为“立皇帝”,有的称“九千岁”,其实,最早司礼监就是二十四监之一,一个“掌礼仪”的普通办事机构,太监们就相当于勤杂工,也没有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之说。

那时候朱元璋对太监们管理很严,认为他们都是阴险小人,不许干政,甚至都不允许他们读书识字。但是后世子孙显然没他那个政治热情,更没他那个能力,政务根本处理不过来,需要有信得过的太监协助。从成祖朱棣开始,太监们就逐渐走进政治生活,甚至从小就有老师专门教授文化。

司礼监的职责,随着这个变化,地位越来越重。明英宗即位时才八岁,只能由太皇太后张氏秉政,张氏又没法和内阁议事,就是就令内阁,在奏章中列出处理意见,由皇帝做选择题,即所谓的票拟。这样一来,皇帝只需要选择“照准”还是“不准”就行,这就是所谓的“批红”,批红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

从此,后宫二十四监、四司八局的大权,都逐步归集到司礼监,慢慢形成了以掌印太监为首,秉笔太监为辅的“第二内阁”,掌印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内相”。到了明武宗时期,“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

司礼监为何能突破朱元璋的戒律,进而变身帝国最有势力的群体呢?一是环境使然,太监成天与皇帝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皇帝幼时的保姆,感情深厚,信任度远超别人;二是太监们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能力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中的重负;三是出于掣肘内阁的政治需要,司礼监成为对抗内阁的第二股势力,相互制衡。

秉笔太监的职责和地位如何?

秉笔太监有批红特权,也就是代替皇帝在奏疏上批复意见,当然批复时,用皇帝才能用的朱笔,所以叫“批红”。看起来秉笔太监似乎是最牛叉的,其实不是。

正常情况下,奏疏已经由内阁草拟了处理意见,批复的时候只需要批复准与不准即可,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成分,只能按皇帝的意见批复。所以,秉笔太监其实就是个书写机器。

如果秉笔太监仅仅是书写机器,何来位高权重?原因就在于,秉笔太监除了批红外,有时候还要负责草拟圣旨,向外臣传达皇帝的口谕等等。这个学问就大了,皇帝的意思能不能表到位?表达过程中有没有“携私夹带”,全看秉笔太监的本事了,口谕更是如此。

当年刘瑾把持朝政,靠的就是一支笔,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怎么说全凭他一支笔,玩弄皇帝和朝臣们的本领,不是一般的高,连掌印太监张永都不得不服。

掌印太监的职责和地位如何?

字面上看,掌印太监就是盖章机器。玉玺代表皇权,掌印太监有审核权,你可以欺骗任何一个人,却欺骗不了掌印太监,他才是最终的把关人。

而且掌印太监提督东厂,为内监之首,后宫的一应大小事务,皆决于掌印太监,所以,掌印太监才是太监中的老大。

不过,在人治社会,凡事都有特例,复杂的政治斗争,随时可以改变一些惯例,比如魏忠贤虽然是秉笔太监,但权势却比掌印太监王体乾大。

说起来好笑,魏忠贤这个秉笔太监秉不了笔,他不识字,“忠贤不识字,体乾与永贞等为之谋主,遇票红文书及改票,动请御笔,体乾独奏,忠贤默然也。”

王体乾执笔盖章一人包办,只要魏忠贤批准即可,掌印太监成了秉笔太监的打工仔!

为何是这么个结构,因为王体乾资格比魏忠贤老,起点比魏忠贤高,但是王体乾懂事,早早投靠了魏忠贤,凡事以魏忠贤马首是瞻。既然如此,魏忠贤也就犯不着非得干掉王体乾。

黑白分明的太监群体

我们看到的明朝太监,都是坏得头顶冒疮脚底流脓的家伙,其实有点妖化了这个群体。客观地讲,除了身份上的特殊之处,他们也是一个人,也有常人一般的思想。这个群体有奸也有忠,有恶也有善。

比如陪伴崇祯皇帝走到生命尽头的王承恩,耿直尽忠的怀恩,廉洁自守的陈矩,还有那个名垂青史的郑和,他们都是明朝太监中的佼佼者,值得后人尊敬和敬仰的人,他们不比任何一名士大夫做得差,无论能力还是品行。

我们之所以只看到太监们的黑,看不到他们的白,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这个群体的有色眼镜。太监这个群体比较低贱,要么出身贫寒的平民,要么是罪犯家属,都是一些文人士大夫看不起的群体。

阉割之人,在文人士大夫眼中就不算人,这个有色眼镜,从太监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古时候有腐刑,受刑的叫刑余之人,万人鄙视。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跟他受刑后极度的悲愤心境有关,他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就是表明,为了这部《史记》,我选择了最屈辱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司礼监之所以走上权力的顶峰,其实是大明政治生活的走向,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相切合,被皇权选中,作为可信赖的群体,用以掣肘内阁的工具而已。


寻根拜祖


司礼监以“掌印太监”为首,下设“秉笔太监”数人。单从太监官职排序上来看,掌印太监是大过秉笔太监。但在实际中,个别身兼东厂提督的秉笔太监要比掌印太监权力范围更广。从身为秉笔太监的魏宗贤和掌印太监的王体乾的实力对比上就能看得出来。


在明朝,凡是能叫的上名的太监,都做过这两个职位,魏忠贤、冯保、王振当过秉笔太监,刘瑾、汪直当过掌印太监,而要说谁的权力更大,则要看的是个人对权力的极限运用和对时势的精准把控。


什么是太监?

明清时代的宦官被称为太监。那些在影视剧中动不动见着个阉人就叫太监也是不对的。明代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和八局,共称为二十四衙门,其中十二监的长官,官从正四品,才被叫做太监。

二十四衙门以十二监为尊,十二监以司礼监为首。所以司礼监的最大领导,掌印太监自然成为了所有宦官的第一领导,除了管辖宫廷礼仪,宦官奖赏处分,还要负责皇帝文书、印玺、御前会议,这种频频能在皇上面前露脸的机会,怪不得很多宦官见到掌印太监都要磕头膜拜。


秉笔太监诞生的政治背景

朱元璋的政治创新,废宰相,建内阁,给秉笔太监带来了时代红利。“泥腿子皇帝”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了更好地将皇权集中在自己手上,便按计划地先后罢免了四位宰相,而后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这样消除了中间商,皇帝便可直接和官员大臣对话,朱元璋成了亲力亲为日理万机的模范皇帝代言人。


但他究竟是肉体凡胎,分身乏术便只好组建内阁,搭建自己的秘书团,因为他们没有实权,朱元璋则不会感到威胁。

内阁秘书团的作用很简单,先是票拟,而后让皇上朱批

票拟,就是内阁秘书看过各部门上呈的奏章公文后,提出个人观点的处理意见,这些意见用黑墨笔写在纸条上,放在公文旁,然后被送进宫里给皇上预览。


朱批,则是皇上看过秘书所写的意见后,觉得可行无错,便用朱砂笔正式将小条上的意见,抄写在正式公文上,而后将小条撕掉。

这种模式一开始为了减轻皇上阅览负担,提升执行效率,励精图治的皇上可以使用的得心应手,但是遇到不思朝政的昏君,票拟和朱批便完全成为了依赖,成为了懒政的工具,甚至可以假手于人。

而这个人,就是秉笔太监。按照《明史 职官志三》中描述,他们是“照阁票批朱”,这样权力寻租的空间来了,批朱是批朱,但是不是完全按照阁票来批,这里面是有很大的学问了。秉笔太监成为了皇上的代笔,甚至可以自行下达圣意假皇帝。


但是批朱后的公文还要重要的一步,就是盖章才能正式生效,而这最后的一哆嗦则是掌印太监负责,如果掌印太监觉得批朱有问题,则完全有权力有理由驳回,而这也成为了两者互为牵制的一环。

东厂谁来管?

朱棣恢复了朱元璋创建的锦衣卫,而且觉得只有一个特务机构是不够的,监督者也需要被监督,所有他又创建了东厂,而东厂则被宦官所掌握,东厂厂公则是来自于司礼监,是由秉笔太监中的二号或三号人物担任。

如果这样一个秉笔太监既握着笔又拿着刀,那么他的权力自然炙手可热,直通天庭。为什么魏忠贤不想做一个掌印太监,那是因为作为秉笔太监的他手里控制着一群具有雄厚权力的特务武装力量,而这种力量才是实际的,也是力量无穷的。


以上。


轻浪五更风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是掌印太监的权力大。后来秉笔太监有了“批红”的权力,逐渐就形成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平起平坐的局面。他们是明朝权力中枢中,权势最大的两个人。

司礼监始建于朱元璋时期,当时的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名,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随堂太监若干名。司礼监,顾名思义,就是掌管宫中“礼仪”事务。比如重大节日,命妇朝贺时的排位、仪容,还有就是纠察宫中宦官的违法乱纪行为。后来又逐渐增加了执掌范围,比如婚丧祭祀礼仪、制帛,御前勘合,内使出入马牌,以及廷筵安排等等。但这时的司礼监也只是一般衙门,没有太多权力,因为朱元璋明确规定不许宦官干政。

到了明成祖时期,由于在靖难期间,朱棣就是靠着建文帝身边的宦官打探消息。所以,朱棣登基以后,宦官的地位大幅度提高。有些被视为心腹的太监,就被派出宫去担任镇守中官以及监军等重要职位。这些有权势的太监也不受司礼监管辖,这时的司礼监也还不是宫中“第一监”。

真正让司礼监从“二十四衙门”中脱颖而出的,是在明宣宗时期。明宣宗正式确立了“票拟”制度,并给秉笔太监赋予了代笔“批红”的权力,这才让司礼监真正成为一个权力部门。由于明朝的宦官大多都有文化,宫中会对宦官进行文化培训,所以他们也就可以为皇帝分担一些事务。

明英宗时期,由于皇帝朱祁镇继位时才9岁,不能行使皇帝的权力。而实际掌权的张太后碍于宫闱制度,不能和内阁成员面议政事,于是就将内阁票拟法定化。同时,“批红”也成了司礼监的职责之一,之前太监“批红”也只是在皇帝的批准之下才能代笔。而现在“批红”则成为司礼监的日常事务了,司礼监又在权力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此时,司礼监还加强权力的集中,逐渐将各衙门的权力掌握在手中。镇守中官的选任,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提督东厂等大权都落到司礼监手中。同时,司礼监也形成以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为首,领导所有宦官衙门,和内阁、部院分庭抗礼的一个内廷官僚机构。

此时,掌印太监被视为能和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由于秉笔太监还兼有提督东厂职务,被视为“次辅”。接下来才是随堂太监,相当于“众辅”。

要说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谁的权力大,按职位来说肯定是掌印太监权力大。但真正实际中,不一定是这样。像有名的大太监刘瑾、汪直、魏忠贤,他们都是秉笔太监,但他们就是压当时的掌印太监一头。可见,正要是看谁权力大,还是要看个人能力。


老虫


明朝内廷设有有十二监,下设有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其中以司礼监为首。司礼监里面提督太监是最高职务,但提督基本不设,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掌印太监为首。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有“内相”之称。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笔太监之上,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

司礼监诸太监权力来自明代特有的票拟与批红制度。

因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内阁与六部堂官处理公事用的是“票拟”,然后在呈报皇帝决定是否可行。由于废除了丞相一职,变得所有事务都要由皇帝处理,所以就有了秉笔太监代为“批红”的制度。即各部公文奏议交司礼监分类后,拣选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亲批,或由秉笔口述大要而皇帝口决,秉笔代为“照阁票批红”,发还内阁与各部依据批红撰写正式诏书执行。但秉笔太监只是写上意见,最后由掌印太监审核,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印章。如果认为不行,有权打回去重批。

所以掌印太监的权利是高过秉笔太监的

历任掌印太监无从查找,秉笔太监更是数量众多只能挑几个出名的出来说。

明朝太监专政是出了名的多,比如英宗时期的王振,王振可是秀才出身的太监,深受英宗信任,应该是太监里面文化最高的一个。继王振之后还有一个曹吉祥,此人也是胆大包天的人物,因为拥立英宗复辟而被封为昭武伯,但是后期居然想造反,带着八百名死士就想攻进皇宫挟持英宗,结果刚出门就被剿灭,不知道哪来的自信,也是明朝太监领兵造反的独一份。

还有宪宗时期的汪直,汪直就是电影里面大名鼎鼎的西厂厂公的原型,但汪直只是因为太监的身份而被人不齿,其实此人能文能武,多次出塞打击蒙古人和镇压女真人。是明朝以太监身份掌握“京营”的第一个人,因为文官的不断弹劾,宪宗也只是将他发往南京得以善终。

再来就是武宗时期的刘瑾了,他是明朝第一个被凌迟的太监,是内厂第一个厂公也是最后一任,有着立皇帝之称,最后因为藏匿盔甲兵器玉玺等违禁物以谋反罪凌迟处死。

到了万历年间的大太监冯保是少有的好名声的太监之一,这位就是配合张居正改革新政,营造“万历中兴”的人。虽然最后是病死的,但死后很张居正一样被抄家了。

到了熹宗年间,出了一个明朝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大太监魏忠贤,值得一提的是魏忠贤并不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而是秉笔太监,当时的掌印太监是他和天启帝乳母客氏扶植上去的王体乾,所以虽然名义上王体乾是诸太监之首,但实际上都是依附于魏忠贤的走狗罢了。而魏忠贤是在天启三年才插手朝政,到了天启七年天启帝病死后就马上被崇祯帝清算了,所以魏忠贤掌权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

以上我只能概括出几个稍稍出名的大太监,没办法全部列举出来,手打不易请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