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西古地弥渡是如何孕育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

一代球痞


云南名歌《小河淌水》被誉为世界“东方小夜曲”它出自云南省弥渡县密祉乡,这里的民风淳朴,当地人民能歌善舞,被誉为花灯之乡,每年的元宵节闹花灯是这里几百年前留下来的传统节日,一直保持下去,而且密祉乡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重镇,古道的文明孕育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人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文化氛围浓厚,各民族在平时的劳动生产当中,用民歌的形式,创造出现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歌曲,同时也把《小河淌水》这首民哥唱到.了全世界。



大山之子雪山雄鹰王伟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弥渡坝子土地肥沃,得益于洱海水源的滋养,物产丰富,蔬菜水果琳琅满目,是滇西的主要蔬莱产地之一,当地人民勤劳会盘算,女人善于经商,很会持家,俺制的酱菜在滇西很出名,可以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好地方。《小河淌水》这首曲子,出自弥渡的一个美丽而悲情的传说:外地一个走夷方的马帮路过弥渡时在弥渡歇脚休整,一个帅小伙子到河边溜达,听到美丽歌声从河边传来,走近一看,一个美丽姑娘在河边边洗衣服边唱歌,迷人的歌声和美丽容颜深深吸引住小伙子,姑娘害羞一失态把衣服掉进河里眼看就要被冲走,小伙纵身跳下河里捞起衣服送到姑娘手里。从此后小伙一到弥渡就和姑娘相会,山盟海誓不变心,可是小伙子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姑娘天天在等小伙子请人来提亲。姑娘每天唱着思念情人的歌等他:月亮出来亮汪汪 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哥啊 哥啊 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月亮出来照半坡 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阿哥/一阵清风吹上坡 吹上坡/哥啊 哥啊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村里村外的小伙子请人来姑娘家提亲,姑娘对父母说赶马帮的小伙子会请人来提亲的,一定要等小伙子来娶他,只要一听到马帮的玲声就跑到村头迎接,年复一年都没有迎到小伙子,姑娘的歌唱哑嗓子,泪也流干了就是不见情哥哥.......!


long9056


中国经典名曲《小河淌水》全球之旅《小河淌水》是中国民歌的峰巅之作,被誉为“东方小夜曲”而享誉世界。它以无比优美的旋律、荡气回肠的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内涵、情景交融无限深邃的诗的意境,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常唱不衰。在民国以前,云南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马帮,当年南来北往的马帮云集于此,带来了不同类型的山歌、民歌在这里交汇、交融,于是,密祉和文盛街,也就成为了滇西最有特色的马帮歌谣的集散地。在密祉这片山歌、民歌的海洋里孕育出《小河淌水》这样的世界经典名曲,便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历史上,云南流行着一种“穷走夷方”的社会传统。所谓“夷方”,则泛指现今的印度、东南亚国家和边境一带。“走夷方”可以掘金挖玉,可以经商发财,可以赶马帮谋生,可以施展抱负实现男人的梦想,过去云南的很多富人都是通过“走夷方”而致富的。所以,尽管“走夷方”之路充满了艰险,布满了陷阱,但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向往,总是有那么一些人踏上了这条人生之路。于是,马帮的铃声也就永远响彻在茶马古道上,马帮的歌谣也就永远飘荡在深山之间。 远走“夷方”的男人,自然怀乡恋土,日夜思念着家乡和家乡的妻子、情人;而留在家乡的妻子和情人,也同样日夜思念着远走“夷方”的亲人。这种两地相思就构成了马帮歌谣的主旋律。马帮歌谣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主要由“留郎―送郎―等郎―思郎―盼郎”等内容构成,就像是一条生命的小河,有明快的节奏,有生动的情节,有没有结局的结局:历史上流传于密祉一带的《月亮出来亮汪汪》、《放羊调》、《赶马调》、《送郎调》、《过山调》、《阳雀调》、《大风刮来树头歪》……这些民歌就是马帮歌谣的代表作,它们的曲调与《小河淌水》的音乐旋律极为相近、相似;而《月亮出来亮汪汪》,不但曲调与其相似,歌词也几近相同。 相传在200年前,密祉小卷山下有一位特别喜欢唱山歌的姑娘,碰上了一个也是特别喜欢唱山歌的随马帮“走夷方”的小伙子。二人在月夜的小河边对唱了一夜的歌,由此产生热恋。于是,二人对天庄重发誓:阿哥在“走夷方”归来后的某月某日的月圆之时,要来老地方与姑娘相会,并向她的父母正式提亲以结百年之好。结果那位信誓旦旦远走“夷方”的阿哥却永远也没有回来!姑娘在月圆之夜等待情郎总是一次次的失望之余,对着圆月把自己热切的期待、无限的深情、万般的无奈、满腔的悲凉都注入在自己的歌声里渲泄,唱出了《月亮出来亮汪汪》这首马帮歌谣中的绝响:“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而这首荡气回肠的民歌,便是《小河淌水》最直接的生活来源,它植根于生活和历史的深处,才会发出人生最美的心声。 密祉那条潺潺流淌、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河,发源于密祉西北太极山顶的桂花箐口,桂花箐口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天然原始森林,而箐底、箐边却长满了桂花树,其中有一株被称为“树王”的古银桂树,已有1700多年的树龄,要4个人才能合抱,它虽然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和风雨但却生机盎然。在“树王”之旁,有一股水桶般粗的泉水从山腹中喷涌而出,名为桂花泉。泉边立有一石碑,上有《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改编者尹宜公手书的“小河淌水源头”6个大字。这幽谷山泉,一现身就如孩子般唱着、跳着,一路欢歌,在箐中流淌一段后,却突然钻入岩洞消失了身影,只留下银铃般的笑语;有时又在芳草间重现倩影,沉静地流淌着,大有遗世独立,飘渺若仙的气概;有时又突发虎虎生机,于石峡漱玉,松间鸣琴……这桂花泉唱出的生命之歌,可谓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着实令人为之陶。


木木思密达


弥渡是滇西古地。境内苴力营盘山新石器遗址发现,三岔路、青石湾出土的战国铜鼓,说明这里在原始社会即有人类生息繁衍,经历了和别地一样“侯王国以十数”、“君长以什数”,部落林立,互不统属的时代。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以滇西祥云、弥渡、凤仪、宾川四地置云南县,属益州郡,弥渡是云南名称渊源最早的四地之一。[古]昆明[今大理地区]“地当蜀去身毒[今印度]道途中”,弥渡是古丝绸南路要冲。唐南诏时期,云南普洱通往藏区的茶马古道,弥渡又是必经之地。境内形成了载入唐代《蛮书》的“白崖城”﹙今红岩镇﹚、“大庄哨”﹙今大庄街﹚、“腰惠铺”(今腰会邑村)等古道驿站。明代万历《赵州志》、天启《滇志》中记载的“弥只铺”,就是茶马古道上由起始的“马食铺”慢慢演变成了的一个古驿站,现今还在密祉乡完整遗留着的古文盛街。

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天宝战争和两伐南诏留下的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到了明朝洪武年间,连绵不断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

于是,南北人流的涌入、古驿站里的“南腔北调”、怀揣各地文化人群的落藉,使弥渡的民间民俗、语言、民间艺术在历史的沧桑中,在弥渡各民族文化与祖国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渗透、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灿烂多姿的优秀传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