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小說《封神榜》裡為什麼沒有出現孫悟空?

從歷史來看,西方神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在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裡,都有集中展現,而我國的神話,雖然記載很多,但大多呈現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徵,不過,在我國一些著名神魔小說裡,還是能出現一些具有傳承關係的神話故事,甚至會出現許多共同的神話人物。

就拿我國最有名的兩部神魔小說《封神榜》和《西遊記》來說,故事裡曾出現了許多共同人物,他們相互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也都有不少出場記錄。

神話小說《封神榜》裡為什麼沒有出現孫悟空?

大圖模式

比如,二郎神楊戩,李天王,二太子木吒,三太子哪吒,在兩部小說裡的名稱完全相同。一些大佬級人物,如,燃燈道人,慈航道人,文殊廣法天尊,在《西遊記》裡分別變成了燃燈古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實際上,他們是同一個人,只不過,由道教身份變成了佛教身份。

令讀者納悶的是,大名鼎鼎的孫悟空,在《西遊記》裡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卻在《封神榜》沒有出現,甚至連名字也沒有提過,為什麼會這樣?仔細分析一下,不外乎有兩大原因。

神話小說《封神榜》裡為什麼沒有出現孫悟空?

大圖模式

其一,孫悟空是特定歷史背景下被塑造出來的英雄形象。

《封神榜》和《西遊記》雖然都是神魔小說,想象力豐富,具有天馬行空的敘述風格,但都沒有一虛到底,都是結合了具體歷史背景來展開敘述,具有現實意義。

兩部小說雖然都成書於明代,但描述的時代背景和時間先後順序不一樣,《封神榜》講述的故事比《西遊記》早了1700多年,在《封神榜》的時代,孫悟空還沒有被塑造出來,人們也不需要用特定的英雄人物來滿足對英雄的幻想。

神話小說《封神榜》裡為什麼沒有出現孫悟空?

大圖模式

《封神榜》,也叫《封神演義》,是明代小說家許仲琳(1560年——1630年)大約在40歲時,耗費10年光陰寫成。故事時代背景發生在商朝末年到周朝初年,距今3100年左右,以周武王伐紂為主要線索展開敘述,期間摻雜了許多宗教鬥爭,各路神仙各為其主,各顯神通,最終,代表正義的周武王戰勝了商紂王,體現了作者對懲惡揚善思想的認同,對仁君的歌頌,對昏君的抨擊。

《西遊記》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1500年——1582年)花掉大半生心血寫成的鉅著,故事背景發生在唐朝初年,距今1400年左右。以唐三藏帶領三個徒弟踏上西天拜佛求經,路上與各種妖魔鬼怪纏鬥為線索展開敘述。在本質上,《西遊記》藉助孫悟空的形象,不但讚揚了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同時也強烈諷刺和抨擊了封建思想。

神話小說《封神榜》裡為什麼沒有出現孫悟空?

大圖模式

其二,孫悟空被看作是聯繫道教與佛教的紐帶人物。

在中國,由於道家是土生土長的宗教,歷史非常悠久,歷來有“遵道”傳統。《封神榜》講述的故事早,貼合“遵道”傳統。而《西遊記》的故事遠遠晚於《封神榜》,在講述《西遊記》的故事時,因為上層意願,人們的信仰變了,孫悟空在此時橫空出世,是歷史的必然。

在《封神榜》故事的時代,仙道思想盛行,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作者許仲琳塑造的都是各路道家大神以及他們的徒弟,並安排他們粉墨登場。

神話小說《封神榜》裡為什麼沒有出現孫悟空?

大圖模式

而在《西遊記》時代,佛教思想盛行,完全跟道家思想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了道教的影響。因此,作者吳承恩順應潮流,在以前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塑造了許多佛家大神,擴充到了小說文本中。孫悟空的出現,正好是順應了這個歷史潮流。

但是,在中國,儒釋道一直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作者塑造孫悟空時,沒有直接讓他從佛教故事中誕生,而是讓他從遠古大神女媧補天的一顆彩石中蹦出,連孫悟空最初學藝時,都學的是道家本領,這些故事從側面足以說明,孫悟空是聯繫道教與佛教的過渡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