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乱设“假想敌”


不要乱设“假想敌”

日月潭之晨 2010年4月10日摄

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每当我们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出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些人总是要臆造出一个“假想敌”,然后就把矛头直接对准这个“假想敌”。

比如眼下微信朋友圈里的“细菌战”“生化战”“阴谋论”等,就是一例,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也不好一一细述。

很多时候,其实是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假想敌”的。之所以推出这么一个“假想敌”,有人是为了推卸责任,有人是为了转移视线,有人恐怕是为了调动某种情绪。




若有人问,可不可以设些“假想敌”?笔者的回答是:当然可以。

时常有些在学习、工作和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人,喜欢把同事或同行当成自己的“敌人”,那是为了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时刻保持一种进取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心态,在事业上继续“领跑”的地位。许多企业也刻意寻找“假想敌”,那为的是自我加压,忧患在心,学人所长,寻人所精,使自己的经营臻于完善,使自己的产品适应需要,以求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上述两种“假想敌”的设立,显然有利于个人成长、工作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但是,就像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样,我们有些人总喜欢在心中乱设“假想敌”。

比如,小而言之,某领导的一个意见遭到几个人的批评甚至反对,该领导就会认为:这几个人肯定是串通一气,蓄谋已久,存心来和我作对的,而不会想到人家提出反对意见是出以公心的,是为着工作的。在以后的日子中,就处处警惕提防着那几个人。结果呢,由怀疑人家偷了斧子,到觉得人家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于是大有非把人家整死不可之势,最后闹得不可开交。

大而言之,某地的某项举措如果遭到反对,恐怕有的领导首先考虑的,不是该项举措符合不符合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是有“害群之马”在“作怪”。于是瞪着“阶级斗争”的双眼,密切注视着“风吹草动”,明里暗里专门给自己心中的“假想敌”小鞋穿,时不时抡起大棒来敲击一下。

我们还能够看到,有些人是偏执狂,患有臆想症,习惯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只要是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善意的、苦口婆心的,都会被斥之为“诽谤”“歧视”“妖魔化”“别有用心”“恶毒攻击”,认为是有人故意在拆台,和自己过不去。

其实,这些人心中的“假想敌”,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而他们却花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和这个“敌人”作战。应该说,这些“假想敌”的虚设,使得一种莫名其妙的“警惕”心态和“斗争”精神,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氛围。

很明显,乱设“假想敌”,不利于工作的进步。应该看到,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站在公正、友善、诚恳的立场上,对我们的方方面面提出种种批评、意见的,是希望本地、本部门、本单位一天比一天好的,就算有些言辞过于激烈、刻薄,也不至于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暗箭”。对待不同的声音,即使就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有着一种胸怀,从大局出发,从工作出发,从团结出发,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加以对待,而不应该耿耿于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动辄就以为人家在结成团伙,脑子后面长了“反骨”,在搞阴谋诡计。

乱设“假想敌”,还不利于建设和谐美好社会,不利于同事之间建立起正常的友好的关系。我们提倡工作愉快,生活幸福。如果有人总是自我虚设一个又一个的“假想敌”,然后总处在和“假想敌”的“战斗”当中,天天跟个乌鸡贼似的,不是觉得这个跟我有仇,就是感到那人和我有怨;不是觉得张三每天觊觎我的位子,就是认为李四总在上级面前打我的小报告,因此看谁谁不顺眼,看谁就想整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怎么讲正气,怎么讲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

负有一定责任的人乱设“假想敌”,其中的原由,有的是不能够正确对待同志、群众,好像还生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有的是对自己的能力缺少自信;有的是有主观妄想症——就如曾经有人神经过敏,自认为国外会把龙作为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而产生负面联想,为此煞有介事地要求改变“龙”作为中国国家的形象标志一样。

“假想敌”设得好,可以充电、励志、鼓气,成为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而靠捕风捉影、胡乱猜测而“造”出的一个个莫须有的“假想敌”,于己于人,有百害而无一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