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有些決策者為何選擇了“保守”

疫情面前,有些決策者為何選擇了“保守”

“這一段時間我是內疚、愧疚、自責的心態。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早一點決定,採取像現在嚴厲的管控措施,結果會比現在要好的。”1月31日,白巖松連線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當被問及最近一段時間,以一種什麼心態在工作時,馬書記如上回答。

面對或將擴散的疫情,馬書記的態度和決斷多少有些“保守”,他表示自己沒有早做決斷,因而貽誤了時機。

無獨有偶,近日,新京報因那篇引發公眾熱議的論文,採訪中國疾控中心(CDC)的副主任馮子健時,他坦誠,從“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到“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CDC是“保守的”“謹慎的”。

“保守”成了武漢市和CDC在面對疫情時,共同選擇的應對態度,這是為何?

這其實不難理解,保守自然是出於謹慎,謹慎則是為了不出錯。針對或能引發重大公共事件的疫情控制問題,謹慎行事,遇到問題及時上報,程序正當,也是正常舉措。

問題就在於,這種層層上報,或者獲得上級授權走正當程序,有可能就會錯過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

表面上是一種“保守”“常規操作”,但這可能也是處在積極擔當、主動負責的“背面”。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風險和責任的轉移。

實際上,與避責、保守的態度和做法相對,勇於擔當、敢於任事才是應對這一非常時期、突發事件的正當作法。

當然,鍾南山院士說出“人傳人”前,武漢市也採取了一定的防控措施,只是,這些舉措相對於嚴峻的疫情傳播形勢,顯得有些“溫和”了。

現在看來,無論中國疾控中心抑或是武漢有關方面,或都因為持保守態度,追求所謂“程序”正當和結果無誤,而貽誤了最好時機。

這最終的結果,也對今後防疫做了警示: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性大規模傳染病,在苗頭初現時,就得做好最壞預設,不能失去應有的警覺和危機意識去“保守”行事,在面對危機時,更要有勇於擔當的意識與氣魄。

眼下我們在舉全國之力對抗這場疫情,希望在接下來的“戰疫”中,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勇擔當,敢任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