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仙”李白,经历了怎样的现实碾压和吊打

人的名望和成就,在不同时期,得到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有着霄壤之别的反差,特别是许多载入史册的人物,身后的光辉往往会大于生前。

李白之所以被世人称为诗仙,固然是因为他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超凡,这只是他个人主观因素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李白诗中的豪情纵逸,浪漫想象,雄奇奔放等等这一切的文字、笔法、风格,打破了普通人封闭知识结构下的想象范围和认知范围,进而为人们仰望并认可,所以称他为“诗仙”。

一代“诗仙”李白,经历了怎样的现实碾压和吊打

李白的诗情豪句,又都是和酒息息相关的,虽然古往今来,与酒结缘的诗人有很多,比如“对酒当歌”的曹操;“对酒不能言,悽怆怀酸辛”的阮籍;“纵酒观群惠,倏忽四落周”的杨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杜甫,“把酒问青天”的苏轼等等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诗酒比例之大,还没有人超过李白。因为有数据显示,在李白的1046首传世诗作中,带酒字的诗就有172首之多。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出了,李白诗酒人生的得失与悲欢,同时留给后人不尽的褒贬和反思。

酒之于中华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同时也伴随着各个时代人们的醉与醒、成与败。

通过李白与酒的合作产品——诗,我们不难看出,李白对酒的认知、运用甚至依赖,远远超出了常人;同样酒对李白的影响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关于诗与酒的结合,李白完全是不可超越的存在。

酒之于李白,简直就是诗仙的“外挂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李白是这样描述的: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给他这样的评价,当然是有依据的。李杜二人,做为大唐诗坛最耀眼的“双子星”,同时他们也是很好的朋友,并且从二人的酬赠作品中也能看出他俩的交情。下面这段趣闻,同样可以佐证老杜所言不虚。

一次玄宗同杨贵妃同坐沉香亭,见到园中牡丹盛开,意有所感,命李龟年召李白去赋诗,正巧李白刚喝了酒,半醉半醒地一动不动,自称酒仙。被生拉硬扯地来到皇帝面前时,仍醉意未消,皇帝命人泼了他一脸的凉水,笔墨伺候,不一会儿,一首著名的组诗便诞生了,这便是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

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装。

3、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以上这些就是有酒必有诗的李白的真实写照。李白从未直言说过自己如何如何的喜欢酒,但是他也确实从未离开过酒,他的酒就是他的诗,因为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喝进肚子里的酒。李白写诗不喝酒,就像汽车没油开不走。

一代“诗仙”李白,经历了怎样的现实碾压和吊打

不走寻常路的李白,虽然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但是照样被残酷的现实碾压和吊打。

“欲以布衣取卿相”,李白这样的思路设计无异于给自己增加了晋级难度。

创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得到了大唐统治者的认可和完善,是一项适合当时社会现实的人才选拔制度。李白这位五岁能诵六甲的“天才英特”,若通过科考步入仕途,简直是手拿把掐般容易。然而他却“不愿从科举入仕”,于是走上了坎坷的“干谒”之路,虽然摆脱了科举考试的束缚,他却承受了不同形式的碾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十岁的李白还在拿着自己的诗稿作品,到处干谒,求得赏识,却依然是到处碰壁。先是在他当时所在的陆安州开始,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毁谤而不得见,上书自白也同样遭到了拒绝。

接着李白又结识了当朝宰相的儿子张相、玄宗的御妹玉真公主、不断的谒见各路王公大臣,渴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却都没能如其所愿。

第二年,李白来到了长安,想要寻求发展机会,可是,这时十分宠信宦官高力士的玄宗皇帝却驾幸到了洛阳,李白到达长安之后,极力营造的人脉都暂时失去了作用,如此的参商交错,使得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的李白,备受打击,自暴自弃,导致了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潦倒。

这一路的坎坷和漫长,相对常人的科举仕途,多出了怎样的甘苦艰辛,只有李白自己知道。

下面这句诗: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完全可以看作是他的自省和总结,这与他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样天真自然的境界也是完全吻合的.

然而,李白这颗天然出水的“青莲”,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是诗和酒就能够调和解决的.

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的"干谒"行动终于有了最好的成果,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并且以礼贤下士的姿态,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当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时,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此时的李白终于有了"安社稷""济苍生"的机会,差的只是时机和运作条件的成熟.这样的机会却被李白白白的浪费掉了。

一代“诗仙”李白,经历了怎样的现实碾压和吊打

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虽然也喜欢宴饮娱乐,喜欢诗文,并且还把诗文列入科考项目.可你李白别忘了,皇帝所作的一切,都是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为目的的。,即使是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广诗词,他自己也写了不少诗作,以助力文人们的诗词创作.他这样做的目的,照样是为了扫除前朝的靡丽遗风,振作大唐的国运和文风.

你李白若想"安社稷,济苍生",首先,必须要有施展兴利除弊的政见和机会,机会既要会抓,还要会等。其次,必须有为家国天下谋福利的举措和行动,这样的举措和行动,绝非一己之力而能为之的,既要有上面给你开政策的绿灯,同时也需要更多合作者的同心协力,而不是脑子里的诗情酒债就可以办到的.

再有就是,纵情诗酒的李白,根本不善于官场和人际的操作。这样的事实同时证明了,一个好诗人,未必是辅政高手。因为若要达到“安社稷、济苍生”的目的,方向、机会、实力合作等因素是缺一不可的。

李白断送自己这一切机会的原因 ,主要还是因为下面这一波“神操作”

天宝二年(743年),四十三岁的李白。诏翰林院。初春奉诏作《宫中行乐词》,得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这两次和皇帝的亲密接触,很得皇帝的赞赏,对李白来说都是相当成功的。李白完全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政见,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呢,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忘记了把这样的生活转化成实现理想的机会,只顾着以酒浇愁了。

李白的酒,曾经崔盛了他的诗词之花,此时却浇灭了他的理想之火。

当他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八仙”之游的时候,玄宗下旨呼召他,都不去上朝,此时的李白,够狂同时也够傻。

加之后来奉诏醉中起草诏书,还伸着脚丫子,让皇帝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给他脱靴。

这一系列的狂与傲,引来的后果,除了皇帝对他的疏远,同事的嫉恨,还有就是宫中依附高力士的那些人,利用一切机会在玄宗耳边说李白的坏话。如此一来,就不只是皇帝疏远他,这么单纯的问题了。谁还敢靠近他,还敢跟他合作呢。

如果说在此之前李白的干谒之路,是现实对他的分层碾压,那么在此之后,就是李白由于自身原因招致而来的,命运给予他的合力吊打。

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带着退隐与济世这样两种矛盾的思想又一次“仰天大笑出门去”。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避居庐山的李白,出于对当时形势的误判,入幕李璘麾下,极力劝说永王李璘叛乱,割据江南,并且还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怂恿李璘割据称帝。不久永王兵败,李白被抓到了浔阳(即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的监狱里。

公元757年,在妻子和朋友的多方奔波搭救下,57岁且病痛缠身的李白,才得以摆脱牢狱之灾,被皇帝开恩,落得被流放的下场。

同是这一年,四十六岁的杜甫,处乱世而内心笃定,从贼营逃出,在风翔拜见到了当时的皇帝唐肃宗,被封了右拾遗的官职。

被世人并称“仙圣”的二位诗人,在不同的思维引导下,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所以,苏辙在《诗病五事》中,对李白给出了下面这样的差评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时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

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

今观其诗,固然。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

纵观李白的一生,性格豪放,求名、结交俱以诗酒开路,虽有波折,却也是粉丝无数,相当风光了,无论是金龟换酒,还是千金买壁,乃至最后终能入宫伴驾,诗文名动朝野,也算达到了这方面的极致。

一代“诗仙”李白,经历了怎样的现实碾压和吊打

大唐盛世是诗的国度、也是诗的时代,所以李白不会缺少诗友;李白天性嗜酒,轻财重友,当然也少不了酒友。然而,他却没有一位能够给他人生警示、诤见的挚友和导师。从他的经历来看,不会是没有遇见,而是他的天纵豪情的性格,拒绝了这样的机遇和存在。狂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能听谁的规劝呢?

由于历史和个人性格的局限,纵是一代诗仙醉圣,最终名就而功未成,也终未打破“吃酒误事”的魔咒,导致被各种现实的碾压和吊打。

毕竟,人的一生中,各种人与事的复杂纠缠,不是都可以靠喝酒写诗就能解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