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在高价位重组吗?

境随心转148131711


那要看具体怎样重组了,要是向大股东发行股票购买大股东标的资产,那肯定低价位好,大股东拿的股票份数多,后期高抛套现赚一把。要是向社会发行股票购买资产,那是高价位好,不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


西域狮王


好问题,不妨稍微拓展一下进行阐述,即:为什么绩差股会需要重组来提振股价,而且还往往奏效?

一、所谓的“壳资源”

一般而言,股价的短期走势是由供需主导的,而长期走势由公司的业绩主导。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业务老旧且连年亏损,按理说这种公司早就该成为仙股,股票价格和成交量濒临退市。但在中国,新手会惊讶地发现绩差股,尤其是*ST的股票最初会不断下跌,但最终稳定在某个市值范围内,任业绩各种巨亏就是跌不下去。实际上这就是由于上市公司平台这种稀缺资源,俗称“壳”的价值高于公司商业价值的一种反映。

反过来说,当一家上市公司主业面临困境,难有起色甚至连年亏损的时候,不论是脱困的需求还是将壳资源利用到底的需求,都会需要对公司业务进行重组。在国际新闻中常看到的重组包括裁员、削减产品/服务、关闭分支机构等都属于跨国大公司的范畴。对于一家中小型上市公司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寻找一家具有较好利润和成长性的新业务非上市公司,通过换股的方式将其并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畴,如果彻底一点就干脆把老业务置出变成一家全新的上市公司。前者有时勉强可以叫做“多元化经营”,而后者往往就是借壳上市了。由于优质资产的注入,上市公司范畴的未来业绩就不再那么惨淡了。

二、简单算一笔账

假想一家上市公司A,公布连续亏损两年的财报后*ST戴帽,股价一阵大跌,最后横盘的时候股本5亿股,股价平均在4元,静态每股收益-0.05元/股,我们可以粗略认为壳的价值不超过20亿元。

如果这个时候以15倍的市盈率对价注入一个同期2亿净利润的公司B,B属于新兴行业,同行可比上市公司市盈率如果在45倍,那么B的作价是30亿元,假设公司就按4元/股的对价增发股票,那么新增7.5亿股本,新公司的总股本达到12.5亿元。B的原股东获得上市公司60%股权,而A的所有原股东合计持有比例变为40%。那么B就获得了上市公司A的控制权,可以认为是B进行了借壳上市。

对上市公司来说,新注入B的实际价值是2亿*45倍=90亿,如果加上壳的价值20亿,可以预期上市公司市值上限在110亿元左右。。因而110亿*40%=44亿,而A公司原股东持有的总市值才20亿,增值了110%。那么理所当然地,公司的股价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N连板不是梦。

(此处的计算过程仅仅帮助理解,具体会计处理和估计方法可能与实际有出入)

同时,会发现资产注入的时候,非上市公司的估值和上市公司的估值有着很大差别。即便是同一控制下左口袋装到右口袋,非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一般是每股净资产衡量的,而上市公司则会变为市值,相比每股净资产往往可以增值几倍到几十倍不等(市净率)。这就是流动性带来的巨大价值,即所谓的流动性套利。

多么巨大的诱惑!而之所以B会让A公司股东得到这么多利益,是因为上市公司平台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来自于IPO的严格监管和旷日持久的申报和等待。另一方面,由于壳本身具有价值,上市公司股东千方百计会以各种关联交易、政府补贴等形式维持上市地位。而当具有合理出价出现时,A和B一拍即合。

三、注册制阴影下的求生

由于退市制度的不健全,哪怕一些已经沦为空壳的上市公司,每三年扔进去千把万,公司又盈利了,就*ST摘帽,进入下一个循环。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继续悠哉地寻找买壳方。退市制度过于宽松,漏洞过多,是导致壳资源可以稳定存在。当然近几年,这方面也得到了一些进步。而如果真正的注册制真正实现了,退市变得非常容易触发,上市也不再那么难,那么上市公司的壳不再那么值钱了,自然这种怪像就消失了。

注册制的威胁也会使得一些已经处于夕阳期,甚至成为壳的上市公司加紧并购的步骤,有时不一定会发生控制权的转移,也不一定会将旧有业务置出,这就是市场上所谓的“双主业”,往往是一个传统产业搭配一个关联性不高,但是属于轻资产或者热门行业的行业。所以常常会看到一些比较耸人听闻的诸如化工企业并购游戏公司,机械制造企业跨界影视等。

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对于未来的上市公司表现至关重要。很多上面提到这种跨度极大的并购对于原有的管理层都会构成至少以下挑战:

(1)旧团队如何与新业务团队分工、协调、配合;

(2)未来双主业的战略资源倾斜程度,甚至是否可能择机舍弃旧主业变为单主业;

(3)如何通过合理的机制使得新主业团队能够为公司长远发展持续贡献才智,而不是在完成对赌业绩后走人;

因而我们会看到很多传统产业并购一些热门行业的企业,对赌业绩都非常漂亮、股价大幅攀升,但可能存在上述的隐忧。如果在其后未能达成对赌业绩,甚至业务整合出现严重问题,将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在注册制和严厉退市制度夹击下走向衰落,更不要说那些只为一把拉升套现走人的类型了。

但不管怎么样,目前的并购热潮都是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理性决定,如果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成功一小部分,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利大于弊的。


大司马财经


问题还是有些许模糊[灵光一闪]

仅从题目来说,会在一个比较高的价位进行重组。

首先,公司重组和股价高低在理论上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个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多数情况企业并购重组之前,能知道消息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一般在重组前,大概率是会有一些小趋势的涨幅,有的也会有较大的涨幅,至于断定涨幅是否过大,价位是否过高,其判断依据的依据是以重组后的价位做参考,也就是后期看前期,毕竟高价位都是相对的。

其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重组失败,或者重组后市场并不看好,那么伴随着大跌,其之前重组的价位便是高位,这时看便是在股价高位重组。

是高是低,都是后来判断,当下没人知道是高是低,尤其重组情绪影响行情的走势也很大,基本会对真实价值异常放大。

看下中国中车,从不到5块开始有谣言说重组,其后正式重组在30多块,重组完只涨了1天,记得第二天直接百亿元的砸单,现在可以看下,它的重组就是在一个很高的位置。

所以,我的回答是,是。


李有理老有理


何为并购重组?

所谓并购,包括收购和兼并,又分为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横向并购如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主要是产业链的整合,如供应商和需求商之间的并购,此外还有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的混合并购。任何一个经济体和行业、企业要做大做乾并购重组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去年,并购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纵向并购大行其道。一些新兴产业如互联网、文化传媒等企业多以纵向并购来增强企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如华谊兄弟定向增发收购银汉科技、建设影院打造娱乐王国、乐视网并购花儿影视等。纵向整合的成功,为交易双方带来了数倍的企业增值,成为各路资金追逐的对象。

内生式增长加码并购,成为产业新生的重要推手。以蓝色光标为例,上市4年来,公司利用超募资金展开了一系列并购,其间引入业绩对赌、分步解禁、财务顾问资本介入等创新做法,成为亚洲最大的公关公司。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大规模的并购,蓝色光标营业收入从上市前的3.68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21.75亿元,上涨近5倍,利润也从4845万元跳升到2.36亿元,增长近4倍。预计2013年,该公司净利润在41241万元至45954万元之间,同比增长75%至95%。

并购不仅推动蓝色光标呈滚雪球式发展,其股价更是一路上涨。去年2月18日,蓝色光标的收盘价报28.56元,10月8日,其股价高达68.79元。尽管近几个交易日其股价有所调整,但截至今年2月17日,蓝色光标的收盘价依然在60.27元,相较去年初大幅上涨111%。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并购股高估值层出不穷。比如梅花伞,去年10月公司发布重组公告,拟收购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游族信息净资产为1.14亿元,而收购评估价却达到38.7亿元,溢价率达到约33倍。热门题材炒作,再加入新的模式,往往就能受到资金热捧,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同。一级市场十几倍的市盈率,放到二级市场就放大至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对于股民而言,如果盲目参与并购题材博利,就要面对此类资本运作形成的高风险。

如果1+1<2

从企业发展阶段看,并购可能意味着股价的飙升,然而,并购重组失利告吹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数。比如,日本索尼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曾因文化冲突、管理不善等问题亏损30多亿美元,再比如盛大文学,其成立后陆续收购了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等7个原创文学网站,然而内容生产和品牌、渠道建设的对接不畅,最终导致大规模离职事件发生,上市计划也因此搁浅。

虽然并购不一定产生1+1>2的效果,但市场总偏爱1+1>2的炒作,曾经炙手可热的手游概念,近期可谓风波不断。去年4月份以来,中青宝、掌趣科技、天舟文化等热门个股通过纵向并购延伸产业链,接连上演触“游”即涨的疯狂大戏。如天舟文化,去年8月27日公司拟收购专业移动网络游戏开发和运营商神奇时代100%股权的消息一经发布,股价便连续拉出9个涨同从停牌前的14.50元涨至最高51.12元,27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253%。然而,好景不长,天舟文化过山车般的“A”字形走势让投资者始料不及。去年11月29日,公司突然被稽查立案,并购重组申请被暂停审核,其股价也随之跌停。

可事实上,往往在连续几个涨停后,投资者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对此,李大霄认为,尽管并购也许会短期内推动公司股票上涨,但能否维持增长还要看后期双方经营战略的整合。否则,一旦整合不当,估值也会很快下来,反而会掣肘其后续发展。因此,投资者需结合公司基本面、重组方案、股价高低等适当参与。


滚雪球牛哥


这种问题还是太概括了。

重组包括重组他人,也包括被他人重组,或者与他人合并。支付对价的方式包括现金或者发行股份。各种情形的不同会导致选择重组的时机有所不一样。

比如如果一个上市公司想以发行股份的方式作为对价收购某家公司,当然是在自己的股价高位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最有利的。如果是以支付现金的方式作为这家收购某家公司,就只需要考虑被收购对象的估值是否合理,与公司本身的股价没有太大关系。

如果是自己的公司被他人收购或者与他人合并,当然应该选择在股价高位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己一方市值越大,谈判地位显然就越高。


田非碎碎念


事实上,上市公司就是在股价高位上进行重组的啊。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高管和实际控制人都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有大有小,股价高的时候,说明市场认可度很高,对外谈判都有优势。一般而言,这个时候都是对外进行并购重组的,一方面实际控制人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1、股票质押融资额度会比较高。

2、溢价也比较高,容易获得贷款;

3、股价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反应了当下上市公司业绩整体比较好,质量高。

二是风头正盛,有能力和资本。

也有外部资本想介入上市公司的,这个时候一般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般不会在股价高位时候,进行重组。

大多是对外进行重组。


财金品鉴张雷


首先,股价高低都是相对的,关键看重组以后的公司性质有没有改变,简单说,就是赚钱能力,产品是否有优势。一般情况下,重组以后是否利好与股价高低没有关系的,重组就是一支强心剂,很多股票重组后一路涨,不断创新高。

 

其次,上市公司重组成功后,对现在公司的股价有非常大的影响的;一般重组是能够大幅度的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也就是说比以前更能赚钱了,买了他的股票就会有高分红、高配送的,这样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就会快速增值,所以看好后市的投资者众多,争相买入这种股票,这样股价很快就会被推得很高了,炒股的人如果在低价位买进的话,获利的幅度也就会很大的。

 

第三,所谓的股价“高位”是提前的得到消息的某些人,在一段拉升建仓之后的结果,防止别人抢筹,而这个“高位”在后面趋势走出来了,就是相对低位。

 

就拿星巴克(Starbucks)来说,在2018年9月份,其股价已经走到了所谓的“高位”,但由于业绩和股价停滞不前,星巴克在当年持续到11月份,进行三个多月的重大重组和裁员方案!这是星巴克为了扭转销售停滞不前的局面,重新激发投资者兴趣而迈出重要的一步!

 

所以,认为股价高影响公司重组的顾虑可以适当打消这个念头。



用量识庄


如果上市公司最高价位重组,那说明几个问题:①.上市公司重组对企业是利好,但是股价炒高,说明利好消息已提前泄露。②.上市公司股价在高位,说明有人愿意高价收购,看好上市公司的未来预期。③.上市公司对高价位重组,可为上市公司增发股份,带来更多溢价,为企业带来更多流动性资源。④.上市公司高价重组,说明上市公司价值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公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反之价格越低,越没有投资价值,低价重组成功可能性更低!


自媒体业余爱好者


这种事情想都别想。

发生这种事情绝大多数两种条件下可能发生,

1.负责人太水。关键是如果太水的人到不了那个职位。

2.全是匪夷所思的说明和公告。关键的问题来了,全是匪夷所思的说明和公告,谁陪他们玩,除非他们希望自嗨。


晰经济


中国股市是魔幻世界.啥剧情都会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