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漢服,一個因生活水平提高、民族認同感回潮、文化自信提升而火起來的事物。很多人特別希望所有人都穿上,起碼要絕大多數穿漢服上街,因為只有這樣的現象出現,自己才敢穿出門,才不至於被看成“另類”。其實服裝的潮流不是任何人能夠左右的,穿什麼更合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評判的了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漢服潮流開始露頭的時刻,我們應該對漢服的文化歷史傳統做一番瞭解。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首先,漢服是什麼?古代的服飾?古代有很多朝代;漢朝的服飾?未免狹隘了些;漢人的服飾?歷史上那麼多次民族大融合的結果下自然不是這個答案。但這些說法又都沒錯,因為“漢”本身就是一個統稱,跟“唐人”這個詞一樣,代表著中華民族。所以給漢服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應該是——漢族主導的歷史著裝樣式、並被融合進來的少數民族所廣泛認可的、歷朝歷代不斷沿革的傳統服飾的統稱。

那我們就來歷數一下我國曆史上各朝代漢服的演變及各自特點。

當然,我就不從穿樹葉的年代說起了,因為我對樹葉的編織工藝也沒什麼研究。就從西周開始吧。那時候無非就是麻布,而且是以粗麻為主,所以你想要個什麼樣式,也不一定能做得出來,寬大、厚實,起到遮羞、保暖的作用就行,腰裡再扎一下,方便行走,如此而已。當然我們說的都是百姓,西周貴族有的是裝典辦法,這些辦法到了春秋戰國,被各諸侯國充分發揚光大了,飛入尋常百姓家。比如女性的下襬開始用橫向的褶皺來增加美觀度,不再只通過顏色與男士區分。另外領子開始越來越高,不再只是貼著肩膀,而是幾乎豎了起來。

到了秦,時間太短,雖然統一了很多東西,就是沒統一服裝,所以與戰國比,變化不大。唯一個特色可能是,原先的其他六國百姓開始接觸和學習秦服裝的那點特色,所謂那點特色也是秦身處當時的“蠻荒之地”與義渠等遊牧部落直接接觸,使得處處寬鬆的服飾上,唯獨上臂一段收窄,幾乎跟我們現在的袖子似的,到了胳膊肘又變成寬大袖口。這其實是一種既為了方便騎馬,又想彰顯“開化”程度的綜合體。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到重點了,歷史老師該拿粉筆敲黑板了!我們來說——漢。之所以漢服不能說是漢朝的服飾,是由於我們雖因漢朝而稱漢族,但但漢族卻不是有了漢朝才有的。“漢”這個字只是對之前的中原民族做了一個統稱。而漢朝的服裝也確實起到了某種對前代總結後加以改良並影響後世的作用,可以說是整個漢服演變中的集大成者。

首先他吸取了以前歷代服飾的優點,比如男人的下襬開始收細,雖說沒有後來唐的細,但已經到了假如不開叉,只能快走不能邁開腿跑的程度,臃腫方面得以改善。衣袖其實是保留了前代的大小,一為了施拱手禮的時候不至於違反禮制,二是作為裝東西的口袋。漢朝服裝最大的改變還是在於女性,她們的衣服看似與秦差不多,但其實整體都變了,變得更圓潤、更得體,稜角型的小細節幾乎都去除了,這也是受獨尊儒術的影響。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說完了漢,大家都知道到三國了,我們既然聊的是服裝,朝代方面就沒必要那麼細了,畢竟服飾潮流的變化不是因改朝換代而立馬換代的,而是在民間自發形成的循序漸進的改良過程。因此我們把魏晉南北朝放一起說。中國傳統文化上有一股“魏晉之風”,這股風同樣也吹到了漢服上,魏時的服裝特點就一個字——簡,可能除了宋朝服裝和現代服裝外,魏晉是最簡的了。那時的文人崇尚自然,所以衣服上的多餘的褶皺一律不要了,只留下了衣領和袖口兩塊不同顏色的布料,其他通體一致,做工精簡整齊嚴肅。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該到隋朝了,老粉絲都知道我向來的觀點就是——唐是隋的繼承與延續。在服裝上恰恰也印證了這一點,你去看隋朝的女性服飾,就知道唐朝宮廷侍女穿的那一絲抹胸哪來的了。可以說,隋朝發明了將裙子上緣提高到胸,再將相當於男士束腰的寬布條綁在胸部,想想那時候想“造假”真的好難啊。還有更大的進步就是百姓無論男女,袖口都變窄了,雖然以前就有,但只到隋才流行起來。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唐除了從所有角度繼承了隋以外,唯一不同的就是它還要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比如被滅國而遷入唐朝的大批波斯人。半透明的紗開始被廣泛應用,男人的衣服越來越瘦、女人的衣服越來越露(請自行腦補黃金甲)。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宋,經過了唐朝後的“五胡亂華”之後,本應該衣服越來越短小精悍,乾脆利落,接近遊牧民族。可事實恰恰相反,宋朝就是這麼一個有個性、有內涵的朝代,它清晰的知道自己是誰,是什麼文化方向,而且底蘊十足。宋朝的服飾在經歷民族大融合之後毫無斷代感,且大膽的走向了人文主義方向。一句話總結就是以人文本、舒服至上!無論男女都喜歡穿一件大褂,以前那種裡三層外五層、一個上午用來穿衣服的搭配習慣被徹底革新。出門時加一件帶袖口的披風,袖口雖寬但較前朝已經更加適中,寬鬆舒適、風度翩翩,文人勁十足。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元朝往往在文化上被國人忽略,其實元的服裝轉變幹了本應宋朝乾的事,那就是越來越精幹了,可以說是一種魏晉服裝與遊牧服裝的結合體,即不倫不類又能明顯的看出進步性(你細品)。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終於到明朝了,哎呀,估計說到這兒,大家馬上感覺就一個字“帥”!什麼龍袍啊、錦衣衛啊、大學士啊,甚至東廠。那些華貴而修身的服裝立馬映入眼簾。其實不然,龍袍我們這篇是不講的,因為那是一個歷史服裝上的特例,我們不能說袁世凱復闢時穿的龍袍能代表民族整體服裝特點是一個道理。

我重點來看明代官員階層及民間的服飾特點,大學士們的服裝其實是拷貝唐的,並無進步可言,唯獨講講這個錦衣衛,這一點是真的進步,進步之處就在於,不是因為錦衣衛的衣服漂亮,百姓跟著學,而是錦衣衛為了方便執行任務,跟著百姓學。也就是說本來老百姓那時候就穿這個,錦衣衛這個職業為了方便“微服私訪”也開始穿便服。當錦衣衛亮明身份的時候,那衣服上就雕龍畫鳳了,所以看起來才那麼的帥。從整體形制上,這種最初的長衫解決了穿著漢服沒法打架的尷尬局面,修身利落、袖口被紮緊、下襬不再碰到鞋、腰下開叉跑動自如,裡面穿條褲子或裙子。其實那時候的人穿條褲子是一種巨大的心理挑戰,其壓力不亞於去穿一雙五指襪。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清,懶得說。看電視劇去吧。

民國,是傳統漢服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的深重影響下,而產生巨大變革的時代。民國早期男人們穿長衫,就是從明演變過來的,這是一種對傳統的繼承。同時開始有一批留洋歸國的人士堅持穿西裝,並從上海等大城市開始,逐步影響全國。而民國女性服裝大體有三類,一是尊重傳統結合現代,將宋朝的女性服裝一分為二,寬袖短褂配大下襬裙子,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民國女學生裝;第二種是把清朝當作傳統,這批人穿的就是旗袍;第三類完全是拿來主義,直接穿西方女人的服裝樣式。到了民國後期男人多半中山裝和西裝兩個選擇,女人多半旗袍和西洋服裝兩個選擇,但不能說從那時起男女各自遵循的傳統漢服樣式被徹底丟棄,因為其中的中山裝和旗袍還帶有一丁點傳統漢服文化元素在裡面。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歷數各朝代漢服演變,一部“穿出來”的文化史

總之,漢服雖特指漢族人的傳統服裝,但在其演變過程中,由於朝代更迭、民族大融合等因素,融入進了當時各個朝代的價值觀、文化底蘊以及其他民族的服裝元素,才形成了適應與歷朝歷代相對應的服裝樣式。

那麼你更喜歡哪個朝代的漢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