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家——儒家對老子的欲加之罪


陰謀家——儒家對老子的欲加之罪

老君像

細數諸子百家中人物,老子最令人神往。

《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為周守藏室史官,見周之衰,於是西出函谷關,留《道德經》上下五千言。

東漢,老子被尊稱為太上老君。唐代,老子被追認為皇室始祖。

然而這樣一個人物,在宋代卻被評價為陰謀家。

北宋儒學家程頤說:“《道德經》雖講道德,卻夾雜著權詐。”

南宋儒學家朱熹說得更直接:“老子心腸十分狠毒,他明面上不與人爭,暗地裡卻爭得最厲害!”

那麼老子到底是不是陰謀家呢?

《道德經》第七章說:“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因為無私,所以成就了自我。

第二十二章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因為不爭,所以沒有人爭得過自己。

第三十六章說:“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意思是想要廢除,必先培養,想要奪取,必先給予。

乍一聽,這些話非常像陰謀,再聯繫老子周王朝史官的身份,進而把老子想像成一位看透了政治的詭譎風雲、深諳朝堂鬥爭的陰謀家,似乎也順理成章。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陰謀家——儒家對老子的欲加之罪

魏晉經學家王弼

陰謀家——儒家對老子的欲加之罪

王弼《道德經注》

魏晉時期為《道德經》做注的經學家王弼說:“《道德經》雖有五千言,但其主旨可概括為四個字——崇本息末。”

所謂的“本”就是自然淳樸的本性,所謂的“末”就是心機智巧、陰謀詐術。

縱觀《道德經》,老子旨在勸導人們返璞歸真,保持赤子之心。他告誡統治者:“以陰謀治國,國之禍;不以陰謀治國,國之福。”

所以《道德經》的主旨不在陰謀,老子更不是陰謀家,而《道德經》中那些略帶陰謀色彩的話語,其實只是老子作為一名史官對客觀規律的秉筆直書。

《史記》記載,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被老子深深折服,稱老子是龍一般的人物。孔子一生奉行君子之道,對權謀詐術嗤之以鼻,老子如果是陰謀家,怎麼可能會得到孔子如此高的讚譽。

《史記》又記載,漢代謀士陳平六出奇計,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封侯拜相之後,陳平說:“我一生多用陰謀詭計,這是道家所禁止的。”這也可以證明陰謀權詐之術和老子斷不相干。

既然如此,那麼程頤、朱熹為什麼判定老子是陰謀家呢?

陰謀家——儒家對老子的欲加之罪

北宋儒學家程頤

陰謀家——儒家對老子的欲加之罪

南宋儒學家朱熹

作為儒學家,程頤、朱熹以捍衛仁義、駁斥陰謀為己任,在他們看來,法家的刑名法術、兵家的富國強兵之道,以及縱橫家的捭闔之道都跟陰謀權詐脫不開關係。

而法家、兵家、縱橫家在講陰謀權詐的時候,卻常常拿老子的《道德經》為自己背書,所以程頤、朱熹就把老子當成了陰謀術的始作俑者。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以為程頤、朱熹是一時被誤導,才把老子當成了陰謀家。

但細想一下,程頤、朱熹俱為當時大儒,學究天人、貫通古今,他們怎麼可能看不出老子與法家、兵家、縱橫家的區別?

其實程頤、朱熹之所以判定老子是陰謀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隋唐以來,統治者一直以三教並存為基本國策,期間隋以佛教為國教,唐以道教為國教。

至兩宋,佛道大盛,儒學式微,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儒學家的一大重任就是反擊佛道、振興儒教,而老子作為道家的開山人物自然成了儒學家的批判對象。

所以程頤、朱熹明知《道德經》講的不是陰謀,卻還是要把陰謀家的帽子扣給老子。

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將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驗濃縮成五千言。

他胸懷天下,憐憫黎民之苦,其風範和氣象遠非那些為一國一家謀的策士可比。

正如《史記》所言:“老子,隱君子也。”

陰謀家——儒家對老子的欲加之罪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