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家——儒家对老子的欲加之罪


阴谋家——儒家对老子的欲加之罪

老君像

细数诸子百家中人物,老子最令人神往。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为周守藏室史官,见周之衰,于是西出函谷关,留《道德经》上下五千言。

东汉,老子被尊称为太上老君。唐代,老子被追认为皇室始祖。

然而这样一个人物,在宋代却被评价为阴谋家。

北宋儒学家程颐说:“《道德经》虽讲道德,却夹杂着权诈。”

南宋儒学家朱熹说得更直接:“老子心肠十分狠毒,他明面上不与人争,暗地里却争得最厉害!”

那么老子到底是不是阴谋家呢?

《道德经》第七章说:“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因为无私,所以成就了自我。

第二十二章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因为不争,所以没有人争得过自己。

第三十六章说:“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意思是想要废除,必先培养,想要夺取,必先给予。

乍一听,这些话非常像阴谋,再联系老子周王朝史官的身份,进而把老子想像成一位看透了政治的诡谲风云、深谙朝堂斗争的阴谋家,似乎也顺理成章。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阴谋家——儒家对老子的欲加之罪

魏晋经学家王弼

阴谋家——儒家对老子的欲加之罪

王弼《道德经注》

魏晋时期为《道德经》做注的经学家王弼说:“《道德经》虽有五千言,但其主旨可概括为四个字——崇本息末。”

所谓的“本”就是自然淳朴的本性,所谓的“末”就是心机智巧、阴谋诈术。

纵观《道德经》,老子旨在劝导人们返璞归真,保持赤子之心。他告诫统治者:“以阴谋治国,国之祸;不以阴谋治国,国之福。”

所以《道德经》的主旨不在阴谋,老子更不是阴谋家,而《道德经》中那些略带阴谋色彩的话语,其实只是老子作为一名史官对客观规律的秉笔直书。

《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被老子深深折服,称老子是龙一般的人物。孔子一生奉行君子之道,对权谋诈术嗤之以鼻,老子如果是阴谋家,怎么可能会得到孔子如此高的赞誉。

《史记》又记载,汉代谋士陈平六出奇计,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封侯拜相之后,陈平说:“我一生多用阴谋诡计,这是道家所禁止的。”这也可以证明阴谋权诈之术和老子断不相干。

既然如此,那么程颐、朱熹为什么判定老子是阴谋家呢?

阴谋家——儒家对老子的欲加之罪

北宋儒学家程颐

阴谋家——儒家对老子的欲加之罪

南宋儒学家朱熹

作为儒学家,程颐、朱熹以捍卫仁义、驳斥阴谋为己任,在他们看来,法家的刑名法术、兵家的富国强兵之道,以及纵横家的捭阖之道都跟阴谋权诈脱不开关系。

而法家、兵家、纵横家在讲阴谋权诈的时候,却常常拿老子的《道德经》为自己背书,所以程颐、朱熹就把老子当成了阴谋术的始作俑者。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以为程颐、朱熹是一时被误导,才把老子当成了阴谋家。

但细想一下,程颐、朱熹俱为当时大儒,学究天人、贯通古今,他们怎么可能看不出老子与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区别?

其实程颐、朱熹之所以判定老子是阴谋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隋唐以来,统治者一直以三教并存为基本国策,期间隋以佛教为国教,唐以道教为国教。

至两宋,佛道大盛,儒学式微,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的一大重任就是反击佛道、振兴儒教,而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山人物自然成了儒学家的批判对象。

所以程颐、朱熹明知《道德经》讲的不是阴谋,却还是要把阴谋家的帽子扣给老子。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浓缩成五千言。

他胸怀天下,怜悯黎民之苦,其风范和气象远非那些为一国一家谋的策士可比。

正如《史记》所言:“老子,隐君子也。”

阴谋家——儒家对老子的欲加之罪

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