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陳皮道地性密碼釋譯——本草、歷史、地域考證篇(2)

歷史考證

新會有1600多年曆史,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僑鄉,秦、漢時屬南海郡地,至南朝(公元420)設新會郡,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新會縣,後改稱岡州郡,故新會又名岡州。

新會陳皮道地性密碼釋譯——本草、歷史、地域考證篇(2)

我國利用柑橘的外皮作中藥,約有2000年的悠久歷史,只不過在舊文獻中,曾以“橘皮”、“陳橘皮”等字眼出現,“陳皮”的名稱是到元代以後才變得常見。後又有柑皮、柑子皮、廣柑皮、廣皮、陳廣皮、陳柑皮、新會皮、大紅皮、岡州紅皮、黃橘皮、陳橘皮等別名。

新會種柑取皮相傳有700多年曆史。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新會外海(今屬江海區外海鎮)陳惠甫撥田囑書中寫有“甘子田租十石”,這是他母親在元初時的奩田。這說明當時新會存在專門生產柑子的柑園。

新會陳皮道地性密碼釋譯——本草、歷史、地域考證篇(2)

地域考證

我國是柑橘生產大國,在長江以南各省(區)如廣東、廣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雲南各省有廣泛栽培。

柑橘品種品系繁多,一般來說用於陳皮的主要栽培品種品系有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hachi’,廣陳皮)、溫州蜜柑(Citrus reticulata ‘Unshiu’,浙陳皮)、早橘(Citrus reticulata ‘Subcompressa’,浙陳皮)、福橘(Citrus reticulata ‘Tangerina’,建陳皮)、川橘(Citrus reticulata ‘Tangerina’,川陳皮)、大紅袍(Citrus reticulata ‘Dahongpao’,川陳皮)、南豐蜜橘(Citrus reticulata ‘Kinokuni’,贛陳皮)等。

其中,主產於廣東新會茶枝柑的果皮(新會陳皮)質量最好,俗稱廣陳皮,被奉為道地藥材的新會陳皮是中藥材廣陳皮的正品。

新會陳皮道地性密碼釋譯——本草、歷史、地域考證篇(2)

陳皮藥材從產區可分為福建陳皮、川陳皮、廣陳皮等,以廣陳皮為上品,從種類上可分為陳皮及廣陳皮,質量以廣陳皮為優。廣陳皮為我國廣東著名的傳統中藥材,位列十大廣藥之一。

廣陳皮藥材來源較廣,其商品藥材包括茶枝柑、行柑、八月橘、十月橘、榕林甜橘、甜柑、蕉柑及年橘。正品為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hachi’) 的乾燥成熟果皮,主產於廣東新會, 當地叫大紅柑。

8種廣陳皮均含有檸檬烯、β-月桂烯、α-蒎烯及α-松油醇等具鎮咳、祛痰、抗菌的有效成分,但各品種揮發油有明顯差異,研究表明,茶枝柑皮中的揮發油含量高、所含的化學成分多。多出口港澳及東南亞地區。新會陳皮正宗,優質,為歷代眾多名醫家所推崇,被奉為道地藥材。

新會陳皮道地性密碼釋譯——本草、歷史、地域考證篇(2)

古代醫書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陳皮有詳述:“苦能洩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溼之功。”又指出,陳皮“今天下以廣中來者為勝”。廣中,粵中。粵中陳皮即新會出產。

清代大醫汪昂(1644-1911)《本草備要》記:“廣中陳久者良,故名陳皮。”

清未民初名醫張壽頤(1873-1934)指出:“新會皮,橘皮也,以陳年者辛辣之氣稍和為佳,故曰陳皮。……其通用者則新會所產,故通稱為新會皮,味和而辛不甚烈。”

晉時代《名醫別錄》雲:“橘柚生江南及山南峪”。

宋代《本草圖經》雲:“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

明代《本草品彙精要》記載:“道地廣東”。

近代藥物學家陳仁山的《藥物出產辨》雲:“產廣東,新會為最”。

新會陳皮道地性密碼釋譯——本草、歷史、地域考證篇(2)

新會陳皮貴為廣東三寶(陳皮、老薑、禾稈草)之首,道地產區在廣東新會。

《廣東植物誌》記述“茶枝柑,別名大紅柑、新會柑,主產新會,果皮曬乾即中藥陳皮的正品”。由此可見,廣陳皮(新會陳皮)較陳皮有更高的藥用價值。


新會陳皮道地性密碼釋譯——本草、歷史、地域考證篇(2)

我是陳皮人家,相信老陳皮會講故事。專注新會陳皮文化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