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立群與郭沫若過了半輩子,在郭去世後,為何選擇自盡?

黑妹李麗霞


於立群在郭去世後為何選擇自盡?

作為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最後一任妻子,她陪伴了郭沫若走過人生最後的時光。在郭去世後的第二年,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關於她這麼做的原因,官方給出的說法是:“和姐姐一樣,受‘精神和病痛折磨”。

而外界最廣泛的猜測還是關於她發現了郭沫若曾與自己姐姐的說不清的關係,再加上自身痛失愛子,疾病纏身,於是在絕望中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這件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要說清這件事的話,就不得不說一下郭沫若的婚史了。

郭沫若此人雖然藝術成就頗高,但私生活卻比較混亂,堪稱一代渣男,甚至有人說他是衣冠禽獸。

郭沫若一生又三段婚姻!

第一任夫人張瓊華是他順從父母之命結下的,婚姻沒有感情基礎之後。他來到了日本後結識了日本護士安娜,兩人也是結為夫妻,但是卻面臨了郭沫若的始亂終棄,並在其1938年回國後結識了第三任的妻子於立群。

於立群與郭沫若兩人感情是相當不錯的,並在婚後留下6個孩子,陪伴彼此走過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時光。

在這期間,於立群遭受了接二連三的打擊。

1967年,三子郭民英無故自殺,死因成謎;1968年,次子郭世英被紅衛兵刑訊逼供後墜樓身亡,同樣死因不明。

連續的喪子之痛,差點要去了於立群半條命,她本就患有神經衰弱症和心臟病,不過好在郭沫若一直陪著他。

而郭沫若死後,於立群徹底失去了依靠!不過好在後來她又找到了精神寄託,開始整理郭沫若的作品,準備《郭沫若文集》的出版!

但是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就是,當時的她發現了郭沫若與自己親姐姐曾經來往的一些信件。

當年在日本的時候,郭沫若對她的姐姐於立忱也是一見鍾情,兩個人的交往非常曖昧1937年於立忱的自殺,也被很多人猜測是與郭沫若有著莫大的關係。據說是當年於立忱懷了郭沫若的孩子,郭沫若卻想拋棄她們,最終於立忱傷心自盡!

於立群在整理郭沫若遺物的時候,無意間發現郭沫若與自己姐姐的那段情史,於立群才知道自己的姐姐是因為郭沫若的始亂終棄而死。

其最後的那道心理防線終究是崩潰了,本來就拖著自己的殘病之軀,對於失去兩位兒子事情有著莫大的心結,這下她終於是對世界失望,選擇在絕望中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話歷史君


郭沫若和於立群生活了40年,兩人有6個孩子,這段婚姻原本很美滿的,可是,於立群卻在收拾郭沫若遺物時,得知了姐姐的死跟郭沫若很大關係。

一邊是自己的親姐姐,一邊是跟自己生活了40年的丈夫,而姐姐因為丈夫的緣故,自盡身亡。

郭沫若跟姐姐是戀人關係這個是於立群之前所不知道的。據說,於立群當時身體狀況還不太會,一氣之下就自殺了。

那麼郭沫若跟於立群的姐姐到底是咋回事呢?

這話就要從頭說起了,郭沫若一生共有4名女性伴侶

第一個,張瓊華,郭沫若的原配夫人,兩人是包辦婚姻,沒有感情,後來離婚。

第二個,郭安娜,日本人,原名佐藤富子,郭沫若在留學日本期間相識,兩人相愛並結婚,有5個孩子。

第三個,於立忱,郭沫若在日本時結識,產生感情併發生關係,但當時郭沫若是有婦之夫,這種情人關係無疑屬於“婚內出軌”,很不道德,而且郭沫若信誓旦旦要和郭安娜離婚,迎娶於立忱,卻在於立忱懷孕後要求打掉孩子,使得於立忱萬念俱灰,在1937年返回上海後自殺。

第四個,就是於立群,給郭沫若生了6個孩子。

兩個人的婚姻週期是最長的,有人猜想,兩個人的婚姻只所以這麼長久,或許是郭沫若心裡一直藏在對她姐姐的愧疚吧。

人做事天在看,於立群最後的自殺,可能還是一時接受不了姐姐的死跟丈夫有關。


濤說教育


1939年1月,郭沫若跟於立群舉行了婚禮,兩人舉案齊眉四十年。1978年郭沫若病逝後,作為妻子的於立群悲痛之餘,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整理郭沫若的遺物中。然而在整理遺稿時,發現夾在書本里中的一封信後,於立群帶著愧疚與悲憤,選擇了自殺。

(郭沫若,於立群夫婦)

想要知道於立群自殺的原因,我們先來了解下郭沫若的生活做派。

郭沫若,一代文豪,也是流氓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可以用奇才形容也不為過。但是說起他的私生活,很多人談及都會帶著批判,因為他的行為如流氓一般,對待感情從來就沒忠貞過。他的感情史可謂是非常豐富,算得上是玩弄感情的“一把好手”,他這一生先後一共娶了三位老婆。

  • 第一任老婆:原配張瓊華。

1912年,20歲的郭沫若結婚了。在此之前,郭沫若甚至都沒見過女方張瓊華一面,只是聽著家裡人說認識幾個字,而且還是解放天性,沒有纏足的女子。郭沫若非常開心,認為自己找了個新時代的女性,所有就沒反對父母的包辦婚姻。然而結婚當天見到女方有著一雙三寸金蓮,而且長得還非常的普通,於是心裡落差十分大,在新婚洞房五天後就跑了。郭沫若這麼不負責任的一走,可憐的張瓊華也沒離開郭家一步,26年來盡心盡力的服侍照顧公婆。哪怕新中國成立後,張瓊華去北京看望郭沫若,他都避而不見。

  • 第二任老婆:日本貴族女子佐藤富子。

話說郭沫若結婚5天后就跑到日本去了,然而他風度翩翩的外表,以及他的才氣將出身於日本貴族女子佐藤富子深深吸引住。佐藤還專門寫了交往信,當時的郭沫若被窮困潦倒以及孤獨包圍著,收到佐藤的書信,他覺得非常開心,也是回了一份情書,兩人就這樣相戀了。然而由於當時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很低,佐藤家族看不起來自中國的郭沫若,於是百般阻撓。為了不讓郭沫若為難,也為了能和郭沫若在一起,佐藤富子和家族決裂,並和郭沫若同居在了一起,心甘情願地和郭沫若安貧守賤,為他生育了4兒1女。

然而1937年,郭沫若拋下佐藤富子和5個孩子,一個人回到了上海。當時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佐藤因為跟郭沫若關係密切,日本當局幾乎隔一段時間就要被拷問跟監禁,甚至她都不知道郭沫若是死是活,同時她還要肩負著撫養五個孩子。新中國成立後,她帶著五個孩子找到郭沫若,但是此時的郭沫若已經在國內再一次結婚了,心裡十分難受,但是木已成舟,佐藤要不回她的丈夫,好在最後被周總理妥善安排,1979年在北京病逝。

從郭沫若對待先後兩人老婆的行為上,就可以看出他是個不負責任的男人,對待妻子太過無情,說是流氓也不為過。

  • 第三任老婆:於立群。

於立群出身於書香世家,祖父做過榜眼,還做過禮部侍郎,也算是家道中落,但是不影響她的氣質養成。於立群跟郭沫若相識於姐姐於立忱的葬禮上,此時於立群是當時比較有名氣的明星,她接拍過多部電影和話劇。因為她發現姐姐遺物中有封寫給郭沫若的信,也正是因為這次相遇,郭沫若喜歡上了具有獨特的氣質和良好修養的於立群。

此時的郭沫若雖年長於立群24歲,但他不論在文學上,還是社會上都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也幾乎是人人都知曉大文豪郭沫若。再加上他追求起於立群來,感情熱烈得像老房子著火,人又浪漫風趣,溫文儒雅,畢竟成熟男人知道年輕女性喜歡什麼。很快,兩人便確立了戀愛關係,然後結婚生子。於立群是陪伴郭沫若走完最後一程的妻子,一共生育了4子2女。

當郭沫若死後,她發現一份信,可以說這封信讓他的價值觀崩塌了,因為涉及到兩個人,一個是她最愛的姐姐於立忱,另外一個就是她的丈夫郭沫若:

原來郭沫若在留學日本期間,在跟佐藤富子同居期間,自己的姐姐是郭沫若的情人。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於立群在郭沫若病逝後八個月也自殺呢?

  •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上文提到,於立群的姐姐是郭沫若的情人。因為於立群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所以在她最後一刻才弄明白在姐姐葬禮上,郭沫若會出現的根本原因。同時對於這幾十年的感情,她會有所懷疑,是不是郭沫若一直將自己當成於立忱,或許於立群是接受不了親姐姐是自己丈夫的情人的事實,又或者是無法判斷郭沫若對自己到底有多真心,於是一氣之下,自殺了。

  • 兩個兒子相繼去世,丈夫去世,將她活下去的信念壓垮。於立群經歷兩個兒子郭世英、郭民英的不明不白的去世,相濡以沫的丈夫也病逝了,所以她對生活失去的希望,再加上自己的病,幾個相加起來,於立群選擇自殺來逃避這個現實的社會。

1979年2月25日,於立群自縊北京。官方消息:“和姐姐一樣,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於立群去世”。但是根本原因是什麼,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了吧。


歷史每日說


這個問題乍一看還以為是於立群和郭沫若夫妻伉儷情深,所以於立群才會在郭去世之後選擇自盡。

其實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於立群自殺的真正原因分析如下

我們先來看看他們兩個離世的時間,郭沫若於1978年6月逝世,而於立群是在1979年2月去世的,這之間大約相差八個月左右,如果是因為接受不了丈夫的死亡想要追隨他去的話應該不會等這麼長時間。

另外在郭沫若逝世之後,於立群還曾一度把精力投入到念《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因為於立群女士特地編選了一本郭沫若在解放後所作的詩集—《東風第一枝》以紀念郭沫若。從這裡便可以看出其實於立群並沒有打算做殉情之類的事,那麼會不會是因為長期遭受精神和病痛的折磨而亡呢?


於立群於1979年2月25日在北京故居去世,而後官方對於此事的報道是:和姐姐一樣,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於立群去世”。當然,官方對此的解釋也不是不無道理,據瞭解,於立群自解放後,身體狀況就十分糟糕,還患了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為此他還曾和丈夫子女分開過一段時間,去外地的醫院靜養,後來身體有所復原以後才又回到北京。

後來在那個非常時期,因為丈夫郭沫若的緣故,他們一家人都遭受了猛烈的攻擊,處境也越來越糟糕,於立群一生共生育六個孩子,四兒兩女。可是光是那個時期就失去了兩個兒子。雖然當時毛澤東有下令對郭沫若一家進行保護,可是還是無濟於事。


1967年,在音樂學院讀書的郭民英自殺,次年,正在北大讀書的郭世英就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走並毆打致死。兩個兒子的相繼死亡無疑給於立群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而本就患有神經衰弱症和心臟病的她更是悲痛欲絕,精神再次受到創傷,以後便多次住院,身體也每況愈下。

在這裡,我們或許可以這麼理解,於立群在多重的打擊下,精神狀態已經達到頂峰,然後在1978年這個和自己過了大半輩子的丈夫又悄然離去,這就自然成了壓死她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於立群在殘喘了一年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停止了自己多年來的痛苦。這麼看來,似乎一切都順利成章,可是關於於立群的死還有一個細節問題。

那就是於立群是在1979年2月得知自己的丈夫郭沫若其實在1934年至1937年就一直和於立忱(於立群的胞姊)保持著戀人關係。這也就是說郭沫若和於立群在一起前,一直在和於立群的親姐姐交往,而且姐姐於立忱是在1937年自縊身亡的,這就很容易讓人理解為因為郭沫若的原因使得於立忱憂鬱自殺。


而在北伐時期有一位瞭解郭的女作家,她叫謝冰瑩,就是她揭開了這個真相:於立忱貌美,親切可愛,標準的好記者形象,可惜被郭沫若害死。於立忱在臨死前約見了謝冰瑩,親口告訴了她一切: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這樣一個卑鄙無恥、人面獸心的大騙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說他和安娜根本沒有感情,更談不上愛。他說自從愛上了我之後,他下決心要擺脫安娜,正式提出離婚,然後和我結婚,可是自從我受騙懷孕之後,他的態度突然改變,對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裡的孩子已經三個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這時我才大覺大悟,才知道他原來是寡廉鮮恥的,人格掃地的大騙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實在無臉面見人了,我要自殺。我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文裡說的“安娜”是被郭沫若拋棄的第二個妻子。


(“文學巨匠”郭沫若)

而於立群此時或許對姐姐有一種愧疚的感覺,又或許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深愛的丈夫和自己的胞姐有不正當的關係這樣一個事實,更不能接受自己所愛的姐姐被自己所愛的丈夫害死的事實而選擇的自殺。資料上對於立群死亡的方式描寫的是縊死,也就是上吊。無論怎麼說於立群的自殺和郭沫若都脫不了關係。


小姐姐講史


1978年6月,郭沫若去世。八個月後,其第三任妻子於立群在故宮自縊身亡。於立群是因悲傷追隨丈夫而去嗎?並非如此,她的自盡與郭沫若一封遺信有關。

(於立群)

這一事件還要從郭沫若的早年婚戀史說起。郭沫若一生至少與五位以上的女性有過婚姻關係,其中有三位是明媒正娶的妻子,其餘的是未被承認的事實婚姻。

二十歲時,郭沫若在父母的包辦下,與大她兩歲的同鄉張瓊華結婚。兩人之間沒有什麼感情,郭沫若在婚後第五天就離開了張瓊華,之後的張瓊華守寡68年。

兩人之間的婚姻關係一直沒有解除,張瓊華卻本分的侍奉著公婆,對郭沫若是相敬如賓而沒有半句怨言。1980年,九十歲的張瓊華去世,一生沒有留下子嗣。

婚後第四年,郭沫若在日本認識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佐藤富子。郭沫若對小他兩歲的佐藤富子一見鍾情,為此佐藤富子與父母的關係,郭沫若為其取名郭安娜。

在日本的十三年間,兩人育有四子一女。抗戰爆發後,郭沫若不辭而別,直到十年後郭安娜在得到了郭沫若的確切消息,便帶著孩子漂洋萬里來中國尋丈夫。

但郭沫若卻將其拒之門外,最後在政府的關照下,郭安娜加入中國籍,定居大連。199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臨終時將自己所有積蓄全被捐獻給國家。

從日本回到上海後,郭沫若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小她24歲的於立群。郭沫若對於立群一見如故,很快被她的漂亮的外表所吸引,當時的於立群投身文藝界。

這時的郭沫若早將郭安娜與孩子拋之腦後,這也是他拒見郭安娜的原因。郭沫若與於立群因抗戰事業走到了一起,二人同居兩年後在總理主持下補辦了婚禮。

(於立忱)

據說,當時總理意味深長的對郭說,希望這是他最後一個婚禮。婚後於立群給郭沫若生了四子二女,解放後,於立群患上了神經官能症,一直在醫院裡靜養。

相比之下,郭沫若的生活要自在的多,家裡家外都是於立群在操勞。1967年,兒子郭世英突然墜樓而死,使於立群精神崩潰。中年喪子對於立群的打擊很大。

十一年後,郭沫若因病去世,終年86歲。悲痛萬分的於立群在整理郭沫若遺物時,發現了一封書信,信中寫著姐姐於立忱早年和郭沫若保持著事實婚姻關係。

這對於立群來說,無異於五雷轟頂。就在郭沫若去世八個月後,於立群始終難以接受這一事實,最終在故宮自縊身亡,時年63歲。於立忱與郭沫若有何關係?

實際上,郭沫若早年在日本就已認識了於立忱,當時他已有妻子郭安娜和五個孩子。於立忱是在報社工作,自身患有肺病,以特派記者身份到日本兼顧治病。

於立忱的居住地離郭沫若家很近,她也因此經常去拜訪郭沫若。一來二往,兩人的關係很快升溫,經常揹著郭安娜偷偷約會,這讓老實的郭安娜十分的不安。

報社社長曾追求過於立忱,他對郭沫若的行為非常痛恨,於是取消了於立忱的旅費。於立忱只好在1937年初回到上海。這時的她已經疾病纏身,且有孕在身。

住院後的於立忱一直鬱鬱寡歡,她曾對女作家謝冰瑩傾訴,說郭沫若親口說他對郭安娜沒有感情,欲提出離婚。但在她懷孕後,郭沫若開始敷衍並要她打胎。

而這時她才明白,郭沫若是一個寡廉鮮恥的大騙子。於立忱說她已無臉見人,她對不起父母和朋友,她的一切都毀了。在回上海後不久,於立忱突然自殺。

四十二年後,妹妹於立群才知道了姐姐於立忱與丈夫郭沫若之間的這一段事實婚姻。這也是郭沫若對於立群一見如故的原因,於立群與姐姐於立忱長得很像。

另外,郭沫若還曾有過兩個女伴侶,一個是南昌起義時的革命佔有彭漪蘭,另一個是大革命時期的伴侶黃定慧。據說還有一位風流女在,姓名早已無法考證。

以上便是於立群自盡的過程及相關原因。


野史也是史


“兩條小辮子,一身藍布衫,面孔被陽光曬得半黑,言談舉止穩重端莊,絕無一般女明星的輕浮與淺薄。”這是郭沫若對於立群的第一印象。

郭沫若與於立群相識,這其中還要牽扯出郭沫若的另外一段風流債。

於立群去見郭沫若其實是去送信的,於立群的姐姐於立忱。

民國女作家謝冰瑩在《文史春秋》中說到:“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說他和安娜根本沒有感情,更談不上愛……肚子裡的孩子已經三個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

這段話就是謝冰瑩記錄的於立忱自殺前的自述,直到此時人們在知道,於立群的姐姐於立忱自殺並不是迫於當時生活的壓力,而是死在了不幸的感情上。而這段感情裡那個浪子正是才子郭沫若。

那麼於立忱與郭沫若直接又有哪些感情糾紛呢?於立忱為什麼會去為一個有婦之夫獻身,最後選擇自殺呢?

1934 年於立忱被《大公報》公派到了日本,作為記者,於立忱去採訪了同在日本的郭沫若。

此時的郭沫若已經拋棄了國內的妻子,與日本女子安娜有了五個孩子。正是這次異國見面,讓於立忱陷入了這段荒唐的感情。

才子佳人,在異國相見,又怎能不動心。郭沫若告訴於立忱自己與妻子安娜感情並不深,於立忱信了,所以開始了與郭沫若見不得光的生活。

1937年,於立忱自殺,當時很多人都說她是因為生活上的不如意,或許只有郭沫若知道這不如意的背後還有哪些故事。

直到謝冰瑩出來說話,人們才知道了原來這段牡丹花是被一位浪子折斷了。

後來於立群就帶著姐姐於立忱留下的信,去找了郭沫若,可是這又是一個不幸的故事的開始。

於立群矇在鼓裡,並不知姐姐自殺的真相,郭沫若才高八斗,對得起天地,唯獨對不起自己的女人。

於立群知道姐姐給郭沫若寫了信,可是並不知道他們之間的故事,因為當時謝冰瑩的書還沒有出。

郭沫若見到於立忱的信後,覺得心中有愧,想要好好照顧於立群,可是他花心的毛病還是改不了。

1938年,郭沫若與於立群同居,後來兩個人共生了六個孩子,但是於立群始終不知道姐姐的死因。

1979年,時隔四十多年,於立群知道了,原來當初姐姐正是因為眼前的這個負心漢才自殺的。一時愧疚與悔恨,讓她有些無力面對生活,選擇了自縊。

郭沫若是才子,也是負心漢,和他走得近的女人,總是厄運纏身。


斯幽說歷史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請聽聽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答:於立群與郭沫若過了半輩子,在郭去世後,為何選擇自盡


郭在感情上堪比種馬

首先,郭早年是個同性戀,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可他在感情方面的問題並非只是性取向不一這麼簡單

少年郭沫若在樂山讀小學時,深深地愛上了一位同班男生,他曾在自傳中坦言,他倆“一見傾心”,並且形影不離,常利用晚自習、星期天結伴外出悄悄幽會,雖在同窗下讀書,也禁不住鴻雁往來,情意綿綿,郭沫若稱這是“比戀愛更嚴肅”的同性戀。升入樂山中學以後,郭沫若又迷上了一位相貌佚麗的汪姓少年,說他們甚至嚐到了“真正的初戀”的滋味,他們常常在傍晚或深夜,遠離有人的街道和同學的視線,躲到偏遠的城郊,兩人緊緊相偎在一起,感覺無限愜意。一天,郭沫若喝醉了酒,神思恍惚中,覺得有人在吻他,並有一股甜甜的汁液流入他焦渴的喉管。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汪哥”正將咀嚼過的甘蔗汁緩緩送入他口中,郭沫若真是喜出望外。郭沫若緊緊地把汪君抱著對他說:”啊,我真愛你呀!”

其次,他讓一個剛過門五天的新婚妻子獨身一人等了一輩子,到死她還在為他不辭而別守活寡

1912年,郭沫若與張瓊華(有重名現象)(1890—1980)在父母的包辦下與其結婚,實際兩人並沒有感情。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後,郭沫若離家,兩人沒有離異,以後68年裡,張瓊華孤獨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還鄉時,向還在守活寡的張瓊華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張病逝於樂山,沒有留下子女。

其實郭後來完全有能力去找張,可是他沒有

再次,跟著他的女人始終未得善終,一個異國漂泊,葬身他鄉,一個三尺白綾,了卻殘生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與佐藤富子(1894年-1995年)同居,佐藤富子為此斷絕了與父母的關係,郭沫若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繫。此後佐藤富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連,改名郭安娜,跟兒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爆發後,受到一定影響。在此間她還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歲的母親,但在很長時間內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歲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國她處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過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當時已住院的郭沫若,這也成為他們最後一次見面。1938年,郭沫若跟於立群(1916—1979)同居,並於1939年夏補辦婚禮;1979年,於立群縊死於北京故居。

他與郭安娜育有五個孩子,與餘立群生育了六個子女,所以他一共有十一個孩子,這還只是明面上的,背地裡還不知有多少私生子

另外,他還有婚外情人三五個:  彭漪蘭(安琳),南昌起義途中的“革命伴侶”,1927年10月底,起義失敗後回到上海,在內山書店樓上同郭度過短時“蜜月”後被拋棄;  於立忱(1912-1937),於立群的胞姊,被拋棄後自殺;  黃定慧(又名黃慕蘭,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時期的一代風流,武漢市黨部婦女部長,定居山西省;  妓女×××等,姓名不詳,只知太過多情,將性病傳染給了郭沫若,並殃及安娜。(《郭沫若傳》北京文藝版,1988)特別是安娜的子女,對郭沫若也不親近,也不敬重,更無感情。二兒子郭博曾在記者面前這樣評價父親:“對於家庭,郭沫若是個罪人。”這一意見,語驚四座,值得郭研界關注,郭沫若的確在家庭婚戀問題上出現了不容忽視的毛病。
  先看郭沫若與情人於立忱之間的問題。  於立忱原籍廣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隨父在天津求學,後為《大公報》記者,約1934年被報社派駐東京。到東京即與早已相識的郭沫若來往,過從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殺。  對於她的自殺,幾十年中間一直是個謎,有的人只是這樣猜測:於立忱之死是因為她參加東京遊行示威,高喊反日口號,被日方驅逐,回國後又受到《大公報》主編張季鸞的糾纏,無法擺脫,加之身患重病,絕望之餘,尋了短見。

這裡有冰心的文章為證

於立忱長得亭亭玉立,皮膚又白又嫩,兩道柳眉、配著滿口貝齒,說起話來有條有理,一見就給人親切可愛的印象,這正是當記者的標準條件。唉!誰曾料到,這樣一個聰明、美麗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這是一個秘密。一天,於立忱告訴我,她要去醫院割盲腸炎,我按約定的時間去醫院看她。護士說她在產房,孩子都取出來了。在產房,立忱看到我,搖搖頭,一串熱淚滾了下來。我連忙安慰她。  她說:“我告訴你,將來你要替我申冤,答應不答應?”  我說:“沒有問題,當然答應。”  這時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淚說: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這樣一個卑鄙無恥、人面獸心的大騙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說他和安娜根本沒有感情,更談不上愛。他說自從愛上了我之後,他下決心要擺脫安娜,正式提出離婚,然後和我結婚,可是自從我受騙懷孕之後,他的態度突然改變,對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裡的孩子已經三個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這時我才大覺大悟,才知道他原來是寡廉鮮恥的,人格掃地的大騙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實在無臉面見人了,我要自殺。我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後,就真的自殺了。(《於立忱之死》,《傳記文學》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安娜不同於張瓊華。我們可以說張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辦婚姻,而與安娜是自(和)由相愛結合的,理應永遠忠誠。然而他不。他不僅在婚姻存續期間就與安琳、與於立忱等發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從1937年始,借回國之機,把安娜連同五個孩子一起徹底拋棄,另尋新歡。(當時長男和夫20歲,次男郭博18歲,三男佛生15歲,女兒淑子13歲,四兒郭志鴻6 歲。)此後從不給這群孤兒寡母寄一封信,匯一文錢,任他們輾轉掙扎,啼飢號寒,被日本警憲鐵蹄踐踏,皮鞭抽打,其境況遭遇,苦不堪言。  當《改造日報》記者陸立之先生於1947年前往東京安娜住處時,面前一片慘景:室徒四壁,空無一物,全家僅靠一點山芋充飢。  見中國的記者到來,安娜涕淚交流,哽咽難語,她只能斷斷續續地泣訴:“鼎堂他不應該是這樣。自從他走掉之後,我們,我和孩子們都為他擔驚受怕,他卻音信全無,把這個家全忘了。如果說是戰爭阻隔,信息不通,這也是藉口胡說,這裡還是不斷的有中國人的消息,我就讀到過他回去後寫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轟炸中來去》,說自己光榮的見到了蔣介石……”(《上海灘》1995年11月28日)

這樣的一個人,他們說他是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

這樣的一個人,他竟是斯斯文文的,甚至很清秀

我無話可說,他也許是生前身後都受著無上榮光的,可我總能在這張照片背後看到無數張女人幽怨的臉,都是人啊,憑什麼,她們的身體,生命,尊嚴就活該被踐踏嗎?

他是風流倜儻名利雙收的文壇巨匠,可有誰人能替那些無辜的女人討個說法。

歡迎關注-你的朋友夜航船,和你共同在文史的海洋裡流淌


你的朋友夜航船


郭沫若的罵名

最近幾年似乎往郭老身上潑髒水成了某種時尚,不夾槍帶棒的損他幾句彷彿跟不上潮流一樣,郭沫若這個名字開始成了小人、渣男、牆頭草、馬屁精的代名詞,總之通論是這傢伙的人品差無可差,就是個有才無德的渣子。

然而眾多人云亦云的人裡大抵很多都不知道,他以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將軍銜,月俸200銀元之身,在“四一二”後寫下討蔣檄文,被全國通緝。大概他們也不知道他參加了南昌起義,以文人之身參加武裝鬥爭,起義失敗後差點死掉。說這樣的人貪生怕死,我是有點難以開口的。

說他在特殊年代沒有節操的人只需舉出一例就行,那足足十年時間裡他有沒有整過別人?他能不能通過整別人自保?起碼保住兩個兒子的性命?他的道德底線起碼比撥亂反正後那群把責任推給時代的傢伙強吧?人家壓根就沒去整人。

私德不修

再剩下的黑點就是私德不修了,說實話,郭老確實是私德不修,和原配張瓊華結婚五天就離家而去,再也不認這樁包辦婚姻,大抵和徐志摩有幾分神似。唯一不同的是他曉得自己事兒做的夠渣,1939年去給守活寡的原配鞠躬道歉,雖然屁用不頂。

對待日本姑娘佐藤富子絕對也是始亂終棄,人家姑娘破家而出跟他過日子,他1937年回國後就不理人家了,害的姑娘千里尋夫他都避而不見,這種渣男行為確實應該被唾棄。好在總理辦事靠譜,沒有讓佐藤富子太過難堪,還在郭老臨終前見了他一面。

但是關於題主問的郭老最後一位夫人於立群的死因,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連環扣式的謠言,充滿花邊新聞的意味。似乎標準答案應該是於立群在郭沫若死後整理他的遺物,赫然發現生活了40年的丈夫居然跟姐姐於立忱有染,還害的姐姐懷著身孕自殺。無法接受這樣打擊的於立群只能吊頸自殺。

但有些確實是謠言

然而我不得不說,於立忱的自殺大概率跟郭沫若沒關係,雖然於立忱在擔當《大公報》駐東京特派記者期間和郭沫若確實關係親密,但兩人分開是因為《大公報》不再負擔於立忱的旅日費用,於立忱才在1937年初回國,又於當年5月自殺的。

而郭沫若在1937年7月也回到中國參與抗戰,在上海期間於立群將長姐思念郭沫若的詩箋親手交給了他,兩人這才算認識。也就是說從最開始於立群就知道姐姐和郭沫若的關係,那麼嫁也嫁了,40年都過去了,郭沫若都去世了,於立群才想起來姐姐這段舊事?顯然不可能的。

那麼關於於立忱因為被郭沫若拋棄,懷著身孕含恨自殺的事兒是從哪傳開的呢?我仔細找了一下,出自1984年6月15日的《聯合報》,作者謝冰瑩。在那篇叫《於立忱之死》的文章裡,繪聲繪色的說了在醫院看到了做人流的閨蜜於立忱,關懷之下於立忱流淚控訴郭沫若始亂終棄,自己只能自殺了事云云,結果沒幾天於立忱就真的自殺了。

對於這個故事吐槽機可以負責任的說是假的,謝冰瑩不可能在1937年見到死前的於立忱。因為於立忱是在那年5月於上海自殺的,而謝冰瑩當時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讀書,盧溝橋事變爆發才回國,那時候於立忱已經死了。

既然謝冰瑩不可能見到於立忱,那她為啥要寫那篇文章呢?答案其實就在文章後面,謝女士大力鼓吹了常凱申隊長雅量非凡,數次對色狼文人郭沫若表示關懷,然郭某之喪心病狂令人髮指,居然三番五次的背叛常隊長(話說人家郭沫若一直在我黨吧)。


現在就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於立群為什麼會自殺?坦率說吐槽機不知道,我能確定的是和她的姐姐沒有關係,至於和郭沫若有沒有關係就不亂猜了,不負責的事還是少幹為好。

總結起來吧,郭沫若弄成今天這個名聲,該反思真不是他,吐槽機有時候挺奇怪的,歷史裡除了聖人和混蛋就沒有別的玩意兒了嗎?


歷史吐槽機


都別搶,我來答。

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在網絡上有一種喜歡群嘲名人的風氣,尤其是人品有問題的名人越容易受到攻擊。就拿這個問題來說,於立群的自殺和郭沫若有必然聯繫嗎?有,但不是全部,不是直接誘因。

1934年郭沫若和於立群的姐姐於立忱在一起時,並沒有和於立群同時建立戀愛關係。那時郭沫若的妻子為日本夫人郭安娜,沒錯,這就是很狗血的婚外戀和小三戲碼,不過鑑於民國那個混亂的年代依然還殘留封建餘孽思想,對此也就見怪不怪了。

就拿那位民族脊樑魯迅先生來說,他的個人感情生活也並非道德楷模。他的原配妻子為朱安,是很標準的封建傳統女性,逆來順受,夫唱婦隨,她和魯迅的婚姻完全是包辦婚姻的典範。確實按照魯迅那種接受過西方思想的人來說,多半是不會選擇這樣一位封建女性作為的妻子。

在那樣一個人心思變的年代,每個人都在反抗封建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但每個人實際上又深陷於這積重難返的封建社會里不可自拔。即便已經身為有婦之夫的魯迅,也難免要去追尋自己的真愛許廣平了。

這一點連郭沫若都難以避免,他的第一任妻子同樣也是父母包辦婚姻的悲劇。1912年郭沫若和張瓊華結婚,但婚後兩人形同陌人,郭沫若的內心恐怕也從未承認這是自己的妻子,張瓊華和朱安一樣度過了一個甚為淒涼和寂寞的人生。

1939年郭沫若回鄉時向張瓊華彎腰道歉,他或許應該道歉,但也沒有必要道歉,這是時代的悲劇,個人的反抗是無力的。他的第二任妻子就是日本人佐藤富子,郭沫若給她取名郭安娜,在那個年代,妻子隨著丈夫姓依然是極為尋常的事情。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郭沫若鬼迷心竅和於立群的姐姐於立忱廝混到了一起,從1934年到1937年,他們在日本度過了極為甜蜜的生活。這種情感上的混亂實際上是對自由的盲目追求,譬如那段鼎鼎有名的以徐志摩、林薇因和陸小曼為主角的愛情糾葛,不難看到身處那個年代的人對自由和感情都有一種浪漫的設想。

這種浪漫設想是為了急於擺脫封建習氣帶來的影響以及對自身的壓迫,浪漫歸浪漫,但真等到要負責的時候就是另一回事。於立忱1937年回到上海後就自殺了,這一年正是抗日戰爭爆發,郭沫若也從日本回到中國。

於立忱的自殺是否和郭沫若有關係,這個不好說,她生前留下遺言:如此國家,如此社會,如此自身,無能為力矣。

於立忱生前是《大公報》的記者,她的自殺顯然也是複雜的,摻和著國恨家仇的痛苦,以及對自身遭遇的一絲消極的否定,可能也和郭沫若有關。於立忱死後,郭沫若不久便結識了她的妹妹於立群,據說當時於立群見到郭沫若時,還把姐姐於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詩箋交給她了。

看來於立群對於姐姐和郭沫若的事情多少是知道一點,而郭沫若也從於立群身上看到了於立忱的影子。而憑藉此時郭沫若的名聲和地位,輕而易舉的折服了這個小姑娘,兩人很順利的發展成為戀人關係。

文革以後,郭沫若開始受到衝擊,家庭生活嚴重受到影響。先是,她和郭沫若的四子郭民英在1967年自殺,1968年,她和郭沫若生的第二個兒子郭世英也在紅衛兵的衝擊下死亡。而此後日益維艱的生活環境也讓於立群的精神上受到巨大的衝擊。

1974年郭沫若由於受到的巨大的政治衝擊而七次住院,最終在1978年去世。這無疑對於立群來說是當頭一棒,而次年她又得知了姐姐和郭沫若曾經保持的親密關係,不知道她是否想起姐姐臨死前的遺言,這用來描述她彼時的處境也是極為合適的。

因此於立群的自殺是多方面集合的因素,這些因素既是時代,也是個人造就的。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一切苦難並非來之噩運、社會不公或者神仙上帝老天的任性,而是出之於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維模式和觀念定勢。

於立群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爺爺于式枚是大清同治年間的榜眼,全天下讀書種子第二名。

這個于式枚雖然是科舉的既得利益者,卻又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洋務派,跟著李鴻章做幕僚長達十餘年,並且出訪過當時的各大歐洲強國,當過大清國駐德大使,後來官做到禮部侍郎。

于式枚還是一個虔誠佛教徒,一生未婚,於立群的爸爸於孝候是於立群爺爺的養子,當然了,一如過去的舊家庭,這個養子同時也是親侄子,所謂一子頂兩門是也!

於立群姥爺家也不簡單,於立群的姥爺是八國聯軍之時護送慈禧平安到西安,後來做到兩廣總督的岑春煊。

於立群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姥爺家過的日子,因為岑春煊非常喜歡於立群這個外甥女。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兩種家庭如果教育一個聰明上進的孩子,會教養成什麼樣。

於立群是一個聰明上進的孩子。

於立群自小的教育那是“琴棋書畫、中外名典”必須會,言語行動肯定是溫婉敦厚自有風情!

於立群是幾輩子世家大族燻出來的貴族小姐,可不是“貴族訓練班”用金錢堆出來的所謂貴族太太。

這些真正貴族們的思維模式和觀念定勢是什麼?

是精神欲求高於一切。好死不如賴活著在她們心中不存在。

如果進入婚姻,首先的要求是言語有味,談吐有書,相看兩不厭。

於立群姐妹很幸運,先是於立群的姐姐於立忱在日本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的才子之氣,深厚學養這裡就不多言了,總之,凡是受過高等貴族教育的女子都應該和郭沫若有話題聊天。

劉震雲有一本小說名字起的好:

一句頂一萬句。——劉震雲

可不是咋的,多少人受苦受難,尋尋覓覓尋找的也不就是一個可以聊的上來的人唄!

如果尋到了,要麼是愛情,要麼是知己朋友。

於立群的姐姐於立忱雖然尋到了可以一句頂一萬句的聊天人兒,卻福薄早亡,一縷香魂走了。

這是兩個人在日本的故事。

後來,郭沫若回國遇到了於立群,於立群拿出了於立忱寫給郭沫若的情詩,郭沫若與於立群就開始也聊上天了。

這一聊,也是精神貴族的精神共鳴呀!

於是,他們因為相愛而結婚了。

做到了一輩子伉儷情深。

可是,我們知道,他們生活的時代之動盪,民族之傷痛,如果一個個人生活的幸福那簡直就是罪惡。

他們夫妻的世俗生活並不幸福。

要說違心話,要站隊。

文明優雅很多時候抵抗不了野蠻,自己的兒子被愚昧野蠻殺害。

天性使然,做父親的男人郭沫若也許堅持的住,也明白命運使然,有些事無能為力要放下。

做母親的可能也明白命運使然,有些事情真的是人力不可為,但是,天性使然,做母親的面對一個又一個兒子的慘劇,很難堅持的住吧!

也許郭沫若在幫助於立群堅持活下去的道路上出力甚多吧!畢竟是精通儒釋道的大家,解釋的明白“虛空”。

後來,郭沫若死了,兒子也早就死了,剩下的子女活的也還可以。

誰還需要她呢?

沒有人了。

被人需要才會感受到快樂,被自己所愛的人需要才感受的到最快樂。

這只是世俗的快樂。

最終的大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感受到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尤瓦爾·赫拉利

於是,她放下了。換個人間吧!

反對這個問題下所有扯政治和人品的答案,人活著的理由從來是意義。不是生存,多少人活的老鼠蟲蟻一樣,還不是在恬不知恥地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