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群与郭沫若过了半辈子,在郭去世后,为何选择自尽?

黑妹李麗霞


于立群在郭去世后为何选择自尽?

作为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最后一任妻子,她陪伴了郭沫若走过人生最后的时光。在郭去世后的第二年,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关于她这么做的原因,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和姐姐一样,受‘精神和病痛折磨”。

而外界最广泛的猜测还是关于她发现了郭沫若曾与自己姐姐的说不清的关系,再加上自身痛失爱子,疾病缠身,于是在绝望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这件事的话,就不得不说一下郭沫若的婚史了。

郭沫若此人虽然艺术成就颇高,但私生活却比较混乱,堪称一代渣男,甚至有人说他是衣冠禽兽。

郭沫若一生又三段婚姻!

第一任夫人张琼华是他顺从父母之命结下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之后。他来到了日本后结识了日本护士安娜,两人也是结为夫妻,但是却面临了郭沫若的始乱终弃,并在其1938年回国后结识了第三任的妻子于立群。

于立群与郭沫若两人感情是相当不错的,并在婚后留下6个孩子,陪伴彼此走过了相当漫长的一段时光。

在这期间,于立群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打击。

1967年,三子郭民英无故自杀,死因成谜;1968年,次子郭世英被红卫兵刑讯逼供后坠楼身亡,同样死因不明。

连续的丧子之痛,差点要去了于立群半条命,她本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不过好在郭沫若一直陪着他。

而郭沫若死后,于立群彻底失去了依靠!不过好在后来她又找到了精神寄托,开始整理郭沫若的作品,准备《郭沫若文集》的出版!

但是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的就是,当时的她发现了郭沫若与自己亲姐姐曾经来往的一些信件。

当年在日本的时候,郭沫若对她的姐姐于立忱也是一见钟情,两个人的交往非常暧昧1937年于立忱的自杀,也被很多人猜测是与郭沫若有着莫大的关系。据说是当年于立忱怀了郭沫若的孩子,郭沫若却想抛弃她们,最终于立忱伤心自尽!

于立群在整理郭沫若遗物的时候,无意间发现郭沫若与自己姐姐的那段情史,于立群才知道自己的姐姐是因为郭沫若的始乱终弃而死。

其最后的那道心理防线终究是崩溃了,本来就拖着自己的残病之躯,对于失去两位儿子事情有着莫大的心结,这下她终于是对世界失望,选择在绝望中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话历史君


郭沫若和于立群生活了40年,两人有6个孩子,这段婚姻原本很美满的,可是,于立群却在收拾郭沫若遗物时,得知了姐姐的死跟郭沫若很大关系。

一边是自己的亲姐姐,一边是跟自己生活了40年的丈夫,而姐姐因为丈夫的缘故,自尽身亡。

郭沫若跟姐姐是恋人关系这个是于立群之前所不知道的。据说,于立群当时身体状况还不太会,一气之下就自杀了。

那么郭沫若跟于立群的姐姐到底是咋回事呢?

这话就要从头说起了,郭沫若一生共有4名女性伴侣

第一个,张琼华,郭沫若的原配夫人,两人是包办婚姻,没有感情,后来离婚。

第二个,郭安娜,日本人,原名佐藤富子,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相识,两人相爱并结婚,有5个孩子。

第三个,于立忱,郭沫若在日本时结识,产生感情并发生关系,但当时郭沫若是有妇之夫,这种情人关系无疑属于“婚内出轨”,很不道德,而且郭沫若信誓旦旦要和郭安娜离婚,迎娶于立忱,却在于立忱怀孕后要求打掉孩子,使得于立忱万念俱灰,在1937年返回上海后自杀。

第四个,就是于立群,给郭沫若生了6个孩子。

两个人的婚姻周期是最长的,有人猜想,两个人的婚姻只所以这么长久,或许是郭沫若心里一直藏在对她姐姐的愧疚吧。

人做事天在看,于立群最后的自杀,可能还是一时接受不了姐姐的死跟丈夫有关。


涛说教育


1939年1月,郭沫若跟于立群举行了婚礼,两人举案齐眉四十年。1978年郭沫若病逝后,作为妻子的于立群悲痛之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整理郭沫若的遗物中。然而在整理遗稿时,发现夹在书本里中的一封信后,于立群带着愧疚与悲愤,选择了自杀。

(郭沫若,于立群夫妇)

想要知道于立群自杀的原因,我们先来了解下郭沫若的生活做派。

郭沫若,一代文豪,也是流氓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可以用奇才形容也不为过。但是说起他的私生活,很多人谈及都会带着批判,因为他的行为如流氓一般,对待感情从来就没忠贞过。他的感情史可谓是非常丰富,算得上是玩弄感情的“一把好手”,他这一生先后一共娶了三位老婆。

  • 第一任老婆:原配张琼华。

1912年,20岁的郭沫若结婚了。在此之前,郭沫若甚至都没见过女方张琼华一面,只是听着家里人说认识几个字,而且还是解放天性,没有缠足的女子。郭沫若非常开心,认为自己找了个新时代的女性,所有就没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然而结婚当天见到女方有着一双三寸金莲,而且长得还非常的普通,于是心里落差十分大,在新婚洞房五天后就跑了。郭沫若这么不负责任的一走,可怜的张琼华也没离开郭家一步,26年来尽心尽力的服侍照顾公婆。哪怕新中国成立后,张琼华去北京看望郭沫若,他都避而不见。

  • 第二任老婆:日本贵族女子佐藤富子。

话说郭沫若结婚5天后就跑到日本去了,然而他风度翩翩的外表,以及他的才气将出身于日本贵族女子佐藤富子深深吸引住。佐藤还专门写了交往信,当时的郭沫若被穷困潦倒以及孤独包围着,收到佐藤的书信,他觉得非常开心,也是回了一份情书,两人就这样相恋了。然而由于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很低,佐藤家族看不起来自中国的郭沫若,于是百般阻挠。为了不让郭沫若为难,也为了能和郭沫若在一起,佐藤富子和家族决裂,并和郭沫若同居在了一起,心甘情愿地和郭沫若安贫守贱,为他生育了4儿1女。

然而1937年,郭沫若抛下佐藤富子和5个孩子,一个人回到了上海。当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佐藤因为跟郭沫若关系密切,日本当局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要被拷问跟监禁,甚至她都不知道郭沫若是死是活,同时她还要肩负着抚养五个孩子。新中国成立后,她带着五个孩子找到郭沫若,但是此时的郭沫若已经在国内再一次结婚了,心里十分难受,但是木已成舟,佐藤要不回她的丈夫,好在最后被周总理妥善安排,1979年在北京病逝。

从郭沫若对待先后两人老婆的行为上,就可以看出他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对待妻子太过无情,说是流氓也不为过。

  • 第三任老婆:于立群。

于立群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做过榜眼,还做过礼部侍郎,也算是家道中落,但是不影响她的气质养成。于立群跟郭沫若相识于姐姐于立忱的葬礼上,此时于立群是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明星,她接拍过多部电影和话剧。因为她发现姐姐遗物中有封写给郭沫若的信,也正是因为这次相遇,郭沫若喜欢上了具有独特的气质和良好修养的于立群。

此时的郭沫若虽年长于立群24岁,但他不论在文学上,还是社会上都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几乎是人人都知晓大文豪郭沫若。再加上他追求起于立群来,感情热烈得像老房子着火,人又浪漫风趣,温文儒雅,毕竟成熟男人知道年轻女性喜欢什么。很快,两人便确立了恋爱关系,然后结婚生子。于立群是陪伴郭沫若走完最后一程的妻子,一共生育了4子2女。

当郭沫若死后,她发现一份信,可以说这封信让他的价值观崩塌了,因为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她最爱的姐姐于立忱,另外一个就是她的丈夫郭沫若:

原来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在跟佐藤富子同居期间,自己的姐姐是郭沫若的情人。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于立群在郭沫若病逝后八个月也自杀呢?

  •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上文提到,于立群的姐姐是郭沫若的情人。因为于立群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所以在她最后一刻才弄明白在姐姐葬礼上,郭沫若会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对于这几十年的感情,她会有所怀疑,是不是郭沫若一直将自己当成于立忱,或许于立群是接受不了亲姐姐是自己丈夫的情人的事实,又或者是无法判断郭沫若对自己到底有多真心,于是一气之下,自杀了。

  • 两个儿子相继去世,丈夫去世,将她活下去的信念压垮。于立群经历两个儿子郭世英、郭民英的不明不白的去世,相濡以沫的丈夫也病逝了,所以她对生活失去的希望,再加上自己的病,几个相加起来,于立群选择自杀来逃避这个现实的社会。

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自缢北京。官方消息:“和姐姐一样,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于立群去世”。但是根本原因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吧。


历史每日说


这个问题乍一看还以为是于立群和郭沫若夫妻伉俪情深,所以于立群才会在郭去世之后选择自尽。

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于立群自杀的真正原因分析如下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两个离世的时间,郭沫若于1978年6月逝世,而于立群是在1979年2月去世的,这之间大约相差八个月左右,如果是因为接受不了丈夫的死亡想要追随他去的话应该不会等这么长时间。

另外在郭沫若逝世之后,于立群还曾一度把精力投入到念《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因为于立群女士特地编选了一本郭沫若在解放后所作的诗集—《东风第一枝》以纪念郭沫若。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其实于立群并没有打算做殉情之类的事,那么会不会是因为长期遭受精神和病痛的折磨而亡呢?


于立群于1979年2月25日在北京故居去世,而后官方对于此事的报道是:和姐姐一样,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于立群去世”。当然,官方对此的解释也不是不无道理,据了解,于立群自解放后,身体状况就十分糟糕,还患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为此他还曾和丈夫子女分开过一段时间,去外地的医院静养,后来身体有所复原以后才又回到北京。

后来在那个非常时期,因为丈夫郭沫若的缘故,他们一家人都遭受了猛烈的攻击,处境也越来越糟糕,于立群一生共生育六个孩子,四儿两女。可是光是那个时期就失去了两个儿子。虽然当时毛泽东有下令对郭沫若一家进行保护,可是还是无济于事。


1967年,在音乐学院读书的郭民英自杀,次年,正在北大读书的郭世英就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走并殴打致死。两个儿子的相继死亡无疑给于立群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而本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的她更是悲痛欲绝,精神再次受到创伤,以后便多次住院,身体也每况愈下。

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这么理解,于立群在多重的打击下,精神状态已经达到顶峰,然后在1978年这个和自己过了大半辈子的丈夫又悄然离去,这就自然成了压死她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于立群在残喘了一年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停止了自己多年来的痛苦。这么看来,似乎一切都顺利成章,可是关于于立群的死还有一个细节问题。

那就是于立群是在1979年2月得知自己的丈夫郭沫若其实在1934年至1937年就一直和于立忱(于立群的胞姊)保持着恋人关系。这也就是说郭沫若和于立群在一起前,一直在和于立群的亲姐姐交往,而且姐姐于立忱是在1937年自缢身亡的,这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因为郭沫若的原因使得于立忱忧郁自杀。


而在北伐时期有一位了解郭的女作家,她叫谢冰莹,就是她揭开了这个真相:于立忱貌美,亲切可爱,标准的好记者形象,可惜被郭沫若害死。于立忱在临死前约见了谢冰莹,亲口告诉了她一切: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文里说的“安娜”是被郭沫若抛弃的第二个妻子。


(“文学巨匠”郭沫若)

而于立群此时或许对姐姐有一种愧疚的感觉,又或许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深爱的丈夫和自己的胞姐有不正当的关系这样一个事实,更不能接受自己所爱的姐姐被自己所爱的丈夫害死的事实而选择的自杀。资料上对于立群死亡的方式描写的是缢死,也就是上吊。无论怎么说于立群的自杀和郭沫若都脱不了关系。


小姐姐讲史


1978年6月,郭沫若去世。八个月后,其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在故宫自缢身亡。于立群是因悲伤追随丈夫而去吗?并非如此,她的自尽与郭沫若一封遗信有关。

(于立群)

这一事件还要从郭沫若的早年婚恋史说起。郭沫若一生至少与五位以上的女性有过婚姻关系,其中有三位是明媒正娶的妻子,其余的是未被承认的事实婚姻。

二十岁时,郭沫若在父母的包办下,与大她两岁的同乡张琼华结婚。两人之间没有什么感情,郭沫若在婚后第五天就离开了张琼华,之后的张琼华守寡68年。

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一直没有解除,张琼华却本分的侍奉着公婆,对郭沫若是相敬如宾而没有半句怨言。1980年,九十岁的张琼华去世,一生没有留下子嗣。

婚后第四年,郭沫若在日本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佐藤富子。郭沫若对小他两岁的佐藤富子一见钟情,为此佐藤富子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郭安娜。

在日本的十三年间,两人育有四子一女。抗战爆发后,郭沫若不辞而别,直到十年后郭安娜在得到了郭沫若的确切消息,便带着孩子漂洋万里来中国寻丈夫。

但郭沫若却将其拒之门外,最后在政府的关照下,郭安娜加入中国籍,定居大连。199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临终时将自己所有积蓄全被捐献给国家。

从日本回到上海后,郭沫若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小她24岁的于立群。郭沫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很快被她的漂亮的外表所吸引,当时的于立群投身文艺界。

这时的郭沫若早将郭安娜与孩子抛之脑后,这也是他拒见郭安娜的原因。郭沫若与于立群因抗战事业走到了一起,二人同居两年后在总理主持下补办了婚礼。

(于立忱)

据说,当时总理意味深长的对郭说,希望这是他最后一个婚礼。婚后于立群给郭沫若生了四子二女,解放后,于立群患上了神经官能症,一直在医院里静养。

相比之下,郭沫若的生活要自在的多,家里家外都是于立群在操劳。1967年,儿子郭世英突然坠楼而死,使于立群精神崩溃。中年丧子对于立群的打击很大。

十一年后,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悲痛万分的于立群在整理郭沫若遗物时,发现了一封书信,信中写着姐姐于立忱早年和郭沫若保持着事实婚姻关系。

这对于立群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就在郭沫若去世八个月后,于立群始终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最终在故宫自缢身亡,时年63岁。于立忱与郭沫若有何关系?

实际上,郭沫若早年在日本就已认识了于立忱,当时他已有妻子郭安娜和五个孩子。于立忱是在报社工作,自身患有肺病,以特派记者身份到日本兼顾治病。

于立忱的居住地离郭沫若家很近,她也因此经常去拜访郭沫若。一来二往,两人的关系很快升温,经常背着郭安娜偷偷约会,这让老实的郭安娜十分的不安。

报社社长曾追求过于立忱,他对郭沫若的行为非常痛恨,于是取消了于立忱的旅费。于立忱只好在1937年初回到上海。这时的她已经疾病缠身,且有孕在身。

住院后的于立忱一直郁郁寡欢,她曾对女作家谢冰莹倾诉,说郭沫若亲口说他对郭安娜没有感情,欲提出离婚。但在她怀孕后,郭沫若开始敷衍并要她打胎。

而这时她才明白,郭沫若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大骗子。于立忱说她已无脸见人,她对不起父母和朋友,她的一切都毁了。在回上海后不久,于立忱突然自杀。

四十二年后,妹妹于立群才知道了姐姐于立忱与丈夫郭沫若之间的这一段事实婚姻。这也是郭沫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的原因,于立群与姐姐于立忱长得很像。

另外,郭沫若还曾有过两个女伴侣,一个是南昌起义时的革命占有彭漪兰,另一个是大革命时期的伴侣黄定慧。据说还有一位风流女在,姓名早已无法考证。

以上便是于立群自尽的过程及相关原因。


野史也是史


“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这是郭沫若对于立群的第一印象。

郭沫若与于立群相识,这其中还要牵扯出郭沫若的另外一段风流债。

于立群去见郭沫若其实是去送信的,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

民国女作家谢冰莹在《文史春秋》中说到:“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

这段话就是谢冰莹记录的于立忱自杀前的自述,直到此时人们在知道,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自杀并不是迫于当时生活的压力,而是死在了不幸的感情上。而这段感情里那个浪子正是才子郭沫若。

那么于立忱与郭沫若直接又有哪些感情纠纷呢?于立忱为什么会去为一个有妇之夫献身,最后选择自杀呢?

1934 年于立忱被《大公报》公派到了日本,作为记者,于立忱去采访了同在日本的郭沫若。

此时的郭沫若已经抛弃了国内的妻子,与日本女子安娜有了五个孩子。正是这次异国见面,让于立忱陷入了这段荒唐的感情。

才子佳人,在异国相见,又怎能不动心。郭沫若告诉于立忱自己与妻子安娜感情并不深,于立忱信了,所以开始了与郭沫若见不得光的生活。

1937年,于立忱自杀,当时很多人都说她是因为生活上的不如意,或许只有郭沫若知道这不如意的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直到谢冰莹出来说话,人们才知道了原来这段牡丹花是被一位浪子折断了。

后来于立群就带着姐姐于立忱留下的信,去找了郭沫若,可是这又是一个不幸的故事的开始。

于立群蒙在鼓里,并不知姐姐自杀的真相,郭沫若才高八斗,对得起天地,唯独对不起自己的女人。

于立群知道姐姐给郭沫若写了信,可是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因为当时谢冰莹的书还没有出。

郭沫若见到于立忱的信后,觉得心中有愧,想要好好照顾于立群,可是他花心的毛病还是改不了。

1938年,郭沫若与于立群同居,后来两个人共生了六个孩子,但是于立群始终不知道姐姐的死因。

1979年,时隔四十多年,于立群知道了,原来当初姐姐正是因为眼前的这个负心汉才自杀的。一时愧疚与悔恨,让她有些无力面对生活,选择了自缢。

郭沫若是才子,也是负心汉,和他走得近的女人,总是厄运缠身。


斯幽说历史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请听听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答:于立群与郭沫若过了半辈子,在郭去世后,为何选择自尽


郭在感情上堪比种马

首先,郭早年是个同性恋,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可他在感情方面的问题并非只是性取向不一这么简单

少年郭沫若在乐山读小学时,深深地爱上了一位同班男生,他曾在自传中坦言,他俩“一见倾心”,并且形影不离,常利用晚自习、星期天结伴外出悄悄幽会,虽在同窗下读书,也禁不住鸿雁往来,情意绵绵,郭沫若称这是“比恋爱更严肃”的同性恋。升入乐山中学以后,郭沫若又迷上了一位相貌佚丽的汪姓少年,说他们甚至尝到了“真正的初恋”的滋味,他们常常在傍晚或深夜,远离有人的街道和同学的视线,躲到偏远的城郊,两人紧紧相偎在一起,感觉无限惬意。一天,郭沫若喝醉了酒,神思恍惚中,觉得有人在吻他,并有一股甜甜的汁液流入他焦渴的喉管。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汪哥”正将咀嚼过的甘蔗汁缓缓送入他口中,郭沫若真是喜出望外。郭沫若紧紧地把汪君抱着对他说:”啊,我真爱你呀!”

其次,他让一个刚过门五天的新婚妻子独身一人等了一辈子,到死她还在为他不辞而别守活寡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有重名现象)(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与其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里,张琼华孤独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其实郭后来完全有能力去找张,可是他没有

再次,跟着他的女人始终未得善终,一个异国漂泊,葬身他乡,一个三尺白绫,了却残生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4年-1995年)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沫若,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1979)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

他与郭安娜育有五个孩子,与余立群生育了六个子女,所以他一共有十一个孩子,这还只是明面上的,背地里还不知有多少私生子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  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  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  黄定慧(又名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定居山西省;  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特别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也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这一意见,语惊四座,值得郭研界关注,郭沫若的确在家庭婚恋问题上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毛病。
  先看郭沫若与情人于立忱之间的问题。  于立忱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  对于她的自杀,几十年中间一直是个谜,有的人只是这样猜测:于立忱之死是因为她参加东京游行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回国后又受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纠缠,无法摆脱,加之身患重病,绝望之余,寻了短见。

这里有冰心的文章为证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  她说:“我告诉你,将来你要替我申冤,答应不答应?”  我说:“没有问题,当然答应。”  这时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泪说: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后,就真的自杀了。(《于立忱之死》,《传记文学》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安娜不同于张琼华。我们可以说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办婚姻,而与安娜是自(和)由相爱结合的,理应永远忠诚。然而他不。他不仅在婚姻存续期间就与安琳、与于立忱等发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从1937年始,借回国之机,把安娜连同五个孩子一起彻底抛弃,另寻新欢。(当时长男和夫20岁,次男郭博18岁,三男佛生15岁,女儿淑子13岁,四儿郭志鸿6 岁。)此后从不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任他们辗转挣扎,啼饥号寒,被日本警宪铁蹄践踏,皮鞭抽打,其境况遭遇,苦不堪言。  当《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于1947年前往东京安娜住处时,面前一片惨景: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  见中国的记者到来,安娜涕泪交流,哽咽难语,她只能断断续续地泣诉:“鼎堂他不应该是这样。自从他走掉之后,我们,我和孩子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他却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通,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了蒋介石……”(《上海滩》1995年11月28日)

这样的一个人,他们说他是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

这样的一个人,他竟是斯斯文文的,甚至很清秀

我无话可说,他也许是生前身后都受着无上荣光的,可我总能在这张照片背后看到无数张女人幽怨的脸,都是人啊,凭什么,她们的身体,生命,尊严就活该被践踏吗?

他是风流倜傥名利双收的文坛巨匠,可有谁人能替那些无辜的女人讨个说法。

欢迎关注-你的朋友夜航船,和你共同在文史的海洋里流淌


你的朋友夜航船


郭沫若的骂名

最近几年似乎往郭老身上泼脏水成了某种时尚,不夹枪带棒的损他几句仿佛跟不上潮流一样,郭沫若这个名字开始成了小人、渣男、墙头草、马屁精的代名词,总之通论是这家伙的人品差无可差,就是个有才无德的渣子。

然而众多人云亦云的人里大抵很多都不知道,他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将军衔,月俸200银元之身,在“四一二”后写下讨蒋檄文,被全国通缉。大概他们也不知道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以文人之身参加武装斗争,起义失败后差点死掉。说这样的人贪生怕死,我是有点难以开口的。

说他在特殊年代没有节操的人只需举出一例就行,那足足十年时间里他有没有整过别人?他能不能通过整别人自保?起码保住两个儿子的性命?他的道德底线起码比拨乱反正后那群把责任推给时代的家伙强吧?人家压根就没去整人。

私德不修

再剩下的黑点就是私德不修了,说实话,郭老确实是私德不修,和原配张琼华结婚五天就离家而去,再也不认这桩包办婚姻,大抵和徐志摩有几分神似。唯一不同的是他晓得自己事儿做的够渣,1939年去给守活寡的原配鞠躬道歉,虽然屁用不顶。

对待日本姑娘佐藤富子绝对也是始乱终弃,人家姑娘破家而出跟他过日子,他1937年回国后就不理人家了,害的姑娘千里寻夫他都避而不见,这种渣男行为确实应该被唾弃。好在总理办事靠谱,没有让佐藤富子太过难堪,还在郭老临终前见了他一面。

但是关于题主问的郭老最后一位夫人于立群的死因,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连环扣式的谣言,充满花边新闻的意味。似乎标准答案应该是于立群在郭沫若死后整理他的遗物,赫然发现生活了40年的丈夫居然跟姐姐于立忱有染,还害的姐姐怀着身孕自杀。无法接受这样打击的于立群只能吊颈自杀。

但有些确实是谣言

然而我不得不说,于立忱的自杀大概率跟郭沫若没关系,虽然于立忱在担当《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期间和郭沫若确实关系亲密,但两人分开是因为《大公报》不再负担于立忱的旅日费用,于立忱才在1937年初回国,又于当年5月自杀的。

而郭沫若在1937年7月也回到中国参与抗战,在上海期间于立群将长姐思念郭沫若的诗笺亲手交给了他,两人这才算认识。也就是说从最开始于立群就知道姐姐和郭沫若的关系,那么嫁也嫁了,40年都过去了,郭沫若都去世了,于立群才想起来姐姐这段旧事?显然不可能的。

那么关于于立忱因为被郭沫若抛弃,怀着身孕含恨自杀的事儿是从哪传开的呢?我仔细找了一下,出自1984年6月15日的《联合报》,作者谢冰莹。在那篇叫《于立忱之死》的文章里,绘声绘色的说了在医院看到了做人流的闺蜜于立忱,关怀之下于立忱流泪控诉郭沫若始乱终弃,自己只能自杀了事云云,结果没几天于立忱就真的自杀了。

对于这个故事吐槽机可以负责任的说是假的,谢冰莹不可能在1937年见到死前的于立忱。因为于立忱是在那年5月于上海自杀的,而谢冰莹当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卢沟桥事变爆发才回国,那时候于立忱已经死了。

既然谢冰莹不可能见到于立忱,那她为啥要写那篇文章呢?答案其实就在文章后面,谢女士大力鼓吹了常凯申队长雅量非凡,数次对色狼文人郭沫若表示关怀,然郭某之丧心病狂令人发指,居然三番五次的背叛常队长(话说人家郭沫若一直在我党吧)。


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于立群为什么会自杀?坦率说吐槽机不知道,我能确定的是和她的姐姐没有关系,至于和郭沫若有没有关系就不乱猜了,不负责的事还是少干为好。

总结起来吧,郭沫若弄成今天这个名声,该反思真不是他,吐槽机有时候挺奇怪的,历史里除了圣人和混蛋就没有别的玩意儿了吗?


历史吐槽机


都别抢,我来答。

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网络上有一种喜欢群嘲名人的风气,尤其是人品有问题的名人越容易受到攻击。就拿这个问题来说,于立群的自杀和郭沫若有必然联系吗?有,但不是全部,不是直接诱因。

1934年郭沫若和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在一起时,并没有和于立群同时建立恋爱关系。那时郭沫若的妻子为日本夫人郭安娜,没错,这就是很狗血的婚外恋和小三戏码,不过鉴于民国那个混乱的年代依然还残留封建余孽思想,对此也就见怪不怪了。

就拿那位民族脊梁鲁迅先生来说,他的个人感情生活也并非道德楷模。他的原配妻子为朱安,是很标准的封建传统女性,逆来顺受,夫唱妇随,她和鲁迅的婚姻完全是包办婚姻的典范。确实按照鲁迅那种接受过西方思想的人来说,多半是不会选择这样一位封建女性作为的妻子。

在那样一个人心思变的年代,每个人都在反抗封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但每个人实际上又深陷于这积重难返的封建社会里不可自拔。即便已经身为有妇之夫的鲁迅,也难免要去追寻自己的真爱许广平了。

这一点连郭沫若都难以避免,他的第一任妻子同样也是父母包办婚姻的悲剧。1912年郭沫若和张琼华结婚,但婚后两人形同陌人,郭沫若的内心恐怕也从未承认这是自己的妻子,张琼华和朱安一样度过了一个甚为凄凉和寂寞的人生。

1939年郭沫若回乡时向张琼华弯腰道歉,他或许应该道歉,但也没有必要道歉,这是时代的悲剧,个人的反抗是无力的。他的第二任妻子就是日本人佐藤富子,郭沫若给她取名郭安娜,在那个年代,妻子随着丈夫姓依然是极为寻常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郭沫若鬼迷心窍和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厮混到了一起,从1934年到1937年,他们在日本度过了极为甜蜜的生活。这种情感上的混乱实际上是对自由的盲目追求,譬如那段鼎鼎有名的以徐志摩、林薇因和陆小曼为主角的爱情纠葛,不难看到身处那个年代的人对自由和感情都有一种浪漫的设想。

这种浪漫设想是为了急于摆脱封建习气带来的影响以及对自身的压迫,浪漫归浪漫,但真等到要负责的时候就是另一回事。于立忱1937年回到上海后就自杀了,这一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也从日本回到中国。

于立忱的自杀是否和郭沫若有关系,这个不好说,她生前留下遗言: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于立忱生前是《大公报》的记者,她的自杀显然也是复杂的,掺和着国恨家仇的痛苦,以及对自身遭遇的一丝消极的否定,可能也和郭沫若有关。于立忱死后,郭沫若不久便结识了她的妹妹于立群,据说当时于立群见到郭沫若时,还把姐姐于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诗笺交给她了。

看来于立群对于姐姐和郭沫若的事情多少是知道一点,而郭沫若也从于立群身上看到了于立忱的影子。而凭借此时郭沫若的名声和地位,轻而易举的折服了这个小姑娘,两人很顺利的发展成为恋人关系。

文革以后,郭沫若开始受到冲击,家庭生活严重受到影响。先是,她和郭沫若的四子郭民英在1967年自杀,1968年,她和郭沫若生的第二个儿子郭世英也在红卫兵的冲击下死亡。而此后日益维艰的生活环境也让于立群的精神上受到巨大的冲击。

1974年郭沫若由于受到的巨大的政治冲击而七次住院,最终在1978年去世。这无疑对于立群来说是当头一棒,而次年她又得知了姐姐和郭沫若曾经保持的亲密关系,不知道她是否想起姐姐临死前的遗言,这用来描述她彼时的处境也是极为合适的。

因此于立群的自杀是多方面集合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是时代,也是个人造就的。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一切苦难并非来之噩运、社会不公或者神仙上帝老天的任性,而是出之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定势。

于立群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爷爷于式枚是大清同治年间的榜眼,全天下读书种子第二名。

这个于式枚虽然是科举的既得利益者,却又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洋务派,跟着李鸿章做幕僚长达十余年,并且出访过当时的各大欧洲强国,当过大清国驻德大使,后来官做到礼部侍郎。

于式枚还是一个虔诚佛教徒,一生未婚,于立群的爸爸于孝候是于立群爷爷的养子,当然了,一如过去的旧家庭,这个养子同时也是亲侄子,所谓一子顶两门是也!

于立群姥爷家也不简单,于立群的姥爷是八国联军之时护送慈禧平安到西安,后来做到两广总督的岑春煊。

于立群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姥爷家过的日子,因为岑春煊非常喜欢于立群这个外甥女。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两种家庭如果教育一个聪明上进的孩子,会教养成什么样。

于立群是一个聪明上进的孩子。

于立群自小的教育那是“琴棋书画、中外名典”必须会,言语行动肯定是温婉敦厚自有风情!

于立群是几辈子世家大族熏出来的贵族小姐,可不是“贵族训练班”用金钱堆出来的所谓贵族太太。

这些真正贵族们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定势是什么?

是精神欲求高于一切。好死不如赖活着在她们心中不存在。

如果进入婚姻,首先的要求是言语有味,谈吐有书,相看两不厌。

于立群姐妹很幸运,先是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在日本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的才子之气,深厚学养这里就不多言了,总之,凡是受过高等贵族教育的女子都应该和郭沫若有话题聊天。

刘震云有一本小说名字起的好: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可不是咋的,多少人受苦受难,寻寻觅觅寻找的也不就是一个可以聊的上来的人呗!

如果寻到了,要么是爱情,要么是知己朋友。

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虽然寻到了可以一句顶一万句的聊天人儿,却福薄早亡,一缕香魂走了。

这是两个人在日本的故事。

后来,郭沫若回国遇到了于立群,于立群拿出了于立忱写给郭沫若的情诗,郭沫若与于立群就开始也聊上天了。

这一聊,也是精神贵族的精神共鸣呀!

于是,他们因为相爱而结婚了。

做到了一辈子伉俪情深。

可是,我们知道,他们生活的时代之动荡,民族之伤痛,如果一个个人生活的幸福那简直就是罪恶。

他们夫妻的世俗生活并不幸福。

要说违心话,要站队。

文明优雅很多时候抵抗不了野蛮,自己的儿子被愚昧野蛮杀害。

天性使然,做父亲的男人郭沫若也许坚持的住,也明白命运使然,有些事无能为力要放下。

做母亲的可能也明白命运使然,有些事情真的是人力不可为,但是,天性使然,做母亲的面对一个又一个儿子的惨剧,很难坚持的住吧!

也许郭沫若在帮助于立群坚持活下去的道路上出力甚多吧!毕竟是精通儒释道的大家,解释的明白“虚空”。

后来,郭沫若死了,儿子也早就死了,剩下的子女活的也还可以。

谁还需要她呢?

没有人了。

被人需要才会感受到快乐,被自己所爱的人需要才感受的到最快乐。

这只是世俗的快乐。

最终的大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感受到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尤瓦尔·赫拉利

于是,她放下了。换个人间吧!

反对这个问题下所有扯政治和人品的答案,人活着的理由从来是意义。不是生存,多少人活的老鼠虫蚁一样,还不是在恬不知耻地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