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为何热衷于研学游?合肥市某初级中学今年四月份和七月份先后两次组织学生外出?

我心永恒155235841


首先,我们要肯定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对学生积极的正面意义的,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因为研学旅行去的地方都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习不是仅限于学校课堂,还要走向课堂外,走向大自然。集体活动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是有好处的。其次,研学旅行得到的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支持,国家主管部门有专门的文件倡导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不然学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肯定是不会组织这样的活动的。再次,你上面说的有学校多次组织这样的活动,你没有提供具体的详情,在这里不好评论。但是有些地方坐高铁飞机那肯定是条件比较好,还考虑到安全出行,舒适度的想法。另外这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去,实在有困难可以不去的。事实证明这活动收到学生的欢迎。还有补充下,有些人心里很龌龊的很,学校的活动动不动就向老师捞好处方向引,很阴暗的,班主任带这么多学生出去,轻松吗,有关的校领导不去行吗?至于什么亲戚去,那肯定是没有的,怎么可能。即使去也是要掏钱的,不然校领导怎么可能会开这口子的。


会飞的鱼665


我们家孩子今年四年级在合肥,这学期秋游的时候,学校说要安排去南京,一次缴费好像是二百多吧。当天去当天回,我算了一下来回在路上大约花费4个小时,中午再吃顿饭,景点排队什么的,真正去玩的时间很短!

所以我们家就没报名去,第二天班上统计报名去的人才十多个!过几天的时候学校发信息说在合肥本地了,然后还说教育局规定小学以后不出合肥市,初中不出安徽省!


你怎么看元方


题主的这个问题包含两个需要解决的点,研学活动该不该组织?该如何组织?我们一个一个来说,首先,研学活动该不该组织?其实,研学活动也不是现在才有的,我国古代就有”游学“之说,无数怀揣梦想的学子遍访名山大川,四处寻师访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积累丰富的阅历,增长见识。孔子不也带着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进行游学吗?李时珍,徐霞客踏遍千山万水才有传世之作;唐三藏历经漫漫长路,终于取来真经,这些可以说都是游学的先行者。

2013年,”研学旅行“的概念在国内开始兴起,研学旅行跟一般的旅行不一样,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的结合体,是一种教学活动,注重的是”学“。今年河南教育厅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指出,中小学生每年都要安排一到两次校外研学活动。

相对国内来说,研学活动在国外开展已经很成熟,比如日本和一些发达的欧美国家,研修旅行从参观名胜古迹到职业体验,考察企业等等。政府提供经费保障,每一次的研修旅行都带着问题出门,带着成果和思考回来。综上所述,研学旅行活动,是很有必要组织的,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其二,研学活动应该怎么组织?我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学活动应该精心组织,不能”游“而不”学“,不能流于形式,在内容,在活动过程,课程设计上学校要下功夫。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指出,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的形式对研学活动提供保障,要求有关场馆对学生研学活动提供减免门票的支持……

题主所说的学校热衷于组织研学活动,在很多学校并非如此,校方并不愿意组织研学活动,因为担心安全的风险,费用收取容易引发家校矛盾。研学活动如果向家长收取相关费用,一定要做到使用透明,让家长委员会参与经费审核,在自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达成统一,把好事办好,不要让研学活动成为腐败的温床!


周老师的工作室


合肥初中生到南京玩两天,到桂林玩一周,应该合理且必要。南京游两天加来回车票和住宿一天,以及团体门票,每人700够了,至于桂林,来回如果飞机的话,费用不好算。学校每人化5000元,预算也许太高些。可以改去黄山,风景胜于桂林,或去苏州,人文也胜于桂林。两地总预算控制在2500以内,比较容易接受。

带学生出去要负责任的,教师未必乐意。如果由旅行社组织,那么费用必须由家长监督。


A海内存知己A


寿春中学正在收研学费,五天西安竟要5000,太黑了。去的还大都是不要门票的博物馆,创收明显


用户910866190380


学校为了回扣捞钱什么想不出来,就佩服这帮搞教育的,明明出去玩,愣整个研学游?请问是研究了什么还是学了什么?


会飞的狼16281


开始也就是春游秋游,就像我们小时候老师带到山上踏青,只是后来越来越变味儿,改个名字叫研学,加点鸡肋的题目,收费还越来越高,某些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搞个假招标,不能说再多了


不吐不快中的VIP


首先要明确研学游是教育部等十一部委共同发文推动的学生实践课程。规范的研学课程应是:行前课程规划丶行中课程实施丶行后课程归纳。所谓"行万里路丶读万卷书"。

学生研学费用高于普通旅游,是因为:一丶行前要做课程;二丶各类保险是成人2一3倍;三丶各车配专职研学导游;四丶每班配研学老师;五丶每二十人配安全员一人;六丶团队配随队医生;七丶沿途丶景点应事先联系急救医院;八丶每人一份研学手册;九丶必须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十丶住宿每楼层有彻夜值守。

当然,总有不规范的出行,责任不在此项活动本身,而在具体实施者,只要加强临管,这是一项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好课程。


老厥头


“研学游”说白了就是旅行社打着研学的晃子行“旅游”之实。一、研学是不是必须的?研什么?学什么?二、旅游的安全如何保障?是学校负责,还是旅行社负责?三、学生都有攀比心理。对困难家庭来说:如果参加,加重了家里的负担。如果不参加,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四:容易滋生腐败。如果是商业行为,容易产生返点、回扣等行为。


王忆平wyp


以前叫游学,现在升级了叫研学。

因为游学被玩坏了。

大部分其实都是旅游和购物,没有多大的实质。

真的研学,应该要有几个主题吧。

比如去和当地人近距离一起生活,了解不同的生活形态。对某个大学参观一些学科和组织两三个讲座,让初高中对未来的大学和专业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某个行业的企业进行参观和访问等等。

出国有出国研学,主要是了解学校情况和当地的生活消费水平,人文环境等等。

大多数研学看行程就知道没啥实质作用。都是听,没有让学生或家长参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