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明明打了勝仗,實際上卻敗了,歷史上真的有這樣的戰役嗎?

漢史趣聞


這樣的結局很多,過去的咱不說了,說說近代和現代的。

最明顯的例子是越戰,美國幾乎贏了每次戰鬥,但最終結局缺是失敗了,美國自己也承認失敗。我們在說阿富汗,美國不費吹灰之力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勝利了?表面上勝利了,其實呢,塔利班越來越強大,看似消滅了領導人,但很快又選出新的領導人。以至於特朗普說美國是不想打塔利班,想的話幾分鐘就能消滅他,美國有核武器。想想美軍不心急特朗普能說這話嗎,美軍贏得了每次戰鬥,你能說美軍在阿富汗勝利了?戰略目標一個沒達到。

咱在說說伊拉克。同樣美軍贏得了每次戰鬥,但讓伊拉克走向民主了?建立親美政權了?一個目標也沒達到。現在的政權不但不親美,反而反美。

總之,每次戰鬥的勝利不等於戰略的勝利,美國每次都贏得了戰鬥勝利,戰略上上缺屢屢失敗,以至於透支了美國國力,如果美國繼續這樣下去衰敗是必然,中國有個成語叫“南轅北轍”,美國這匹馬在厲害,本來方向朝南,非朝北跑,早晚累死。


跟著遨遊太空看世界


世人只知杜聿明第五軍取得了“崑崙關大捷”,期間重創日軍精銳第五師團以及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卻不知此戰過後第五軍因傷亡過於慘重不得不撤下戰場休整,包含崑崙關戰役在內的整個“桂南會戰”,最終其實遭到了慘敗,重慶軍事委員會為此開出了一份史無前例的“罰單”。

(第五軍軍長杜聿明)

日本人1939年發起的所謂“南寧攻略”,並非以侵佔整個廣西乃至於進兵大西南為目的,而是要切斷中國的國際運輸線,以此迫降重慶政府。在我國沿海全部被日本海軍封鎖的情況下,從美英等國輸入軍用物資的路線只剩兩條,即滇緬公路和滇越鐵路,日本政府一直在威脅英法兩國關閉這兩條通道(後來乾脆動武了)。

知識點,另外還有一條隱密的陸上線路!它從越南河內先通過鐵路到邊境城市同登(79年軍迷都熟悉了它),再從同登通過公路到達廣西南寧,武器裝備在這裡源源不斷運進廣西,注意啊,這都是中國花錢買。日本人很快發現了這條線路的存在,命令駐廣州的第21軍攻佔南寧進而切斷之。

(榮譽第1師師長鄭洞國)

1939年11月9日,負責進攻南寧的日軍第五師團和鹽田支隊(TW旅團)在海南三亞集結完畢,由第五師團長今村均中將統一指揮,於六天后突然在廣西欽州灣實施登陸。由於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根本未曾料到日軍會進犯廣西,因此毫無軍事準備,負責欽州灣海防的桂軍新編第19師一觸即潰。

當時第四戰區主力都在粵北一線與日軍對峙,整個廣西境內只有夏威第16集團軍的兩個軍六個師,在日寇廣島師團的猛烈攻擊下,僅僅九天時間全線即告崩潰,11月24日南寧失守。為了鞏固南寧的防禦,第五師團第21旅團在追擊中佔領了南寧以北50公里的崑崙關,這是桂南地區進入廣西腹地的天險和要隘。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

重慶軍事委員會急調駐紮全州的杜聿明第五軍馳援(直屬戰略預備隊),命令該軍務必奪回崑崙關,12月18日第五軍所屬三個師同時發起反攻:戴安瀾第200師和鄭洞國榮譽第1師正面攻關,邱清泉新編第22師在崑崙關以南阻援。用第五軍這樣的機械化部隊進行並不擅長的山地攻堅戰,其實是非常愚蠢的,但是沒有辦法,附近一時沒有其它有力部隊。

崑崙關的戰役細節不再贅述了,第五軍歷經旬月苦戰,在1939年的最後一天以屍山血海克復崑崙關,消滅第21旅團及增援而來的鹽田支隊一部共4000餘人,擊斃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然而第五軍也付出了可怕的傷亡,官兵犧牲和失蹤6400餘人,抗日名將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以下負傷11000人,後期投入作戰的第66軍和第99軍也傷亡約12000人,所以“崑崙關大捷”實在是慘勝如敗。

(新編第22師師師邱清泉)

更重要的是,第五軍基本喪失了戰鬥力,全部撤出戰場至廣西遷江休整,崑崙關陣地則由增援上來的第37集團軍第66軍的159師和160師接防。此間中國軍隊先後調入廣西南部增援的已有第35(鄧龍光)、第37(葉肇)、第38(徐庭瑤)三個集團軍的番號,加上原有夏威的集團軍,僅用於一線的兵力即達10餘萬人,對戰場上日軍一個師團附一個旅團構成絕對優勢。然而1940年1月13日,日軍增援部隊第18師團和近衛旅團到達,戰局再次逆轉。

已經越過崑崙關準備反攻南寧的國軍各部,在日軍的攻擊和迂迴下再次陷入大亂,重慶軍委會命令白崇禧反攻賓陽重新奪取主動權,後者回覆:“我各部傷亡太大,在日軍的迂迴下,全線發生動搖,已無法展開攻擊”。

(第五軍的戰車部隊)

1940年2月3日,日軍第18師團在追擊中再佔崑崙關,第21軍參謀長佐藤甚至要求軍部再增援兵,一口氣攻佔桂柳地區進逼貴州,沿柳渝路直下重慶,如今回頭想想都是一身冷汗。

所幸1940年的日軍還沒有進攻川渝的作戰思路,因此佐藤的建議被否決,中日兩軍在崑崙關附近形成對峙,桂南會戰以重慶軍失敗而告終。鬼子雖然沒有繼續深入,卻是把蔣某人嚇得夠嗆,戰後在柳州召開軍事檢討和追責會議,嚴厲處分了各級將領,開出了抗戰歷史上最大最多的一張“罰單”:

(邱清泉)

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降級,從一級上將降為二級上將,且行營從此無權指揮戰區軍事;前來督戰中央軍的軍委會政治部主任陳誠亦遭處分,第37集團軍總司令葉肇送交軍事法庭,第38集團軍總司令徐庭瑤“撤職查辦”(這可是杜聿明的恩師、第五軍的創始人),同時又撤了三個軍長和三個師長的職,作戰不力的第9師乾脆被取消了番號,改為“無名師”。。。

其實蔣某人的擔心和後怕是有道理的,四年後的“桂柳會戰”(豫湘桂戰役的一部分)中,日寇第11軍攻陷桂林、柳州後便兵犯貴州,直接造成貴陽幾乎不保和重慶震動,國民政府甚至有了西遷西康的打算,而如果他們1940年初就這麼幹了,抗戰形勢如何發展,真的很難說了。

(徐庭瑤、杜聿明、鄭洞國、邱清泉等)


度度狼gg


比如,朝鮮戰爭。

我們,和美國,都宣稱朝鮮戰爭自己這邊是勝利方。

而事實上,還真就是這樣。

首先是朝鮮進攻韓國,韓國打不過,快被打到漢城(就是現在首爾)了,然後美國參戰,然後變成朝鮮打不過,快被打到平壤了,然後志願軍參戰,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最後在現在的國界線停戰。

從美國的角度來說,他拯救了韓國。

從我國的角度來說,志願軍拯救了朝鮮。

從總體來說,朝鮮的國土比一開始少了一點點,而韓國多了一點點。

所以,這是一場都宣稱打贏了的戰爭。


破曉修羅


清朝的雅克薩之戰很典型,據說入侵黑龍江的沙俄部隊是一群由土匪,獵人,少數軍人組成的雜牌部隊,一共沒有多少人。可是康熙帝御駕親征,水陸並進,並動用了剛從臺灣那裡鄭氏投降的精銳部隊。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450名俄軍擁有300支火繩槍。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826名俄軍擁有火繩槍100支,先進的燧發槍850支。

然而清軍兩次參戰雅克薩以“騎射乃滿洲之根本”,主要輕型武器還是刀矛弓箭,攜帶的火槍都不超過100支,實在令人汗顏!若不是動用紅衣大炮,雅克薩沒那麼容易收復。

因此雖然清朝贏了戰爭,但是這是靠人數和精銳部隊的壓制取勝,戰術和軍備思想都已出現落後趨勢

贏在一時,輸在千秋


黑大小手殘


1948年解放戰爭已經打了快三年,當時國共形勢發生了一些轉變,我軍在部分區域的力量已經超過了國民黨,大決戰勢在必行。中原地區我軍的兩支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相互配合取得了不少的成績,而國民黨也有在徐州決戰的意圖,最終雙方爆發了一場中原決戰,即為淮海戰役。

戰爭於1948年11月6日夜晚開始,華東野戰軍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南下追擊黃伯韜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因奉令等海州第9綏靖區的第44軍西撤,推遲至7日西開。華東野戰軍藉此延誤,追上正在渡大運河的第7兵團,負責殿後之第7兵團第63軍、第100軍83師被迅速殲滅。

解放軍行軍速度超出預料,在一日之內,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就攻佔碾莊與徐州之間曹八集等各據點要道,到11日,華東野戰軍將黃伯韜的第7兵團合圍於碾莊地區。

黃百韜陷入重圍後,蔣介石高度緊張,因為一旦黃百韜兵團被華野吃掉後,在江淮一帶的國民黨軍乃至整個戰場將陷入極度不利的態勢。為了挽回頹勢,解救出黃百韜兵團,蔣介石派出心腹愛將杜聿明指揮實力強大的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從徐州前往解圍。

杜聿明即令邱清泉兵團主力星夜向徐州東南張樓附近集結,李彌兵團向徐州以東苑山附近集結。他力主尋求解放軍之一翼實行迂迴包圍,擊破後再將其主力攻擊。邱清泉東援黃百韜的時候,遭到了我軍的頑強的阻擊,一天進攻不到三公里,進展甚微,邱清泉決定派第74軍從徐州東南方向迂迴到雙溝,然後向北攻擊我阻援部隊。

淮海戰役此時第一階段已經進行好幾天,雖然黃伯韜頑強抵抗,但是被圍殲是遲早的事情,遠在西半坡的毛主席密切關注懷海戰場。在看到黃伯韜被圍殲已經成為定局的時候,毛主席已經開始想第二部的策劃,他準備調遣軍隊繞道邱清泉兵團後方,在全殲黃伯韜之後,圍殲東援兵團。

雙方都想迂迴到對方的後方,兩支奇兵就在潘塘相遇。74軍先頭部隊與我方先頭部隊在潘塘以東的周樓相遇。剛開始,雙方都認為對方是零星小股部隊,74軍認為是碰到了地方部隊、游擊隊,解放軍以為是三綏靖區殘餘部隊,都想一舉擊潰繼續前進。但仗越打越大,人越打越多,戰鬥越打越激烈。戰至凌晨2時左右,74軍退至張集、二陳集一線據守,我軍據賀樓、趙窪一線與敵對峙。

第二天早上雙方指戰員發現,兩軍已經犬牙交錯、以潘塘為中心,扭成一個縱橫數里的巨大旋渦:解放軍最近的一支部隊距離74軍軍部僅三里,而華野二縱指揮部也和國民黨軍部隊僅隔一條水溝。

雙方整整打了三天三夜,均無大的進展。鑑於國軍用在潘塘的增援兵力已經越來越多,切斷邱、李兵團退路的任務已經無法完成,粟裕下令蘇北兵團脫離戰鬥、向南轉移,才結束了這場激烈的戰鬥。

此戰74軍沒有被全殲,華東野戰中也是主動撤退,所以在國民黨的宣傳中就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勝仗,並且大肆宣傳。但是國民黨的部隊卻選擇的忽略了,據此只有不到20公里的黃伯韜兵團。而在潘塘戰鬥結束一天後,粟裕就指揮的山東兵團對碾莊圩之敵發起了最後總攻,並與3天后徹底殲滅了黃百韜兵團。

就是這樣一場,所謂的勝利,讓國民黨吹噓成打勝仗,以至於杜垏明在若干年後回憶回憶錄時就曾無比尷尬地記下:“他們到徐州後還到第二兵團參觀了戰俘武器及戰跡。有一位記者以懷疑的口氣問我:這樣的大捷,黃百韜到哪裡去了?我說:黃百韜回家休息去了。”

國民黨派遣的74軍本來是解救黃伯韜,但是被華東野戰軍阻擋在潘塘,從局部看,潘塘的拉鋸戰消耗戰雙方勢均力敵都沒吃虧,最後還主動撤退,所以國民黨還佔有一些便宜。但是從全局來看, 解放軍此戰成功吸引了國軍正面力量,使得圍攻黃百韜兵團的主力壓力大大減輕,使包圍黃百韜的部隊,可以完成對黃百韜的完全圍殲。


帝國烽火


一手發動內戰的蔣委員長。

1946年6月26日,經過周密準備,蔣委員長下令10個整編師的國民黨軍30萬人,向只剩下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羅山、光山、商城、經扶(今新縣)、禮山(今大悟)之間,縱橫不足百里的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據可靠情報,此時由李先念、鄭位三率領的共軍中原解放區部隊只有6萬人,而且已經被壓縮到隨便一發炮彈就能砸死幾個共軍的狹小區域內,這正是將共軍聚而殲之的大好機會!

劉峙與杜聿明

在駐馬店坐鎮指揮的國軍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一想到這消滅共軍的頭功落到自己頭上,就不由得心花怒放,30萬美式裝備的國軍PK6萬土槍土炮的共軍,這還不是三個指頭抓田螺,穩拿!

畢竟在抗戰中從保定潰逃到鄭州,一退千里,被人譏諷為“長腿將軍”,此後作為重慶衛戍司令長期呆在大後方,沒什麼表現的機會,劉峙這次出兵格外賣力,指揮國軍長驅直入,直搗中原解放區腹地宣化店,而此時共軍已做鳥獸散。

中原解放區負責人李先念

沒想到共軍居然提前撤了,這蓄力十分的一拳打了個空,劉峙判斷,共軍主力正往東潰逃,其餘兩股分別往西,往北潰逃。但是,就這麼點共軍,是逃不出他劉某人的手掌心的!

更妙的是,中原解放區的經扶縣當時就是以他劉峙的字命名的,劉經扶收復經扶縣,這一戰的指揮官真是非他莫屬!

於是,劉司令立即部署分兵追擊,從6月26日激戰到七月底,中原解放區突圍的共軍,除了往東潰逃的“主力”(即皮定均第一旅)以外,其餘幾股共軍均在國軍圍追堵截下損失慘重,中原解放區更是全部被國軍佔領。

根據後來的統計,中原解放區部隊除了皮定均第一旅五千多人大部分突圍之外,由李先念,王樹聲,王震等人率領的幾支分頭突圍部隊均十損七八,總共損失三萬五千多人,撤到其他解放區的只剩下兩萬多人,可謂元氣大傷。中原解放區幹部旅旅長張文津,旅政治部主任吳祖貽,旅政治部幹事、毛主席的侄兒毛楚雄,359旅719團團長顏龍斌等數十位高級幹部犧牲。

開國中將皮定均

從戰術上來看,國軍的“收復”中原之戰可謂是大獲全勝。但是,這一戰只是個開始。此戰前,蘇中解放區的共軍向國軍放話:蔣不攻李(先念),粟不攻蔣,蔣若攻李,粟必攻蔣。

這股共軍的指揮員,叫做粟裕。

就在中原開戰後一個月,粟裕的3萬蘇中解放軍就把黃埔一期生李默庵率領的12萬國民黨軍打得滿地找牙。

中原開戰後不到三個月,1946年9月,國軍精銳部隊趙錫田的整編第三師在定陶戰役中被劉鄧大軍殲滅,負主要指揮責任的劉峙黯然下課。

1971年,劉峙病逝於臺中,1975年,蔣介石病逝於臺北,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當初自己信心滿滿發動的全面內戰,最後不僅沒有消滅共產黨,居然還把自己打到了臺灣島上去。


每日一段歷史



按照國軍的宣傳,第二次長沙會戰都是被當作勝仗的。但是實際上,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敗仗。只是因為國軍判斷日軍的目的是攻下長沙,而在國軍的節節抵抗之下,日軍雖然一度攻到長沙附近,但是最終卻仍然撤回去了,所以國軍認為這就是勝利。而日軍的目標實際上並不是攻佔長沙,而是進行掃蕩性的進攻,以打擊國軍湘贛一帶的主力軍團為目標,而這個目標日軍是達到了的。

日軍發動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目的就是掃蕩第九戰區的部隊,以鞏固其對武漢和華中地區的佔領。國軍判斷日軍的目的其實有個很簡單的標準,就是看國軍在發動進攻的時候的行李包袱的大小。這和美軍判斷志願軍的攻勢的標準是一樣的,因為步兵在後勤補給線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只能以自身攜帶的糧彈物資來維持作戰,而步兵當時能夠攜帶的物資的上限就是隻能維持一個星期的作戰。

按照這個標準,日軍當時攜帶的行李是小包袱,也就是隻能維持一個星期的作戰。而要攻佔長沙這樣有堅固防禦工事的大城市,只攜帶一個星期的物資輜重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日軍的目標不可能是攻佔長沙,而只是以攻勢吸引國軍主力兵團出動,再從中捕捉將國軍主力兵團圍而殲之的機會。而日軍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打垮了第十軍和七十四軍兩個主力兵團,無疑是已經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標。


第十軍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之前並不隸屬於第九戰區的作戰序列,而是直屬於軍委會的機動兵團,也是當時國軍主力兵團,裝備水平較高,戰鬥力較強,是在湘西一帶完成整訓後,來到粵漢線附近駐紮,準備乘火車經湘桂線鐵路去西南,然後轉赴緬甸,參加遠征軍去的。只是在第九戰區部隊三十七軍已經被擊潰之後,薛嶽臨時請求軍委會參戰,結果卻將第十軍整師整團的撥調給三十七軍,成了添油戰術,結果被日軍打垮。

也就是說,第十軍實際上在戰前並不是日軍的主要目標,而是國軍統帥部和薛嶽的錯誤指揮臨時給日軍送上的一份大禮。日軍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剛在上高會戰中表現出色,攻擊力強悍的七十四軍。七十四軍是作為國軍統帥部的總預備隊使用的,所以當時在江南地區的各個戰場上都能看到,哪裡形勢緊張,國軍統帥部都會把七十四軍調過去增援。


七十四軍長於攻擊,而短於防守。這是當時人盡皆知的事。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第九戰區第一線部隊被日軍擊潰之後,乘勝向長沙方向攻擊前進,薛嶽認為日軍的目標是攻陷長沙,因此決定將兵力都向長沙附近集中,與日軍進行決戰。七十四軍就是在這種錯誤的判斷下,奉命向長沙急進增援,結果在春華山,黃花市一帶與日軍發生遭遇戰,實際上是被日軍伏擊,猝不及防,被日軍完全擊潰,王耀武僅以身免。

兒在日軍已經達到目的之後,前線的物資糧彈已經消耗將盡,後方又被已經轉入外線作戰的二十七集團軍楊森指揮的二十軍攻擊,後勤補給線無法維持,因此就在達成戰役目標,也就是打擊七十四軍的目標後,沒有繼續向長沙攻擊前進,而是開始總退卻。因此,當時國軍正在薛嶽指揮逐步向湘南後撤,卻突然發現日軍已經開始全線後撤,第九戰區於是馬上下令轉入全線追擊,之後就被宣傳成了一次勝仗。其實以損失論,這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敗仗,而且是一次就損失了兩個重點培養的主力兵團。


蕭武


東北野戰軍兵髮長春,發動攻城戰役,長春守軍憑藉完備的工事,嚴密的防守,堅決抵抗。面對相持的態勢,東北野戰軍均衡利弊之後,大部撤離,去轉戰錦州。但取得守城成功的國軍卻遭到了更大的困境,在勝利的同時已經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1948年2月,主席就指示東北野戰軍林總,準備組織部隊攻打錦州,以封閉東北國軍的退路。但林總卻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認為錦州有15萬重兵把守,城防堅固,擔心又像打四平一樣久攻不下,導致損兵折將而功虧一簣。相比之下,長春守敵偏弱,不易增兵,且我軍方便集結兵力,所以他認為攻打長春為上策。

兩人你來我往討論了近半年,林總始終不為所動,這令主席大為光火,發了脾氣,後來在周公的勸說下,勉強同意讓林總試一下。


這已實屬不易,主席是個輕易不會改變主意的人,這次做出讓步,給足了林總面子,但對其畏戰表現還是給予了少見的批評。

林總申請得到批准後,下決心要爭口氣,以證明自己的戰略眼光,他集結大軍,兵髮長春城下。

駐守長春是國軍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的2個軍、6個師又3個旅,約10萬守軍。他見東北野戰軍大兵壓境,知道無處求援,索性豁出去了,主動出城迎戰,雙方打了三天,出城的國軍被打回城內。


林總眉頭緊鎖,長春守敵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樣不堪一擊,這時他有些後悔與主席產生分歧。隨後,又經過幾次試嘗攻城,效果甚微,他知道目前並沒有絕對的把握打下長春。

於是林總致電主席,承認自己對敵估計不足,即使付出重大傷亡也不能保證解決戰鬥,因此建議不再硬攻,改為一部分兵力對長春久困長圍。

經過批准,林總率大部主力轉攻錦州。

鄭洞國見東北野戰軍大部已撤,大喜過望,守城的勝利讓他如釋負重,對於少數未撤的圍兵,他並沒有太放在心上,這些人馬對攻打長春產生不了威脅,國軍高層也對長春的勝利大肆表彰。

可是後來的發展,卻讓鄭洞國始料不及,東北野戰軍兩個縱隊的人馬,還是把長春圍得死死的,雖然不再攻城,但長此以往,也勢必造成國軍的困境,這讓他有些得意的心情蒙上了一層陰影。


當錦州戰役打響後,國軍高層命令鄭洞國尋機撤退,向瀋陽靠攏。但此時長春四面被圍,想全身而退,談何容易。

不久,我圍城的主力部隊也前往錦州戰場參戰,圍城的任務交給了剛成立不久的東北野戰軍6個獨立師手中。鄭洞國見有機可乘,急忙發起兩次突圍,但經過三天激戰,突圍部隊又全部被打回到城中。

這時的長春,飛機不能降落,突圍又不能實現,已被圍成死城。鄭洞國面臨最大的麻煩是糧食問題,國軍飛機在圍城部隊大炮的封鎖下,只能在2千米以上空投供給,以致大多數都送給了我圍城的部隊,少數落到城中的糧食立即引起了各部隊之間瘋狂爭搶,時常發生衝突。

有時有些部隊見有飛機到來,立即生火,等糧食落地馬上倒進鍋裡,等收集的人來到,生米已做成熟飯。隨著時間的推移,城中守軍已經陷入了極大的困境之中。


其實在鄭洞國守城勝利之時,便已註定了其部隊的覆滅,當時東北野戰軍在東北戰場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實力也已經發展的極為龐大雄厚,如果那時鄭洞國能及時逃走,或許是他唯一的生存機會。

隨著的時間延長,守城部隊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因為派系不同,所以在供給上也有著不同的待遇,導致軍心混亂不堪,大批的守軍偷偷出城投降,到最後,60軍軍長曾澤生率部起義,產生的多米諾效應,使新7軍也放下武器投誠,鄭洞國迴天無力,自殺不成被俘。

長春被困5個月後宣佈解放,但城中的百姓因糧食都被國軍掠奪,而餓死不少人,但具體數字至今爭論不休。

戰爭其實就是這樣,不到最後一刻,難有勝負之分,一城一池的得失,有時可能還適得其反,造成獲勝的部隊由勝利走向失敗。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歷史上確實是有這樣的戰役的,說實話打仗最後看的是全局或者最後的勝利,而不是局部或者某一場戰役的勝利,題目裡所說的就是某一場戰役的勝利。

我們都知道打仗的時候,是分為戰略層面和戰術層面的。

戰略就是從大的方面來說的,戰術就是從小的方面來說的。即使有的時候,戰爭贏得了戰術的勝利,但是戰略上沒有勝利,最終的結局也是一樣會輸的。

我們說一件解放戰爭時期,看似打了勝仗,實際上是失敗了的戰役吧。

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剛剛結束,蔣介石就迫不及待的發動了內戰,陳誠更是恬不知恥的向蔣介石保證,要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把共產黨給消滅

當然了這僅僅是陳誠的一廂情願,但是,蔣介石竟然相信他了,所以蔣介石讓他掛帥然後在全國進行“剿共”的戰爭。

這時候在華東戰場上就有這樣的一場大戰,大家都知道華東站場上有一個軍事重地,也就是今天的臨沂地區。

可以說誰掌握了這個地區,就是掌握了華東站場的門戶。

本來一開始臨沂是在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的手裡,但是,這個消息被蔣介石知道了,蔣介石十分的惱火,這麼重要的地方,怎麼能讓對手給佔去呢?

蔣介石開始向陳誠發火,讓他務必保證拿下臨沂這個重要軍事要地來。

陳誠不得不集合大軍,向臨沂出發,這時候陳誠把他最為精銳的四個兵團,調轉到了臨沂,向臨沂進軍了。

面對這種情況,粟裕的壓力是很大的,面對敵人大兵的壓境,他到底是迎戰呢,還是放棄呢?

對於這個問題,粟裕是有和黨中央以及毛澤東等領導人彙報的,粟裕得到的消息就是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臨沂。

粟裕得到這個回覆之後,打這個仗就有信心的多了。我們都知道粟裕打仗沒有章法可尋,用神出鬼沒來形容他打仗的靈活性更加的合適。

這時候對於他來說最為明智的辦法,就是不要和陳誠的大部隊硬拼,所以,他選擇果斷放棄臨沂。

當然了粟裕放棄臨沂不代表這個戰役不打了,而是把戰場轉移到了陳誠意向不到的地方。所以,粟裕就留了少量的士兵,假裝固守臨沂,把大部隊轉移到了魯東北也就是萊蕪這個地方。

當陳誠的大軍到了臨沂他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佔領了臨沂後,他還是很高興的,並且陳誠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蔣介石,蔣介石也誇獎了陳誠一番。

誰知,表面上這個戰役陳誠看起來是勝利了,但是,實際上他是吃了一個大敗仗。原因就是戰役不久後就在萊蕪打響了。

正是因為萊蕪戰役國民黨毫無警覺,或者說是陳誠沒有想到過的。所以打起他們來就很容易了。

在這裡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把魯東北的國民黨的幾十萬大軍,全部殲滅或者俘虜了。蔣介石知道這個情況後,更是大為惱火,罵陳誠無能,命令陳誠向魯東北進軍。

陳誠只能向王耀武施加壓力,讓他儘快處理這件事。

但是,當他們要進軍魯東北的時候,已經去不了了。因為這時候大部分魯東北的地盤,都被粟裕的華野軍給佔領了。

由於陳誠佔領了臨沂,他不得不派更多的士兵把守這裡,所以一定程度上把他的兵力給分散了。所以,他的士兵打起仗來也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了。

我們都知道,最終的結果是粟裕的華野軍又把整個華東地區全部給解放了。所以,陳誠佔領臨沂就是一件看似勝利實際上打了敗仗的一場典型的戰役。


史學達人


當然有了,這應該是很常見的吧!

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主動損失部分戰力,贏得全局或是戰略上的勝利

一是敵眾我寡,實力懸殊的時候,常常以一部分精銳開展阻擊戰,為大部隊撤離贏得時間,這一部分精銳部隊可能全軍覆沒,但是,雖敗猶榮,從整體上來看,保證了主力部隊順利撤離或轉移,保存了實力。這時候,勝利的一方雖然勝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落得什麼好處。

二是部隊聯合作戰時,以一部分部隊吸引對方主力,其他部隊暗度陳倉,完成既定的戰略部署,以這一部分部隊戰敗的代價,換取更大範圍的勝利。對方雖然獲得了局部勝利,但是輸掉了全局戰役,這樣的局部勝利也相當於失敗了。

二、傷亡人數對比之下,勝利方損失慘重,戰敗方損失較輕。

一是游擊戰和運動戰時,都是事先埋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既消耗對方的實力和精力,又可以將己方的損傷降到最低,雖然打不過對方,但是,相比之下,人員傷亡比對方輕,也算是勝利了。

二是雙方單兵素質和武器裝備有很大懸殊,有可能在人數、地形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贏得戰爭的勝利,但是損失慘重,比戰敗方的人員傷亡要多好幾倍,這樣的情況,即使勝利,也和失敗區別不大。

三、外交形勢不明,不顧後果,盲目發動戰爭,戰役勝利,卻丟了國家。

這種情況主要針對混戰的年代,有時候,國君為了眼前的利益,盲目發動侵略戰爭,但是,對別人發動戰爭的時候,自己的國家被其他國家侵略,甚至導致滅國,對外戰爭或許勝利了,但是,國家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國家,那還能算是勝利嗎?

一點淺見,說的不對,請各位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