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罩難求,打擊“亂漲價”管用嗎


一罩難求,打擊“亂漲價”管用嗎

不是告急!是沒有了!

1月30日,武漢協和醫院再次緊急請求醫療物資支援。相比常規醫用口罩,N95口罩缺口更大。

不僅在武漢,作為疫情防控的“標配”,在北京、天津、鄭州等全國多地都出現一罩難求的現象。無論是藥店,還是各電商平臺,類似口罩零售價格普遍飛漲,且十之八九售罄。一些恐慌情緒導致N95口罩被哄搶,最需要該類型口罩的一線醫護人員供給存在缺口。

連日來,多部門各地區積極採取措施加大供給,並加強價格監管,但全國各地區依舊出現口罩告急、一罩難求的情況。這究竟是為何?價格管制真的有效嗎?

嚴懲“發國難財”

隨著新冠病毒肺炎防疫工作的深入展開,各地市場監督部門全力以赴加強物價監管,對疫情防護用品和生活物資等幾個板塊分別進行價格監管,懲處了多起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擾亂市場價格秩序的違法行為。

1月23日,北京豐臺區一家藥店對進價為每盒200元的口罩,標出了850元的高價,被罰300萬元;近日,鄭州超市裡,一顆普通的白菜賣到63.9元,這個“天價白菜”也收到了“鉅額罰單”:罰款50萬;天津一大藥房以超過進價10倍的價格銷售口罩,收到市場監管部門300萬元罰單……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冀巖表示,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效規範經營者價格行為,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該局迅速部署,對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商品加強價格監管,嚴肅查處借疫情防疫之機囤積居奇、捏造散佈漲價信息、哄抬物價等擾亂市場價格秩序的價格違法行為。根據《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情節較重的處50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款,直至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對情節惡劣的典型案件,將予以公開曝光。

不過,各地在價格監管時,也存在“一刀切”式粗暴執法現象,動輒關店、吊銷執照或鉅額罰款等。一些專家擔憂,過度嚴厲地打擊“亂漲價”,很可能導致商家供貨中斷,加重本就緊張的物資供應。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這是經濟學常識,封城或半封城後,進貨路途千難萬險,貨源渺渺,外加為開市而冒險感染上新肺炎,菜商不漲價行嗎?所以,不許漲價,就沒人幹了。”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金融學家管清友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應嚴格區分因市場規律導致的漲價與惡意漲價,不能搞“一刀切”。堅決反對發國難財的行為,但對於一般基本物資漲價應予理解,這有利於保障物資供應,反之是在助長物資短缺,這是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即供需關係決定商品價格,漲價意味著稀缺。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提出,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價格機制可以有效引導生產,但在類似這場疫情的情況下,不需要價格機制,就知道什麼是短缺的。比如,一些企業已經在加班生產緊缺物資,這並不是建立在漲價的基礎上。

陸銘認為,在特殊時期對緊缺物資漲價的行為帶有社會倫理後果,漲價只能把緊缺物資配置給富人,此次疫情期間,有些商家甚至降價出售緊缺物資,說明在公共危機之下,市場經濟行為也包含社會倫理維度。經濟學的效率(有效配置資源)概念並不排斥公正的社會倫理和價值觀,認為效率和公正矛盾是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群體的誤解。他建議,比較好的做法是不動價格,同時進行購買數量限制。

尊重市場規律

“我國口罩最大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隻。”1月23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天津調研時表示。

據企查查大數據,全國口罩公司超過上萬家,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據各地公佈的口罩生產數據,目前上海市口罩日產能180餘萬個;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對全省23家醫用口罩和防護服重點生產企業進行調度,目前醫用口罩的日生產能力達200萬隻以上;湖北日報稱,截至1月26日,仙桃已有35家企業復產,日生產口罩270萬隻。

既然口罩價格被嚴格調控、產能效率又如此之高,為何口罩仍極度緊缺?很多民眾依舊買不到?

“企業以三倍工資臨時召回員工回廠,併購置了新機器,緊急擴大產能,加班加點生產,保持超負荷工作。目前,絕大部分口罩90%以上供給了醫院和藥店,仍然沒有能力供應給門店和電商銷售來滿足市場需要,”一位口罩廠員工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受制於相關生產企業春節停產放假,工人返鄉、原料停供、物流停運,若上游的原料供應不上,生產也會受到影響。

此外,鐵路調整部分線路、一些省際交通停運,令物流配送面臨“最後一公里”問題。

“供貨商漲價、物流也漲價,可我們不敢漲。說句不中聽的實在話,對於藥店,直接說沒貨才是最優選擇。”一位連鎖藥店採購經理對中國新聞週刊說,“特殊時期,憑什麼理所當然由生產或經營相關產品的人買單?價格本應由市場調節,相關部門監控產品質量就好。”

“贊成口罩適度漲價,這既避免了太過便宜造成的恐慌囤積,讓更有需要的人能買到,又增加了渠道積極性,加快生產和流轉過程,增加供給。現在動輒天價罰款,很有可能造成的局面是價格便宜無處購買。”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企業家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數字經濟智庫研究員翁一認為,解決口罩價格上漲的根本措施在於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民眾只有在獲悉危機正在解除的信息之後,需求才會減少,價格才會回落。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疫情徹底消除前,口罩價格還會繼續高企。

關於疫期物價合理監管的建議,盤古智庫專家認為,打擊亂漲價、發國難財的行為很有必要,但也要把握好度,合理監管疫期物價。藥店、超市承擔著重要的服務功能,對這些服務單位進行吊銷執照等過度處罰,將使其失去為周邊人群的服務功能。其次,藥店和超市為社會提供了很多稅收貢獻和就業崗位,疫情過後,解決就業問題可能成為下一項重要工作。因此,當前不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有預有立、未雨綢繆。

該智庫專家建議,執法程序需更加科學,不應簡單粗暴,“一棍子打死”。對漲價、違規行為可以分級別、多層次處理。對情節輕微的,可以第一次口頭警示,第二次吊銷營業執照,第三次勒令關停,給經營者一定的改正機會。

此外,地方政府應快速發放政策性補貼。特別是在各地進行交通限制的情況下,對疫情防護用品和生活物資的生產、運輸和經營環節給予支持,防止價格管控過嚴、供應商和經銷商因無法收回成本而供求紊亂造成的物資短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