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石玉磊


天京包围战的时候,确实是李秀成的25万太平军攻打不过3万湘军。

不是说太平军作战很勇猛吗?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逆差呢?

这个应该和当时的具体事势有关吧,要知道那时候湘军围困的是太平军的都城天京,本来天京是没有多少人的。

湘军在攻打天京之前,还把护卫天京的门口安庆给攻破了。

安庆被攻破,对天京城里的守军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安庆这个地方,是给天京城供应粮食的一个基地。

失去了安庆,就等于天京的太平军,将会面临断粮的可能。

这种情况对于他们稳定定军心,是十分不利的。

攻克安庆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荃可是一个狠角色。

他打仗很擅长挖壕沟,围城池。这个战术最终的结果就是屠城,让城里的人退无可退。

当洪秀全得知曾国荃来攻打天京的时候,他就急了。

此刻洪秀全唯一可以调动的人,也就剩下李秀成的大军了,而且李秀成带领的这二十万大军,还分布在江浙一带。

当时的李秀成也是自顾不暇,他还想攻打上海呢。

接到洪秀全告急的命令,他带领二十万大军,火速进军天京。

此刻的曾国荃的兵力,已经占领了天京城的制高点雨花台。不过,李秀成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曾国荃的部队只有三万人。

令李秀成想不到的,正是这三万人,他仍是没有吃下来,不得不说这是李秀成战争史上最耻辱的一战。

李秀成对阵曾国荃,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李秀成打仗善于突袭,而且他是一个攻势很强的将军。

恰恰曾国荃就是个守势很强的人,两个人这个仗打起来,就真的有点意思了。善于攻击的和善于防守的人打仗,到底谁强呢?

两军开始交战的时候,李秀城带领的太平军的攻势十分猛。曾国荃有点吃不消,但是,他还是让士兵撑住了场面。

曾国荃的湘军士兵不但少,他们的武器,也没人家太平军的好。若是说湘军有一个优势,他也仅仅是地理上的优势。

但是,仅有这一个优势,对于湘军来说还是不够的。

曾国荃还给哥哥曾国藩写信,说李秀成的大炮太厉害了,我们没有大炮是打不过他们的。这个战争我们早晚要败。

曾国藩看到信之后,大骂了曾国荃一顿,他告诉曾国荃,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武器。你千万不能有这种武器制胜的想法,若是你有这种想法,你的部下也有这种想法,这个战争若是这样打下去,你们不打败才会见鬼。

曾国藩说是这样说,不过,还是给弟弟曾国荃弄了一些大炮到军里来。

就这曾国荃还是,处于被动地位,毕竟人少的太明显了。

战争打的激烈到曾国荃这个主将,要亲自上前线督战的程度,才可能抵挡住李秀成的太平军强势的攻击。

曾国荃骑着马,穿梭在前线督战,正是这时候,一颗子弹透过曾国荃的脸颊打了出去,还好,没有打中要害,曾国荃也算是死里逃生了一次。

不得不说,幸好曾国荃没有被打死,否则,历史有可能将会改写。

曾国荃的太平军,仅仅只有三万人,他们能够支持下来的信念就是,他们若是溃败下来,不但会全军覆没,而且来救援的湘军,再想拿下天京来,就成为不可能了。毕竟至高点一直在自己的手里握着。

还有就是曾国藩不会坐视自己的弟弟曾国藩被敌人消灭的,所以,援军在路上。

这个仗打着打着就到了十一月份,天气很冷了。

正好李秀成的太平军没有衣服穿,所以,他们不得不退到了城池当中。正是这个选择,葬送了太平天国的命运。

曾国荃趁机开始挖战壕,把太平军的城池给孤立了起来,这种打法就是,即使我不去打你,你没有粮食早晚也会被饿死。

太平军确实断粮了,他们只能吃草度日。

到了连草都没得吃了的时候,这时候太平军连拿枪的力气都没有了。

所以,一旦城池被攻破,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最终,湘军也正是这样屠城的。这就是为何25万太平军,打不过3万湘军的大致缘由。


史学达人


1862年到1864年间,太平天国和清军之间爆发了最后一场大战“天京保卫战”。其中李秀成领兵20余万回援天京,清军十余万,但最终李秀成竟然全军覆没连自己都被俘了,天京也被攻陷,不得不让人唏嘘。只能说当时的太平军确实是穷途末路,比不了当年了。

1、1856年的天京事变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领军出走,太平天国领导层分裂。该次事件对于太平军物质、兵力上的损失并不大,但是在精神和思想层面造成了整个太平天国的混乱,底层士兵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作战了,战斗意志大减。

同时天王洪秀全对于部下的猜疑大大增强,虽然也重用了陈玉成、李秀成等新秀,但是也任用大量无能的亲戚洪仁发、洪仁达等把持朝政。在“天京保卫战”过程中陈玉成、李秀成在前线拼死奋战,这帮人还不忘了胡乱指挥、拖后腿。

2、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洪秀全等领导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官制、礼制、军制、经济制度,给参与起义的群众描绘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当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迅速堕落腐化,所谓财产公有的圣库制度成了剥削民财、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太平天国上层穷奢极欲,下层却生活没着落,曾经的热血、理想褪去后,底层这些人也就都不相信洪秀全的忽悠了。

到了“天京保卫战”的时候,看似太平军的兵力超过清军,但是兵无战心、将无斗志,诸将各有私心、各行其是,这仗还怎么打。

3、洪秀全晚年昏聩,沉迷于自己创造的拜上帝教不可自拔。面对天京被围、坐困孤城的局面,洪秀全多次拒绝李秀成“放弃天京,转战中原”的正确建议,居然寄希望于上帝降奇迹赐福于太平天国、派天兵下凡战胜清军这种荒唐念头。最终粮草匮乏,大量太平军被活活饿死,非战斗减员严重。天京陷落与其说是湘军强攻下来的,不如说是太平军饿的实在是打不动了。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执掌一切权力,但是太平天国的局势已经是难以挽回了。6月19日李秀成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意图突围,最终兵败被俘,于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当狗容易做人难


二十五万,人数虽然多,但是不代表军队的战斗力强。从来没有人规定“打仗,一定是人多的那一方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由于内乱,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1862年,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下,五月份,抵达天京,对天京展开了包围。当时,洪秀全面对这样的情况,马上命令李秀成的二十五万大军回援。二十五万大军面对湘军几万人马,结果出人意料,最后竟然被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可能有朋友会问,二十五万军队为什么打不过湘军几万人马呢?

老话说的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时,湘军围攻天京的时候,洪秀全是万万没想到的。等到被围了后,才察觉到了危险。

察觉危险,于是就极速派人求援,而当时,李秀成为了赶时间,回援天京,二十五万大军走的是水路。总所周知,太平军在水军方面是非常缺乏的。一但选择了水路,那么就要面临供给的匮乏。


二十五万大军,粮草是一个大问题,粮草得不到解决,军队也自然而然没有战斗力。 当时的局势是,长江以南,以北的控制权,都在湘军手里。因此对于太平军来说,补给粮草就很困难了。

另一个方面是,湘军的“围点打援” ,湘军围住天京后,就知道李秀成会回援,因此当时的军事分配是“曾国荃围攻天京”,“曾国藩坐镇长江一带”,来抵御李秀成的军队。 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经过一路的跋涉,已经是精疲力尽了,此时,刚到雨花台就遭遇了湘军的反击。一个是疲惫之师,一个是蓄势待发,战斗力明显就有很大的区别。 再加上,当时太平军补给跟不上,而湘军则是源源不断的补给,自然,太平军打不过湘军了。


太平军的失败,自从天京事变后,就已经注定了失败,李秀成的出现只是缓解了失败的时间而已。太平军占领天京后,就出现了内部争斗,杨秀清被杀,韦昌辉也死了,石达开出走,五大天王,死了四个。你说,还没打下江山,你就开始享受江山了,开始了内斗,能不失败吗?


唯恋无名


1862年6月19日,李秀成在苏州召开第二次军事会议,研究回援天京的军事部署。由于洪秀全滥封王爵,已严重影响到天国团结与作战指挥,因而此次会议首先强调团结。接着,仼命重要省份的苏、浙两省的镇守将領,尔后将老母、妻儿派人送回天京(实际上作人质)。

9月中旬,李亲率二十万大军从苏州起程,经溧阳,到东坝会合后,浩浩荡荡朝天京开去。

10月中旬,会战开始,李亲率大军向曾国荃阵地发动多次猛攻。到11月底为止,大战四十六天,终于不破自退。照理说,太平军兵力占优势,二十万人对湘军七万多。武器装备多为进攻上海时缴获的洋枪洋炮,数量及质量上超过湘军。湘军当时正闹瘟疫,患病很多,天天死人,有作战能力的不会超过三万人。这些对太平军都十分有利,为什么又敗了呢?原因如下:

一,天京城内由于洪氏草包兄弟把持朝政大权,不知道里应外合的道理,不出兵出物配合,单方面等待解围。

二,李此次作战,因天王严旨,备战仓促,以至作战后期粮食严重短缺。二十万大军,毎天得二十万斤粮食,此外还有战马、牲口消耗。更致命是粮道被湘军封锁。

三,太平军动身前是夏季,而时值冬日,却未备棉衣及御寒物资。

这是天京援而不解围的主要原因。此次失败,主要责任不在李,他已基本尽力,而在天王意气用事及瞎指挥所致。


枫丹白露211735932


原因很简单,政争和内斗。

自1862年9月率主力离开苏州驰援“天京”以来,李秀成始终处于顾此失彼的两难抉择之中。在李秀成看来,此时“天京”周边的局势并未到万分危急的境地。毕竟清军各路大军之中,江宁将军都兴阿所部此刻仍在围攻长江中的九洑洲要塞。依照太平天国中“洋兄弟”——英国人呤唎的说法,太平军通过上海的西方军火商购置了1门英国海军32磅炮,1门18磅炮和一门法国产的巨型大炮安置在九洑洲要塞之中。因此都兴阿虽然调集了大批战舰,展开水陆围攻,但始终无法拔除这颗钉在长江之中的“不沉的炮台”。从皖南进军的鲍超所部虽然于1862年7月击败太平军杨辅清所部,攻占重镇宁国,但巨大的战场减员和正悄然兴起的疫情,却令鲍超所部一时无力向“天京”外围进击。因此整个1862年的夏季,“天京”城下的清军依旧只有曾国荃一支孤军据守在雨花台上。

对于已经兵临城下的对手,洪秀全自然力主全力猛攻。但李秀成却认为,“曾帅之军由上而下,利在水军,我劳其逸,水道难争,(其)军常胜,其势甚雄,不欲与战”。因此他只是“将省府(苏州)财物米粮火药炮火俱解回京”,提出“待廿四个月之后,再与其战,解京围”。

李秀成逐步加强“天京”防御力量的计划从战略层面上考虑或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一口气将决战的日期推迟到两年之后,却是洪秀全无论如何不肯答应的。因此其严厉地训斥李秀成说:“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正是在这样催促之下,李秀成最终于9月率主力离开苏州赶赴“天京”,布署了曾国荃所部的全线围攻,史称“雨花台之役”。

太平军对雨花台一线湘军营垒展开的猛攻,投入14个王侯所属号称60万的大军,前后持续46天。但其实际战果却只能用“少的可怜”来形容,尽管事后曾国荃曾感叹说:“贼(太平军)之火器精利于我者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子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二万杆,所以此次殒我精锐不少,伤我士卒不少,最堪悯恻”。但湘军方面虽然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曾国荃本人也流弹击伤了面部,可雨花台一线的防线却始终岿然不动。反倒是太平军进逼对手的营垒频频为湘军反击攻破,伤亡惨重。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固然是因为人称“曾铁桶”的曾国荃“营濠深垒”擅长防御,但太平军方面各路王侯互不统属、缺乏完整的指挥系统,更是导致“雨花台之役”功亏一篑的重要原因。李秀成虽然在其自述宣称“亦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但事实却始终以其后方根据地——苏福省的战局变化为重。就在两军在雨花台下激烈攻防的同时,李秀成已悄然抽调所部精锐回援苏州了。

而李秀成之所以选择将手中最后的基干部队调往苏州,其目的无非是逼迫洪秀全放弃“天京”或将自己外放。在其自述中,李秀成更颇为自得的描述其进入“天京”,向洪秀全”摊牌”的过程:

李秀成首先提出“京城不能保守,会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无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随后更进一步威胁道:“若不依臣所奏,灭绝定也!”李秀成所谓的“让城别走”,无非是希望洪秀全能跟随其前往苏州。如此一来,一度被洪秀全削减兵权的李秀成,无疑将在太平天国内部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但洪秀全对其并不买账,直言不讳的回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转手将“天京”的政务交给了自己的二哥洪仁达和“幼西王”萧有和执掌。李秀成逼宫失败,一度惊慌失措,竟然做出了“在殿前求天王将一刀杀我,免日后受刑”的冲动举措。此后,虽然洪秀全赠赐龙袍,试图缓和君臣关系。但李秀成却仍决心尽快离开“天京”这个火山口。在交纳了所谓“助饷银”10万两的情况下,李秀成终于在1863年9月匆匆赶往苏州。


冷兵器研究所


太平天国寄希望建立一个人间天国,却酿成了人间厮杀。幻想成为清平世界,却造就黑暗与暴力。希望根植吏治腐败,最终被洪秀全等人的骄奢淫逸所破灭。

李秀成是天京事变之后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却屡遭猜忌,难以施展才华。一句话,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被太平天国腐败的制度给消耗殆尽了。

太平军后期的战略出现了严重失误,自1861年安庆失守后,太平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在湘军面前,湘军水路并进,大举向天京进发。从1862年5月曾国荃进犯雨花台到1864年天京失守为止,太平军整整坚守两年多,可见是多么顽强不屈,无奈由于消极防御,死守孤城,最终亡国。

在这场单纯的防御战中,如果洪秀全不犯战略错误,或许还能柳暗花明,争取时间等援军到来。

因为天京虽已被围,只要苏福地区确保不失,就可有回旋的余地,有后方可以依托。但是一个战略错误,致使该地区过早丧失,天京彻底成为孤城。湘军兵临城下,洪秀全惊慌失措,不顾一切的要求忠王李秀成回援,一日三诏,措辞严厉,李秀成无奈,率十三王,分三路救援天京,这就牵制了东面防线的防御力量,最终,东部郡县一个个失守,天京被彻底孤立。

此时,洪秀全又制定了一个围魏救赵的计划,进北攻南,就是从长江上游进攻清军的后方,吸引下游的清军回援上游,南岸的清军增援北岸,这样就可以调动清军,解天京之围。计划看似可行。

但今非者比,等太平军攻到长江北岸的时候,已经被清军破坏的残破不堪,赤地千里,没有粮秣,无以生存。

清军采取坚壁清野措施,这次进北攻南计划,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得太平军损失不少,又赶上发大水,几十万太平军在遭受饥饿、水淹之后,死伤众多,此时江北地区全部落入敌手。在这种形势下,李秀成等前线将领,知道束手待毙,天京终将不保,主张让城别走,实行战略退却,以退为进。

可是洪秀全养尊处优,年老多病,不想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主张死守,太平军跳出清军包围圈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另外,从双方兵力对比上,一开始太平军加起来大约32万余人,湘军投入八万人,可是最后失陷时,太平军只剩下一万人。

其实留在天京者,除洪秀全、幼主及一帮文人外,主将只有李秀成一人而已,其他如洪仁玕等早已带出一班人马走出天京,实行逃跑主义。到了后期,太平军已经心志不齐,不敢言战了,长期的围困最终精疲力尽,大量有生力量被消耗,城破国亡,太平天国彻底玩完了。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天京保卫战的失败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结束,历经三 年的的天京保卫战,太平天国二十五万多大军清十万湘军兵力相差两倍多,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这跟当时曾国藩的湘军,有着重要的关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萨莎说史 )


曾国藩湖南人,具有资历,在当地颇有声望,对当地人又了解,所以成立湘军对坑太平天国重任,非他莫属,当时曾湘军可以说是曾国藩一手成立,一手练出来的,历经几次失败的经历,湘军是越来越强了,在当时清朝的军队里,湘军可以说是王牌军队了

在当时湘军算的上王牌军队

每营编营官一 、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长夫一百八十人,合计每营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设八队,火器队与刀矛队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枪、鸟枪,全营有劈山炮队二,直隶于营官。

湘军在当时就有水师,每只船安炮七门,舢板船安炮四门,均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还配有火枪、刀矛,以备近战,此外,湘军还设有营务处和粮台,分别管理全军的军务与后勤,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太平军多以农民、妇女、儿童为主


太平军的兵员多是自愿投军的农民和社会下层群众,军官从英勇善战的士兵中选拔,壮男编入战斗部队,妇女编入妇女营,儿童参加童子军,初时,多将同县同地参加太平军的人集中编组,出广西后,由于参加者众多,遂打破地域界限,实行混编。武器多为刀矛为主 ,缴获的火器枪多以火药不足不能大范围使用,粮草没有保障,后期,政治颓败,军事指挥层次过多,设官繁冗,又滥封高官,以致形成指挥不灵的局面。



开始曾国藩派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即设大营于此,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前线回缓,但当时李鸿章的淮军正在进攻上海,李秀成没办法全身而退,而是退守在苏州,派一部分兵力回天京加强防御,自己守在苏州,后面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



李秀成虽说是25万大军,但在上海与李鸿章领导的淮军交战,和回天京回援的路上遭到各地的清军阻挡,其实真正到达天京的兵力就剩不多不足10万人,加上没后援死一个少一个,粮草没有保障,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从作战指挥上看,前敌诸将协同不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 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和太天国后期政治日趋保守和腐败息息相关,最后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 年仅40岁。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战死,一部自焚,10余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

有人说:“如果没有天京变乱,我国就会在19世纪中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没有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太平军就会改写自古以来农民屡反屡败的历史。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留给我们太多的惋惜。”


萨莎说历史


太平天国后期有两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一是安庆保卫战,二是天京保卫战。这两场战役都以太平天国失败而告终,从而加速了天国的覆灭。在天京保卫战中,李秀成率领数十万大军与驻扎在雨花台的湘军曾国荃部激战46天却始终未能取胜,其中究竟有着什么原因呢?

天京保卫战

1861年9月5日,军事重镇安庆被湘军攻陷,天京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无险可守,彻底暴露在湘军眼前。湘军水陆联合,自安庆出发,沿途攻陷芜湖、无为、和州、东西梁山等地,于1862年5月抵达天京,曾国荃率部在雨花台扎营,梅花将军彭玉麟率水师控制护城河口,对天京实施合围。洪秀全闻讯大惊失色,一日内连下三道诏旨,催促正在向上海松江进军的李秀成回京解围。

李秀成召集诸将商议,认为湘军携收复安庆之余威,不宜正面交锋,决定暂避锋芒,多运送粮草返京,待湘军久屯坚城,师老无功,再实施反包围计划。无奈,洪秀全拒而不纳,严词斥责李秀成“不遵诏命,意欲何为?若不奉诏,国法难容”。李秀成只好从松江撤军,调集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13王军队,号称60万大军,实际约三十余万,兵分两路直奔雨花台而来。

交战经过

湘军曾国荃,绰号“曾铁桶”,是曾国藩九弟,以坚韧耐战而闻名,先后收复吉安,安庆等军事重镇。这次进抵天京,原本兵力不足,加上疫病肆虐,三万多湘军病的病,死的死,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不足两万人。不过,也有一些太平军所不具备的优势,湘军水师封锁了江面,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火药。

10月13日,太平军向湘军发起进攻,利用人海战术,一波波如潮水般冲向湘军阵地。曾国荃知道不能硬拼,下令湘军上下“缩营自保”,固守营垒,发炮击敌,不得主动出击。打了十多天,太平军毫无进展,于是改变战术,让士兵头顶门板做为掩护向前冲锋,再令土营挖掘地道直通湘军营垒底下,上施枪炮,下挖地道,曾国荃苦苦支撑,不得不抽调驻守在大胜关和江东桥的曾贞干部四千余人助战。11月3日,地道挖通,用火药炸塌湘军两处营墙,太平军杀入湘军营垒。湘军见此急红了眼,心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竟无一人逃跑,全体呐喊迎上,与太平军展开近身搏战,最终守住了营垒。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太平军缺衣少食,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退,激战46天的这场大战以太平军失利而落下帷幕。

战败原因

一、湘军战斗力远胜太平军

李秀成在自述中说“营濠垒深,木椿叠叠层层,营规分明,甲兵之利,是以连攻数十日未能成效”,意思是说湘军营垒布置合理,将士严守纪律,战斗力强悍,导致太平军失利。李秀成一向不耐苦战,这次与湘军正面鏖战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所率领的太平军大多来自苏浙一带,在战斗力上远不如湘军。二、湘军水师的接济

开战之初,李秀成没有设法断敌粮道,以至于湘军能够源源不断获得水师接济。反观太平军,连御寒的冬衣都没有,粮食也无从接济,士气低落,战败也就顺理成章了。李秀成在自述中说“亦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

尽管太平军数倍于湘军,可由于天时(天气寒冷),地利(据垒固守),人和(士气低落)都不在太平军一方,因此失败在所难免。由于洪秀全的胡乱指挥,天京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敲响了政权覆灭的丧钟。


历史茶坊


历时两年零五十天的天京保卫战是湘军和太平军的决战,这场战役也决定了双方的生死存亡。结果是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那么李秀成率领的二十五万大军为何却解救不了天京呢?

李秀成率领的六王统辖的二十五万大军解救天京的时候,兵力可以说是湘军的4倍,在围困天京的时候,洪秀全就曾下令让两万的太平军主动出击,可见天京城内还是有数万的太平军的。李秀成率领的二十五万大军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救命稻草了。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李秀成的大军抵达天京城下的时候,兵力就剩下了一万五千人,二十多万的大军就这样被消灭殆尽了。其中我们可以从这几点上面去解释为何李秀成解救不了天京。

刘秀成是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的是上游的湘军重地安庆,此时的安庆是曾国藩坐镇的,曾国荃在天京前线负责指挥战斗。当李秀成大军攻下了巢县、无为州、庐江、舒城进到六安州的时候,可以说是将曾国藩吓的不轻,并且调兵要堵截李秀成。当李秀成围攻六安州的时候,却遭到了湘军的大举围攻,可以说是相当的惨烈。

后来因为洪秀全的瞎指挥,导致雨花台被湘军偷袭,而李秀成被洪秀全三道诏书召回了天京。于是李秀成改变的战略,一路直奔天京。导致李秀成三路大军腹背受敌,水陆受制。李秀成在战略决策上面的失误,让太平天国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被毁掉了。

其中也包括救援的诸王之间军心非常的涣散,其中李世贤的六万人马还未到天京城下,就离开队伍往福建而去另立基地,这一路上面的军队实力的减弱,使得军心更加的不稳,其实看似兵力超过了清军,但是兵无战心、将无斗志、诸将之间各有私心、这个仗该如何去打呢?

其中太平军真正的死于战斗的就只有四五万人,洪秀全的晚年的昏庸,当面对天京被围困、坐困孤城的局面的时候,洪秀全拒绝了李秀成的正确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最后导致粮草匮乏,大量的太平军被活活的饿死了,战斗力严重的减弱,死在筹粮上面的人数远多于战斗中死去的人数,与其说天京的沦陷是湘军强攻下来的,还不如说是太平军饿的不行打不动的原因,徒有众多的人马,又有何用呢?

兵力二十五万加上城内的五万的大军都解救不了天京的原因其一战略上的失误,二是诸王军心涣散,战斗力下降,三是粮草不足,导致饿死的结果,最终即使是战神李秀成也挽救不了天京覆灭的悲惨结局。对于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这件事情上面,你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可以在下方留言评论哦!


龙帅林vlog


这些都是抗清战争失败后,螨虫统治一百多年篡改太平军历史及曾国藩的伪历史,实际上,天京保卫战英法联军二十八艘现代化战舰配合曾伪军,在中外反动派的大举进攻下抗清战争失败了。但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烈火并未被帝国主义及螨虫反动派扑灭,革命先驱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一举推翻螨虫反动统治压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政府。但革命不够彻底,螨皇及皇室投靠日本关东军,建立伪满洲国,企图反扑。抗日战争胜利后,螨皇被判处终身监禁,后劳改获减刑。祸害中华半个世纪的曾伪湘军,也在1949年10月,由毛泽东朱德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湖南境内全部歼灭,结束了其反革命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