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货币超发,什么东西会率先涨价?

理财迦



鸟瞰之忆


首先先谈一下,什么是货币超发。通俗点说,货币超发就是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社会的货币需求量。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当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即轻微的通货膨胀,这时候是有利于经济政策的发展的。这样也有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提高就业率。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货币超发是一个很难界定的事情。一个经济体的货币需求量是怎么界定?又怎么统计?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纯理论上讲,只要是供给侧大于需求侧,就算做货币超发,那么超发一块钱也叫做货币超发。难道政府会冒着货币紧缩的风险,来去认真界定这一元钱的差别吗?当然不会。

接下来,在谈一下,货币是如何增发的。

央行现在有四大工具可实现货币的增与发。首先是存款准备金,第二是再贴现利率,第三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最后是超级大招-量化宽松。

存款准备金,通俗的讲就是储户在银行存的钱,一部分要通过银行上缴央行,是为了保证银行要有一定的赔付能力。假设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5%降到3%,那么这2%的资金就是银行可以多放出去的资金。属于市场上货币增的范畴。

再贴现利率,银行根据上述讲的存款准备金率,回想其它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然后向央行借钱的利率就是再贴现利率。假设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那么银行从央行借出的钱就可以交更少的利息。这也属于货币增的范畴。

公开市场操作,这个工具近几年央行也是运用到极致,银行发行债权,由央行购买,商业银行获得货币,这是货币的发。

最后就是量化宽松,比如说08年的4万亿刺激。这也是政府的大招,不到不得已是不会拿出来用的。

说到这里,货币增发的手段解释的已经差不多了。通过上述分析,增发出来的货币到了哪里。显而易见,是到了各商业银行的手中。

接下来就要看看增发到商业银行中的货币都去了哪里。从最近几年这个阶段分析。看一下各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就能略知一二。

从现阶段央行以及银保监等监管部门的政策来讲,各家银行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普惠金融以及小微企业。限制资金流入房地产、钢铁煤炭等行业。

从政策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发展实体经济、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说明这些行业或者说板块已经发生了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是资金短缺的行业。说明增发的货币没有有效的进入这些行业。

再来看为什么要限制房地产融资,钢铁煤炭等行业。说明此行业是正是上一阶段资金流入较大的行业,政策这么严格,银行仍然通过各种渠道,把资金变相流入房地产行业。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相对能搞明白,超发的货币去哪了。货币多了,价格自然就涨上去了。房地产发展起来,大家都知道盖刚子需要钢筋水泥,所以说就会相应带动房地产的上下游行业。

所以说,现阶段假设是货币超发,那么率先涨价的应该是房价。


阿尔卑斯读金融


请题主把“如果”去掉,因为货币一直都是超发的,不存在假设!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自货币代替实物黄金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以来,各国央行在发行货币的时候都是处于“超发”状态,有人把这种货币超发现象成为“铸币税”,通过货币超发、稀释了老百姓的财富,从而达到变相收税的效果,因此,货币超发现象自货币产生起就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在特定的时候表现得可能会更为明显、更为集中而已!

例如,最近货币超发最为明显的一次就是2009年的4万亿,那时是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种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在这种典型的加速印钞的情况下,什么东西会率先涨价呢?

我认为这个主要看央行会把这超发的货币率先“撒”向哪个领域了,超发的货币撒向哪里,哪里就率先涨价,我们还是以2009年的4万亿为例,当时央行是把这超发的货币主要投向了基建和房地产,于是,带动了钢铁、水泥、房地产、建材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而房子作为老百姓生存的必需品,房子的涨价也变相地引发了其他行业跟随涨价!

“投资、消费、出口”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央行超发的货币也一般会选择“撒”向这三个领域中的某一个,2009年的时候是刺激投资,下一次放水的时候,或许就是刺激国内消费了,届时,与民生相关的日用百货、蔬菜水果等可能就会率先涨价!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K涛资本


如果货币超发,什么东西会率先涨价?

从2008年的40多万亿广义货币量到2018年底的182.67万亿元,广义货币增加了140万亿,货币出现了明显超发现象。

应当说,这也是无奈的举措,无奈的应对方式。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危机的阴影迟迟没有退去。相反,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又死灰复燃,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提振经济、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是需要的。

但是,货币超发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其中,通货膨胀就是最典型的问题。因为,一旦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就势必带来价格的上涨,从而给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不利影响。

那么,哪些东西最会受到货币超发的影响呢?当然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理由是,需求量大,只要有需求,就需要货币。而货币量过大,自然会带动价格的上涨,特别是需求量大的商品,价格上涨的力度也更大。其次是生产资料,亦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急需要的产品,会成为价格上涨的主力军。原因在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上涨。第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会在货币超发中价格大幅上涨,并带动其他方面的产品价格一并上涨。

当然,货币超发带来的价格上涨是全方位的。但是,我国超发的货币,大多进入到了房地产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因此,出现了比较大的货币沉淀,继而没有真正在流通领域流动。不然,通货膨胀压力会很大。同时要看到,货币的不流动,也给经济活动带来了不利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实体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所以,还是要调整信贷结构,多向实体企业倾斜,把实体经济这块蛋糕做好,才能更好地应对货币超发带来的冲击。


谭浩俊


如果货币超发,什么东西会率先涨价?

非常优质的题目!

这类问题一直被专家、学着、某些人……用自己片面的理论所裹挟,有意无意的把大众的思维引入不客观的方向。

这些年,自己理出一种比较明了、直观、一针见血的对比方法。

1.把国家比作一个小岛,上面生活着100个人(比拟数字),这100个人有士农工商,货币(纸币)逐步增加,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涨价,率先感觉到涨价的一点是饮食,比如一个馒头原来0.5元,现在0.6,0.7,0.9……元了,10年前一碗面5元,现在8元了……。平均物价几乎和饮食同步发展。饮食就是标尺。

2.世界就是这样很多小岛组成,这些小岛互相经贸往来,有的小岛农业为主,有的工业为主;有的先进、有的落后;有的唯心、有的唯物……

3.书归正传,小岛上100个馒头,为此(指买馒头的钱)流通着100元,平均每个1元,货币增加到200元(指超发),馒头2元一个,收入跟不上就紧巴巴……

4.这就是金属(黄金、白银等)货币与印刷货币的本质区别,货币是行政的第一要素,其他与其相比只是小儿科,印刷货币增减随意性很强,这也是世界各国反对电子货币、生成货币、自然货币(比如比特币等)的因素,自然货币不能随意复制,不容易掌控。

5.说说小岛之间的经贸往来,一个小岛以农业等落后产业为主,生产1吨小麦成本1600元(比拟数字),卖给其他小岛2000元。

那个小岛一台电脑8000(比喻先进产品)元,成本4000元。

用4吨小麦才能换回一台电脑。4吨小麦成本6400元,一台电脑成本4000元,这次交换(比拟经贸往来),先进小岛(指生产电脑的)纯获利2400元……。这就是世界财富的转移,这也是贫富的走向……

6.再次书归正传,货币增发,首先涨价的是生活必需品。

深了不聊了,您自己把“小岛比喻”往深了想、往广了想就清清楚楚了。


风清云淡水天一色


货币超发!如果是在中国,如果超发14万亿,也就相当于平均每人一万,这点钱掀不起什么大浪,为什么,富人看不起,穷人去还账,中产放松一周左右就没了,当分配不均,少数人得了大部分,发展一下事业利国利民,不用多久又得追加投资了。如果这14万亿全部被农民得到,那么全国人民都会很幸福,最惨的是消费者一有钱,厂商就要涨价,因为贫穷导致生产不足。货币超发能让人民幸福,只是不能太突然,不能见不得穷人吃饱饭。超发的方法也很重要,要先超发给生产商拼命生产,再超发给消费者去够买,良性循环


LWG523


要知道货币超发,什么东西率先涨价?

首先要了解货币通过什么途径,流通到市场和个人手中。

一国之发行货币的机构,只能是国家央行:美国是美联储,我们是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不能发行货币。

央行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货币供给到商业市场中:

1.通过购买公众手中的政府债券,将货币供给到金融市场中。

2.通过向各大商业银行(如工农建交四大行)提供贷款,增加她们的准备金量。让商业银行可以加大对企业、个人的贷款力度,然后,货币随着贷款,进入到各行业的生产和消费领域。


明白了这点,我们就知道什么东西率先涨价了:

1.央行通过购买公众手中的政府债券,将货币供给到金融市场,债权人拿到收益后,重新购买金融产品或投资其他领域,股票、债券因为得到新的资金量补充和市场利好预期,价格随之升高。

2.各大商业银行得到央行贷款,手头宽余,向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融资,但银行是逐利的,一些风险性低、利润高、回报周期快的行业和企业最受青睐。

所以,房地产这类被长期看好,风险性系数低(政府和银行双护航)的行业成为首先被货币洪水冲击的方向。于是,更多市民可以申请到贷款买房,更多投机者贷款买多套房,需求大幅增多,供给则受到土地政策限制,增幅不大,需求增长远大于供给增长,从而推动房价暴涨。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我们超发了4万亿救市,相当一部分货币流入房市,从2008-2018,10年间,房价平均暴增300%-500%,相比较,平均工资只增长200%-300%左右。

其次,一些新经济领域,如以前的互联网经济,现在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由于代表着经济未来,被投资看好,在信贷宽松的环境下,势必引发大量热钱涌入,推动整个行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价格上涨。

第三,很多大型国企,由于被银行评定为风险性低,信用好,获得贷款较为容易。货币融入,国企主导的行业物价必会上涨。比如还以2008年的4万亿为例:有一大部分货币流进了掌控铁公基的国企:于是大搞基建,全中国的交通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飞机场、CBD商业区、城市文体设施吊打欧美,将中国的工业和商业效率提升了一个档次,为中国进入现代化商业文明和创新社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同时也推进了一二线城市,商业、生活成本的巨增,凡兴一利必生一弊,是非曲直,各位读者自行评判。

......

总之,超发货币,通过进入金融、房地产、互联网、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让有关百姓追求更高生活标准和[住行]方面的东西率先涨价,[衣食]由于是一个人生存基础的最核心需求,会被政府监控和政策限制,涨价会滞后于[住行]。尽管如此,随着全社会物价的提升,[衣食]最终也不得不水涨船高。


第十经济观察室


牛逼条友,个个百度完了粘贴上来,就你们会百度吗?没点技术含量,题主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们回了上千字,究竟懂不懂啊?!

正文:

货币超发,首先让居民切身感觉到的无非就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比如粮食(柴米油盐)、日化品(生活用纸、牙膏牙刷、洗发水)等。

奢侈品对超发敏感度不高,因为受众面就窄。

题外话:

狗屁财经砖家,不如一个普通大学生!


太阳神苗


物价水平持续快速上升的通货膨胀无一例外是因货币超发,但是货币超发并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有时可能只是会推涨资产价格。货币供给增加,工资、股票、房地产、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有可能会上涨。至于说哪个会率先上涨,这要看情况。

政府超发货币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是通过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赤字的增加往往也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刺激政策一般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也可能无效。当刺激政策有效时,货币超发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通货膨胀。当刺激无效时,只会推涨资产价格。

一般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会增加。如果存在闲置的劳动力和资本,随着需求增加工资和物价会保持不变或缓慢上涨。如果不存在闲置的劳动力和资本,随着需求增加工资和物价会快速上涨。货币超发时,工资会率先上涨。因为只有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出现短缺后,通货膨胀才会出现。 最先上涨的会是工资水平,为何人们通常的感觉都是物价上涨之后工资才上涨,或者即使物价上涨了工资也没有上涨呢?劳动力的短缺总是先在局部出现,然后再扩展到整体。劳动力局部出现短缺时,局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涨,整体上的物价也开始上涨。这时,其它区域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在劳动力还未出现短缺之前不会上涨。

日本经济多年来深陷低通胀低增长陷阱,即使货币大量超发也无法拯救,同时日本的失业率非常之低。这又如何解释呢?

货币超发的钱要流入到居民和企业手中,居民和企业把它花出去,之后工资和物价才会上涨。超发的货币大多都先是进入银行。那些有能力借到钱,愿意借钱的企业和居民把钱从银行中借出来进行投资或消费。如果企业产品的需求没有增加,就算企业扩大生产其产品也没有销路,他自然就不愿意借钱来增加投资。如果居民的收入不增长甚至是不断下降,他也不愿意借钱来消费。借的钱总是要还的,如果人们预期未来收入没有增长甚至是会下降,他就不会愿意借钱来增加当前消费,那样会使他将来的生活水平降低。收入长期不能够增长甚至是下降,很难使人们形成将来收入增长的预期。

多年来日本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实际工资水平不断在降低。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占人口多数的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不能增长甚至是降低,消费需求也就难以增长。消费需求难以增长,企业也就不会愿意增加投资。

日本的失业率极低,长期保持在2%左右。按常理来说这样的失业率水平是大大低于自然失业率的,劳动力出现严重短缺但工资就是不涨。这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

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增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人们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相对较高的经济体其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相对较短,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相对较低的经济体其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则相对较长。日本政府不断削减社会福利,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被不断延长。因而即使失业率非常低,劳动力的供给也可能是过剩的。


大方妹几


如果货币超发,要回答什么东西会先涨价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货币超发对整体物价的影响和它的传导机制!所谓货币超发,就是相对于货币需求量,货币的供应量过大,这会引起通货膨涨。通货膨涨即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引至整体的物价上涨。

通过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或利率等)创造的货币流动性通过银行的借贷系统放大,但无论是借给谁去消费或投资好,钱本身就具有逐利性,由于实体经济不振、存款利率也低、投资股市风险又大,超发的货币大部份都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上涨是不足为奇。所以综观这十年,货币供应量(M2)大部份时间的年增两位数,但消费者物价指数增涨平均才3-4%, 其他的都在房价上体现。

所以,货币超发,理论上来讲,应该是消费品中的必需品(价格弹性低的货品)先涨,才到耐用品(价格弹性高的货品)和投资品!但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竞争也大,消费物价受的影响並非很大,反而货币的洪流都流进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