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定風波,除了表現出樂觀的態度,還透露出什麼思想?

資深人士說文史


《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伽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就是蘇軾,蘇東坡,這是林語堂先生對東坡先生的評價。林語堂一生酷愛蘇軾,極度的崇拜蘇軾,為把蘇軾介紹給西方,用英文寫下了《蘇東坡傳》。林先生崇拜蘇軾,以至於認為自己就是蘇東坡轉世。

實際上豈止林語堂喜歡蘇軾,蘇軾之後,中國的歷代知識分子可能都喜歡蘇軾,尤其是那些人生路上走的不是很順的人更加熱愛蘇軾。每每想到蘇軾,可能人們心頭會湧起一股暖意,嘴角會露出一個淺淺的微笑,這就是蘇軾,那個永遠打不到的快樂的知識分子。

蘇軾在詩、詞、古文、繪畫等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他的詩在宋詩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他的詞,改變了整個詞史,開創了豪放之風;他的古文讓他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繪畫開創了文人畫的先風。但李澤厚先生說,蘇軾的偉大不在於他的文學作品多麼的出眾,相比於屈原、李白、杜甫,他可能都要遜色很多,但蘇軾的偉大在於他的精神,他找到了一條面對儒家困境的解脫之路。他之前的知識分子沒找到,所以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徹底對“入世”絕望,歸隱田園;要麼始終對入世耿耿於懷,心力憔悴。前者有陶淵明,他是正的放下了,而且放下之後不會再想起,如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種地一般,陶淵明真的在田園中獲得了寧靜。後者最典型的就是杜甫,不管受什麼挫折都不會改變對朝廷的忠心,對天下百姓的憂慮,他是知識分子中“最儒家”的一個,那種固執讓人欽佩和感動。還有一種人是在這二者之間徘徊,“入世”的路走不下去,就選擇放下,但到底是意難平,甚至是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在官場和歸隱之間猶豫不決。像李白、孟浩然、柳永都是如此,李白看起來很灑脫,但心中一直放不下儒家入世的一面,表面上不羈,但聽說被徵召入朝,也會“仰天大笑出門去”,但他這樣一個稜角分明的詩人,終究不適合官場,“翰林待招”這類應制文人並非李白所期望。孟浩然表面歸隱山水,但詩中終究有一絲放不下,那時知識分子心中的一份不甘。蘇軾是一個儒學境界不那麼高的人,在他身上儒、釋、道,融而為一,他對儒家的困境不執著,他也不會進入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的“空”的境界。他以一顆出世的心態做著入世的事業。他的尋找著心靈永遠寧靜,他也求得了這份寧靜。

這首《定風波》就是蘇軾在風雨中尋找心靈的寧靜,在政治風波中求得精神安定的一首哲理小詩。


趣味俱樂部


蘇軾的定風波,除了表現出樂觀的態度,還透出什麼思想?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言外還隱含了一層不懼政治打擊的倔強性格。

另外一首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還透露出讚頌歌女柔奴,不僅美麗、歌聲動聽,而且堅韌豁達。


陳年往事1222


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不光是個文人,還是個奇人,更是個完人。他精通詩文書畫,通曉釋儒道。他在不經意間的隨手一捻,便能讓你驚豔叫絕。這已經是你望塵莫及了。但更讓你五體投拜的是他那份淡定從容,超逸曠達,情曠豪放,脫然凡塵的氣度。

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因鳥臺詩案,被 貶謫到黃州後苐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突遇風雨,他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縱觀全詞,一種真幻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處世態度便呈現出來。讓人感覺到一種寵辱不驚,曠達瀟灑的境界,一種迴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

宋詞的璀璨星空裡,有太多的倚紅偎柳的畫面,又有太多的華麗婉約的情景。可唯蘇軾一派豪邁狂放。但他偶爾詼諧一下,便叫人看到一種超凡脫俗的不一樣風景。

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天道自然。

不管人生是風霜雪雨,還是豔陽晴空,都視其淡然無物,超脫自在。這樣的人生不管是高入雲端,還是低到塵埃。都能坦然自若,無為處之。

這便是蘇東坡《定風波》所給於我們的啟示與慰藉。

:一


龔彥生


我經常讀這首詞。很多人喜歡‘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因為這句很好的詮釋了蘇軾豁達樂觀的態度。但我更喜歡最後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而且作為收尾之筆,這句更能夠體現蘇軾寫下這首詞時的心情。

這句乍看甚是怪異,是真的即無風雨也無晴嗎?詞的前半闕都在描寫雨中徒步,而後半闕‘山頭斜照卻相迎’表明天已然放晴,那為何東坡非要違背事實寫出“也無風雨也無晴”呢?依我看來,這正是由於蘇軾受朝堂派系之爭連累而被流放數年,自己已然卸下對朝廷,對政治的熱情。由此時的他看來,下雨也好,放晴也罷,對他來說又有何干?被朝廷召回委以重任,或被貶窮鄉僻壤悠閒度日,對他東坡而言,有甚區別!再往深層次說,東坡從政期間經歷了王安石變法,以及司馬光剷除變法的全過程,可不管是變法派主政,還是反變法派主政,他蘇軾都未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也不管是變法還是反變法,折騰的還是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東坡居士早已悟道,再也不願關心朝堂之事,只想一門心思做個隱士,耕種于山野之間,隔離於是非之外。所以這首詞最重要是表達蘇軾自由自在,與世無爭的態度。


陪你看看世界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元豐五年,是蘇軾到黃州的第4年。在去沙湖的道中遇到雨。風穿林,雨打葉,大自然的突然變化鋪天蓋地而來。蘇軾這時是吟嘯徐行,表現出他豪邁的胸懷,達觀灑脫的性格。在政治風浪中無憂無懼,自然自在的形象。結尾處,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切又都歸於無。這裡有哲理,有禪意。蘇軾自號為"東坡居士。"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學佛者。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學佛老者,本期於靜而達 ,靜似懶,達似放,學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為無害"。(答畢仲舉書)意思是靜而達是可取的,流於懶散和放誕就不好了。看來蘇軾在佛老中取其所需,以保持自己達觀的人生態度。



木山文


一、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如《江城子 密州出獵》、《念奴嬌 赤壁懷古》。

二、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如《水調歌頭 懷子由》。

三、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如《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一生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感情豐富,故其詞作內容廣泛,風格多樣,豪爽曠放者有之,婉約蘊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麗迴轉者有之,綺麗絕豔者有之。

即不能以“豪放”一詞囊括,也不能用“婉約”一語標稱,就風格而言,蘇詞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約,兩種風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剛柔相濟,即蘇軾自謂的“剛健含婀娜”。

後人認為蘇詞風格豪放,目之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筆遣辭馳騁,意境超脫,擴大了詞境,打破了詞的“法度”常規,並非專指氣勢豪邁、氣象恢弘、筆力剛建。

毫無疑問,這也確實是他的一種風格,《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代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讀來的的確豪氣逼人。

但蘇軾同樣有不少言情詠物之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喋戀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讀來確也婀娜委婉。故蘇詞風格多姿多彩,確具大家風範。





奮鬥的小蜘蛛


從簡樸中見深意,從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政治鬥爭的給他心裡帶來的波瀾已經漸漸散去,當年直言上書的憤憤青年已經成長蛻變,心中漸漸淡然,能夠寄情山水,感受當下生命中的歲月靜好。


藝海綜述


蘇軾的定風波中表現出了樂觀主義精神,但更多的是表現出久經風雨後的自然主義氣概!

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泰然自若,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久經歷練後的人生感悟與覺醒!


馬到船頭直


不破不立,經歷過烏臺詩案的生死考驗,蘇軾心中已經沒有難事!


長鋏歸來72


自由自在 與世無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