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為什麼當上獅王之後就不狩獵?

才庫獵頭


獅子可以說是貓科動物中最複雜的了,獅子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也是唯一一種群居性的貓科動物。


一般獅子大家庭中會有10只左右的母獅,一到兩隻的雄獅,雄獅中自然有一隻是獅王的,另外一隻雄獅一般則是獅王的兄弟。獅子的社會分工明確,一個獅群中母獅的主要任務是捕獵和養育幼崽,而雄獅則負責巡視和保衛領地。我們看過《獅子王》電影,電影中老獅子死了之後它的兄弟刀疤繼承了獅王王位,而老獅子王的兒子辛巴則被流放。

實際上電影畢竟是電影,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美化成分在裡面的,在自然界中,新一任的獅子王繼位之後,它會殘忍地殺死上一任獅子王的所有後代,以此刺激母獅發情。而像電影中這種被流放的獅子,一般是很難單獨活下去的,獅子的獨自生活能力較差,那些被流放的獅子一般都是年老體衰的老獅子,即使僥倖沒有被殺死,也活不了多久,因為它們並不是很會捕獵。


在獅子種群裡我們會發現一種奇怪的情況,那就是雄獅當上了獅王之後基本就不捕獵了,難道說當上了獅子王之後就一勞永逸、坐等吃、坐等喝了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眾所周知,雄獅體型巨大,體重一般在200千克以上,還長著厚厚的鬃毛,這也導致其腦袋看起來很大,對於其它動物來說威懾力十足,但是大也有大的弊端,雄獅在草原中不能很好隱蔽,往往還沒有接近獵物,獵物就被嚇跑了。但是雌獅就不一樣了,它比雄獅小很多,能夠更好地伏擊獵物,而且奔跑的速度相對更快。所以雌獅捕食的成功率更高。


不過呢,雄獅也不是完全不捕獵的,遇到了大型食草動物,比如說水牛、小象等,那還是得雄獅出手,這個時候它的體型就有優勢了,雄獅體重更大,力量也更強,所以能夠更容易撂倒獵物,只要獵物倒下了,就很容易被獅群所獵殺了,所以在捕食這樣的大型獵物的時候,雄獅的表現欲還是很強的,至少它得向母獅們證明,自己並不是“好吃懶做”的大塊頭。


鏡像科普


雄獅成為獅王之後,不參與捕獵的行為,是由族群利益最大化決定的。

在瞭解獅王為什麼不捕食獵物,但仍能優先享用獵物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獅群的結構。

獅群的結構

所有的獅群都有自己的領地,而且領地非常明顯,在這個領地內,一般只生活著一個獅群。

這群獅群多數情況下由1只雄獅帶領幾隻雌獅和幼獅一起生活,偶爾也有兩隻成年雄獅,不過即使存在兩隻雄獅,也只有一個獅王,而且這兩隻雄獅一般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

平時生活時,雌獅承擔著家庭的主要工作,包括照顧子女,給子女舔毛,以及狩獵。而雄獅則負責巡查領地,通過咆哮和戰爭擊退外來威脅者,保衛家庭的安全。

一般情況下,一個獅群中的雌獅從出生到死亡都會待在同一個族群中,只有少部分雌獅會被清理出家門;而雄獅則要悲慘很多,一旦長大後,則會被趕出家門自謀生路。

獅王也常常面臨外來雄獅的挑戰,當獅王失敗後,外來的雄獅會趕走獅王,自己成文新一代的獅王。

往往一個雄獅可以在一個種群中生活2年左右,很少超過6年,之後要麼被年輕力壯的外來雄獅趕走,要麼是自己離家出走建立新種群。

這種制度也可以避免一個獅群近親交配,還可以促進獅群基因交流。

看完了獅群的結構,其實就很好理解,為什麼獅王不參與狩獵了。

獅王為什麼不狩獵

首先是因為獅群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下來,憑藉的不是個人單打獨鬥的能力,而是集體的智慧,既然是集體,就會有分工。

因為獅子是性二態的動物,也就是雌性和雄性體型不一樣,相比於雄性,雌性的體型更小。而且雌性的心臟也不大,不能承受長時間的奔跑耐力,因此獅子們捕獵時,並不像老虎那樣單打獨鬥,而是採用圍攻式。

圍攻式拼的不是單個動物的奔跑速度或者體型大小,而是團體合作。因此,由種群中數量最多的雌獅擔任比較合適。

雄性由於體型較大,力量與咬合力比雌性更強,因此負責抵抗對種群有威脅性的食肉動物,比如斑鬣狗、豹等猛獸。還負責抵抗別的獅群侵佔自己的領地。

從這方面來看,雄獅擔任著獅群興衰滅亡的重擔,雖然它不參與捕獵,但為了讓種群更好的發展,雌獅也會讓雄獅先吃獵物。

其次,雄獅體型相對於雌獅而言更大,更有競爭力,在演化的道路上,雄獅可以輕而易舉打敗雌獅,優先吃掉獵物。

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就保留在了生物的基因中,讓雄獅先吃也成為了種群默認的習慣。

獅王的悲哀

雖然成為獅王不用捕獵就可以優先吃到食物,但其實對於雄獅而言,大自然對他的要求要高得多。

首先,獅子是群居性動物,這意味著獅子單打獨鬥的能力不是很強,一旦脫離種群很難一個人生存。

而雄獅又必須在長大後離開家,要麼這個雄獅能夠挑戰另一個種群的獅王,成為新的獅王;要麼只能淪為草原上的“流浪漢”,與其他“流浪漢”一起組成一個臨時獅群,一起捕獵。

但由於這種獅群是臨時性的,因此它們還是非常容易落單,一旦落單,它們捕食獵物成功的概率就小很多。還有,草原上還有非常多的食肉動物,雄獅落單後,也有可能被其他動物所獵殺。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雄獅在挑戰獅王時失敗,被獅王殺死。

即使僥倖贏了獅王,當上了新一任獅王也不要開心的太早,獅王隨時都會面臨別的雄獅的挑戰,一旦挑戰失敗,就又會淪落成“流浪漢”。

據統計,成年的雄獅死亡率非常高,雄獅幼崽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喪生於各種不同的獅群爭鬥中。


鍾銘聊科學


我是蘇小謙,我來回答。

人們總是覺得,獅王“懶”得出名,一天當中大部分時間都用來“乘涼樹蔭下”。這不是毫無道理,畢竟,在獅群中,獅王的主要職責確實不是狩獵。那麼一個正常的獅群裡,獅王都幹些什麼呢?

當然不是整天睡大覺。獅王(當然了,它們都是雄獅)一般不參與獅群的捕獵,它們的主要工作是看家護院,保護獅群的安全。

從戰鬥力和身體素質來說,雄獅絕對是優於雌獅的。但別忘了,一個群體必須要有一個首領,一個主心骨,假如首領動不動就出去狩獵,造成不必要的體力損耗,實在是得不償失。所以雄獅也就是獅王,主要的責任就是在後方守衛領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隨地做出必要的決策,在關係到家族命運的生計問題上守護獅群。舉個例子,假如討厭的斑鬣狗群體來犯,母獅們無論戰鬥力多強,最終還是要聽從雄獅,等著雄獅拿主意。

獅王還得防範其他雄獅對王位的覬覦。

一旦王位被別的雄獅盯上,獅王沒有一天心寬。它的許多精力都要用來對抗這樣的刺兒頭。

至於獅王完全不狩獵這個說法,也是值得討論的。凡事都不能絕對化地發表結論。

非洲雄獅並不是完全不狩獵。當雌獅碰上十分難纏的獵物時,雄獅也會出馬。

作為獅群的“家長”和保鏢,非洲雄獅在必要的時候,是一定會現身決鬥現場的。有的時候,母獅們實在搞不定非洲水牛這樣的二貨,整個獅群都有可能遭到水牛群的追擊。要知道,水牛的角可是非常厲害的,一旦惹毛了水牛群的首領,整個群體都來圍攻,獅子也是吃不消的。這種時候,非洲雄獅就會出馬。運氣不好的話,獅王也是會受傷的。

還有些時候,眼看就要得手的美味就要從指縫間溜走,獅王興致來了也會出馬。

不要以為,獅王總是很風光。

還以水牛為例,一般來說,角馬和斑馬在的時候,獅子不會選水牛作為攻擊目標。

畢竟,非洲草原上最厲害的犄角要數水牛的角。要想吃到水牛,非洲獅得避開水牛的犄角。而水牛群的佈防很講究,強大的公牛分佈在正前方和兩側,弱小的母牛和小牛在隊伍中間。要想吃到牛肉,非洲獅就得驅趕牛群,逼它們奔跑,等弱小的落在後面,再伺機攻擊。

問題就在這‘伺機’二字。一個不小心,機會錯過,非洲獅就會陷進反撲的牛群當中。這時候,非洲獅就會成為水牛群追趕的對象。想想看,一旦陷入水牛群的正面攻擊當中,再一個不小心,非洲獅就會被牛角戳傷。

這時候參與捕獵的話,獅王掛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蘇小謙



因為雄獅的命運相對比較悲慘,獅子和絕大多數貓科動物不同,它們是一種群居性動物,那麼一般來說一個獅群只有一隻雄獅,這隻雄獅的主要任務就是交配,以及保護獅群的安全。

但雄獅的地位是不穩固的,它時常會遭到一些外來雄獅的挑戰,如果外來者挑戰成功,這隻雄獅會被取而代之,而它的後代也會被新的雄獅殺死。

雄獅如果也出去捕獵,它受傷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一旦雄獅的戰鬥力受損,它極有可能被別的雄獅打敗,所以為了維繫自己的地位,雄獅是不會出去捕獵的。

畢竟一旦它被外來的挑戰者打敗,它就要被逐出獅群出去流浪,流浪的雄獅是沒有未來的,它們根本無法捕捉到足夠多食物,更沒法和更年輕的雄獅掙雄,它們唯一的命運就是苟延殘喘下去,然後某一天突然死亡。

而雌獅就不一樣了,雌獅的地位是非常穩固的,且不同的雌獅之間可以和睦相處,甚至雌獅還會哺乳其他的幼獅,總之雌獅從出生到死亡,它都可以待在獅群當中。

而雄獅從二歲的時候,就會被獅群趕出去,它們要麼自己組建一個獅群,要麼就打敗別的雄獅取而代之,但無論哪種方法,雄獅的成活率都是非常低的,大部分雄獅從離開獅群那一刻,死神就開始降臨了……


種植恆星


雄獅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跌宕起伏的,它的輝煌中穿插著兩次流浪。兩次都是為了獅王之位置。獅子是唯一一種群居的貓科動物,在一個獅群中往往都會有10-12頭母獅,1-2頭雄獅。一般只有一隻雄獅作為獅王,另外一隻大多數都是它的兄弟,幫助自己抵抗外來的挑釁。

在動畫片《獅子王》老獅子王死後,刀疤繼成王位,最後辛巴被放逐。實際上這個情節還是跟實際情況有一些偏差的,一般新的獅王上位會殺死上一代獅王的所有後代,儘量讓雌獅進入發情期,好繁衍自己的後代。

當後代雄獅長大到2歲左右大約長出鬃毛,就會被獅王驅趕出獅群,這是雄獅第一次開始流浪。而母獅沒有特殊情況會一直留在獅群中,雄獅開始自己流浪後就需要開始捕獵了,這是需要跨過的第一個難關。在非洲大草原上獅子作為非洲大哥,之所以要成群結對就是因為捕獵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在非洲大草原上隨著進化各種草食性動物不是跳得高就是跑得快,不然就像非洲野水牛一樣力氣大脾氣暴躁,單頭獅子捕獵成功率並不高。

因此一般流浪的雄獅都喜歡組隊作業,更加有利於捕獵和生存,最典型的就是非洲“壞男孩組合”,由六隻非洲雄獅組成。當流浪雄獅徹底成年後就會主動的去挑戰一些獅群,當然並不是一對一群,都是雄獅之間的戰鬥。母獅對這樣的情況樂見其成,因為需要一個更強大的雄獅來帶領獅群,這更加有利於生存。



如果老獅王被打敗後就會被趕出獅群,它的後代也會慘遭毒手,最終老獅王孤獨終老。而新的獅王就主要任務就是繁殖後代,保護獅群,巡視領地,很少會參加捕獵。除非是面對一些大型的獵物時,例如非洲象、水牛等。或者是被鬣狗欺負的時候雄獅都會主動出擊。所以說捕獵這件事母獅完全可以獨自完成,而獅王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科學黑洞


雄獅不管有沒有當上獅王都要狩獵。在非洲野外不狩獵的獅子會被餓死的。每一個能當上獅王的獅子都是通過殘酷的生存競爭而來的。沒有運氣,沒有繼承。靠的都是實打實的能力打出來的天下。獅子的主要食物是非洲水牛,也只有一頭非洲水牛才能夠填滿整個獅群的肚子。狩獵非洲水牛這種大型獵物,沒有雄獅的參與是非常困難的。沒有雄獅保護的獅群是沒有希望的,沒有前途的。雄獅對一個獅群而言意味這安全,意味著在旱季仍然有穩定的食物來源。總之雄獅對一個獅群的生存發展真的非常重要,一些不做研究就播放的紀錄片誤人不淺啊!!!


非洲草原動物世界


我來簡單回答一下,群體性動物必然產生分工。雌獅負責食物,雄獅負責安全,就像人類的農民和軍人的區別,這就是為什麼雄獅很少捕獵的原因,但雄獅不是不會捕獵或不捕獵,沒當上地主之前,流浪的他們也是頂級獵手。

當上獅王、地主、父親之後,他們的角色變了,變成了安全守衛者。獅王自己的安全和幼獅的安全是綁定的,抵禦其他雄獅的入侵是為了自己和幼獅的安全,抵禦鬣狗和其他猛獸是為了獅群的安全,所以一般他們很少參與捕獵,因為守衛獅群的安全重任繫於雄獅一身,他絲毫不敢懈怠。他要是參與捕獵,累了、虛了,他自己、幼獅甚至獅群都被置於了危險的境地,那些傻乎乎每次都勤勞出手捕獵的雄獅的基因早被淘汰了。。。[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漢尼拔霸


一個獅群能否生存,團隊合作至關重要。既然涉及到團隊,自然有分工。 雄獅做為獅群的領袖,主要負責交配,保衛家園。而雌獅,主要負責狩獵,繁育後代。那麼雄獅當上獅王后為啥不在狩獵?首先,草原上的食草動物,行動敏捷,對周圍的環境警惕性很高。雄獅體型大,行動相比雌獅慢很多,加上其一身的顯眼長鬃毛,很容易就暴露了目標。而雌獅,行動敏捷,體型要小於雄獅很多,在進行狩獵時,成功率要高很多。我們知道,一個獅群的領地是一般都是比較大的,雄獅除了定時的去巡視邊界內與外,還要交配,應對各種事件。入侵者,鬣狗以及其它肉食動物。雄獅不參與狩獵,其實它承擔的責任更多,保存精力是很重要的。但是,自然就是那麼奇妙。對於小規模的獅群來說,小到3-4頭獅子那種,在雌獅沒有辦法,快速制服大型獵物的時候,雄獅也會參入進來,對獵物進行補刀,也就是致命的一擊。而雌獅,面對入侵者時,有時候也會站到雄獅一邊共同對抗。所以說,自然中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人類在進步,而動物也在進化。雄獅當獅王后,不狩獵也只能說是也許。





蝸牛咕嚕


在世界上36種貓科動物裡,獅子應該是其中最特殊的存在了,它是世界上唯一的雌雄異態的大型貓科動物!

喜歡看獅子科普欄目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雄獅從流浪獅變成獅王時,它就基本上不親自捕獵了,那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是很直觀的的問題,用我們人類自己的經歷就可以直白的解釋這個問題。

當一個在別人工廠拼命打拼的工薪階層,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擁有了自己工廠時,他完成了打工仔到管理層的角色轉換,那麼他還會自己去車間裡親自動手嗎?

雄獅的行為就和這差不多,獅子是群居生物,一個獅群通常由一頭或兩頭雄獅,加上若干頭雌獅組成。

流浪的雄獅成為首領以後,雖然不在進行捕獵,但是也不是混吃等死,只做一個生育機器。不狩獵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它做。

巡視領地

雄獅成為獅王以後,並不會一直呆在獅群中,它們會用尿液或者糞便標記領地,並且會不斷重複這個行為,以確保其有效性。

根據領地中獵物的多寡,它們的領地從20²米到1500²千米不等,領地小的還好說,如果領地過大,雄獅巡視一週就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所以他根本沒有時間捕獵!

抵禦外來入侵者

另外就是,雄獅還要時刻保持充足體力已應對流浪雄獅的挑戰,如果戰敗,輕則逐出獅群,重則‘身死道消’,無論輕重,它們一旦失敗,它們的孩子會被殺死,老婆會成為別人的老婆,真可謂是

“鐵打的雌獅,流水的雄獅”

威懾鬣狗

雖然獅子是非洲草原上的老大,但是非洲二哥也不是吃素的,非洲鬣狗就經常獅口奪食,母獅好不容易捕到的獵物,經常會落入它們口中,這個時候就顯示出雄獅的重要性了,被搶獵物的雌獅基本上都是雄獅不在獅群或者不在身邊的,如果有雄獅在一旁,給二哥十個膽子它們也不敢搶獵物,雄獅能輕而易舉的殺死它們的女皇!

捕捉難度較大的獵物

雖然獅子現在食物鏈頂端,但是也不是食物充足,衣食無憂,它們有時也會面臨捕不到獵物的情況,那麼它們就會像一些平常不會捕捉的大型動物動手,比如犀牛和大象。

這個時候就會有雄獅的參與,因為只靠雌獅的力量是沒辦法捕到這些獵物的,只有雄獅的力量才能殺死這些獵物,才能把獅群從餓死的邊緣拯救回來!

基於以上原因,獅群裡80%以上的捕獵活動是不參加的,而雌獅為了保護獅群的利益和自己的孩子不會被殺死,往往會把捕到的獵物優先給雄獅使用,就是為了讓雄獅有充足的體力來面對不時之需,只有這樣,獅群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奇樂動物園


作為我們比較喜歡的大貓之一,獅子可以說是貓科動物裡的一個另類,獅子是貓科動物裡唯一一種雌雄兩態並且群居生活的!不論是我們所看的《人與自然》還是《動物世界》,我們可以發現,獅群裡的雄獅基本上是不需要捕獵的,基本上獅群日常所需的食物都是雌獅們協助完成的,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雄獅當上“領導”以後膨脹了嗎?原因如下:

1.當雄獅成為一個獅群的領袖時,它在獅群中的最大責任就變成了守護獅群,驅逐入侵者,保護母獅,繁衍後代!而相應的,獅群裡母獅也會履行相應的義務,為了讓雄獅很好保存體力,保護獅群,所以母獅就承擔了捕食的義務!

2.當雄獅成為獅王以後,不參與捕獵是應為它有著更重要的任務,我們都知道獅群是由1-2頭雄獅,若干頭雌獅組成,每天雌獅去捕獵,而雄獅也忙著巡視領地,一個獅群在獵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千米;而在獵物稀疏的地域中它們也許不得不建立大到400平方千米的領地。所以雄獅的任務不比雌獅輕鬆,巡視領地的時候還會用尿液標記邊界,如果有其他捕食者入侵,還要負責驅逐和搏鬥。

3.雄獅在獅群中也不是不捕獵,當獅群需要捕食大型獵物時,如長頸鹿,大象等攻擊力較強的獵物時,這時候就需要雄獅的參與了,還有當有鬣狗搶奪雌獅的獵物時,雄獅也會參與驅逐!

4.我們都知道雄獅的塊頭非常大,如果它參與捕獵,可能會因為不能很好的隱藏自己而影響捕獵效果,再者捕獵不是一擊完成的,需要追逐奔跑,這樣會比較消耗體力,不僅如此,如果在捕獵中受了傷,那麼如果來了入侵者,後果會非常嚴重,不但雄獅會被殺死或驅逐,幼獅也會被殺死,所以雄獅要隨時保持最佳狀態,以面對發生的一切意外!

這基本上就是雄獅從流浪獅變成獅王以後不在參與捕獵的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