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勝和呼延灼等將選擇戰死,能否激起朝廷軍民鬥志圍剿梁山?

書生不器


朝廷一直都想剿滅水泊梁山,這與關勝、呼延灼等人戰不戰死沒有任何的關係。



我們來看一下朝廷為什麼要剿滅梁山。

水泊梁山距離東京朝廷只有400多里的路程,快馬加鞭,三四天就可以到達,隨著梁山集團的不斷壯大,已經給朝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朝廷早就把梁山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了,所以才會不斷的派兵圍剿。



第一次是兩贏童貫

童貫帶了九路大軍,十萬餘人,以空前的規模圍剿梁山。童貫統領大軍,全身披掛,親自監督。梁山從容應對,排布四鬥五方旗和九宮八卦陣,一百單八將悉數出戰,大敗童貫。

童貫大敗之後,豐美、畢勝獻上計策,全部將士分作長蛇之陣,俱是步軍殺將去。童貫依言,再攻梁山。梁山不動聲色,派浪裡白條張順誘敵深入,前面就是十面埋伏。童貫和畢勝逃命,引了敗殘軍馬,連夜投京師去了。



第二次是三敗高俅

高俅親領十節度,水陸大軍十三萬征剿梁山。吳用使董平、張清在鳳尾坡攔路打了王文得。第一次交戰,林沖與王煥不分勝負,呼延灼打死節度使荊忠,項元鎮箭射董平。水路劉夢龍逃走,黨世雄被捉。 這十節度使,舊日都是綠林叢中出身,後來受了招安。 張清捉了韓存保。宋江禮待黨世雄、韓存保,表白招安之心,二人回去高俅欲斬,眾人勸阻。

再戰,高俅敗回濟州。 梁山泊裡,宋江招安心切,吳用施用計策,設下伏兵。 高俅移改詔書,吳用識破詭計,眾頭領大戰一場而歸。 高俅聽從葉春之計,造海鰍船。 張順等鑿漏海鰍船,高俅落水,宋江對高俅以禮相待,盡述委屈之情,表示招安之意。酒醉,高俅與燕青相撲,高俅出醜。蕭讓、樂和承高俅進京見天子,以求招安,高俅留聞煥章於梁山為信使。

朝廷對梁山的政策只有兩種,要麼剿滅,要麼招安。既然童貫與高俅圍剿梁山不成,那也只有採用招安的政策了。所以說關勝、呼延灼等人戰不戰死,與朝廷對待梁山的態度沒有任何關係。

就此問題您有什麼見解,歡迎評論留言,感謝您順手關注點贊。


李易陽風水命理


我的答案是:不能。

一、朝廷:關勝和呼延灼身為宋庭武將,武功高強,皆有戰功。然而當時朝政腐敗,奸佞當道,即使他們選擇戰死,皇帝老兒只顧畫畫玩妓,不會當回事兒,高俅一夥兒也只會把他們當炮灰,根本不會為他們發動復仇戰爭。他們死了,只能怪自己傻!

二、民:當時由於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官府拼死收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大都苦不堪言,困苦艱難。民不聊生,自然對政府持憤恨,反對的態度,這從“生辰綱”可見一斑,從宋江,方臘能順利舉旗聚義也可看出。如果家家都小康,日子舒心,誰願意去“入草為寇”,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過日子呢?所以,當時的“民”是倒向另外一邊,而不是心向朝廷,即使被逼從軍,或者為了吃飽飯去當兵,也沒人真的賣命,更不要說鬥志了?

三、軍:當時朝廷上下是烏煙瘴氣,好好幹活,不會來事兒的官員都被排擠,邊緣化(林沖,徐寧就是例子),掌權者都比賽貪汙,受賄,沒幾個真心操練軍馬的,官兵的戰鬥力可想而知,就是一群誰也打不過的烏合之眾。

所以,即使關勝,呼延灼選擇以身殉國,也激不起軍民的愛國熱情,更不會出現圍剿梁山的局面。







登攀


梁山的存在其實很尷尬,雖然他們打著替天行道的大旗,也貼著只打貪官不傷平民的旗號,但在百姓心中他們始終是強盜,在朝廷眼中他們也一直是悍匪。所以像關勝、秦明、呼延灼這類高級軍官投降梁山,別管動機如何,他們的形象已經在朝廷和百姓眼中低了好幾等。當然,這些朝廷大將若在征討梁山時陣亡,其實也不會引起多大的動靜,畢竟北宋本身就重文輕武,連皇城的禁軍總教頭都是高俅隨意可以報復的對象,更別說這些“偏遠地區”的將領了。

其實我們單從題主所說的呼延灼的出場就很能說明問題。呼延灼上山前是汝寧郡都統制,汝寧離開封不遠,也多少能說明呼延灼確實能力很強,而當時梁山的規模並沒有多大,除了很早以前的生辰綱大案也沒掀起什麼足以觸動中央神經的事件了。但很不幸,梁山在高唐州殺了高廉,這高廉可是高俅的同族兄弟,這下高俅就坐不住了,直接呼延灼這種級別的將領去征討梁山。也就是說呼延灼是因為高廉之死才得以“出山”,怎麼說他也是高俅眼中的得力戰將了。

呼延灼是呼延贊之後,呼家軍也是當年為老趙家出過不少力的。呼延灼一領旨後就先做了兩件多少讓人覺得心酸的事情,一是向高俅申請更換裝備,二是保舉彭玘、韓滔一同擒賊。可見,呼延灼雖然位高權重,但他手裡的裝備居然比不過樑山軍,可能是因為年久不打仗不操練兵器腐化,更可能的一點是,呼延灼根本就不受朝廷重視,或許趙佶需要的是文工團,而不是武裝隊。而韓滔和彭玘一個是武舉出身,一個是將門之後,若沒有呼延灼的這次提拔,恐怕二人就會在陳州與穎州孤獨終老了。

所以與高俅,或者是於朝廷而言,這些所謂的將門之後或者是能征善戰之將,在他們眼裡只是平亂的工具罷了,就算他們戰死,也會有新的“工具”來更換。

關勝的境遇就更不用說了,從後文我們能看出關勝的實力是五虎中最強的,這樣的強將,在上梁山前卻只是一個小小的蒲東巡檢,倒是找了一個錢多事兒少離家近的工作,可如此下去會辱沒他的才華,更與其關公後人的身份不匹配。好在宣贊向蔡京舉薦關勝,關勝才得以展現自己的實力。關勝出場時和呼延灼的做法也很類似,就是繼續更換裝備且把自己的好兄弟郝思文一同提拔上來,你說這夠不夠心酸。

至於這些朝廷將領在百姓眼中,恐怕還真不一定有綠林好漢的口碑好。趙佶在位期間看似經濟繁榮昌盛,但在橫徵重稅的壓力下,百姓早已視官軍為惡魔,託官軍真被梁山所滅,恐怕他們得高興的開香檳吧~



邏輯文史游


戰士只要上了疆場,那就已經選擇了戰死,雖然北宋末年還是個冷兵器時代,但刀槍無眼,誰能又比誰幸運。

但關勝和呼延灼這些北宋大將,雖然沒戰死,成了宋江的階下囚,但都在被俘之後,迅速投降,調轉槍頭倒向宋江。

而這些人的輕易倒戈,也說明北宋末年的動亂、腐敗已經沒有了凝聚力,這種情況下,關勝這些人其實對反上梁山的這批人還是有所同情的,因為,說不定哪一天他們也是這種結局。

北宋朝廷是沒有凝聚力來圍剿梁山的,所以,圍剿官兵的戰鬥力往往不高,而只要梁山這些佔山為王的,只要不另立朝廷,有心被北宋朝廷招安,北宋朝廷都會盡量利用招安的方式來分化瓦解他們。

朝廷圍剿官兵的戰鬥力不高,也反過來提高了梁山宋江等人談招安的籌碼,圍剿官兵不僅大敗而回,而且還送將,送糧草,只要朝廷給出的條件合適,梁山宋江等人馬上就會成為北宋順臣。

所以,關勝、呼延灼這些武將戰不戰死並不是可控的,即使戰死也影響不到北宋圍剿梁山的決心,因為雙方都明白招安是對雙方都有利,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最優方案。


布衣之徐


《水滸傳》裡的關勝、呼延灼等人是宋廷派來剿滅梁山的,兩人家世都不俗。

呼延灼是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讚的嫡派子孫,武藝高強,原為汝寧郡都統制,頗得朝廷看重。奉命征討梁山,剛開始連戰連勝,打得梁山無招架之力,後來梁山用上了計謀,呼延灼不敵,被抓上山後在宋江的好言相勸下歸順梁山,坐第八把交椅。

關勝是三國名將關羽的後代,精通兵法,原來的職務是蒲東巡檢。被醜郡馬宣贊推薦給蔡京,也受命攻打梁山,被呼延灼用計擒到梁山,宋江等人一番勸說,也入夥了,坐第五把交椅。

(大刀關勝)

可以說這兩人無論是上山前還是上山後,都極有名氣。但是,他們戰死還是投降,其實不會影響到宋廷對梁山的政策,這是兩碼事。

那麼宋廷對梁山是什麼政策呢?消滅。無論圍剿還是招安,都在為這一政策服務。可惜梁山好漢們大多看不明白,少部分看明白的又無法與宋江抗衡,無力迴天。

宋江的目的非常明確,從梁山剛成形,他就打算著以此為晉升的階梯。步步為營,人還沒上山,已經在梁山培植了自己的勢力。上山沒多久,原頭領晁蓋就陣亡了,這真是天意讓宋江掌管梁山嗎?未必,只怕是人力謀算出來的。

晁蓋的遺言是:“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這件事情其實很奇怪,因為按照常理,大頭領去世了,二頭領上位是自然而然的,也必然要為大頭領報仇,否則會令兄弟們心寒。晁蓋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因為他在最後一刻已經想明白了,想讓他死的正是宋江,所以用這個條件來為難宋江。

但這對宋江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問題,不明白他真面目的,對他真心敬服;看明白他真面目的,不敢與他相爭,最後還是當上了大頭領。

他為什麼非要活捉關勝和呼延灼?一是不想讓朝廷有太大的損失,免得影響到之後的招安;二是想通過他們的關係,和朝廷搭上線。

然而,宋江小吏出身,雖有心計,始終缺少政治眼光。他能糊弄江湖中的好漢們,以及中下層的官吏,卻玩不轉朝廷高層。

關勝、呼延灼等人真是因為梁山忠義、宋江熱情才歸順的嗎?未必,他們不過是聽懂了宋江的暗示,知道這反賊當不了多久,說不定還能立功,才那麼容易就上山了。

總之,《水滸傳》表面上很精彩,細思起來更精彩。陰謀詭計都掩飾在忠義之下。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題主是開玩笑吧?

什麼是朝庭?蔡京、高俅、楊戩、童貫四人就是朝庭。

至於徽宗皇帝,畫畫寫字嫖李師師,啥閒事兒都不管。

所以即使關勝、呼延灼、宣贊、郝思文全部戰死,也無濟於事,高俅、蔡京、童貫、揚戩最多向皇帝報個:

“天氣暑熱,軍士不伏水土,患病者眾,十死二、三,關勝等人不識地利、不恤下屬,強行進兵征剿,以至敗亡。”

了事,皇帝又知道什麼?

在奸臣把持朝政的北宋,識時務者為俊傑,所以關勝、呼延灼、宣贊、郝思文才投降了梁山。


jianchi


關勝,呼延灼,如果在征討梁山時戰死,死就死了,沒人因此會揭竿而起,老百姓更是不聞不問,為何?

關勝,呼延灼都是四大奸臣推薦的,如果圍剿梁山成功,則兩個人加官進爵,名利雙收,如果失敗了,那是能力不行,如果沒有金剛鑽就不要攬這個瓷器活。

朝廷會再派人。


柳生飄雪


這個提問是不明白北宋統治者的心思。

在北宋統治者心目之中,最在乎的是他們的統治地位,關勝、呼延灼之流,在他們眼中不過是予取予求的小小籌碼。只要對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有利,這些籌碼的存歿是不會認真計較的。

關、呼、宣、郝等人的投降梁山,極大地增強了梁山勢力,比他們的如果戰死,更能危及朝廷統治。如果說激起朝廷怒火和鬥志,前者比後者更為嚴重。

從這兩方面分柝出發,既然他們的投降都沒有引起朝廷的大舉反撲,如果他們不是投降而是戰死,朝廷的怒火或其他反映,是不會比他們的投降更大的。


跛翁


不會,因為不想付出怎麼大的代價。


湘江老頑童


冰凍三尺,非一之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