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時德國敗局已定,一向精明的斯大林為何還要犧牲30萬人猛攻柏林?


這麼說吧,攻陷柏林的好處 第一國際聲望極速提升,第二能過獲得德國的一些戰爭中累計的“成果”拿到更多的“德國支配權”。最後自41年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人已經經歷過了4年的戰爭。從蘇聯人民的角度來說,沒有什麼是比攻陷敵人首都更有意義的事情了。所以柏林,蘇聯必須打。

再有攻佔柏林,不光是斯大林想,盟國也想,但是沒辦法,一方面美國不想和蘇聯在這個節骨眼上發生衝突。在有美國也希望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地區。最後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美國也不可能攻佔柏林。所以雅爾塔體系最終確立了由蘇聯進攻柏林。


差不多先生呃


英美盟軍在西線大捷以後,英國首相丘吉爾主張盟軍要不顧一切地搶在蘇聯之前佔領柏林。他認為,戰爭已接近勝利,現在的盟友蘇聯正在變成一個潛在的對手,因此,必須設法制止蘇軍向西推進,盟軍首先應占領北海沿岸、丹麥、挪威,以防止蘇軍的佔領。在南方,必須趕在蘇軍之前到達布拉格,使捷克斯洛伐克置於英美控制下。然而美國不同意英國的意見。在德國法西斯還在作最後掙扎時,美國不同意影響美英兩國同蘇聯的合作。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雖然承認柏林是德國殘存權力的象徵,但他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戰勝德國,而不是由誰佔領柏林。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代表生命垂危的羅斯福明確表示:“我們的惟一目標必須是取得迅速而完全的勝利。”要實現這一目標,艾森豪威爾認為,必須迅速同蘇聯會師,才能阻止德軍的重新集結。當時,有跡象表明奧地利有可能成為德軍頑抗的最後堡壘,因此,艾森豪威爾決定,美英的主攻方向不是指向柏林,而是更向南的萊比錫和德累斯頓,在易北河與蘇軍會師。3月底,艾森豪威爾將這一計劃通知了斯大林。這樣,便使丘吉爾提出的搶先於蘇軍佔領柏林的計劃告吹。

柏林戰役前法西斯德國的軍事政治形勢的特點是:它在外交上完全陷於孤立,這時它已丟掉了歐洲的所有作戰盟國。所以,到1945年4月,法西斯德國已面臨政治、軍事總崩潰的邊緣。但是,希特勒領導集團還拼命設法拖延悲劇結局的來臨,採取了一系列外交計謀,組織了武裝抵抗,首先是抗擊蘇聯武裝力量。1945年 4月,法西斯德國還有相當強大的武裝力量:它的陸軍還有325個師。這使法西斯統帥部在戰爭結束階段還能組織頑強的抵抗。

這次戰役的特點是:在戰役準備上,它同其他許多大規模戰役不同,即進行準備的時間極其有限,總共才有12-14天。而斯大林格勒戰役、白俄羅斯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維斯瓦河一奧得河戰役,其準備時間長達1一2個月。柏林戰役準備時間短暫,是由一系列重要原因,主要是戰爭最後階段所形成的軍事、政治形勢決定的。當時必須粉碎納粹德國軍政領導集團企圖拖延戰爭、在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散佈分岐、同美英統治集團單獨媾和的計謀。最高統帥部還有另外的重要原因命令蘇軍在極短時間內準備與實施柏林戰役。當時曾獲得了W.邱吉爾1945年4月1日給美國總統的著名信件。這位英國首相寫道:“.... 我認為,從政治的觀點來看,我們應儘量向東深入德國。柏林如果能置於我們的掌握之中,我們當然應該把它拿下來。”


通向勝利的探索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我國偉大領袖的這句名言,做為蘇聯領袖的斯大林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都說擒賊先擒王,雖然希特勒發動的二戰敗局已定,但希特勒在二戰中主要是在別的國家土地上興風作浪,德國本土尚沒有受到衝擊,希特勒賴以發動戰爭的工業基礎還在。如果想徹底剷除納粹這個毒瘤,進攻德國本土不可避免。


柏林是德國的首都,是納粹德國的大本營所在地,如果說德國敗局已定,但不拿下納粹的大本營,對納粹的勝利就不算完整,也摧毀不了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戰爭意志。


蘇聯做為二戰主戰場,蘇聯人民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希特勒的兵鋒直指莫斯科,就差一點被希特勒的大軍攻克,此情此景斯大林怎會忘記。自納粹德國走下坡路開始,蘇聯大軍橫掃歐洲大地,昔日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軍隊丟盔卸甲,威風掃地。納粹德國的罪行必定會受到徹底清算。而蘇聯已知戰勝的情況下不惜代價攻克柏林,明擺著是想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與盟軍共同作戰完勝德國,經此一戰,蘇聯在世界上奠定了大國地位,儘可能爭取多的勝利,對於確立蘇聯大國地位當然有利無害。從二戰後世界政治版圖演變來看,蘇聯的付出物有所值,二戰後誕生了兩個世界霸權國家,蘇聯就是其一。

還有一點,蘇聯和盟軍其它國家有約在先共同攻克柏林,然後在柏林會師,不管有千難萬險蘇軍必定進入柏林履行約定,在攻克柏林中犧牲在所難免,一向以鐵腕著稱的斯大林這時根本不會計算自己有多少損失,只求拿下柏林,和盟軍一起徹底消滅希特勒納粹集團為最高目標。


王春來34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進入到最後階段,軸心國敗局已定。為了儘早結束戰爭,並就戰後一系列的政治、軍事等問題進行安排,美、英、蘇首腦在雅爾塔進行了一次會議,制定了對戰敗國的佔領、未來世界政治次序的構建等問題原則,這其中就包括對德國、波蘭、日本的地理版圖分割,實質上是兩大陣營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博弈的結果。隨後蘇軍對德國進行了最後的打擊,由於德國更傾向於向英美投降,所以這一過程中蘇軍也遭到了德軍的激烈反抗。


誰說厚物載德


面著一個人的時候,能看到他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可能會從心裡關注或痛惜,但是斯大林顯然離他們很遠。

一個人是生命 三十萬人就是一組數字了。顯然斯大林更加關心的是誰拿下柏林,而不是三十萬年輕的蘇聯勇士的性命。


真音速大貓貓


柏林戰役是蘇軍對德作戰的最後一戰,最近發現許多人都在扯,好象這仗打的不值得了,好象不打更好,這想法過於想象了。

這仗蘇軍沒有理由放棄,犧牲多少萬人都必須攻克柏林,只有打下柏林才能真正的結束這場戰爭,拖延的更久,蘇軍傷亡率只能更大,沒有什麼理由讓蘇軍放棄攻佔柏林的問題,柏林不僅是德國首都,更是一個戰略要地,如果不佔領這一區域的話,德國還將要繼續作戰下去的能力,德軍還有機會繼續打下去。

只有攻下柏林,對才能打消德國人繼續抵抗下來的信心與能力,事實上也達到這個效果,不是簡簡單單一個面子問題,當柏林被攻佔之後,德國的抵抗徹底結束了,組織的抵抗徹底不復存在了,即便是零星的抵抗,也極為少見,蘇軍在此戰後,就轉入戰後狀態了,這一仗不可避免,拖下去對蘇軍一點好處都沒有。


麥田軍事觀察


搶奪勝利果實,這個很重要。佔領柏林後蘇聯搶走了很多德國的工業,包括工廠機器圖紙各類資料,把德國工廠裡能拆的東西全拆走了,極大的發展了蘇聯的工業。德國的軍火和相機工業是非常先進的,二戰後蘇聯相機制造水平上來和把蔡司廠搶走關係極大。這是從工業發展上講的,還有就是搶了德國的檔案館,搶走了德國很多材料,包括蘇德瓜分波蘭的密約,這事幹的不太光彩,其實也沒什麼不對,但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雖然全世界都認為有這事,蘇聯就是不承認,德國的檔案全被蘇聯拉走了,再也沒有證據了。控制柏林有利於以後控制德國,拿到檔案處理戰犯時處於有利地位,對蘇不利的材料就不拿出來,只拿對蘇有利的材料,處理戰犯時主動。擴大佔領區對以後和英美談判也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