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理解農村老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青色的雲


農村老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是對新過門媳婦的肯定和認同。

我認為這句農村俗語的含義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夫妻雙方,門當戶對

古代的婚姻一般都是父母之言,媒妁之命,講究的就是門當戶對。只有門當戶對,才會被雙方父母以及親朋好友所認可。所以,俗語中的“一家人”是指夫妻雙方的家庭條件,社會地位差不多,可以聯姻。

當然了,有時候雙方家庭條件不對等,也成就了好多美好姻緣,這個就是出於愛情,比如薛仁貴的故事。


第二,新媳婦的品行符合夫家的要求

我們經常可以聽見,家人對新過門的媳婦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門。這直接表明了夫家,尤其是婆婆對於新過門媳婦的認同和讚賞。新媳婦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與夫家是高度吻合的。夫妻雙方在結婚之前註定是天生的一家人,所以才會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第三,雙方具有夫妻相

我們在相親的時候經常會聽見有人說這兩人長的真像,真是一家人。大家從相貌上會看出來男女雙方具有夫妻相。他們認為如果男女雙方能成就姻緣的話,是上天註定的。雙方的相貌,言行舉止是相互補充相互契合的,所以才會是一家人,進了一家門。

總的來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說的是夫家對於新過門媳婦的高度認可,大家認定男女雙方註定是一家人。


杞果果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總體來說是一個“家”就可以概括的。


我覺得這句話有幾層含義,但是都離不開家這個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婆婆對兒媳婦的的一種坑定。婆婆覺得兒媳婦和自己的兒子是一種莫名的緣分,才會走到一起,組建一個家庭。


第二層含義是,朋友之間真誠的友誼。只有興趣愛好相同,理想價值觀相同,生活習慣差不多的才會進一家門。朋友之間要相互尊重,包容,相互信任,以一顆真誠的心對待這份感情這就是所謂的一家人。


第三層含義,就是鄰居家,相互串門,一個村裡的人,相互走動。因為人多,不可能和每個人都能聊得來,也不可能得到每個人的喜歡。所以在村裡,總有一些趣味相投的人才會走到一起,聊聊家常,互訴苦水,談的到一起的,才會經常走動。這就是雙方互相感覺是一家人。


第四個含義,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家人。這個是有血緣關係。每個家庭親戚都很多,但不是和每個親戚都會走的很近,一般只有和自己最親的人,才會經常來往走動,因為這是一個大家庭,經常在一起團聚,才會有一個大家庭的味道。


山嘎嘎女娃娃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是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它有兩層含義,一 是說家人關係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緣分基礎之上,二是強調友誼和親 情的純潔性。如果不是一家人,是不會主動走入別人家裡的。

  

這句話源自我國傳統文化對“家”的倫理概念。“家”從字面角度理 解是“屋裡有頭豬”,這反映出農耕畜牧社會的特徵。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 封建社會中,家庭長期作為社會經濟基本組成單位存在,男耕女織是基本 的生活方式。

  通常男子為一家之主,負責農田的播種、施肥、收穫等,是 家庭的主要勞力。婦女則主要照看孩子,做飯,織布養蠶。

“家”是以血緣為關係的紐帶,西周開始實行的宗法制度對

後世影響 深遠。  “家”又經常和“家族”聯繫到一起,舊時一個村子或鄉鎮很可能 都是同姓的人。

  這主要由於女子一般嫁到別的村莊,而男子通常就在父母 原來住的地方另立門戶,所以很容易形成“聚居”的現象。周圍的親戚朋 友多,自然需要經常往來,彼此串門或相互致意。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詞義便來自這裡。

    舊時血緣關係劃分 三六九等,一般越親密的關係來往越多,因此有“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 門”之說。在關係相對疏遠的親屬和朋友之間,有時候也會產生密切的交 往。這建立在雙方互相信任、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

  也就是隻有彼此將對 方當“家人”,才會有更進一步的交往。

“進家門”更多代指的是彼此的交往,是否被當做“一家人”取決於 血緣關係或雙方友誼的程度。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並非每個A都能得 到別人的喜愛。

  有人欣賞你,自然就有人討厭你,所以人們只會選擇和 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往。“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老謝妻了個七仙女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句古語在城鄉都有流傳,泛指夫妻父子等直系親屬間關係融恰相似的褒義詞。如一個家庭,丈夫為人豪爽好客,待人處事通情達理,而妻子也好朋好友,待客禮貌有嘉為賓朋稱道,被稱為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就是對夫妻二人最好的褒獎了。亦或父子二人,父親頭腦簡單,脾氣火爆,說話隨便,而兒子呢又脾氣倔,火氣大一根筋話傷人,據此人說爺倆形容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也相當形象和貼切。

總之,此說法沒有什麼深刻的哲理探究,只是就家庭生活人際表象關係的一種直觀總結概括。是夫妻關係,父子關係觸洽,生活習俗脾氣以及為人處世高度相似契合的和諧家庭關係風範。


神秘的東方之音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意思是說,無論品行德行,行為與舉止,脾氣秉性,生活習性,學歷知識面,都十分的相同,古時候的說法就是門當戶對,這個詞中性詞即可以說它是褒義詞,也可以說它是貶義詞!下面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先說說貶義詞,家庭中一人,性格比較散漫,耿直,就看見他家裡的生活比較凌亂,而且他的對方也是這種性格,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組合在一起,要不日子肯定打的沒法過了。

再說說褒義詞,當今常說的白富美,高富帥,也都屬於生活情味比較接近,有共同話題的,有共同的奮鬥目標的,以前說的知書達禮就是這個另外一種說法。





農民寒哥


鄉村黑嫂為您回答。

農村老話包含的方面非常多,生活類、學習類、農業類等等,像是這句話,就屬於生活類。題主問怎麼理解這個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句話。

其實,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反的,因為字詞組合的原因,所以導致人們在理解這句話時會本末倒置。下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然後說一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門當戶對,註定就該成為一家人,而不門當戶對是成不了一家人的,進不了這個家門,談何成為一家人?

其實這是不對的。這句話的理解不是這樣的。

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方式是:首先有了進入家門,然後這個後來進入的人會發生一定的改變,最終形成這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我們在說一些人全家都無賴時就會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形容一家人都孝順時,也會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是後來者被前面的家人改變了,所以不管是舉動還是說話上,都跟原本這一家的人相似。

比如一個女人嫁到了一個非常小氣的家中,她慢慢就會變得小氣,因為身邊的人都小氣,她大方的話會被訓,她自然也會在不自覺中發生改變。再比如一個女人嫁到了一個非常孝順的家中,這一家人都非常孝順和知道禮儀,尊老愛幼,那這個女人慢慢的也會受到影響而轉變。

所以,這句話應該理解成先進了家門,然後行為舉止越來越像是一家人。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當然是有道理的。

要不然怎麼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成語呢?長久的生活在一種環境中,長久的被一種氛圍所影響,自己自然會向這方面靠攏。

比如一個家中,全家都熱愛讀書,平時閒下來就讀書,那外來人要在此長住,自然也會慢慢的喜歡上讀書。

假如一個人到了個陌生的環境,這個環境裡的人都是偷雞摸狗,那這個人慢慢的也會向這方面轉變,也許有些意志堅定的不會下手去偷,可他的想法也會發生改變,這就是環境會改變一個人的說法。

寫在最後:我們看很多電影和小說時,都會發現一些很壞的人都有個悲慘的童年,或者是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了什麼突發事件,從此就轉變了態度。這些都是成長環境影響一個人的證明。那這個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這個家庭裡時間久了,自然會受到這個家庭的影響。

鄉村黑嫂為您說些農村事兒。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黑嫂


我是農村媳婦我深刻明白這句話含義

婆婆和公公角度:認可媳婦喜歡媳婦

外人的角度:如果婆家好就認為好 婆家人不好她也不好 她和他家人趣味一致品質一致

這就麼簡單




帶娃媽咪


農村多年來積累了相當多的關於總結生活經驗的俗語。這些內容基本是農村生活的孩子從小就會被農村的長輩灌輸的口頭禪。當然了,處在那樣年紀的孩子一般只是礙於對長輩權威的遵從,即使是不瞭解這些俗語的真實的含義,每次在長輩每談起這些俗語的時候,都會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好像是真的懂了一樣。但是實際上很少有孩子真的鬧明白這些,聽起來十分順口的俗語究竟是什麼含義?等到年紀大了之後,長輩沒也不再繼續在耳邊提醒這些道理了。所以其實到最後真正弄懂這些俗語的人是很少的,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完整的分析“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句話背後的道理。 都說俗話說得好,俗話說的到底好在哪裡從來不是人們追求的重點。其實就是這樣一句看起來小孩子都懂的俗語,蘊含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很多時候我們常不暇思索的認為這個“一家人”就是我們正常觀念中的一家人。其實我們從狹義的思念理解來看這個“一家人”是不完整的。因為我們正常觀念中的一家人只是血緣親情上的一家人。但是廣義上的一家人不僅僅包含了這一個內容。你多我們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感情,都可以成就兩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成為“一家人”,比如說師生之間朋友之間的感情如果到了一定程度的話,我們言談之間都會以一家人自居。所以這裡的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意思就是如果不是一家人時不可能主動的在一起的。 古代傳統的家國觀念非常的濃厚,傳統文化中對於家的觀念都是作為一個人立身的根本。就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來說吧。一個人的任何成就都是離不開家庭的支撐的。不得不說“家”這個詞語濃厚的文化內涵。其實餐館也是分成說過,家字的結構就很能就是中國人的家的觀念。“房子再加上一頭豬”就構成了“家”字,其實很好理解了。我們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小農經濟的特徵都十分的明顯。男跟女織的傳統配合使得傳統社會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質資料是比較少的。而且完全能夠實現自給自足,十分的均衡和穩定。 這樣以來,古代“宗親血緣”本來就十分濃厚的狀態更加的穩固。一個村子的人變得越來越團結,於是也就出現同姓村以及家族祠堂等等穩固“家”觀念的措施。



我是農村小許


我最直接的體會就是除了我們表面上看的要門當戶對之外,還有一點真的非常非常重要,那就是三觀一致,人生觀,價值觀都要一致,這個是婚姻能否持續幸福的核心,很多夫妻剛開始都很幸福往往過了幾年各種矛盾,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往往反應出兩個人的理念不一致,所以要麼互相遷就,一方遷就不下去就是分離,所以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理念的夫妻是最能長久的。


真夏的櫻花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是一句俗語,意思是能生活在一起的人,脾氣、作風都差不多,志趣也多相投,所以家庭很和睦。

這是一句俗語,意謂能生活在一起的人,脾氣、作風都差不多,志趣也多相投,所以家庭很和睦。舊時指女的嫁到男方家去,男女雙方盲婚啞嫁,媳婦嫁進丈夫家後,發現生活習慣和丈夫家人尤其是婆婆差異不大。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什麼意思

比如說飲食習慣,一般婆媳負責做飯,如果一個要吃鹹一個要吃淡,就容易吵架。而如果兩個喜好一致,就少了很多是非。其次是人品和性情剛好是和這家人十分相象。這是一句好話,形容一個家庭夫妻投緣恩愛,婆媳關係和諧,父慈子孝,家庭和樂美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