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科普一下,夜间动物如何捕猎?

科技爱好者427


有些动物可以在夜间活动,当然也能完成捕猎。因为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能昼伏夜出,它就有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比如蝙蝠🦇,它在夜间飞行时,喉部发出一种超声波,当超声波遇到障碍时就反射回来,它用耳朵接受,当信息再传到它的大脑时,它就能判断出前面物体的大小以及和它的距离,甚至物体运动的速度,这样它就能在黑夜里飞行,躲避障碍物,可以寻找到并捕获猎物,人们由此发明了雷达。还有一些猫科动物,它在夜间活动时,可以调节瞳孔,在微弱的光下发现并捕获猎物。





欧阳红树


在夜晚,很少有东西像猫头鹰发出的声音一样令人难以忘怀,但这些鸣叫的鸟远非唯一生活在黑暗中自由自在的生物。全世界有数以百计的夜间动物,从蝙蝠到豹子和狼蛛,尽管光线不足,但都找到了在夜间生存的方法。

在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丛林中游荡,通过捕猎,让自己吃一顿美味野餐的想法似乎很可笑,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漆黑的夜晚上厕所都会撞到墙。然而,由于它们的夜间习惯,许多动物不仅能生存,而且能茁壮成长。那么,夜间动物如何捕猎猎物?

夜间生活的优势

首先,对于那些不熟悉"夜间"概念的人来说,这篇文章描述了那些主要在夜间活动,而白天睡觉的生物。大多数人类和大多数动物是"白天"的,这意味着他们晚上睡觉,白天活跃。

人们认为,在整个进化史过程中,夜间行为发展为平衡生态系统的手段,通过减少白天的竞争,使物种更加多样化。显然,这不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而是通过物种几千代繁衍从而适应实现。夜间动物的适应,将在下面更详细地解释,一旦光线开始褪色,将允许在夜间更有效的狩猎。

当其他食肉动物入睡或无法继续狩猎时,那些有这种突变能力的生物将能够找到食物。成功的狩猎将带来更高的生存机会和更大的传递其基因的可能性,以及更有利的适应自然。

夜间生活对那些有条件的物种的好处。一些优势有利于捕食者,而有一些优势则帮助被捕猎动物。对于小型哺乳动物的食肉动物来说,夜间是狩猎的绝佳时机,因为许多小啮齿动物同样在夜间出来活动,而对于中型食肉动物来说,这种缺乏食物竞争是极其有益的。

对于猎物来说,与更多的白天威胁相比,夜间很难被发现,而且夜间狩猎的食肉动物也较少,因为夜间活动有些罕见。最后,对于捕食者和猎物来说,夜间是凉爽的,所以在世界的某些地区,晚上是有些动物的最佳活动时间,需要消耗的能量远远少于在炎热的白天追逐猎物所消耗的能量!

夜间适应

如果你曾经在夜间树林里摸索过,你希望拥有什么"超级武器"?嗯,考虑到生物通常通过感官与环境相互作用,我想你最期待的是在黑暗中看到东西,从远处听到东西,嗅觉更特异性和敏锐。

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夜间物种的必要适应是沿着相同的路线,包括拥有更强大或更灵敏的嗅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能力,以及其他感知的力量,而对于人类来说,这只是梦想!

视觉

虽然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能黑暗中可见的技术,如夜视镜,而夜间动物有自己的方法。

首先,夜间动物的眼睛往往相当大,并且瞳孔可以张开到到极致,使它们能够“远视”。

想想一只在黑暗的房间里的猫,当他们的眼睛看起来完全黑时候,或者想想猫头鹰的巨大和不可移动的眼睛,它们占它们体重高达的3%,是人类眼睛与体重之比的1000!

这些扩大的眼睛允许更多的光收集,特别是因为夜间动物往往有更多的杆状细胞(黑白视觉)比锥状细胞(颜色视觉)。因此,夜间动物可以在黑暗中导航,而代价是牺牲看到各种颜色。

其他对眼睛形状和功能的适应使动物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远感知,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伸缩视觉。最后,许多夜间动物在视网膜上有一层特殊的反射细胞,将光线反射回杆状细胞,形成反馈回路,进一步照亮了这些动物的黑暗世界!

嗅觉

强大嗅觉并不是最常见的夜间适应,但像狐狸、浣 熊、土狼和老鼠这样的生物都拥有强大的嗅觉器官,其中许多器官与身体相比很大,因此拥有大量的受体细胞。

这些大鼻子可以检测气味分子的复杂性,就像人类能够检测音乐的细微差别,或复杂的菜中具有我们阵风感的香料一样。例如,一些夜间昆虫能够从数公里外探测到空气中的不同气味。如果动物的视力没有急剧发展,增强的嗅觉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夜间资产!

听觉

人类的听觉能力与夜间动物相比是无可比的。人类可以听到2-5千赫的频率范围,这是可悲的低,甚至不能与自家养的猫和狗相比。例如,老鼠可以听到高达200千赫的声音,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探测到昆虫在数米外的移动!

某些动物(如大鼠)超感官听力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耳朵的形状,它们的耳朵通常与体型相比会变大,并且会用耳廓更好地检测空气中的振动。

此外,大多数夜间动物的听力不对称,这意味着它们的耳朵可以独立地听到彼此的声音,从而仅通过声音的位置就可以更好地定位和识别事物。

像猫头鹰这样的生物可能和我们有着相似的耳朵结构,但它们可以听到"更快"和更"精确"的声音,因此可以更清楚地辨别干扰。换句话说,猫头鹰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在树枝中移动的生物发出的声音,而人类只会听到模糊的沙沙声。

触觉

少数夜间生物,尤其是那些永久生活在地下的生物,也会依靠高度的触觉来导航它们的世界,寻找猎物。星鼻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这种生物的鼻子周围有22肉质的突起,它们在挖土时通过这些突起感受周围世界。

这个高度敏感的器官可以检测昆虫和蠕虫在星鼻鼹洞穴中的微妙运动,并通过触觉迅速将它们从黑暗中拉出来!其他小啮齿动物也有类似的敏感适应,如裸鼠,它们覆盖着对运动敏感的毛发,在洞中帮助它在黑暗中导航。

回声定位

虽然回声定位通常被归结为一种"视觉"形式,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适应。像海豚这样的动物因使用这种令人羡慕的技巧而成为了传奇动物。回声定位是当动物产生高频声波时,它发射到环境中。然后,声波会迅速从附近的物体反弹回来,让夜间动物能"图像"化周围的环境及其位置。夜间动物中蝙蝠的这种能力最为著名,尽管有些鸟类也有这种能力。

当其中一条声音射线从猎物中反弹时,蝙蝠可以迅速识别它的位置,计算拦截轨迹并抓住它。蝙蝠本质上是瞎子,但它们是夜间的专业猎人,可见回声定位是多么有效和强大!

发光

也许对夜间动物,发光至少是最被忽视的最不常见的适应,在许多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永久黑暗的生物发现发光。根据其体内特殊化合物相互作用产生明亮的光晕,从明亮的蓝色到明亮的红色,取决于动物体内荧光素(化合物)和荧光素酶的浓度。

这种发光可用于狩猎(吸引潜在的猎物),防御(混淆捕食者),以及同一物种成员之间的通信,告诉对方危险可能接近。无论是被猎杀者还是猎人,生物发光都能使它们更容易地在世界上最黑暗的深处生存!

人类用电和技术征服了黑暗,但自然世界某些生物在很久以前就成为了夜晚。夜间动物展示令人印象深刻的适应阵列,使它们能够蓬勃发展,并在世界各地的竞争环境找到自己生存之地,从丛林到檐篷,从岩洞到海底!


科技领航人


在野外,吃东西是有风险的。出去吃点东西会增加动物成为另一种动物食物的机会。夜间活动的动物也会根据月亮的亮度来计算它们“吃或被吃”的几率。满月可能会让捕食者更容易发现它们,或者让它们更容易发现潜伏的捕食者。根据阿拉斯加大学的生态学家劳拉·普鲁的说法,生态学家通常认为在月光下的夜晚,大型食肉动物比小型猎物更有优势。我认为这些小动物在月光下会面临更大的捕食风险。

我没有想到月光会有相反的效果。普鲁格和她的合著者、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生态学家克里斯托弗·戈尔登发现,世界上许多经常被捕食的小型物种在满月时更加活跃,而一些掠食者则不那么活跃。在加利福尼亚沙漠研究濒临灭绝的巨型袋鼠鼠时,普鲁格和她的同事们发现,他们在月夜捕捉袋鼠的运气更好。

当这一趋势在5年内保持不变时,他们决定进一步挖掘。研究人员从之前发表的近60项关于月光对动物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提取数据。现有的数据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物种和栖息地,从灌木幼仔到矛鼻蝙蝠,从非洲大草原到加拿大的针叶林。他们发现,主要用视觉寻找食物或发现危险的猎物在光线充足的夜晚更活跃。那些使用其他感官的人则不那么活跃。

动物生活的地方也产生了影响。微小的觅食者更有可能活跃在森林等有盖的栖息地,也不太可能在月光下在沙漠或草原等开阔地带冒险。大型食肉动物也有类似的行为,它们在明亮的夜晚很少在开阔的栖息地捕猎。为什么在明亮的夜晚,尤其是在空旷的地方,捕食者捕食的减少仍然是一个灰色地带。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研究人员同时研究捕食者和猎物,以了解被猎杀的行为可能如何影响捕猎者。

普鲁格说,由于小动物在明亮的夜晚在开放的栖息地不太活跃,捕食者可能会躲在较低的地方,因为正在进行的食物较少。或者,月光会降低它们成功捕猎的机会。如果它们喜欢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偷袭猎物,月光可能会把它们的伪装掀开。草原和沙漠里的掠食者不那么活跃,是因为它们的捕猎成功率下降,还是因为它们的猎物不那么活跃,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凯尔特提出了另一种选择,大多数掠食者也是大型掠食者的猎物。在沙漠和草原上,较小的狩猎者可能会躲得较低,这与觅食者躲得较低的原因是一样的,为了避免被捕猎。像老虎这样的顶级掠食者可能比蚱蜢老鼠更不担心被吃掉,动物的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它们被捕食的风险,而不是它们试图寻找什么食物。


水木99999


首先需要说明,夜晚有月亮所以并不是毫无光照,动物依然可以依靠视觉信息捕猎。而动物的感觉器官多样,除了视觉还有嗅觉、触觉、震动觉等器官,都可以用来协助捕猎。

拿人类来思考动物为什么夜晚捕猎不受影响一般是忽略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不同的物种的视觉构造是不大相同的。高等动物的视觉系统构造上是相似的,那就是由光折射系统、光信息转换系统、信息传导以及相应的大脑中枢构成。光的折射系统是不管光的频率是怎样的,都能起到作用,视觉的关键在于视网膜也就是光信息转换系统,生物辨识光信息必须先将光信息转换为电化学信号,而这个过程是由视网膜完成的。动物的视网膜是由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等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中具有光敏感蛋白,可以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化学信号,而电化学信号才可以在神经中传导。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分别感知不同频率的光,视锥细胞对强光和颜色,具有高度的分辨能力,相反视杆细胞对光线的强弱反应非常敏感,对不同颜色光波反应不敏感。不同生物演化的历程不同,视力的构造就不大相同,造成不同动物在不同地光环境中的视力不同。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主要集中于白天捕猎夜晚休息,进化使得人类的强光视觉和对颜色的分辨较为敏感,而狗是狼进化来的,夜晚捕猎较多,因此它们的视觉特点是弱光下的视觉强,而且缺乏色彩视觉;一些动物甚至能够捕捉光纤中的紫外线,而紫外线这个波段的光人类是看不见的,还有些动物可以捕捉到红外信息,通过热源辐射的红外线辨别生物的方位和活动状态。夜晚相对于白天是黑的多,光线较为暗淡,但是夜晚绝不是没有光照,因为月球有一个只有38万公里的紧邻月球,月球能够反射部分太阳光照到地球,虽然地球自转使得阳光大部分都被遮住了,但是月球却也能为夜晚提供较为微弱的光线,而且地球大气也对不同频率的光具有折射漫反射等作用,使得夜晚虽然黑暗却也有一定的光照,而生物进化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很多生物都喜欢在夜晚捕猎。

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传说中的吸血鬼等夜间活动的恐怖动物的传说就是因为一些猛兽在夜晚外出觅食的几率更高,而且以往的记录也显示,在月圆之夜人类遭受野生动物的袭击也更多一些,久而久之形成了那些恐怖的传说。对于高等动物而言,视觉是主要的信息获取途径,但是也有很多动物靠震动觉、触觉、温度觉等感受器捕捉猎物。一切都是适应的结果。


来看世界呀


一种非常酷的夜间捕猎方式:用强光使猎物晕眩!

动物夜间捕猎的方法很多,有的动物具有紫外线、红外线夜视能力,有的动物具有声波定位技巧,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猫头鹰的绝活:利用反光让猎物发呆。

在月光下的夜晚,猫头鹰的白色羽毛使猎物目瞪口呆。当面对明亮的光线时,一些夜间活动的动物会发呆,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一只兔子或鹿在汽车前灯下会短暂发呆,结果被汽车伤害,所有我们会经常看到公路边动物的尸体。

猫头鹰一直在利用同样的现象,大概有数百万年了,这让人惊奇。雄性猫头鹰有两种配色方案——一种是全身红棕色,另一种是前面的白色羽毛。理论上,红猫头鹰应该能够成功地接近猎物,而白羽毛的闪光可能会提醒一个接近的捕食者,然而白猫头鹰却很兴旺。

科学家安置在猫头鹰巢穴中的摄像头和猫头鹰身上的GPS跟踪器显示,在满月时,红色猫头鹰捕获的猎物减少了43%,它们的猫头鹰经常挨俄。奇怪的是,人们看到白腹猫头鹰,它们的狩猎成绩却没有下降。当田鼠看到一只白色猫头鹰被相当于满月的光线照射时,发出的反光会使田鼠发呆的时间更长——比一只红色猫头鹰长5秒,这对于猫头鹰来说已经足够了,比新月条件下长近10秒。这使白猫头鹰更容易猎获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