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动员案例研究:军民用设施的征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局座对战争动员和国民经济动员持续研究了十几年,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结合当前抗击新型肺炎的形势,选择其中一些内容进行连载,供大家参考借鉴。

在“沙漠盾牌”行动开始实施之后,为迅速、有效地将部队、物资运至战区,美国不仅依据有关动员法规,全面动用各种军用及民用机场、港口,而且通过与盟国的友好关系,充分利用驻在国的各种军事及民用设施。

海湾战争动员案例研究:军民用设施的征用

在沙漠之盾行动期间的F-15E机群

(图源:美国空军)

海湾危机伊始,美国即开始全面动员主要的机场、港口,以实施大规模的空运和海运。通过动用现代化的机场和港口设施,使美军的早期部署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并为美军尔后的后勤支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海湾战争动员案例研究:军民用设施的征用

在沙漠之盾行动期间的F-117机群

(图源:美国空军)

危机初期,美国通过对其本土的机场和港口进行动员,将其用于军事运输,使美国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18空降军在短期内迅速赶至海湾战区。同时为适应大规模军事部署的需要,美国还着手改造一些简陋的军事设施。如美国空军实施了“丰收”系列计划,使简陋的空军基地符合作战要求。

在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中,实施快速、有效战略运输的关键是获得支援运输行动的机场、港口设施及中转基地等。为此美国充分运用与盟国的友好关系,从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希腊、埃及和土耳其等国获得了为空运和海运提供加油及其他支援的基地。

海湾战争动员案例研究:军民用设施的征用

在沙漠之盾行动中的多国联合机队

(图源:维基百科)

通过这些中转基地的支援,不仅使美军空运飞机减少了空中加油的次数,而且增大了有效载荷。部署初期,美军主要使用沙特的宰赫兰和利雅得机场作为卸载机场,但由于飞抵飞机数量过多,其停机场地无法满足需要。

为此,美军又将空运活动扩大到了其他机场,如法赫德国王国际机场等,部分停机坪上的民航飞机被疏散或转移,为大量的空运飞机提供停放和卸载货物场所;沙特阿拉伯有着很好的港口设施。7个主要港口每天都吞吐大量物资,其中达曼和朱拜勒港两个重要的战区级海港,具有重型装运设备、仓库、露天铁架储货场、中间整备区域和良好的道路网,这些港口动员后使用对多国部队的后勤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海湾战争动员案例研究:军民用设施的征用

达曼港

(图源:marasinews)

随着战况进展,大量装备和补给品源源不断地运抵,这些港口的设施无法满足需要。为此美军紧急动用陆军工兵和海军修建营在卸载港修建临时储存场,并在当地租用仓库和中间整备场。整个战争期间,驻在国所提供的各种设施为多国部队实现快速反应、快速部署发挥了巨大作用。

仅沙特阿拉伯提供的港口设施,就占全战区多国部队使用港口设施的70%以上。几乎所有的军事基地,包括1985年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基地之一的法尔巴迁基地,都提供给了美军使用。

海湾战争动员案例研究:军民用设施的征用

在沙漠之盾行动中的C-5银河运输机

(图源:美国空军)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也广泛动员使用了其军事设施,特别是利用防护工程设施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早在海湾危机爆发前10多年中,伊拉克根据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的经验,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下,在全国各地构筑了长达200余公里的防御阵地工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护工程体系。

这一体系大致包括指挥工程、地下洞库等掩蔽工程、空军基地工程、民防工程、阵地工程等五个部分。

空军修建的大约300个钢筋混凝土地下机库,每个机库可容纳10架或更多架飞机。机库顶部为1.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口部装有厚0.16米、重40吨的防护门,机库前面38米处筑有钢筋混凝土防护挡墙。这种地下机库的设计标准比北约还高,只有多枚炸弹同时命中才能将其摧毁。

海湾战争动员案例研究:军民用设施的征用

被美军摧毁的一处伊拉克空军机库

(图源:美国国防部)

所有民防设施可容纳200万人。有一个伊军指挥部,建在地下300多米处,并进行了抗毁加固。

海湾战争动员案例研究:军民用设施的征用

2003年伊拉克的一处底下掩体示意图

(图源:subtopia)

战争中,伊拉克动用这些工程设施承受住了多国部队数以万吨的炸弹,基本保障了伊军战略的基本稳定,保存了伊军的重要武器装备和有生力量,以及居民的人身安全,迫使多国部队延长了空袭时间,增大其战争消耗。


——摘自摘自1990年代

《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与实施》

张召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