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四口之家之一


夕阳西下,太阳快要落山了,与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相照应。你看,连乌鸦到了黄昏都能归巢歇息,而我,还骑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老马,踽踽独行在异乡的小路上。再加上,又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多么温馨,多么祥和,多么温暖的画面,怎能不令一个远在天涯,远离故乡的游子,骨折心惊,肝肠寸断。

可见,夕阳西下,和前面的景物一起,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衬托了天涯羁旅之客的忧愁,悲苦之情。


江湖夜雨92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黄秀海


原句为“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人物,即这首小令表达的主人公,前面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渲染一种萧索凄凉的秋景,最后一句点明人物,突出了表达的主题,本小令是为了表现天涯游子的落寞断肠,引发人的无限愁思。


靛蓝色的记忆


既然我们聊《天净沙·秋思》,我们就得先谈谈他的作者,为何谈作者?因为你只有对作品本人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作品所蕴含的深意,不然,我们就只能纸上谈兵,胡乱猜测,结果也就可想而知,用一句话说那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此人元代杂剧家、散曲家。曾做过官,晚年隐退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千古流传。诗人列举九种景物,描绘了一个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凄凄然走在夕阳下。寥寥数语,九种景物,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回到正题,《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首先作者通过“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夕阳西下的下句“断肠人在天涯”的作用就是:“作为曲眼,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之作用”。因为正是这句“断肠人在天涯”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一种触发物,写景的目的就是为衬托出人的现状,人的情感,境遇,内心深处凄凉。作者作为一名游子,在日落黄昏之时仍驾一匹瘦马,浪迹天涯,看到此情此景,内心的愁苦之情可想而知,真是肠断无人知,瘦马知天涯!

而此曲中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实在精妙无比,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也就理所当然了!


午夜听风雨


原诗如下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羁旅途中,所看所想所悲所凄。枯藤缠绕着老树,有乌鸦栖息在树枝上。小桥下面有潺潺流水,旁边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渐渐落下时,还漂泊在天涯的游子不禁黯然神伤,想念着家乡和亲人。词的前面几句展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副秋天夕阳西下的景色,而后面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则点明全文主旨,把词人身在外极度悲伤凄凉的境遇描写的淋漓尽致。



用户一抹夕阳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戏曲家、杂剧家马致远的词:“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网络图片)

这首词的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单纯从这首词译文中,我们得知“夕阳西下”这句四个字,是描述了太阳从西边逐渐地落下,慢慢地失去了原来耀眼的光芒。

联系到下句“断肠人在天涯”,它的意义就从客观景色转变到人。是说人在此时此刻孤独漂泊的心境,就是哭“断肠”的心境。诗人似乎又看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一切,都是诗人离别家乡时与现在孤凄悲凉的情景。

“夕阳西下”在这首词尾句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承上句“小桥”“瘦马”,“小桥”指家乡,“瘦马”指自己;启下句:“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人”指诗人自己, “天涯”指“瘦马”“断肠人”在外四处漂泊,没有固定的地方。

“夕阳西下”在这里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上下句的作用。读者从中会深刻地领悟到,想当年作者是怎样的环境下离开家乡到外边打拼的,现在上了岁数了,年纪大了,想家了,可自己还在外边打拼,一个人孤独地漂泊在遥远的地方,那思乡的泪水哭“断肠”。

如果没有“夕阳西下”这句词的承接,那么,就不会有这么深刻感人令人动情的画面。因为,只有在“夕阳西下”,上了岁数,孤独地在外漂泊,才有如此深深的体会。

“夕阳西下”在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上了岁数的人。在这里就是指诗人自己。假如我们删去“夕阳西下”这句,那么,“断肠人在天涯”会莫名其妙,令人费解,不会引起读者的感动与泪水。

总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乡愁词。这首词把情景,意境相互交融,挥然一体,读后,诗人的那种孤凄漂泊与无奈,那种又浓又厚又感人的乡情,不禁令人动容,骤然泪下。这是一首好诗。

简略回答,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言者青青


简言之,‘‘夕阳西下’’乃过渡。也即承上启下。上承‘‘昏’’而明时,下启‘‘断肠’’而抒情。使整首小令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全曲十一个画面,前三句九。通过‘‘夕阳西下’’这第十个画面,由单纯写景过渡到抒情。景是情的铺垫,情是景的升华。前者渲染氛围,后者画龙点睛。前三句九景,六黯夹三清,游子思家之情已暗含其中。以四句一带,末句点明浓浓的愁郁,即‘‘断肠’’之情,主旨尽释。暮鸦归巢,而夕阳下的游子尚不知何处栖身,怎不教人愁断肝肠?此令,上佳之作,无愧‘‘百代秋思之祖’’之尊谓。


沸不腾1


要很好的理解“夕阳西下”在《天净沙.秋思》里面的作用,就必须先了解一下“夕阳”代表的意义。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一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而要成为高文学素养的人,饱读诗书是必然的,因此马致远也是接受过前人文学作品的熏陶的(汉赋唐诗宋词等)。那么前人文学作品中无数次出现的“夕阳”表达的意义,也会影响到马致远,从而在马致远内心隐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情景,就会流露出来。


唐诗宋词中“夕阳”的涵义:唐诗宋词中出现过不计其数次“夕阳”,他们有什么共性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唐代: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里的夕阳代表着一种无限美好的景色,但是可惜已接近黄昏,好景不长了。所以这里的夕阳引发的是诗人惆怅的情怀。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夕阳”,配搭上“斜”字,便突出了昔日权贵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再和前面野草花组成了一副败落凄凉的背景。表露出来的是一种寂寥、惨淡的氛围。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这首词中,作者问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实际上,西下的夕阳不会再回来了,明天的夕阳并非今天的夕阳,就好像明年再开的花也不是今年开放的花,今年开的花已经无可奈何的落下。

所以这里的“夕阳”引发的是一种无可奈可,身不由己的情怀。


“夕阳”意义

唐诗宋词里面包含“夕阳”的句子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抄录,否则就是水字数了。从这几个经典的句子可以看出,夕阳会引发人们“惆怅”、“失落”、“无可奈何”之类的情绪,不单单是马致远,比马致远更晚年代的杨慎也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里也是用夕阳表现了一种惆怅,不管你是成王还是败寇,在时光的长河中,总归是一段浪花而已。


夕阳情结

就连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例如梅艳芳的《夕阳之歌》也唱到: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感觉。

所以一个深受古人文化熏陶而成的“夕阳情结”,总会或多或少潜伏在一个个文学爱好者心中。其实不仅仅是夕阳,还有落花、落叶、夜雨、雁鸣等等很多自然景物都会引起人的情绪变化。

这个并非是“多愁善感”的原因,哲学中都承认,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影响,这个影响当然包括情绪了。难道看到电闪雷鸣、山崩地裂人都不会惊惧吗?当然会了。所以夕阳让人感觉到惆怅、无奈、萧索也不奇怪了。前人的文学熏陶只是更加加深了这种感觉,让它在你的内心了变得更加敏感。


回到秋思

马致远这首天净沙曲内容是写秋天,文中的“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六种景物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程度上渲染了一种深秋萧索的景象,常人见此已经是心绪难平了。更何况在当中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说明马致远刚好经过了一个小村落,这个小村落很美、很宁静,可惜不是自己的家,连“昏鸦”都有老树可以栖息,而“我”此时却是无家可归,不禁得倍有凄凉的感受。


这个时候,又恰好是“夕阳”西下的时间了,深秋萧索的景色加上夕阳西下引发了马致远内心一种“夕阳情怀”,让马致远惆怅不已,甚至有“断肠”之感。眼前有村有家,可是不是马致远的家,但偏偏是这普普通通的一个小村落,正好像马致远想要回到的家乡,这顿时勾起了马致远想起了自己家乡的“思”乡之情。(这就是秋思的来由)


家很远,此地岂非就是天涯?


文药书生


本诗中几句均为词性词组,只有夕阳西下是主谓词组,是静中取动,夕阳西下以浓墨重彩勾勒出秋天的萧瑟景象,加以衬托了游子在外思念家乡的感情!




词林诗海清风阁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被称作"秋思之祖",句句简练,每一句都有不同的作用,前面的铺垫为最后一句起到情绪渲染作用。我们全面分析一下: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低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前面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故事的主人在最后出场了,所有的景致都是这位断肠人眼前所见的主观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