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富五车,汗牛充栋各自有什么典故?

大秦铁鹰剑士


这两个成语都是从典故演变来的。

学富五车。出自《庄子》,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宋国的惠施这个人学问广博,写的文章能装五车之多,但是他文章讲的道理杂乱,言辞很多也不妥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是有点看不起起惠施的,虽然承认他写的文章很多,但文章质量不高。这也难怪,因为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阐释的是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最早理论。而惠施是名家的创始人,研究对是“名”与“实”的逻辑关系,“道不同,则不与为谋。”庄子对惠施的评论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个典故演化成了“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很多,知识很渊博。成语本身已不含一点贬义了。

汗牛充栋。

出自柳宗元的《陆文通墓表》。

典故是这样的:唐时的陆文通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他撰写了好多部注释《春秋》的书,原文是:“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用今天的话就是,他写的关于注释《春秋》的书要运走,累得牛出汗,放在屋里能装满屋子。

这个成语是形容藏书很多。


本昌谈历史


杨绛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如此便捷,远胜过世间最高明的老师。读书,是获取知识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学富五车,汗牛充栋典故来源体现读书的魅力。

学富五车背后的故事

"学富五车"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些话是在批评惠施,翻译过来是: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文章够五辆马车之多,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其书五车"的"书"是动词,就是写。"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是说惠施所写的著作,而不是他读过的书,因为不可能惠施所读的书全是"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惠施是战国时期宋国的哲学家,他很有才学,是“名”家(重视“名”的一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庄子的好朋友,也被称为惠子。

庄子评价他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褒扬惠施学术丰富,知识广博,赞扬他的书很多,五车也装不下,但同时又指出惠施讲的道理很驳杂,言辞表达也不尽恰当。

后来人们把庄子对惠子的评价概括为成语“学富五车”,现在多用于褒扬和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知识渊博。


那么,“五车书”这笔旧账究竟应该怎么算? 我们知道,惠施生活的战国时期,文字的主要载体是“简”。在三国题材连续剧《军师联盟》中,多次看到这样的镜头:主人端坐于案几前,手执毛笔,在架起的竹片上书写奏章或信函。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文字载体——简,也是原初意义上的“简书”。在纸张通用前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是以“简”和“帛”来记载文字的,而“帛”的价格昂贵,只能以“简”为主。 

在金文与篆文中,繁体的“簡”字的象形差别不大,造字的本义是:间杂于编绳上的竹片。就是说,为便于归整和携带,记载文字的竹片要用绳索编连起来。编连的绳索,用麻绳的叫“绳编”,用丝线的叫“丝编”,用熟牛皮绳的叫“韦编”。其中,熟牛皮绳最为结实。有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晚年研读《周易》,反反复复地翻阅,熟牛皮绳都磨断了好几次。

再后来,人们发现,木片虽不如竹片抗潮耐蚀,但易于着墨,重量更轻,便于携带,于是,就有了以木片为载体的文书。在古代可移动的文书中,用竹片书写的叫“简”,用木片书写的叫“牍”或“札”;若干“简”或“牍”编缀在一起叫“册”。“册”的象形,就是用绳索将竹简或木札编连起来。在汉字载体研究领域,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一条竹简或木札,长不过尺许,宽不过盈寸,能写多少字呢?据出土的竹简验证,一条常规竹简大约能写三十字左右,即便按五十字计算,现今十五万字的一本书,估计要用三千余条竹简。

按照战国时期的规制,一辆马车或牛车,大约能装六百多条竹简。三千余条竹简,足可装满五辆车了。于是有人说,惠施的读书量有限,至多不过二十万字而已。六年制小学生所有课本加起来的文字,书写于简牍上,也可装满五辆车了。问题是,历史文化的旧账能这样算吗?

古人夸一个人有学问,常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本义是什么,是确有所指的知识量吗?将“五车”“八斗”之类的概括解读为具体的数量词,显然是望文生义、胶柱鼓瑟了。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文人的著述,同当今的学术论文不同,是不怎么坐实数据的,需要用数据说话的地方,只是约略地予以表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等,都是形容。所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亦非精细计量,而是概略述评。

“学富五车”不应仅仅是指藏书量、读书量和知识储备量,而应该理解为博学多才。“才高八斗”出自谢灵运的一个比方。谢灵运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思是说,天下人的才华,除了曹植令其折服外,其余都不放在眼里。

由此可见,“学富五车”也好,“才高八斗”也罢,都不过是一种比拟式评估,人们运用这两个比拟,意在赞誉或自况,是虚指、泛指,并非实指、确指。如,王维诗云:“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辛弃疾词云:“算胸中,除却五车书,都无物。”《再生缘》赞曰:“学富五车真不假,才高八斗果非轻。”等等。  

再者,古代书面语为文言,文言一句话甚至几个字,要用白话写清楚,不知要用多少笔墨,内涵容量远非白话能比。有些篇章句段至今也无定论,乃至一注再注,加注的文字远超原文篇幅。一部《古文观止》,不含注释十万字左右,翻译成白话文可达五十万字以上。

有一则典故说,欧阳修在翰林院时,常与同院之人出游。一次,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试书其一事。”一人答:“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答:“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说:“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那两人问:“内翰云何?”欧阳修说:“逸马杀犬于道。”大家不约而同地笑了。你看,古人“简书”讲求的就是简练,虽然不能说是“一句顶一万句”,却向来反对冗赘絮烦。

读书量可以显示知识的多寡,却不能量度学问的深浅。古代那些大学问家,通常是熟读经史子集且满腹经纶、胸有机杼的人,或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术历法,无所不通。即便如此,天底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也是没有的。

从横向上说,知与能没有边,任何人倾一生精力也学不完;从纵向上说,知与能没有底,持续不断地在更新,且周期越来越短。孔子学识渊博,精通六艺,却被一个叫项橐的七龄童问住了。姜子牙能震慑鬼神,但在市井上却连笊篱、面粉都卖不出去。

现如今,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早就过时了,即便你曾经是学霸,也不见得能“打遍天下无敌手”,须知,学养与修为是毕生的功课。

如果“五车书”就能学到精华,悟得大道,又何必汗牛充栋呢?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的这段话意在告诫人们要遵从自然法则,量力而行,以有限生命去强求无限知识,会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若把这段话拿来作不学无术的借口,就大错而特错了。他老人家本就是探究人生哲理的典范,又怎么会反对正常的读书求知呢?

汗牛充栋背后的故事

“汗牛充栋”的字面意义是书多得堆满屋子,用车拉时牛马累得出汗。只能用来形容藏书或者著作极多,不能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

这个成语来源于柳宗元的老师、唐代学者陆质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著书《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对《春秋》有独到研究,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为《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本来陆质是吕温早年的老师,后来陆质与吕温、柳宗元一起成为了革新政治集团的同僚,柳宗元对陆质是十分的崇拜,借此机会他就拜陆质为师。但是陆质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虽然柳宗元没跟他学多久,但是陆质的的思想早已深入到了柳宗元的内心,所以当陆质去世之后,他特意写了为陆质写了《陆文通墓表》,以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意。

以现代人的眼光,藏书多到“汗牛充栋”好理解,而藏书多至“学富五车”是否过于夸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简书文化。

先秦至两汉时代,文人书写、记事的材料主要是竹简。竹简是在竹片上写字,一本书要由很多的竹片组成,竹片编联起来,卷成卷保存。一卷(juǎn)为“一卷(juàn)”,若干“卷”为一部书。简书是帛书、纸书出现之前,典籍、文书等文字的主要载体,是我国古老的图书形式之一。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称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淸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十一娘笑曰:‘世间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

一点感想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话当然是对的,但是,世界这么大,你都能走遍吗?图书这么多,你都能读完吗?《四库全书》收录图书三千余种,分装三万六千多册,总字数将近十亿;全书共二百三十万页,摊开来连结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就算你寿命够长,精力够旺,终其一生也是读不完的。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物质条件还是在读书氛围上,读书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没有了映雪囊萤、凿壁偷光之忧苦,读书的目的却更具功利了,或为工作生活,或为仕途名利,那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不多见了。当一颗又一颗宁静的世俗之心滑向喧嚣、浮燥和急功近利时,读书不再是一种休闲和享受,不再是一种爱好和兴趣。多了一份勉强,少了一份愉悦;多了一份无奈,少了一份渴求;多了一份世俗,少了一份理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人生最怕的是在你该读书学习的时候,你却选择了安逸、贪玩,错过了读书绝佳的宝贵时光。而在你脑子已经不是太好使的时候,为了生活,为了谋生,不得不硬着头皮捧起书本去读。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收获品质和内涵的最伟大也最简洁和最廉价的方式。一个饱读之人,往往更有勇气去面对社会的丑恶和愚昧,更有斗志去剪切尘世的不耻和逢场作戏,更有毅力去藐视那些媚俗的苛责与无端的失意。读书,是一场伟大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