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話說“外孫是條狗,吃飽了他就走”?

手機要充電


“外孫是條狗,吃飽了就走”這句話典型的帶走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是我們古老文化之一,屬於一些不好的內容之一。

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外孫,也就是別人的孫子,不是自己的孫子,潛含著的意義,就有點不舒服。

然後再看後半句,吃飽了他就走,這句話也確實描述了事實,一般情況下,外孫都不會和姥姥和姥爺一起生活,只有等放假了才有時間和機會去看看姥姥和姥爺。

這句話裡面含著深深的我們重男輕女的思想,比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以前這些思想都是非常的傳統。

近些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這樣的文化也是越來越少,姥姥和姥爺和爺爺奶奶的地位差不多,都是一樣疼愛孫子和孫女。

現在甚至有不少小孩,從小就是姥姥帶大的,這樣就更不會出現題主這樣的說法了。

所以,綜合上面所述,“外孫是條狗,吃飽了他就走”這句話也是姥姥和姥爺之前的無奈之舉,他們也希望能和孩子有更多的相處的時間。


軒逸箐風鈴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爺爺帶著孫子和外孫一起去河邊洗澡,爺爺噗通一下跳進水裡,結果孫子哭著大喊:我爺爺死了,我爺爺死了!外孫看了看孫子淡定的說:我爺爺在家呢!然後爺爺出來抱著孫子走了,把外孫留在原地。

之前聽的時候都是當笑話來聽的,可自從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深深的理解了“外孫是狗,吃完就走”的深刻含義。這句話的情景,大概在我們奶奶和媽媽那一輩人那裡,表現的更加明顯,軒媽分析了一下,之所以這麼說,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這裡說的不是對外孫重男輕女,而是姥姥對自己女兒的態度,那個年代的人,家裡孩子都多,而且都以有兒子為榮,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對於姥姥來說嫁出去的女兒回來就是客人了,就算是有心對外孫好,可外孫畢竟是姓別人家的姓的,所以也有老話說外孫是白眼狼!

老人說對外孫好,是看在自己女兒的面子上,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在姥姥眼裡,外孫就是別人家的人,你到我這裡來吃吃喝喝,將來你是不會給我養老的呀,外孫你吃我的,喝我的,但是我老了你卻在你奶奶面前盡孝,這不就是喂不熟的狗麼?

在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秘籍或者家裡的重要東西都是傳男不傳女的,就是因為女兒終究是要嫁出去的,嫁出去之後就是別人家的人了,以後是要在婆家盡孝,死後要進婆家的祠堂的,所以,對於一個外人的孩子,姥姥自然是會覺得心裡的距離要遠一些的,畢竟自己還有自己的親孫子要疼愛。

這些都是古時候的一些老舊思想,那為什麼現在這句話又重新被人拿出來說了呢?原因大概也有以下兩個方面:

在古時候,女性是不用上班的,在家照顧好家庭,帶好孩子就可以了,可如今呢?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除了懷孕生子之外,女性也同樣是需要承擔家庭責任的。這就導致了,許多女性不得不在生完孩子之後就投入工作。

那麼孩子的撫養就成了問題,有爺爺奶奶自然是爺爺奶奶帶著,這樣一來,姥姥見孩子的機會就少了。沒有爺爺奶奶的,就需要姥姥來幫忙帶了,可當姥姥幫忙把孩子撫養大之後,姥姥年紀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不行,此時,外孫跟自己的媽媽一家團圓了,哪裡還能顧得上年邁的姥姥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姑娘遠嫁的情況越來越多,女人一旦組成家庭懷孕生子之後,就會有了牽絆,就不能隨時隨地回家看望自己的母親,逢年過節回去一次,可能是你回家三天,但是孩子姥姥需要忙活四五天或者更長的時間來做準備,而外孫和女兒吃飽喝足之後,又回到了自己的溫馨小家。只留下孤苦伶仃的姥姥終日思念外孫。

“外孫是狗,吃完就走”這句話並不是說姥姥不疼愛外孫子,只是相對來說姥姥跟孫子呆在一起時間比較少,每次到姥姥家,姥姥總是著急忙慌的做一堆的好吃的,可吃完之後呢?外孫就一抹嘴,轉身回家甜甜的叫著奶奶。


鳳鳴小朝陽


現在流行一句話:媽媽生,外婆養,爸爸回家就上網,外公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都說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聽到一個故事,爺爺帶著兩個七八歲的男孩去河裡游泳,一個是孫子,一個外孫,爺爺想試一下兩個孩子誰最愛他,就對兩個小孩說,你們在岸上看著爺爺下河洗澡去。說完就一個猛子紮下去,竄到河心的蘆葦叢裡看著兩孩子,過了兩三分鐘,聽見兩次孩都在喊爺爺,外公!老頭很高興!忽然,孫子大哭起來,我要爺爺,我要爺爺!這時聽見外孫大喊到,你要你爺爺吧,我找我爺爺去了!

可我想說:孩子,你要是個有良心的人也別忘了孝敬外公外婆,她沒圖你任何東西,只為了你能健康長大,只為了替媽媽分擔帶你的辛苦!爺爺奶奶有血緣,外公外婆一樣有,因為你的身體裡也流著他們八分之一的血。

孩子,媽媽還想說,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就是應該的,只有你付出了才會有回報!別做一個沒良心的人,不指望你掙錢給外公外婆花,因為你媽他們都沒指上,只希望你知道,你小的時候,他們曾用心的,非常辛苦的帶你長大!

你是怎麼看的呢?

更多兒童教育方面的容,請關注頭條號“心知育”


心知育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是都贊成!我外公外婆對我當孫女一樣特別好,什麼都不爭都不要我們的!每年過年給外婆外公的錢,外婆外公都偷偷塞給我們了,而且還要給足我們面子!

比如:今年大年初二,我和往常一樣和我哥還有目前去外公外婆家拜年,我一進門(外公外婆住在二舅家)外公外婆就特別開心趕緊給我們拿一堆好吃的,外公看我們來了就趕緊說給我們去摘點青菜吃,外婆還問我們各種情況,工作順不順利,感情方面如何?等等……不攀比我們誰混的差誰好,就是一個老人家對後人的各種囑咐和關心!聊了一會我大舅、二舅、二舅媽、三舅、三舅媽以及表兄弟姐妹好多都來了(我外婆家和三個舅舅家每年都是一起過年),舅媽們就忙著準備午飯,不一會外公就回來了。我之前和我哥商量了:我給600元外婆,他給600元外公;所以一看到外公回來了,兩個人趕緊行動給錢!本來我們是偷偷的給錢的,但是我外婆外公特地走在客廳,當著一大家子人的面說:不要,不要,你們都好好的就行了!我們年齡大了又不什麼錢!我和我哥從小到大受到外婆家的不少關照,現在都長大了,就一定要給外公外婆。後來外公外婆當著一大家子人的面收了!

但是我後來回到家,我媽把錢給我和我哥了!才知道我外婆把錢給我媽了,他們說:我和我哥還沒有成家,以後要用錢的地方很多,讓我們自己留著花錢,他們年紀大了,用不了什麼錢,我們要好好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

很感動!也讓我從小到大都不分外婆外公和奶奶!都是一樣對他們!說句心裡話,我感覺外婆外公比我奶奶對我都好!

願天下所有的外公外婆都長命百歲!享福安康!


草木榮榮007


意思是說,姥姥姥爺再疼,等孩子長大了還是跟爺爺奶奶親。\r這句話應該是貶義多一點。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句俗話,對姥姥姥爺而言,有些失落。

\r朋友兒子一歲半了,打小在外婆家長大,外婆勞心勞力照顧他,每天換著法子給他弄吃的,買這買那,可這熊孩子卻跟爺爺奶奶親熱得不得了,爺爺奶奶大約是孩子一歲之後才開始每週過來看一次孩子... 每次來我兒子首先都會叫外公外婆起身給爺爺奶奶讓座,臨走我兒子都會哭得稀里嘩啦,跟著後面追... 把我每次都氣得!想想我媽心裡都不平衡,每次都只能特別尷尬的笑著說“真是外孫狗”... 真的是血親外婆帶不親嗎?



我的小豆芽呀


像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去外婆家。基本上,童年最快樂的記憶,都是在外婆家得到的。而一到暑假,我就會要求爸爸媽媽把我送到外婆家,然後在那裡度過一個多月無拘無束快樂的日子。而每每向媽媽提出去外婆家的要求時,媽媽都會問我,你為什麼要去外婆家呀?我就會回答,外婆疼我。然後,媽媽就會用嘲笑似的口吻跟我說:外婆疼外孫,不如疼小雞兒。



確實,在傳統觀念裡,外孫再怎麼疼,也是別人家的孩子。長大後,一年半載的來一回,頂多帶一些禮品,關鍵時刻頂不上用場。還不如疼自家養的小雞,長大後還能每天還能下個蛋,補貼家用。


而由於“隔代溺愛”的存在,很多老人無論是對自己的孫子還是外孫,都非常的喜愛。又由於外孫是客人,比對待自己的孫子,又多了份包容和優待。但是,在傳統社會里,最終能夠給自己養老送終的還是自己的親孫子。所以,老人對外孫的愛,更多的是一種純粹的情感表露,他們也在愛外孫的過程中,獲得了相應的情感享受。

這個,我感覺是比以後外孫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麼回報,更加珍貴的東西吧。


合肥覺醒心理


外孫,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就是別人的孫子,是外人。他有爺爺奶奶,跟隨爺爺的家譜。

對於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外孫和孫子就是不一樣。我姥爺有五個外孫兩個孫子三個孫女,明顯待遇就不一樣,孫子精貴著呢,而外孫也就是表面上的客氣。


去年姥爺生病去了醫院,我們五個外甥商量好了,每人去探望姥爺的時候都給姥爺了500塊錢,而孫子孫女去了什麼都沒買也沒有給錢,姥爺也一樣笑呵呵的,大姨對姥爺說姥爺做的不對,憑什麼外孫都給錢,而孫子就只是看看,姥爺也覺得不好意思了,就把錢都還給了外孫。

“外孫是狗,吃飽了是狗”,其實這句話是姥家人的說法,我們做外孫的從來沒有這麼想過,對於姥爺姥姥感覺也一樣的親,在姥姥家我們能找到美麗的童年,記得姥姥給我們講故事,哄我們睡覺。


我是焱垚


這大概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是相對應的吧。

對上一輩的人來講,女兒和兒子雖然在一個家長大,但是,女兒從一開始就知道是給別人養兒媳婦,父母都知道“養兒防老”,而女兒是指望不上的。

即使指望不上女兒守在自己身邊,女兒的兒子,也就是外孫,又疏上一層,可不就是什麼時候來了,好吃好喝伺候了,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人。所以就有了,養外孫,就像養小狗,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人。


這句話,其實有很深的貶義,是重男輕女的衍生,但是,用在這個時代,顯然已經不適用了。

以前人嫁女兒和賣女兒差不多,恨不得嫁出去的時候,稱斤賣,花在她身上的錢,全部連本帶利找女婿要回來。反正也不指望女兒能在自己老的的時候伺候膝下。

現在人哪裡是嫁女兒,有的都可以說送女兒了,恨不得把全部家當都給女兒陪嫁了去,生怕女兒嫁出去吃苦受累,吃不飽穿不暖的,不惜附贈自己的全部,換女兒的幸福生活。而男的呢,有的即使一無所有,娶個有錢的老婆,就翻身農奴做地主了。

所以,現在嫁女兒也不說嫁,說結婚比較合適,婚後夫妻倆出去單過,兩邊父母都要親,都得伺候和陪伴。而且很多人外孫都是給外婆帶大的,哪裡還會什麼“外孫狗”,現在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都是寶貝金孫。


比甘幸福嘮


我舅子倒是講過外孫狗,吃了就走,這是事實也是逗外甥玩的。現在兩外孫狗已結婚生子,過年過節,生日什麼的都送外公人情,也叫爺爺,而不叫外公,而兩個孫子都參加了工作,從來沒見送過。就象女兒女婿要送父母禮物。兒子不送一樣正常。女兒,女婿也認可農村這可慣。


手機用戶23454985922


這話是舊社會傳到了現在!

我媽姊妹三個,每家兩個孩子,每次去姥姥家基本都是一起去,基本上是上午十點半左右到,中午吃了飯三點左右就走了,所以每次我們要走的時候,都會對我們說:“外甥狗,外甥狗,吃飽了就走!”

其實這是姥姥打趣我們,不過我們這些表兄弟們,我二姨家的表弟每次都特別印證這話,小時候每到秋天姥姥都會到我們幾家,輪著給我們做棉襖、棉被。

記得姥姥經常說去我二姨家的時候,吃完飯,我那個表弟就趕姥姥回去,姥姥每次說起這個表弟,都說真是個外甥狗,一點也不親人。現在長大了,這個表弟跟我們都不太走動,這是把“外甥狗”這個詞表現的最形象的了。

其實“外甥狗,外甥狗,吃飽了就走”,這話是舊社會的背景下說的,那時候的人重男輕女,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女兒嫁出去了也基本不用贍養老人,當然老人的遺產也都是兒子繼承。

雖然如此,外公外婆卻對待外甥都很好,不過由於外甥大部分時間跟爺爺奶奶在一起,所以跟爺爺奶奶比較親,而去到姥姥家,姥姥好酒好菜的伺候著吃了,之後就回家了。所以就會有“外甥狗,外甥狗,吃飽了就走”這種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