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密者疏之”怎麼理解?

草上飛


密者疏之:計白當黑,布白。

筆畫多的字,筆畫自然會是密集的,與其他字大小比較又不能差別過大,筆畫之間的空白要有疏通流暢的感受,留白要足夠,筆畫的大小要合適。

對應的是“疏者密之”,筆畫少的字,自然會感覺散,筆畫之間的空就疏,我們要把字處理得有緊密的感受。


清揚有儀


“ 精美出於揮毫,巧妙在於布白。”

這句話出自《書伐》,是說“ 書法的精美在於用筆,書法的巧妙則在於結構 ”。

如果說,一點成一字 ,一字乃終篇。實體的字建立的是書法的統一美,而,巧妙布白創造的就是各顯神通的氣韻之妙了。

密者疏之,疏者密之。

這是刺蝟理論的一種說法,寓意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鬆緊適當的距離才是最佳的度。

中國書、畫、詩,都講究張弛有度的“氣韻” 。

氣韻生動,是書畫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

在書法中,如何得 “ 氣韻生動 ”,就回到“密者疏之”“ 疏者密之” 一說 。

一,從單字說

筆畫少和筆畫多的字 在佔位和排列上,都有所不同 。

1,筆畫少的字,寫的時候以呈現出疏散狀態為大方;

2,筆畫較多的字,書寫時要注意緊湊一些為紮實 。

筆畫不論少或多,排列都得均勻,空白留隙都要得當。

二,從整篇幅著眼

觀其要點為 “ 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

作者為營建絕妙的章法空間,對書寫的緩急、行筆的輕重、點畫的斷連、線條的曲直、字組的錯落、排列的參差、行間的疏密,等等,都得收放自如、細心留意。

運筆的顫動流暢,墨色的變化多樣,從濃墨到墨將盡的枯澀,將寫字當畫畫,疏者豐之,密者勻之。

一疏一密,鮮明對照,筆畫的粗細、空間的排列安放,都是成為一幅書法好作品的要素。

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整篇畫面是:

疏密有致、抑揚頓挫、有音符跳躍般的韻律感 ,方為上佳之妙品。





保利藝術在線


書法中"密者疏之",我們在書法教學中稱疏密變化,它是結構中的一個概念。下面以行書為例談點不成熟的看法。
密者疏之就是空間變化,這是行書所要強調的。疏密變化很顯然地表明,把原本均勻的筆畫變化得不均勻,位置錯開移動,打破平衡,形成藝術空間變化,這種變化使其豐富多采,煥發生機。
密者疏之,是字形結構對比照應法則的重要體現。書法作品缺乏對比就無從求得結構的多樣變化,沒有照應則無從求得結構的和諧統一。唐張懷瓘提出的"抑左升右,舉左低右,促左展右,實左虛右"等都是對運用對比以求結構多樣變化的具體要求。我認為,疏可理解為虛,密可理解為實;疏也可以看作輕,密也可以看作重。單字乃至篇章,疏密有致,輕重對比,虛實相生,作品自然就會呈現節奏美,韻律感。
密者疏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虛實結合的美學原則。計白當黑,黑為字,白亦字,有字之字重要,無字之字更為重要,質感的字形與字內外不規則空間——白,同具審美價值,並字裡行間孕育著意趣和情致。虛與實,白與黑,相依相生,相反相成,彼此映襯,聚實和黑成形,以虛和白傳神,創造出神入化的書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679505067e044d39a764412308d42c5d\

藍天雲一朵


書法的“密者疏之”,是辯證關係,疏密兩者本身是對立的,但書墨講究統一,書法寫的疏密間雜,是書墨創作的行密巧分。

書寫的密不透風,且勢有行馬之妙,是為高手。

能夠密中有疏,疏中有密,是章法佈局合理安排,從視覺上給人舒朗而又緊湊,屬於掩映之感,陰陽之分。書寫的筆畫巧妙出之,粗細與渾厚之間運用的比例尺度上下功夫。密者,筆畫纖細騰出空間,之感,顯得密集筆畫中而又舒朗,比如繁體字筆畫多著肯定須細筆多,筆畫緯度要巧佈置,顯得不是密不透風,而是清晰舒闊。而在筆畫少的獨體字則有筆畫緯度粗而大,顯得不是很空曠,而是空間有形密之感。

從作品整體來看章法,也是如此,在篇幅上密度大的地方自然要小字而充滿,疏處則字要適當大一些,如此疏密得體。

有時候疏密之處,佈置閒章來彌補。都是章法上巧妙處理作品的疏密關係。

一般創作,都是一種形成對比關係來體現作品的形狀有一種起伏,掩映,達及視覺效果。按照欣賞的美學原理。錯落,大小,疏密,濃淡,形成書法的生動形象。實際就是處理對立矛盾,才有賞析耐味,而一味的尺寸比例,實際表現不出心性趣味。

淺見。


狂喜淡墨a


這是藝術品創作的辯證法!疏密處理,虛實處理,有一定的技巧。微觀看,一個字,筆畫多者,每筆的筆畫可以寫細些,既避免黏連不清,也利於辯識。同理,如果一幅作品,尤其是行書、草書作品,如果筆畫多的字,擠在一起就容易顯得擁擠,從墨法角度看,也不利於平衡。反之同理。筆畫少的字,可以每筆都寫粗些,行書、草書作品中筆畫少的字,則可寫緊密些。


林默之健龍達人


疏密相間,虛實相生是藝術創作與鑑賞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書法而言,從整幅作品的謀篇佈局到具體每個字的寫法,都必須遵循這一藝術原則。

一、從字的結構看,要做到疏密相間,相映成趣。姜夔《續書譜》雲“當疏則疏,當密則密”,歐陽詢《三十六法》中有個“排疊”法,雲“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劉熙載《藝概》中說:“結字疏密須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凡此種種,都在強調一個道理,即字的結構要講究疏密相間。

古人為了追求疏密相間,有時甚至故意對有些字加以改造,筆畫上或刪減或增添,如王羲之寫“神”字的時候豎的旁邊有時會加上一個點。

二,從章法上看,也要疏密相間的藝術原則。一幅作品,疏處留白,空闊舒朗;密處攢聚,緊湊和諧。疏如藍天之幾片白雲,江面之一點沙鷗;密則如夏夜之狂風暴雨,古樹之枝繁葉茂。鄧石如說:“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章法上的疏密結合,形成作品的節奏韻律,表現書寫者的藝術個性,如此,作品才會有更高的審美價值。

弄明白了上述道理,“密則疏之”不言自明矣。


空山疏影


疏與密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沒有疏就不能凸顯密,繁密是更讓人體會到稀疏。疏密是一種對比,從書法角度講,特別是草書,疏密不論在字法上還是章法上都是不可或缺的書家營造藝術氛圍的重要手段。如懷素自敘帖裡的詩句:奔蛇走虺勢如座,驟雨旋風聲滿堂,描寫的除了勢的疾速外,更多的想到的是繁密。還有: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讓人聯想到的是疏的意境。疏與密是書法上書家對於空間分割的要求,意態多變,無窮無盡!




李鳳強書法課堂


書法中“密者疏之”應從單字,或者從一幅書法作品中來闡述,如(楷,行、草、篆)書中,都存在密與疏的關係。單字筆畫多少都應明確密與疏的關係,筆畫少的也要區分上部分應緊密一些,下部分要舒展些。對於多筆畫的字,如左邊,中間、右邊等字,應左舒、中緊、右邊筆要展開些。對於一幅好的作品,第一要在單字要做到處理密與疏的關係。第二整幅作品中處理密與疏的協調性。所謂密不透風,疏處可流水。第三,對於用墨色、筆畫的輕重也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才能彰顯行雲流水的生動韻味作品來。


筆墨情歲月


書法理論上曾提出的“字劃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美學觀念,這只是一種很形象的比喻。但是並不等於說,密就密密麻麻,沒有原則的密,密的地方還要有要疏的地方,疏密只是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常有人說,這個字留有氣孔,就是說本來很密的字,中間還留有一點點的小孔,給人感覺透氣。


蜀南小江小楷書法


密者疏之,可以從筆法12意中的第12意來做相應的理解與解釋。

原文

(長史)曰:“然,稱謂大小,子知之乎”

(真卿)曰:“豈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為大,兼令茂密乎?”

譯:

(張長史)說:“是的。‘勻稱’是指字的大小要協調相稱,你知道嗎?”

(顏真卿)答:“是不是筆畫多的字安排要緊湊,就感覺它小了;筆畫少的字安排要舒展,就感覺它大了;另外也要使它們的筆畫粗細相應變化嗎(大字細而密;小字粗而疏)?”

理解:

這講的是字,不是簡單的尺寸一致,而是以人的審美為根基的,這與字的筆畫多少,筆畫粗細,四邊的虛實都有關係,一般來說筆畫少的字要舒展且用重筆,筆畫多的字要緊湊,且用細筆,四面實的字要要略小。

書法中,通篇章法字之間大小的協調互相照顧感覺相稱。即“疏者密之,密者疏之”,疏密有致,凡事有度,所以好的書法作品,它的輕重對比、疏密對比、以及對比之間的呼應。這是十分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