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朝鮮半島

中國、日本、韓國的關係為什麼會如此複雜?從上千年的歷史,來看清近一百年的恩怨。

高麗王朝建國之後,聖骨、真骨貴族當然都消失無蹤,但是新的貴族又立刻興起,成為高麗時代大部分的政治及社會問題的根源。這些新貴族從哪裡來呢?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朝鮮半島

主要是原有的地方土豪勢力。高麗太祖王建之得以建國,大部分是靠各地土豪的加盟。這些豪族一開始就勢力強大。高麗太祖不願意得罪這些豪族,而採取懷柔的政策,以聯姻的方法籠絡他們。高麗太祖的抉擇使得全國因而產生許多有外戚身分的門閥,無一不是想要透過裙帶關係掌握政權。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朝鮮半島地圖

高麗王朝的新貴族與外戚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太祖王建

高麗始於公元918年,即我國五代十國的後梁時期。後高句麗弓裔部將王建在其它部將的擁立下,推翻弓裔,改國號高麗,年號“天授”。935年,高麗合併新羅後,於次年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後三國,定都開京(今開城),立國近500年,直至1392年朝鮮王朝的建立。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6世紀末時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版圖

太祖王建的兒子高麗惠宗即位不久,爆發“王規之亂”。王規是慶州土豪兼開國功臣,將兩個女兒嫁給太祖,一個女兒嫁給惠宗。太祖的後、妃、嬪之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九個,每一個的背後都是地方豪族。因此惠宗繼位之後便面對一大群失意的母后及其背後的豪族,戰戰兢兢地在過日子。豪族之中以王規最跋扈,公然結黨爭權,又暗施陰謀,一心一意希望惠宗早死,以便自己的外孫能夠登基為王。惠宗憂懼而死。惠宗的弟弟定宗幸虧有叔父王式廉帶兵回來,剷除王規,才能繼位。高麗建國之初,王室力量薄弱,甚至不足以自保。定宗與王式廉沒幾年也都死亡,原因不明。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光宗王昭-示意圖

定宗的弟弟光宗王昭(949-975年在位)繼位,光宗經常讀唐太宗的《貞觀政要》,發現自己的處境與唐太宗有頗多相似之處。在949年的稅務規範化之後,不願意繼續每日擔驚受怕,決定要強化王權,削弱地方貴族,開展了一系列改革,來推動穩定的、以王室為中心的政治體系,並發展經濟和軍事。光宗確定了“外王內帝”的方針,對中原王朝自稱國王,在國內自稱皇帝。內政他首先推行《奴婢按檢法》,沒收了富裕家庭的私奴。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光宗王昭

在後三國時期戰亂之中,各地方土豪都把俘虜及災民當奴婢。土豪的奴婢的數目竟有到達數千人,甚至上萬的。光宗下令調查,如果是良民便放回去自行營生。光宗又鼓勵密報,以種種殘酷的手段,剷除異己,造成奴告其主,子告其父;小人得志,忠良受害的現象。於是乎人人自危,竟不敢在路上耳語。光宗又推行科舉制度,經由考試任官,建立新的官僚體系。這是知識分子企盼已久的,而新起的貴族莫不痛恨。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

第六代成宗(981-997年在位)認為光宗的改革造成嚴重對立,為了要緩和,遂重用大儒崔承老,採取比較溫和漸進的手法。地方豪族又被吸收到中央。貴族子弟也可以經過所謂的“蔭敘制度”繼承特權,與科舉並行。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新羅九州

穆宗繼成宗而立,與母后不合,明爭暗鬥,一旁虎視眈眈的大臣又有機會干政。穆宗十二年(1009年),武將康兆領兵進京,入宮逼死穆宗,立穆宗的長子顯宗為王,實際上是傀儡。康兆後來在與契丹戰爭中敗死,但是顯宗成為另一個權臣金殷傅的囊中之物。金殷傅將三個女兒都嫁給顯宗,成為下一任高麗王的外公。此後金家又如法炮製,以外戚的身分牢牢掌控王室及朝政。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皇宮

從顯宗到第十一代文宗(1046-1083年在位),一共有四代,歷時50餘年,超大門閥“安山金氏”成為真正主宰高麗王朝的豪族。文宗之後到第十七代仁宗(1122-1146年在位)的八十幾年間,另有“仁州李氏”取代“安山金氏”,以外戚的身分掌控朝政。高麗仁宗既是權臣李資謙的外孫,又是女婿,關係十分奇怪而複雜。高麗的安山金氏及仁州李氏是兩百年前日本平安時代藤原攝關家掌控天皇家的翻版。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貴族生活

背叛宋朝:高麗王朝與契丹的“戰與和”

契丹緊鄰高麗,對高麗是一大威脅。高麗太祖天授25年(契丹太宗會同6年,942年)契丹述律太后派使臣帶50頭駱駝送給高麗。太祖王建自認與渤海國的高句麗人同文同種,對於先前契丹擊滅渤海國憤恨不平,怒斥契丹為“無道之國”。這時太祖王建不但不接受好意,還將契丹使臣流放,又將駱駝棄置於開城萬夫橋下,全部餓死。歷史上稱這件事為“萬夫橋事件”。述律太后大怒,兩國開始交惡。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契丹戰爭

當時在我國對契丹百依百順的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剛死,繼任者對契丹出言不遜,契丹正準備出兵南下,予以懲處。述律太后對高麗雖然怒氣勃勃,只能暫時忍耐,不願分兵對高麗採取行動。契丹後來在中國越陷越深,更是抽不出力量與高麗另闢戰場。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與北宋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960年,遼穆宗應歷10年,高麗光宗11年)之後,派人到高麗提出結盟的要求。高麗從來就認為契丹人是野蠻人,因而與宋朝建交,在清川江以北各地築城造鎮,積極準備與契丹人打仗。但是宋朝忙於收拾南唐、後蜀等在南方割據的國家,與遼國有二十幾年沒有戰爭,高麗也不敢單獨與遼國為敵。

宋朝統一中國之後,與遼國開始正面對決。宋太宗兩次大規模出征,都大敗而回。這時遼國的皇帝是遼聖宗,實際上是由蕭太后臨朝攝政。蕭太后明斷果決而胸懷萬里,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巾幗英主。恰好在這時宋朝的夏州(陝西)發生党項羌叛亂。蕭太后大喜,立刻派人前往扶植這個勢力,封叛軍領袖為王。一個新生的西夏王國從此站立起來,成為宋朝的另一個心腹之患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青綠色部分為1111年西夏疆域,其東南即為宋朝。

契丹統和11年(宋太宗淳化4年,高麗成宗13年,993年)蕭太后任命蕭遜寧為統帥,傾全國之兵80萬人攻打高麗。遼軍勢如破竹,一路打到蓬山郡(今朝鮮平安北道)。在遼國大軍威脅之下,高麗大臣分成主戰及主和兩派。主戰派誓守山河,主和派主張割讓部分土地給遼國,以免亡國。不過遼軍在節節勝利之後,很奇怪地卻不再往前,而是催促高麗派人去談判。高麗君臣猜不透遼國的意思,而仍然派中軍使徐熙前往。談判的結果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遼國不但同意撤兵,並且將“鴨綠江東數百里地”原來高句麗的土地(稱為江東六州)全部劃歸高麗。換取高麗與宋朝斷交,向遼稱臣,並使用遼國的年號。而實際上高麗一直沒有完全斷絕與宋朝的外交來往。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遼與高麗戰爭

在蕭太后的大戰略計劃中,明顯地是以宋朝為主要的敵人,因而故意向高麗示好。蕭太后又不願意高麗誤以為遼國軟弱,所以先出兵給高麗顏色看,然後見好即收。如此高麗既得到好處,又知道遼國的利害,才會願意背叛宋朝,死心塌地與契丹結盟。蕭太后解除了後顧之憂,從此可以放心,專心一意對付宋朝。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遼代胡瓌所繪《卓歇圖》(局部)。

11年後(契丹統和22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后大舉出兵華北,隨即與宋朝簽訂澶淵之盟,不但獲得承認華北佔有的土地,得到每年鉅額的納幣、納絹,又確保後來100多年的和平。澶淵之盟又為遼國鋪路,使遼國在後來得以沒有顧忌地向蒙古草原及中亞擴張,在亞洲北方建立一個比宋朝還要大的帝國。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的儀仗旗

前面說到康兆弒殺穆宗,立顯宗為王;遼聖宗自認遼國是高麗的宗主國,大怒,親率40萬大軍渡過鴨綠江,問弒君之罪。康兆也率30萬大軍迎敵,結果兵敗被殺。契丹接著又攻陷開城,顯宗出逃。契丹燒殺搶掠,開成的宮殿、宗廟及民屋都付之一炬。原來高麗得到的江東六郡又回到契丹手中。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遼代胡瓌描繪的契丹人《出獵圖》。

顯宗9年(1018年),遼聖宗又派蕭排押率10萬兵力再攻高麗,同樣直接攻到開城,而久攻不克,於撤退時遭到高麗統帥姜邯贊截擊,只剩下數千人回到遼國。雙方經過十年戰爭,都已筋疲力盡,於是講和罷兵。從此數十年之間兩國沒有再發生大的戰役。不過高麗怕遼國侵略,決定再加強防禦工事,在北方就原有的長城繼續建造,經過幾十年,完成千里長城,西起鴨綠江口,東至大海。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五道兩界圖

拘留2個酋長,戰敗後最終割9座城:高麗與金國的關係

女真人於11世紀末開始崛起,女真與高麗原本相互貿易和好,女真人用來製作兵器和農具的鐵還是來自高麗。高麗有一次邀請女真人來,卻將兩個女真酋長及部屬拘留不還,兩國於是交惡。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女真

女真與高麗的第一次戰爭發生於高麗肅宗九年(女真首領完顏烏雅束2年,宋徽宗重寧3年,1104年)。當時完顏女真部隊追擊其他部族的女真人到咸興平原(今北韓咸鏡南道),離高麗千里長城的要塞定州(定平)不遠。高麗出兵驅逐完顏女真部隊,結果大敗,死傷慘重。高麗全國引為莫大恥辱,於是重新組訓軍隊。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貿然發動對女真的曷懶甸戰爭,被女真人打的慘敗。

3年後,大將尹瓘又率17萬大軍出關,對外號稱20萬。其中有步兵、騎兵,還有僧兵,分別稱為神步軍、神騎軍、降魔軍。兩軍纏戰兩年,各自建造9座城鎮對峙,最後女真人仍然以少勝多。高麗不但慘敗,並且將9座城送給女真,又將先前扣留的兩個女真酋長送回,請求講和。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戰爭示意圖

烏雅束的弟弟完顏阿骨打繼位後稱帝,建立金國。接著以小吃大,在12年內滅掉遼國和北宋兩個大帝國。高麗仁宗無奈,只能向金國投降,稱臣入貢(1126年)。雖然是一項恥辱,但也因而免去亡國的命運。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宋-金-高麗,粉色部分為金朝疆域

重文輕武:高麗外戚武人當政

高麗王朝與日本的平安王朝有若干相似性,前段是外戚掌權,後段是武人干政。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示意圖

高麗仁宗時,李資謙自恃是仁宗的外祖父兼岳丈,專權跋扈。仁宗不滿,暗中聯絡群臣,竟被幽禁。後來與李資謙同黨的武將拓俊京反戈,協助仁宗將李資謙拔除。李資謙之亂雖然被平定,但是高麗貴族跋扈的情況並沒有改變。一般人對於大部分貴族的無能與腐敗非常失望,改革的聲音逐漸高張。貴族都聚集在開京,因此部分改革派主張釜底抽薪之計就是將國都遷往西京平壤。高麗仁宗也同意,命令以僧人妙清為首的改革派開始重新建造西京。過了幾年,西京建好了,以金富軾為首的開京貴族卻攻擊西京派利用圖讖、邪說、迷信蠱惑人心,堅決反對遷都。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王朝古都開城

金富軾是“慶州金氏”門閥的代表,也是高麗時代的大學者、大歷史家。韓國第一部史書《三國史記》便是金富軾奉命編撰的。仁宗聽了金富軾的建言,改變主意而不遷都。西京改革派大失所望,於是在仁宗13年(1135年)舉兵造反。金富軾帶兵前往,經過兩年多才平定叛亂。這一場內戰使得西京附近殘破,內部對立更加嚴重。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

高麗王朝和宋朝一樣,重文輕武,武將的地位遠遠落於文臣之後。但高麗比宋朝更糟的是文臣大多是貴族出身,家室顯赫,擁有良田美宅。相對地,武將卻大部分生活寒傖,因而個個內心裡忿忿不平。經過兩次以武力平定內亂,武人事實上已經直接掌控大部分的軍隊,但是文臣對武將仍然是頤指氣使,甚至公然侮辱。仁宗的兒子毅宗生性淫逸放縱,建了許多豪華宮殿,帶頭與貴族們過著荒誕奢靡的生活,使得武將們更加反感。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王印

毅宗24年(1170年),大將軍李紹膺於大庭廣眾之中被文臣韓賴掌摑,摔倒在階梯下。早先也曾發生武將被文臣用火燒鬍鬚的情事。數十年的仇恨,終於忍耐不住而爆發。以鄭仲夫、李義方為首的將領發動兵變,殺盡所有的文官,並且將毅宗放逐,另立毅宗的弟弟為王,是為高麗明宗。

這一場流血政變稱為“庚寅之亂”,之後,高麗王朝中幾乎所有的官都由武人出身的擔任。

武人一旦掌權,也和貴族文臣沒有兩樣,開始強奪土地、農田、豪宅,爭權奪利。20多年中,武人之間如狼群爭肉,又連續爆發數次的流血政變。高麗明宗26年(1196年),政權落在崔忠獻、崔忠粹兩兄弟手中。當初發動庚寅之亂的武將們自相殘殺,已經沒有一個留下來。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

崔氏家族廢掉明宗,其後又陸續擁立四個高麗國王。前後六十年中,高麗國王等於是傀儡。崔忠獻又建立起私人部隊,稱為“都房”,歷史上因而稱他的政權為“都房政權”。崔忠獻以為軍隊私有化便無懼於叛變,卻沒有料想到都房政權將來要面對的並不是國內的叛亂分子,而是無敵於天下的蒙古鐵騎。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蒙古來襲

蒙古征服了高麗?

1215年(高麗高宗3年),成吉思汗攻破金朝中都北平,盡得華北之地。被金朝統治多年的契丹人有一部分趁機起來,想要復國獨立,卻被蒙古兵追殺到高麗國境之內。崔忠獻的兒子崔瑀這時執政,派兵協助蒙古軍隊擊滅契丹的殘存勢力。蒙古藉機要求高麗稱臣入貢,崔瑀拒絕。雙方於是開始敵對。不過成吉思汗因為忙於西征,暫時沒有發起攻擊高麗。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蒙古進軍路線

成吉思汗回來後,派遣使者到高麗(1225年),在返國的途中卻遭到殺害,兩國關係更加惡化。然而成吉思汗又忙於征伐西夏,還是暫時沒有對高麗採取報復。蒙古滅了西夏,成吉思汗同時病死,繼位的窩闊臺開始派兵征伐高麗。高麗高宗18年(1231年),蒙古大將撒禮塔率領大軍,一連攻破高麗四十幾座城,連開京也被攻破。高麗只得求和,同意俯首稱臣。蒙古與高麗簽訂和約後,崔瑀害怕蒙古人再來時無法抵禦,決定遷都到江華島。崔瑀的舉動激怒了窩闊臺。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高麗的僧兵在處仁城抵抗蒙古軍

當初成吉思汗兵臨金國中都(北京),金朝求和。但金朝在與蒙古簽訂和約後,立即遷都到汴京。成吉思汗大怒,認為金朝不相信和約,完全沒有誠意,並且別有圖謀。窩闊臺對崔瑀遷都的想法也一樣。自此之後,42年間蒙古兵斷斷續續地侵入高麗,前後9次。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蒙古型皮鎧,重量7公斤

為什麼攻勢會斷斷續續呢?因為在這期間蒙古人事實上是從事三面作戰;一面進行先後兩次大規模西征,一面徵宋,又一面徵高麗。其間蒙古大汗從窩闊臺又三傳到貴由、蒙哥、忽必烈,並且發生嚴重分裂及內戰。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蒙古型兜

高麗的新國都江華島在漢江口,蒙古兵不善水戰,望著廣闊的江面而無法進攻,於是在高麗國境內大舉屠殺。高麗王朝號召人民起來抗戰。人民紛紛響應,結果死傷慘重,農村破敗。許多重要的古蹟、廟宇被破壞,佛經、圖書被燒燬。高麗文臣大多是主和派,對於都房政權堅決主戰,導致國家喪亂,極為不滿。高宗45年(1258年),主和派謀殺最後一任的都房掌權者崔誼,送太子王倎到蒙古軍營去求和。蒙古人同意簽訂和約。太子王倎在第二年繼位為王,是為高麗元宗(1259-1274年在位)。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元朝疆域圖

從這時起,幾乎每一代的高麗國王都必須把太子送到蒙古,以作為人質;而在高麗國王死後,蒙古人又將太子送回來,繼承王位。高麗成為蒙古的附庸國。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元朝-高麗屬於徵東行省

浪人倭寇來襲!

12世紀開始,日本國內戰爭不斷。戰爭中失敗一方的武士在國內四處流浪,被稱為“浪人”。久而久之,也有部分武士乘船到高麗沿海打家劫舍,被稱為“倭寇”。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倭寇

高麗高宗時,倭寇為患已經十分嚴重。元朝既是高麗的宗主國,高麗不免向元朝訴苦。高麗大臣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議派遣使臣到日本,並說可以擔任嚮導。忽必烈原本就是野心勃勃,想把日本也收入版圖之內,正中下懷。不料日本室町幕府對蒙古派去的使節態度冷淡,引起忽必烈不滿,因而在1274年(高麗元宗16年)及1281年(高麗忠烈王8年)兩次派大軍渡海遠征日本。然而兩次卻都遇到颱風而全軍覆沒。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16世紀日本海盜

忽必烈遠征失敗對於高麗來說是一場大災難。高麗挑動忽必烈,卻被逼迫而不得不徵調兵勇數萬人,又花費巨資來建造船隻,供應軍糧、軍需,以致於國困民貧。元朝兩次出征也引起日本人的憤恨,尤其是原先居住在對馬島、壹岐島及平戶島附近的人民,紛紛誓言要報仇。戰爭因而帶給高麗嚴重的後遺症。

從這時起,倭寇比起原先的規模更大,擴散更廣,並且手段更狠毒。日本鎌倉幕府在後來漸漸式微,人民生活越來越苦,成為浪人的武士越來越多,參加倭寇的人也越來越多。

1333年,鎌倉幕府滅亡,南北朝戰亂時代開始,倭寇在高麗肆虐也達到最高峰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防禦牆

高麗沿海的農村飽受倭寇襲擊,農民紛紛逃到內地。農田廢耕導致饑荒,政府稅收嚴重不足。海上的運輸和貿易也因為倭寇而中斷。首都開京得不到接濟,發生暴亂而宣佈戒嚴。高麗王朝耗盡財力、物力、人力用於對付倭寇,然而成效有限。在日本的南北朝期間,高麗也找不到一個在日本能號令天下的人,可以請求協助。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元日海軍水戰

高麗王朝正在為南方的倭寇問題而焦頭爛額時,在北方又發生嚴重的狀況。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政權已經走到盡頭,天災人禍導致人民起義,其中最主要的是以明教為主導的“紅巾軍”,遍佈華中及華北。紅巾軍首領劉福通發動四路出兵,大舉攻打元朝。其中的北路軍及東路軍在抵達遼東之後,於1359年(高麗第31代恭愍王8年)首度越過鴨綠江,侵入高麗。紅巾軍攻破西京平壤,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又是一場大災難。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藍線為高麗長城

紅巾軍後來雖被擊退,經過兩年又有十餘萬人渡江而來,竟攻陷高麗首都開京。恭愍王落荒而逃,京城居民紛紛棄家逃難,滿路狼藉,哭聲震天。紅巾軍在開京停留數月,京城殘破。高麗各道兵馬20萬人在開京集結,由總兵官鄭世雲指揮,最後終於將紅巾軍趕回遼東。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天池

恭愍王(1351-1374年在位)喜好享樂,開京被佔領時,依舊是聲色犬馬。鄭世雲擊退紅巾軍,恭愍王卻開始猜疑,認為會威脅到自己,竟唆使其他將官殺害鄭世雲,然後又將這些將官一一逮捕處死。

高麗王朝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持475年?

朝鮮半島

紅巾軍雖然退了,倭寇卻仍是驅不走的夢魘。擊退紅巾軍有功的將領,如李成桂和崔瑩,都繼續投入圍剿倭寇的戰役中。對於這些將領來說,鄭世雲的慘死是一面鮮明的鏡子,讓他們知道一定要明哲保身,而最好是在暗中建立自己的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