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小河沟里有一种动物叫做石磅,可以抓吗?

一春


石磅在我们这里也叫石蛤蟆(石虾蟆),在我们当地很多的青蛙都叫蛤蟆,比如青蛙叫青蛤蟆,而牛蛙叫泥蛤蟆,还有大家都知道的癞蛤蟆。石磅的标准名称是棘胸蛙,在有些地方也叫它石蛤、石鸡、石坑蛙、石乱等等。这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从它的名字也看得出来,这种动物一般是在岩石附近生活的。

事实也是如此,石蛤蟆很喜欢在一些河流、小溪的石头附近生活。在白天的时候,基本躲藏在石缝或石洞中,很难见到它们活动的踪迹的,但是到了晚上了它们就喜欢在岩石上或石块间觅食了,只要有猎物从眼前飞过,就会快速吃掉它们。

石蛤蟆的食物主要是以各种小动物、小昆虫为主,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像蜈蚣、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甚至就连一些小蛇、小型鸟类等也是石蛤蟆食用的对象。也是因为石蛤蟆很能吃,所以长得快并且还比较肥大。

小时候农村的石蛤蟆还比较多,每年到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就会在晚上的时候去农田附近、小河边抓蛤蟆,而石蛤蟆就是主要的捕食对象。因为其比较肥大,并且还肉质比较鲜美,在市场上的售价也不低。在当时一个编织袋,然后一个手电筒,再加上一个小网兜,就构成了全部的补蛙工具了。因为石蛤蟆见到电光后一般无逃逸现象。这个时候只要用手电筒照射着它,然后用网兜快速的盖住它,之后用手抓起来放到编织袋里面就可以了。在当时小孩子可喜欢去抓青蛙了,有时候能抓到几只石蛤蟆就会很高兴,并且成为了小孩子吹嘘的话题。一来是因为这种蛤蟆比较少,二来是其隐藏的比较好,不容易被发现。因为它的身体保护色就和石头差不多,不仔细看的话,真的难以发现。

还记得当时抓到之后,会把一些比较大的石蛤蟆的皮用来做一些小拨浪鼓。也就是把竹子锯下来,然后再用它的皮蒙在上面,让它风干了以后,就说一个简单多拨浪鼓。小时候做过好多个。

不过,现在像青蛙、石蛤蟆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保护动物了,所以像大自然中的野生的石蛤蟆、青蛙这些都是不能捕捉了的哦。如果想吃的话,也不是没有办法,现在已经有人人工养殖了哦,但是价格也不低哦!


农夫也疯狂


小时候身体一直弱,离我家五里的大山上六指叔山毛,每年夏季都会接我到他那山寮住上一段时间,下面一节山溪中的石蛙都被村民们抓得剩下小的了,小的石蛙,煮弄起来不起胶,也就吃吃肉,我小时候除了蛋,几乎什么肉都不吃(和尚命),家里人也实在没办法,或许是母亲生我太晚,己经五十一了,又碰上那些年灾害,在没有任何奶下,吃些植物果实种子磨粉起糊胶长大的,以后虽然生活好些,我依然不吃肉,至五岁读书时那颈脖子还是一根黄瓜那么粗,父母也天天想办法给我补,确也是条件不允许,只有一个人住在大山竂的六指叔山毛,也没归生产队,就一个人位在那大山里,每年的暑假会接我住上一个多月,他吃煮熟了的石蛙肉,我吃那老蛙煮久后形成的一种胶状冻液,吃了几个夏天,我终恢复与常人一样,能吃肉,脖子也长粗起来了,想起来十分感谢山毛叔,后来他找了媳妇,生了子女,父母亲就不让我去山毛叔的山竂了,后来他举家搬回了浙江,我以后没见过他了。



长大后问了问那事儿,原来山毛叔与父亲是有点远亲的,就因为他小时候因晚上拉肚,半夜跑到村头毛厕中解手,正是那时村后山泥石流崩山,整个小山村全被埋了,只有他一个仅9岁的孩子留了下来,后来奶奶收留了他,58年又跟父亲来这江西,他也长成了小伙子,就一个人居住在大山里。也不种粮,一人也不愁吃,时常会半夜送许多东西给我家里。


到我长大,喜欢吃石蛙肉了,山后山溪中石蛙就开始少了,开始小了,都难得见到那单个一斤多的,煮熟了也没有了胶了,最大个的都要二个才一斤的,后来许多都要四个才一斤的,越来越少了。以前我们这农村里流传着一顿石蛙胶硬顶半头猪,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对我来说在那年月是有相当作用的。

刺胸蛙早己例入国家保护动物了,野生数量是越来越少,不要去山溪中抓捕了,那是违法的,现在有人工养殖的,养殖五,六年以上的也有一斤多一只的,不但肉质鲜美,也可煮出胶来。


老艾叶


在农村我没有听说过有一种动物叫石磅的,不知道是不是题主提问时打错字了?还是其他的农村确实有这种“石磅”动物?在我这里农村,有一种动物叫石蚌的,也叫石蛙。不知你所指的是不是这个?

石蛙在农村是非常常见的,在池塘里,还有小溪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我们很多人都叫它:石鸡。记得小时候,我吃过几次石蛙,是村里的李叔叔给的,他经常晚上去抓石蛙的,我们抓石蛙一般都是选择晚上去抓的,因为晚上石蛙比较容易抓的,因为用手电筒的光照着石蛙是没那么好动的。



现在石蛙没以前那么多了,可能是以前由于大量的捕捉导致的,或者是现在人们法律意识比较高了,不敢轻易捕捉石蛙了。因为石蛙属于二级保护动物,不能乱抓哦,这是违法的行为。想吃石蛙的可以去市场买,现在也有人工养殖石蛙的。


有很多人以为石蛙是青蛙。其实不是的,它们同属于蛙类,但是不同品种,青蛙和石蛙都是可以吃的,小时候我记得吃过很多青蛙,不过现在不敢怎么吃了,据说蛙类体内有很多的寄生虫,有次看新闻报道说有个女孩子吃蛙感染寄生虫住进了ICU,听起来让人可怕,蛙类体内有一种叫裂头蚴的寄生虫,在蛇体内也有这种寄生虫的,特别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野生的蛇蛙等动物的,真的要注意了,还是不要吃太多了,如果一定要吃的话,最好要尽量高温煮熟一点。


既然来了,顺便帮我点个赞呗,谢谢。点击右上角关注我。每天为了提供更多的三农知识。


三农天地


题主说的石磅应该是石蛙,也有人叫牛蛙,我们这里叫田鸡。过去农村的河沟里的确是有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好像少多了。记得小时候,两个弟弟非常淘气,经常会跑到河沟里去抓鱼摸虾,有时候也会提留几个田鸡回家。那时候虽然人们都比较贫穷,但是我们这里很少有人吃田鸡。即使两个弟弟捉了田鸡回家,爸爸也会让他们放了。在那个时候,我们这边从来没有农村人吃田鸡的说法。可能是比较孤陋寡闻的缘故吧,这么好的野味儿,当年我们这边竟然没人吃过。


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田鸡堂而皇之的登上了高级酒店的饭桌。有钱的人到酒店吃饭,经常会点一盘田鸡,说是田鸡,其实都是田鸡的腿,不是整个的田鸡。田鸡的蛋白质含量非常的高,脂肪和胆固醇却很低,肉质细嫩,营养很丰富,而且人吃了以后特别容易被吸收消化。同时田鸡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又能够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应该说算得上是滋补佳品,怪不得那么多有钱人都喜欢吃田鸡。就滋补而言,野生的田鸡当然是最好的,不过现在野生田鸡属于保护动物了。


记得曾在电视上看过一则广告,广告语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既然野生田鸡成了国家保护动物,当然就不可以抓了。不允许随便抓田鸡,酒店少了生意,一些有钱人少了口福。不过关系不大,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虽然说野生田鸡吃不到了,但是一些生意人,立马就想到了人工养殖田鸡。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发财路子,因为现在很多人去酒店,包括我们这里过去不吃田鸡的人,现在去酒店吃饭,也会点一盘田鸡。


田鸡不仅是美食,主要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多的益处,所以现在很多人还是比较喜欢吃,但是想吃野生田鸡是不可能了,虽然野生田鸡是上等佳品。既然野生田鸡已经成了国家保护动物,那就退而求其次吧。不过对于我来说,不管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养殖的田鸡,虽然也知道,这东西对身体有很大的滋补作用,但是说实话,从内心深处我还是拒绝的。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只是每次大家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即使有人点了田鸡腿,我从来都是一口也不吃。


灵子


题主所说的是石蚌吧,我们这边又叫石鹅,也叫石蛙。小时候在水质还没有被污染的时候,这种叫石蛙的东西确实比较多,并且作为一种比青蛙还高档的野味,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石蛙看上去有点像癞蛤蟆,全身褐色,还有点小包,但细看的话还是很容易区分的,至少不像癞蛤蟆全身都是大包。随着人们的捕捉,现在石蛙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了。

记得石蛙在我们这边山区是非常多的,它对水温和水质要求非常的高,目前我们这边只有在高海拔的山区小溪里面还存在,并且数量有限,头几年还时常听说有人在山上捉到了石蛙,可是近几年几乎销声匿迹了。随着石蛙数量的减少,目前石蛙已经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捕捉的话肯定是违法的。

和娃娃鱼一样,虽然捕捉野生是违法的,但可以人工饲养,由于石蛙肉质细腻与消化,市场上对石蛙的需求非常大。目前市场上人工饲养的石蛙价格至少得一百多,市场潜力巨大,不过养殖石蛙确实是个技术活路,其对水质和温度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想要饲养成功,还得具备一定的养殖技术。


Power泡儿


以前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抓石蛙,石蛙常年在1000~2500米的海拔生活,喜欢阴暗溪流,喜居石缝,最大可大8两至一斤,最好玩的是石磅抓到后由于害怕它会主动的把你手指抱住。现在野生石磅很少了,年轻的也很少知道它的样子,建议不要轻易去捉。


一方一田


准确地说叫双团棘胸蛙,俗称"石蚌"。也叫石蛙、石鸡、石蛤蟆,因为其经常出现在石洞、石穴等溪流边故得其名。

因为叫声很响,有的地方叫石鹅,闽南语叫“坑工”;贵州有的叫"石抗";也有的地方叫"石拐"。由于叫声有点像鸭子,也有叫石鸭的。

以前可以抓,现在由于滥捕,野生的比较稀少,升级为二级保护动物,不允许捕捉了,捕捉犯法。

1、石蚌的体貌特征

石蚌是我国蛙类中体形较大者之一。体长可达12厘米,粗壮肥硕,后肢肌肉尤为发达而强壮。

雄性的前肢明显比雌性发达,并且内侧有黑色角质刺,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质刺,成左右两团,统称婚刺,双团棘胸蛙故得此名。

通常喜欢栖息于山溪、沟汊及其它阴凉、潮湿、幽静的地方。白天隐伏于石下,夜晚在岸边或石上活动捕食。

石蚌是蛙类的一种,其蝌蚪期食浮游生物,成蛙主要食昆虫类。昆虫食物占食物总数的14.1%,以蝗虫、金黾子、松毛虫、叶甲虫等农林害虫为主。

有益系数比较高,所以是农林中对人类有益的蛙类。

不要与癞蛤蟆相混淆。

石蚌全身褐色,保护色使其趴在石头上不易被发现。体表有很多疣状突起,看上去有点像癞蛤蟆,背部还有小泡,形状不规则。

石蛙的眼珠是十字形的,而癞蛤蟆的是圆形的。石蛙正常情况下身体扁平,经常趴着,不像癞蛤蟆一样喜欢蹲坐着。

一般成年石蛙肚皮很光滑,而且呈金黄色(但也有些是白色,还有的肚皮上长肉刺),被它抱着会被箍得很紧,我们也叫它为"老抱手"。癞蛤蟆肚皮一般都是不光滑的。

冬眠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2月。这时石蛙开始潜于水底或水中杂草间冬眠。温度回升至10℃以上时,冬眠结束,开始摄食活动。

石蛙叫声很大。他们常常隐居在小河小溪边的石头缝里,叫声就像是他们在石头缝里用石块敲打石头一样,非常有特色。

特别是性成熟的亲蛙在繁殖季节发出求偶的鸣叫声,借以招引对方。熟悉石蚌习性的人们可以循着声音找到它们。

2、石蚌被视为营养补品

石蚌由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滋补强身,被美食家誉为"百蛙之王"、"蛙中皇后"。也称为"山泉活人参",所以捕获者众多。

石蚌与美蛙味美的养食牛蛙比较,有更粗壮的前比后肢,味道更为鲜美。

有书君的当地有句俗语叫"石蛙炖蛋,钵盂震烂",就是说石蛙与鸡蛋一起炖煮是极好的营养品。

也可以配以葱花、胡椒、食盐等佐料,用来清炖食用。经烹调能释放出大量的肌溶蛋白及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因而味道香甜浓郁。

石蛙肉质细嫩,易为人体消化吸收,适合各种年龄的人,特别适合体弱多病者及老人幼儿食用,具有很高的食补价值。

由于石蚌体内的钙腺特殊,钙腺中的钙质容易被人吸收,因此能促进儿童骨骼生长。

人们通过放水、搭石、垒土围堵,不分大小一网打尽,这种灭绝性的捕捉搞得石蚌几乎断子绝孙。

由于人们喜食此蛙,也因为近年来环境污染、滥捕滥杀等诸多原因,不少地方石蚌已濒临灭绝。目前体形较大的成蛙数量已显著下降,其生存状态堪忧。

甚至许多地方近几年石蚌几乎销声匿迹了。随着石蛙数量的减少,目前石蛙已经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捕捉的话肯定是违法的。

人们对野生石蛙的大量捕获,野生石蛙种群的分布已经大为减少,认识到石蛙的生态价值,提出保护野生石蛙。

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将石蛙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也就是石蛙已经成为"易危物种"。

3、石蚌开发养殖已大势所趋

捕捉野生石蚌是非法狩猎。

曾经,浙江的老吴和老邱开车到淳安县里商乡石湾村,在未有狩猎证情况下,携带矿灯、网袋等工具,到该村山湾里非法猎捕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棘胸蛙27只。

同期,老谢在淳安县威坪镇沃川村一处山湾、蜀阜村“三林湾”和威坪林场位置,非法猎捕棘胸蛙25只。

淳安县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科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了这两起非法狩猎案件。

老吴、老邱和老谢都表示了他们抓棘胸蛙,是想拿来吃。他们都是生活在农村,每年的7、8月份,都回到田间水头去猎捕这种家常野味。

年纪稍长的老谢还跟检察官说:“小时候爷爷带着我们去抓石鸡,第一次吃,就喜欢那个味儿。用我爷爷的话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人间美食。”

检察官跟他们解释,这野味吃不得,棘胸蛙属于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他们这是非法狩猎。庆幸的是由于介入及时,全部棘胸蛙得到解救放生。

检察院考虑到3人的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且未造成实质性伤害,便依法作出了对他们不起诉的决定。

对很多人都喜欢吃的野味,大家都放不下。和娃娃鱼一样,虽然捕捉野生是违法的,但可以人工饲养,由于石蛙肉质细腻易消化,市场上对石蛙的需求非常大。

随着野生石蛙数量的减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人工养殖,目前是养殖量最大的蛙类之一。

石蛙有很大的食用价值、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因食用价值而来。石蛙的食用、保健和药用价值,使得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可实行产业化开发经营。

石蚌对生存的生态环境要求高。

它们对生存条件极为苛刻,被称为山林生态的"晴雨表",如果野生的石蛙大量分布,说明此处的水质及其他生态环境指标不错。

如果环境达不到石蚌生存的要求,存活机会较小。

目前市场上人工饲养的石蛙价格至少得一百多一斤,市场潜力巨大。不过养殖石蛙确实是个技术活,对水质和温度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想要饲养成功,还得具备一定的养殖技术。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尝试养殖来增加经济收入和满足口腹之欲。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共读


题主说的动物“石磅”其学名为棘胸蛙,在民间又俗称为石蛙、石鸡、石蛤蟆,因为其经常出现在石洞、石穴等溪流旁边故得其名。石蛙的身体呈棕褐色,这种保护色使其趴在石头上不易被发现。体表有很多疣状突起,但并不是“癞蛤蟆”。

石蛙有很大的食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因食用价值而来,由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滋补强身,被誉为“山泉活人参”,所以捕获者众多。随着野生石蛙的数量减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人工养殖,目前是养殖量最大的蛙类之一。

石蛙对生存条件极为苛刻,被称为山林生态的“晴雨表”,如果野生的石蛙大量分布,说明此处的水质及其他生态环境指标还是不错的。但随着人们对野生石蛙的大量捕获,野生石蛙种群的分布已经大为减少,我们应该认识到石蛙的生态价值,保护野生石蛙。

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将石蛙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也就是石蛙已经成为“易危物种”,即在中期内有较高的灭绝威胁,同种等级的濒危物种还有大熊猫。

另外,野生的石蛙经常分布在深山溪流、石洞、石穴之中,这些环境人迹罕至,捕蛙者为了一己私利,冒险进入深山进行捕获,时有发生跌入山崖或被困的事件。所以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都最好不要去抓石蛙。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首先,说说石蛙的特征,因为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石蛙,也就是石嘣beng(读第四声,我们那里是这样叫的),以下就称石蛙。

石蛙和癞蛤蟆基本长得一样,没接触过的人根本分不清楚,但像我们这种贵州大山里长大的人来说,石蛙,是非常熟悉的一种野味。

一,石蛙背部的疙瘩是长条形的,而癞蛤蟆的是圆形的。

二,石蛙的眼珠是十字形的,而癞蛤蟆的是圆形的。

三,石蛙正常情况下身体扁平,像是趴着。而不是像癞蛤蟆一样喜欢蹲坐着。

四,一般成年石蛙肚皮很光滑,而且呈金黄色(但也有些是白色,还有的肚皮上长肉刺)。而癞蛤蟆肚皮一般都是不光滑的。

五,石蛙叫声很特别,他们常常隐居在小河小溪边的石头缝里,叫声就像是他们在石头缝里用石块敲打石头一样,非常有特色。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夏天的夜里拿着手电筒去山溪里抓石蛙,那时候贵州部分山区有的地方还没通电,大人们睡得早,于是我们就偷偷从床上爬起来溜走了,三五个小伙伴也不害怕,拿着个塑料袋子就从村里进山了。

其实野生石蛙一直都特别少,因为像这种东西祖祖辈辈都有人抓,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抓喜欢吃。但像我们小时候,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很好奇,基本上能吃的树叶野草野花都会想方设法的找来吃,当然,野味也不例外,毕竟山村闭塞,也不知道什么能抓什么不能抓,于是像在夜黑风高的晚上约着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门抓石蛙就成了一大乐事。

抓石蛙是一件挺刺激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下面请听我娓娓道来。

首先从容易的说起,容易抓的石蛙,也就是晚上出来捕食,并且在显眼的地方趴着的,这种只要用电筒照住它们,然后小心翼翼的靠近它,再然后快速伸手抓住它就好了。

其次是受惊逃跑了的机灵鬼石蛙,如果受惊跑了怎么办?那得看是在什么环境了,我老家六盘水那边基本没有大河,所以山里都是小河沟小溪之类的,如果石蛙跳到了杂草丛生的小河沟里,那就得几个人一起下河沟里到处乱摸,有时候会摸到蛇,有时候会不小心摸到混进来的癞蛤蟆,这些都挺让人不舒服的。运气好的话就能抓到逃跑的石蛙。如果石蛙逃跑到了深潭里,那就只能败兴而归望潭兴叹了。

最后是比较有难度的了,就是熟悉石蛙叫声的人,可以通过石蛙叫声来源,判断出石蛙的躲藏地,像我们小时候基本都是搞破坏,大概知道石蛙位置以后,就见水干水见石搬石见土挖土,有时运气好也能抓到。

注:由于网上大部分野生石蛙图片都不形象,只找到一张很真实的,大家将就看吧。



黑猫文斋


我家住在广西农村的大山之中,这里常年植被茂密,同时丘陵彼此起伏,重重叠叠的山峦,一直延伸到望不到边的远处,在每一个丘陵和丘陵中间的山谷中都会有一条水质清澈见底的小溪。而到目前为止,虽然很多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但是我们的农村由于距离乡镇、县城都比较远,而且没有工厂、无污染,这里的环境就跟很多贵州大山深处是一模一样的。而在这种小河当中就有一种动物,我们叫做石磅,其实他就是我们所说的石蛙。



石蛙也是我国蛙类的一种,现在的野生石蛙在农村已经不多见。在我们农村地区当中,目前依然存在比较多,石蛙标准名称叫做刺胸蛙。它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胸部具有很多凸起的小刺点,常年在山中活动的野生石蛙背部比较黑,而且个头大。野生石蛙由于营养美味,而且比较难寻,目前一些黑市上野生石蛙售价甚至高达200元/斤。现在的石蛙已经被国家列入二级保护动动物,对于抓捕野生石蛙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处罚,因此现在来说野生石蛙是不可以随意捕捉的。



记得小时候跟父母到山上干活,那时候天气炎热。在跟父母干了一个上午的活以后,我们就走到了一个阴凉的山谷地下的小溪边,一边休息一边吃饭。然而再吃饭不到十分钟,突然旁边的一个不深的水塘中发出了一声“咕咚”的响声,并溅起了不少的水花。父亲对于经验的判断,立马断定是野生石蛙跳入水中而发出的声音。随后便沿着发出声音的地方用手摸了起来,大约摸了十多分钟,后来果真抓到了一只半斤多的石蛙,顿时一家人便高兴得起来。



目前这种石蛙虽然营养非常丰富,而且也非常美味,但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非常少见了。在寒冷的冬天,石蛙跟其他蛙类一样都会进行冬眠,有一些石蛙会选择在洞中冬眠,而一些石蛙会居于小溪的深水潭内,一动不动,紧闭双眼。野生石蛙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保健价值,以前也一直成为人类中的美味佳肴。随着目前是野生石蛙的减少,现在也有很多石蛙通过人工来进行繁殖,以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但是营养价值,味道上却相差很大。

对此大家有见过野生石蛙吗?你们有吃过吗?欢迎下方留言,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